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头渚导游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744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鼋头渚导游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鼋头渚导游词.docx

《鼋头渚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鼋头渚导游词.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鼋头渚导游词.docx

鼋头渚导游词

鼋头渚导游词

经典网语录励志作文范文

【太湖概况―民间传说―成因和物产】发帖时间:

2016-07-0714:

15,经典网|1条回复,113次阅读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

是中外驰名的旅游度假休养胜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几篇关于的鼋头渚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前往游览的是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的鼋头渚。

它距无锡市区18公里,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神龟负重翘首而得名。

山清水秀的鼋头渚是无锡最佳游览胜地,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赞,道出了鼋头渚令人神往的意境。

在前往鼋头渚的途中,让我先来介绍一下太湖。

【太湖概况―民间传说―成因和物产】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贯江、浙两省,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第一是位于江西省的鄱阳湖,第二是位于湖南省的洞庭湖),湖泊面积为2428平方公里,号称“三万六千顷”,南北长68公里,湖水的最深处4.8米,平均水深约2米。

湖边的山和湖中的岛号称“72峰”,湖中51个岛屿,尤以鼋头渚、三山、洞庭东西山最为著名。

湖中遗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

有关太湖的来历,民间有种说法:

相传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寿,在天宫大设蟠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刚送去一份寿礼,是一个大银盒,里面装有72颗特大的翡翠,外表还雕饰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飞禽走兽,如同一只聚宝盆,令在场的各路神仙赞不绝口。

但王母设宴时没请孙悟空,于是这位齐天大圣就大闹天宫。

当他看见玉帝送的这只大银盒时,一棒打翻,银盒便从空中翻落下来,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银盒立即化成了湖水。

因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的一横落在下面成一点,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为“太湖”。

而72颗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变成了72峰。

本来银盒是圆的,被孙悟空打了一棒,这便是太湖不圆的原因。

太湖的传说,发人遐想。

其实,太湖原是一个大海湾,约在5000多年前,这里地壳下陷,东部的泥沙不断淤积,导致长江三角洲向东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烟波浩淼的太湖。

然而,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特别丰富,水产品种多达30多种。

其中以银鱼、青蟹、白虾最为有名。

各种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爱,如莲藕、菱白。

水芹、药菜等已成为人们品尝“绿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鼋头渚所处的位置―人文景观的营建经过】

我们的车开过宝界桥后,就进入了充山(也叫南犊山)。

鼋头渚就位于南犊山西端,请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临水,好像一只巨大鼋头伸出水面。

这就是鼋头渚。

鼋头渚独占地势,在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岛随波浮动,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

因此,在明朝时,这里早已被称为“世外桃源”,是富人们郊游踏青的地方。

关于鼋头渚的营建历史,可以追述到1918年。

当时,地方绅士杨翰西在这里购得60亩山地,开始对鼋头渚进行最初开发,建造了仿帝王宫苑的“横云山庄”。

20年代起又陆续兴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别墅”,陈仲言的“若圃”,郑明山的“郑园”,何辑五的别墅和蔡缄的“退庐”。

到建国以后逐渐规划建成完整的鼋头渚公园。

现面积达500公顷。

有充山隐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江南兰苑、太湖仙岛等十多个景观,各具风貌。

【鼋头渚门楼―“太湖佳绝处”牌坊―照壁―涵万轩―绛云轩―长春桥―“具区胜境”牌坊―藕花深处】

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鼋头渚门楼、这座琉璃瓦顶,飞檐翘角的门楼是1973年建造的。

正面“鼋头渚”3个馏金大字;背面“山辉川媚”四字,点明了鼋头渚风景的特点。

门楼左边是“太湖别墅”门楼。

顺小路上山可到达广福寺。

右边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树,树高7米,树冠直径6米,重达10吨,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植来的。

它姿态如云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

顺着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鹃坡。

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映红周围。

右边则是高大的香樟树、枫树、大山樱等树木与花草相互映衬,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写“太湖佳绝处”5个大字,只见牌坊外形古朴典雅,斗拱相连,飞檐翘角。

此牌坊是鼋头渚公园的老大门,于1931年建造,当时有题额“山辉川媚”,1973年移到“鼋头渚”牌楼处。

1981年,以郭沫若手迹制作现在的匾额。

牌楼右边门洞两面分别题有“问津”、“利涉”,表明这里原来是游船停靠的码头。

1934年以前鼋头渚不通陆路。

游人进入鼋头渚,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游人上岸,却不知道“桃花源”在何处,所以要“问津”。

穿过“太湖佳绝处”门洞,是一块照壁,起到挡住园中景色的作用,这是造园艺术中“障景”的巧妙运用。

照壁上装饰的“凤穿牡丹”图案是1981年制作的。

照壁后临水的小轩名为“涵万轩”,上方有朱汝珍书写的匾额,呈扇形,取意“亭小,却能包涵万顷波涛”;另一块匾额是清乾隆御书的“湖山罨画”,原在北京静明园内,1934年园主人从北京天安门外烟袋斜街购得后,制匾挂在这里。

涵万轩对面的水轩,1981年建造,名叫“绛雪轩”,而在绛雪轩前依山而建的是“云起楼”和花神庙。

云起楼于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门黄顶,上有蔡元培题额。

楼边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渐入佳境”4字。

云起楼上是花神庙,内有白矾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花神。

从右边走是樱堤,堤上的这座石拱桥,名叫“长春桥”。

该桥建于1936年,桥的前后有湖堤与太湖分隔。

桥呈拱形,太阳照耀时成浑圆形,像颐和园的玉带桥。

整个长堤种植着日本著名樱树“染井吉野”,枝干粗大,是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

每年4月,是这里的最美季节,樱花盛开,缤纷绚丽,华丽幽雅,此景称为“长春樱堤”。

过樱堤看到的是“具区胜境”牌坊。

斗拱飞檐,一面为何绍基手书“具区胜境”;另一面书“横云山庄”。

“具区”是太湖的古称,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杨斡西家旧物。

由牌坊继续往前过曲桥,荷塘上的方亭题名为“藕花深处”,取自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的词意。

匾额是田原在1981年题写的。

再往前是“清芬屿”,四面临水,宫殿式建筑,原来是杨家洞堂。

1978年8月李苦禅题堂额“诵芬”,请看两边槛联写道:

湖阔鱼飞跃,山阴草木香。

调堂后面的亭子为;“诵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给周围景观增添不少神韵。

清芬屿对岸坡下,“净香水树”和“山光照槛水绕廊”,临水而立,东面的水谢为“牡丹坞”,棚后山坡上种植着牡丹。

整个“藕花深处”建筑疏密错落,小中见大,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古典园林风格。

这里有一处石刻,正面写着“无锡充满温情和水”,温情是说我们无锡的特产惠山泥人,阿福阿喜,笑容可掬的欢迎来自全国的朋友,水是三点水,第一就是太湖水,第二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我们无锡段是唯一穿城而过的,由于京杭大运河路过我们无锡,带动了我们无锡的经济发展,第三个就是很有名的天下第二泉了,民间艺术家华彦钧创作的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的“二泉映月”就是说的我们无锡的天下第二泉,背面刻的是《无锡旅情》的中文歌词。

无锡市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还特别注重将文化艺术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

1986年5月,通过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请了日本著名诗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东京ABC音乐出版社长山田广作来无锡旅游,他们回国后很快创作并出版发行了《无锡旅情》和《清明桥》两首歌,由日本红歌星尾形大作演唱。

特别是《无锡旅情》这首歌,在日本六家电视台播放半年之久,唱片发行量突破100万张,风靡日本全境,许多日本友人正是从这首歌中了解了无锡,纷纷慕名前来无锡旅游。

【鼋头渚灯塔―“鼋渚春涛”刻石―涵虚亭―“包孕吴越”―“震泽神鼋”雕塑】

从诵芬堂沿石阶而上就来到鼋头。

站在鼋头眺望,对面的“三山仙岛”若隐若现,湖水拍打岩石,不愧为观赏太湖风景最佳之地。

鼋头渚上的灯塔,建于1924年,无锡轮船公司首航,地方人士集资建造,用于夜间导航。

1982年进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装饰金山石,并且把塔高从12.56米增加到13.1米。

鼋渚灯塔外观呈粉红色,造型十分雅致,是鼋头渚的标志性建筑。

在这下面就是鼋头了,大家看下面的石头像个三角形,并且这些石头高高低低,很不平整,就像鼋的头部,俗话说,踏上鼋头,万事不愁,运气是条狗,来了赶不走。

大家注意安全,都去走走吧。

参观完灯塔,请大家再来看一下鼋头渚刻石。

这块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鼋头渚”3字,为秦敦世所书,秦老先生家出了个外孙女很厉害,叫钱正英,钱正英是谁,你们自己去想吧。

另一面所刻的“鼋渚春涛”4字,原由清代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于1906年书写。

刘春霖是慈禧太后钦定的状元,慈禧想借状元的名字给奄奄一息的清王朝冲冲喜,当时的刘春霖已经60多岁,中状元后按照慈禧的旨意全国巡游,到我们这里正好是春天,看到鼋头渚的春天特别美,尤其浪花像是梅花一样,于是写下了“鼋渚春涛”,这几个字里面,尤其以春子写的最好。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虚亭”。

涵虚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字。

说的是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隐居蠡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以“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

高攀龙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贤,遭到放逐,归隐无锡蠡湖,自号“湖上老人”,不谈时事,以花鸟为伴,但是魏党仍不放过他,逼得高攀龙于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尽。

站在高公濯足处,遥望对面绝壁上分别刻有“横云”、“包孕吴越”六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伦于1891年所书。

这年的正月初八,廖伦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游览,挥笔题写这6个字,后镌刻在石壁上。

“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魄宏大,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孕育生息,抚育了吴越儿女。

“横云”意思是说从湖中远处眺望鼋头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横在半空的彩云,轻轻飘移。

由涵虚亭前行,是“震泽神鼋”青铜雕塑。

“震泽”是太湖的古称。

“鼋”在古代被尊称为神物。

相传它是龙和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

古时太湖发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

大禹来治水,劈开犊牛山,才使洪水退去。

大禹治完水在太湖边看到一块色泽青润的大石头,敲起来声音悦耳动听,于是用开山斧凿了一只石鼋,昂头而立,神气十足。

大禹用五色宝石在石鼋身上划出许多花纹,石鼋身上便有了鳞甲,这只石鼋就是“震泽神鼋”,也叫“镇妖石”,镇住太湖水龙,从此太湖地区就风调雨顺。

现在,大家看到的神鼋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宝庆创作,上面镌刻朱复戡的“震泽神鼋”篆书。

这是上海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送给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的礼物。

这只神鼋的身上集中了好几种吉祥动物,它是龙的头,龙是权利的象征,尾巴是鱼的,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在看它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老鹰可是空中的霸王,非常勇猛,在看它的背,像乌龟,俗话说的好千年王八万年龟,是长寿的象征。

很多游客喜欢将硬币抛在乌龟背上,以祈求长寿。

【澄澜堂景区】

顺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宫殿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

面阔5间,游廊环抱,宽畅豁达,气宇不凡。

这里是鼋头渚的高处,面对太湖,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湖中72峰点缀清波,犹如出水芙蓉。

堂内匾额,原是清末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因湖水平静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澜”。

同时,在此地可以饱览太湖四时多变的景色,为此中堂挂着“天然图画”匾,字由谭瓶斋书写,现在看到的两块匾都是在1974年复制的。

两边抱柱上是陈夔龙撰写的对联:

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素有“太湖之冠”之称的鼋头渚即将游览结束了。

在您充分领略鼋头渚那清新迷人的风光后,想必它的“真山真水”一定给各位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如果说鼋头渚给您带来的是秀气、灵气的话,那么继续游览太湖三山将赋予您更多的仙气和福气。

下面请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游览太湖的另一处“人间仙境”――太湖仙岛。

【太湖仙岛】

各位游客,太湖仙岛又名三山,位于太湖西北部的梅梁湖中,距鼋头渚2.6公里,乘船过去只要15分钟就可以到达。

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面积32公顷,它实际上由四个山峰组成,头尾二山,叫“东鸭”、“西鸭”,主山叫“三峰”,又叫大矶,高4.98米,1956年开始开发,1973年建船码头,1974年正式开通轮渡,1995年建太湖仙岛,1997年建成对外开放,太湖仙岛是由无锡园林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吴传良设计建造。

仙岛码头:

游客们,仙岛以孤见奇,若翠螺置于玉盘。

全山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山径直通琼楼玉宇,到处可见缥渺云海之中的太虚幻境。

游客们,我们登上仙岛后领略了仙岛的景观以后,一定会感到太湖仙岛是仙气、香气、灵气三气合一,并且有一种给游客们也会带来福气的感受,游客们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码头泵船立柱顶上有一只只铁铸的神兽,这些神兽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这儿共有18尊神兽,它们的名字叫“辟邪”,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够驱鬼避邪的神兽,这儿的“辟邪”神兽每尊有一吨重,是生铁铸成的,据说用金属造就神兽还有一种好处就是传说中金能生水,水是金的儿子,由此可见,我们游客上下仙岛有这些保护神护航保驾还有什么危险可言呢?

仙岛牌坊:

游客们,我们上了仙岛后,首先看到的这组建筑叫仙岛牌坊,是仙岛的标志性建筑,三门五楼式样,牌坊高九米,宽六米,顶上盖的是红色琉璃瓦,下有八尊麒麟围护。

牌坊中间的宝珠和脊顶的火焰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整个牌坊雕刻精美,高耸坚挺,给人一种连接天上的感觉,不凡的气势,加上牌坊作一种皇宫的建筑风格,如“双龙戏珠”石雕图案,台阶之上的“丹墀”、“辇道”,可想而知,进入仙岛后,那种规模和气势,不是一般人所能自由进出的,牌坊正面“太湖仙岛”四个金色大字是明代才子文征明的字迹,背面刻着的是“蓬莱仙境”的四个篆书大字。

巡天影壁:

游客们,在牌坊对面,我们看到的那白墙红顶的大照壁,是一幅汉白玉雕刻的“玉帝巡天回銮图”宽九米,高五米,描绘了玉皇大帝巡天回来,驾着九龙“云车”,看他的表情好象有些遗憾,可能是和淹没“三阳城”有关,太白金星已奉旨将“三阳城”沦为太湖,由于金口已开,没办法改变而感到惋惜吧。

影壁左上方有二枚印章,上书“昊天无尽”和“六道有藏”意思说:

“广浩天宇无尽止,道家精义有经藏?

在影壁的左面东面的路通往“会仙桥”,右面通往“花果山”、“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

游客们,我们现在前去的洞天福地是那路神仙隐居的地方呢,我们看到的这座“母子猴”雕塑像基本就清楚了,我们登上二层平台,有一道高3米的假山石壁,中间一道水幕,从上而下水帘洞,边上有一块巨石,上书“花果山”三字,透过水帘,可见洞中有一石匾上有“洞天福地”四个字,洞外山上高处耸立着一杆牙旗,上书“齐天大圣”,可想而知,此地是猴王的修仙之地,俗话说: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目前岛上有猴子二百多只,由于游客们对它们的喜爱,使它们越来越胆大包天,在与游人嬉闹之时,抓伤游客及抢夺游人的食品,常常使我们游客为此恼火,哭笑不得,目前水帘洞前有一驯猴表演的演武场,小猴表演的“小猴投篮”、“骑单车”、“山羊小猴走钢丝”等等节目,确实是别有一番精采之处,令人叫绝。

会仙桥:

游客们,我们现在五孔五亭的廊桥就叫“会仙桥”,那么为什么会取名叫“会仙桥”呢?

两端桥面分别有两副对联告诉我们:

“过此桥是玉虚境,到彼岸非本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其亦仙亦凡桥”意思说此桥是凡仙相会之处,过桥后就将渐入仙境,当然从此后我们在此的每一个人就不是凡间原来的我了。

为此,我导游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在规定的时辰返回人间,渡船将所我们带回凡间,如过了时辰我们不能返回,没了渡船我们只能留在仙界,遥看人间了,这座会仙桥是在搬迁的“惠山大德桥”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民族侗族的“风雨桥”式样建造的,而“风雨桥”据侗族的民间传说,是东海白龙王子为搭救侗族姑娘用身子化成的,但在我们无锡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明代时无锡人邵宝在此桥上“会仙”。

当时“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在桥上卖汤圆,三个铜钱可买一只大汤圆,五个铜钱只能买一只小汤圆,结果是谁也不肯花五个铜钱去买小汤圆,据说小郡宝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这个卖汤圆的人将钱搞错了,这样下去要亏本的,它出于同情之心就花了五个铜钱去买了一只小汤圆吃了,结果吕洞宾看见小邵宝吃了小汤圆后,就将所有的小汤圆都倒入水中,叹了一口气,拍拍小邵宝,脚踩祥云升天而去,原来吕洞宾不安好心,他为了试试人世间的凡人是不是都是贪心的人,就假借汤圆来测试人们,大汤圆是一般的米粉制成的,而小汤圆则粒粒是“仙丹”,小邵宝得了“仙丹”后果然仙气、灵气居一身,长大后官至户部礼部尚书,再说那倒入水中的小汤圆儿去了呢?

据说当时正好游来一群黄鳝,看见汤圆就抢吃了,谁知过后,渔民用吃过汤圆的黄鳝做成的脆鳝特别鲜美可口,一直至今“梁溪脆鳝”在国内菜肴中名列前茅。

月老祠,鸳鸯亭:

游客们,月老祠门外有一座亭子叫“鸳鸯亭”有明显的鸳鸯之分,建筑风格非常别致,一半是方柱歇山瓦顶,一半是园柱卷棚子瓦顶,犹如湖边的一对情侣,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和合连理。

游客们,当我们走进月老祠的大厅,稍稍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是一座大红喜字高高挂,具有浓郁民俗气息的喜堂,有主婚人唱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喜气洋洋的气氛,喜堂两边悬挂的对联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这种喜堂在如今的社会特别在城市中是不可见了,也许在偏僻的农村地区还有所保留,我们如今所见的这件月老祠中的物品,本是清代无锡名医汪艺香旧居中的遗物,月老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是“媒人”的代名词,是传说中的婚姻之神,是位媒神,他有一本“天下人的婚书和装满红绳的布袋,据说用红绳将一对男女之足系住,不管是天涯海角,异乡之地,仇敌贫富此绳一系,便完终身,“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

相传唐代有个叫米固的人,是个孤儿,一次路过宋城,晚上散步时,看一老人在月光下翻看一本书,老人坐着地方靠着一个布袋,当米固得知老人看的是“天下人的婚书”和“姻缘红绳”时,十分惊奇,特别是听到月下老人告诉他店北头卖菜的瞎眼老太3岁的女儿就是他的未婚妻时,勃然大怒,命仆人暗中刺杀小女孩,但仆人由于慌乱,只刺伤了小女孩的眉心,米固带着仆人连夜逃走了,10多年后,米固从军,勇武异常,刺史很看重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只是眉心老爱粘着贴花,米固问她是怎么回事,太太说明了原委,米固这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所刺幼女,后来被王刺史收养。

米固见天意不可违,就死心塌地跟这位菜贩小姐相亲相爱,幸福无比。

游客们,我提议我们有了眷属的人莫忘记月老慈祥的祝福。

游客们注意没有,喜堂中间画有一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老人,他就是“月老”,我们的“媒神”。

在喜堂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厅,“贵生”和“慈佑”,分别供奉着“九童戏弥勒”和“净瓶观音”。

传说喜结姻缘的男女,如果想生养儿子的话,就用自己的左手摸摸弥勒身上男童的头,回去后就有儿子抱了,如果想生养女儿的话,就用自己的右手摸摸女童的头,回去后就有女儿抱了,不知你们信不信,俗话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天都仙府:

天都仙府是仙岛的主体建筑,红墙碧瓦,有一种仙山琼阁的感觉,非凡间所能见的地方,游客们请看,在仙府的门前,有二尊吉祥神兽,两只角的叫“天禄”,独角的叫“麒麟”,另外在墙上还有二幅浮雕作品,描绘的是汉代的门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应读伸舒玉律)传说笑咪咪的神荼和一脸怒气的郁垒住在东海度朔山上的一对兄弟,山上种有仙桃树。

他们兄弟奉皇帝之命把守鬼门,如发现害人的恶鬼,立即抓住,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于是鬼怪们望风披靡,后来人们为安居乐业,就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春节时挂门上使恶鬼不得擅入,保护合家一年平安。

游客们“天街”的含意,顾名思义“此街只应天上有”,这条街全长96米,有铺面40多间,建筑特色以江南民居的青瓦粉墙为基调,“天街”的巷门是一座精美华丽的牌坊,金字匾额周围装饰着蝙蝠,莲花辫,暗八仙等吉祥图案。

走进巷门,右边有一方形刻石,叫“天称公平”图案是圆底方眼的一枚铜钱,上方有“公平称”,意思是告诫商人要遵守商业道德。

刻石右上角有二行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称心如意”刻石的左下角有二块篆字印章,分别为“尺不长,寸不短”和“斗不多升不少”这不长不短,不多不少是买卖公平的最好体现,为此谁不想“称心如意”呢!

在天街的中心区有一个叫“天韵台”的小戏台,上面悬挂着“天地大戏台,戏台小天地”的对联,以狭小的小戏台对应联想天地的大戏台很有哲理。

各位游客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在这里品一杯“羽仙”茶,听一曲道家乐,那是不是“客上天街作神仙”了。

太乙天坛:

现在请大家过“朝天阙”门楼,跟随导游前往云外天的“太乙天坛”,这天坛共有三层,都有丹墀相通,每层围以玉白石质云纹望柱和孤形栏板,总面积为456平方米,天坛下有高位水库与“天一生水”的说法合拍。

登上天坛,只见中央位置有一青铜宝鼎,高3.6米,自宝鼎底部往上看,可以发现它有三条腿,四只身,五层楼,三重檐,上面是宝葫芦结顶,其中四只耳朵分别是道教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与古人动物崇拜有关,均被古人视为灵物神物,道教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护卫神以壮威仪,另外在星宿方面的说法,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二十八宿”和“四象”之说,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天坛中间的鼎,为我们“仙岛”的“镇山之宝”,鼎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是权力、统一、团结的象征,也是表示和平,繁荣的吉祥物,根据古代传说,夏禹得九鼎,象征九州,天下各方诸候将鼎奉为传国之宝,太湖仙岛共铸有九座宝鼎,只要我们留意一下,不难发现。

灵霄宫:

我们从“太乙天坛”的侧面进入灵霄宫,“灵霄宫”是一座通高42米的标志性塔式建筑,这一主体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凭借太湖山水的自然之美,具有“客在不欺主,倚山不压山”的视觉效果,这主要的原因是灵霄宫是建在大矶山的大半腰位置,而不是在山顶的位置,所谓相地合宜,我们现在从后宫门入殿。

进入殿堂,我们首先见到的是道教仙界中至高无尚的仙界主宰玉皇大帝,这整座彩塑雕像高18米,呈顶天立地之势,他头戴珠冠,上面垂挂12串玉串身穿九章法服,手持象征着权力的江山星辰玉笏,两耳垂肩,一派福德无上的君主形象,实际上玉皇大帝的形象是道家术士采用了世间最珍贵的秦汉帝王的打扮。

可以说他的出现和逐渐定型,是唐宋以后的事,如今玉皇大帝已成为全民(以汉族为主)崇拜的最高神。

据道教《玉皇经》记载,在极其遥远年代的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王和王后宝月光,因膝下无子,向真圣求祈,一天晚上王后梦见太上老君怀抱婴儿从天而降,送于王后,天明梦醒,不久王后有了身孕,一年后生下太子,国王逝世后,太子继承王位,后来太子舍弃了王位,到山中学道修真,度化群生,经过了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当上了“清净自然觉王如来”,相传又经过亿劫,才当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生日被定为农历正月初九,即所谓“玉皇诞”,那天凡道观都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道教又以腊月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出巡日,那天玉皇大帝要下界巡视,考究人间善恶,祸福,这一天道观要举办道场,迎接玉帝御驾。

永乐宫壁画:

在灵霄宫中的艺术品中,最珍贵要数描绘在墙上的“永乐宫壁画”,游客们在金母殿与灵霄宫之间有一石彻水池,壁上有龙头吐水,水池的中间有一石钵上有一只花岗岩石球,正在徐徐滚动不止。

我们各位游客猜想一下,这石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这石球有800公斤重,是一个实心球,使石球传动的原理是因为此球受4公斤水的压力,在如此水压的冲击下,使球浮现及滚动。

相传“球”在古时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而我们却希望我们的生活、家族能像这球一样一样,圆圆满满,转动不止。

金母殿居中端坐的金身像就是仙国第一夫人:

王母娘娘,王母的大名叫“西王母”是玉皇大帝的太太,相传西王母是一个原始部族的保护神,在战国时的《穆天子传》中说道周穆王西游时见到了西王母,她是一位女王,她有不死之药和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桃,据说月中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王母不死药,而飞上月亮的。

道教非常推崇王母,说她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