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3621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屯溪一中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从稗史到大雅:

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小说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文学文体,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下九流的“闲书”而不登大雅之堂。

《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小说家被称为稗官,小说被称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

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君子自然不肯光顾小说,即使是那些才子,也是在正宗的诗文之外偶涉小说,大都拿小说不当正经事,将小说称为“闲书”。

明清两代,即使是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也认为它们不可以与《左传》《史记》相提并论,仍然是“稗史”的地位,而没有人敢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说文学高于历史。

只有那些落第的文人,不厌其烦地写作数量繁多的实现自己白日梦理想的才子佳人小说,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酣梦,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就从重视小说的地位开始。

梁启超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小说的地位抬到了一种罕见的高度:

“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而谴责小说的出现,尤其是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当然,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屡屡看到翻译者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删削原有的大段的景物描写,甚至以说话人的身份现身说法。

但是,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而将之视为文坛的正宗,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在这之前已经有近两千余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文本,所以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鲁迅发表其“格式特别”的小说时,无须一个革命性的论证过程,现代小说就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那么,鲁迅使小说这种文体从传统向现代成功转型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呢?

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就此而言,鲁迅的小说其实比起宋元话本来并不显得通俗易懂。

且不说他的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怀旧》等是用文言文写的,《狂人日记》开篇就是一个文言的序。

关键就在于,胡适的衡量标准是有问题的,普实克在其著名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一文中,就探讨了这篇文言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由此可见,文学的现代性有诸多的特征,白话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把是否使用白话看成是衡量现代性的唯一标准是谬误的。

普实克指出的鲁迅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淡化情节,涉及现代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

鲁迅小说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其悲剧性是对传统大团圆的颠覆。

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表现的是“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国民性。

而现代的新文学则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真诚地正视人生的血痕和泪痕,写出人生的“血和肉”。

阅读鲁迅的作品,且不说完全笼罩在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中的《彷徨》,就是鲁迅在《自序》中标榜“听将令”而露出若干亮色的《呐喊》,其悲凉的基调也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

《狂人日记》中的觉醒者面对无人理解且将他视为疯子的环境绝望地呼喊着“救救孩子”,《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像一条狗一样地默默地死去而无人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旧历年底怀着到阴间被分尸的恐惧郁郁而终……即使是鲁迅的喜剧性小说,也是含泪的笑,而且长歌当哭的泪水要压倒短暂的笑,尤其是《阿Q正传》,当阿Q觉得自己做革命党受难却实际上是被当作盗贼杀头的时候,看客们跟着这个死囚仅仅是想听他唱一段,让人在笑后陷入深深的悲哀与反省之中。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鲁迅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并不表现在通俗易懂,而在于其具有现代小说的重要的审美特征,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

B.鲁迅的很多小说是悲凉的基调,是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剧性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C.《狂人日记》不能因为正文是白话文,就认定它是现代小说;《怀旧》也不能因为它是用文言写成的,就否定它的现代性。

D.《彷徨》《呐喊》中的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即使是喜剧性小说《阿Q正传》也让人完全沉浸在悲哀与反省之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冷静客观地评价了小说的地位,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号召,提倡写作“新小说”,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B.亚里士多德说文学高于历史。

而在中国古代,饱读圣贤书的君子瞧不起小说,才子只是偶涉小说,落第的文人也只是通过写小说做白日梦。

C.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这就导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西方小说时还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

D.胡适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是错误的。

白话并不是评判文学现代性的要素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虽然在明清两代得到了肯定性的评论,但仍没有摆脱“稗史”的地位。

直到《红楼梦》出

现,传统小说才没有被看作是“闲书”。

B.如果没有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没有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没有五四文学革命之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鲁迅发表现代小说就不会那么顺利。

C.鲁迅认为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是不健康的国民性的表现,认为现代的新文学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

他也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这一观点。

D.鲁迅在夏瑜的坟头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表明革命还有后来人,想以此透出几分亮色;然而,这种企图连夏大妈也只能理解成儿子的冤魂显灵。

这种隔膜增加了《药》的悲剧性。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

“晋国③,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见齐宣王。

王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若是其大乎?

”答曰:

“民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答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

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

木棒。

③晋国:

春秋时韩、魏、赵三家分晋,魏国实出自晋国,所以梁惠王自称其国为“晋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餍           餍:

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

治理

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

打击

D.汤放桀放:

流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

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D.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

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宿彭蠡馆

罗隐

孤馆少行旅,解鞍增别愁。

远山矜薄暮,高柳怯清秋。

病里见时态,醉中思旧游。

所怀今己矣,何必恨东流。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

(4分)

答:

9、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哪些?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4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6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念刘和珍君》)

(2)惨象,__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

(《记念刘和珍君》)

(2)《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写到乐曲由悲凉变为悲壮时众人反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选择

[英国]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

”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

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

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

”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

”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

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

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

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

”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

”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

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

”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

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

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

”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

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

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

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

但他爱我,我也爱他。

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

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

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

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

”他说。

“是的。

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

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

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

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

“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

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

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

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

”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

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

”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

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

他工作够忙的。

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

”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

”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

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

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与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把情节向高潮推进。

B.肖夫人的举手投足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无心插柳柳成荫”。

C.人的动作、行为往往可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这篇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年轻人厌倦、掩饰和意外、惊讶的心理。

D.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气氛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E.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暗指浪漫。

(12)文中的肖先生虽然只有一句不完整的台词,只有一个朦胧的影像,但他却是这篇小说要着力塑造的主人公。

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一人物形象。

(6分)

(13)文中多次描写肖夫人家的客厅和夫妻二人的衣饰,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分)

(14)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撼卫通牒混合物枉费心机

B.博弈筵席捉谜藏不辨菽麦

C.提炼潦草卸包袱呀呀学语

D.树阴委曲勘误表绵里藏针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林风眠的画作既隐含中国虚静简逸的精神,又渗透西方艺术的空间构造与画面张力,,令人耳目一新。

②周德清不为传统所因囿,突破旧韵书的束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原音韵》。

③“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独立特行,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A.别开蹊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B.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别开蹊径

C.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别开蹊径D.独树一帜别开蹊径标新立异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B.开学初,学校先后召开了教学工作会、德育工作会,确保本学期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和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C.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作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3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口市宣化古城全长3500米的北城墙修复项目日前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立项,将于近期开工。

此次修复工程计划投资2亿元,完工后有望恢复宣化古重镇“京师锁钥”的历史风貌。

宣化古城建城已有1260多年历史,是中国北方现存古城中地位非常重要的著名城池,为明长城九镇之首。

2006年4月正式开工的宣化古城修复工程,开展古城环境整治、古城墙维修、古遗产展示、古城勘探等工作。

原有的清远楼、乾隆皇帝题字“神京屏翰”的镇朔楼等得到了有效保护,相继完成大新门城台、城门楼复建,西城墙中段、北段2175米、南城墙中段177米及城墙西北角角楼的修复,还实施了辽代墓葬壁画群防水渗漏、宣化博物馆改造等23个项目。

请简要概括宣化古城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三个特点。

(3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5分)

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①。

《史记》《红楼梦》等之所以成为经典,②,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今天,技术的日新月异造成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

③,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20.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

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④字数控制在50字左右(6分)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荒芜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树,枯树上有一只鸟儿忍饥挨饿艰难度日。

一天,大漠刮起了风暴,枯树被卷走了。

这只鸟儿为了寻找藏身之处,不得不飞行数百公里,终于发现一片绿洲。

那里有大片的树林,果实挂满枝头。

如果大漠中那棵枯树依然存在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不会想着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解析:

选D。

绝对化。

文中并未说“《呐喊》中的

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完全沉浸”也不恰当。

2.解析:

选B。

A.“冷静客观地评

价”错误;梁启超“矫枉过正”地“抬高”了小说的地位;C.强加因果;D.文中认为白话是文学的现代性的诸多特征中的一个要素。

3.解析:

选A。

无中生有。

《红楼梦》仍属于传统中的“闲书”

4.B [解析]修:

学习。

5.A [解析]A.都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B.介词,因为;介词,被。

C.连词,来;介词,把。

D.副词,才;副词,乃至,甚至。

6.D [解析]“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错,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7.

(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8、(4分)颔联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

(1分)薄暮中远山显得端庄稳重;清秋中,高柳显得怯弱惊惧。

(2分)写出了远山和高柳的情态,为全诗渲染了一种凄清氛围(1分)

9、(4分)羁旅中的凄凉孤独寂寞和对世态的感慨,对旧友的思念和对所怀念事物都已消逝之后的无奈与释然。

10、

(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

(2)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尤使我耳不忍闻。

(3)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1、【答案解析】答案:

A(3分)C(2分)D(1分)。

解析:

E项,“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暗指浪漫”,理解上有错误。

D项,“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的分析不准,“艺术气质”有些牵强。

B项,并非“无心插柳”,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③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另外,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12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鉴赏作品的形象能力,能力层次为C、D级(理解鉴赏)。

【答案解析】答案:

①肖先生仪表不凡,充满艺术气质,有爱心,自己富贵不忘接济落难的朋友。

②年轻的肖先生是一个热爱艺术、穷困但追求浪漫的青年。

③为了爱情,肖先生改变了艺术追求,成了一个追求金钱与权势的世俗画家。

解析:

锁定信息区域,根据人物的动作、语言去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6分,每点2分)

【思路点拨】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

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

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那么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

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13、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