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4710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docx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2、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单元教学重点:

1、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赏析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对学生进行赏析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诗言志。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的本意。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

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

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

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

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

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

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

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

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

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

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

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

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

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提示:

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讨论1:

本词与《如梦令》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

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

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

(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

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

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

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

我们在全面了解了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幻灯显示)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四、阅读“赏析示例”《长恨歌》。

思考:

对这首诗的主题一直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

请根据作品本身和相关文献资料作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赏析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因此在教学时,侧重方法的引导和归纳。

在引导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诗歌赏析,让学生在欣赏和讨论中学会方法的使用。

操作起来很方便,学生也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了欣赏诗歌主旨的方法。

《湘夫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掌握《楚辞》与“楚辞体”。

2、掌握《湘夫人》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家乡常见的斑竹的图片引出湘君和湘夫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通过朗读,疏通课文。

3、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的情感。

4、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湘君对爱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解读文本,了解并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难点:

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投影湘妃竹(斑竹)图片,问:

你见过这种竹子吗?

它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你能说出来吗?

你能讲出有关这种竹子的凄美故事吗?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1、请你根据《离骚》和平时对屈原的了解,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

抒情主人公是谁?

湘君和湘夫人,抒情主人公是湘君。

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哀婉。

2、学生朗读。

3、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4、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质疑。

四、合作探究:

1、探究一:

湘君的心理历程和湘君的形象特点。

心理历程:

由企盼而怅望——由思念而幻觉——由失望而平静。

形象特点:

热情大胆,浪漫真诚;执著追求,不畏艰难;高洁优美。

2、探究二:

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用及这种对后世的影响。

方法: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作用:

开头凄凉冷落的秋景,营造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衬托了抒情主人公的惆怅幽怨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影响:

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

传统诗歌意象歌谣:

诗歌意象有规律,把握技巧好记忆。

杜鹃猿啼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

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

挺拔翠竹亮节风,斗雪菊花傲骨义。

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

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

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

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

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3、探究三:

四个反问句运用了民歌中的哪种手法?

有何暗示性?

比兴:

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来比喻主人公的爱情不顺,愿望得不到实现。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钱钟书《谈中国诗》中诗歌的暗示性)

暗示理想与现实的错位,执着追求与求而不得的错位。

4、探究四:

宫室的特点和作用。

宫室特点:

色彩缤纷,香味浓烈,流光溢彩,奇幻华美。

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写得越铺张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五、感悟主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知人论世(展示学生课前制作的关于屈原的生平知识卡片)

3、探究言志的契合点——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望美人兮天各一方”《赤壁赋》——比喻所追求的理想或政治抱负。

《离骚》美人——贤明的君主或美好的政治理想。

“佳人”《湘夫人》——爱情坚持不懈的追求,思而不见的愁苦。

香草——美好的理想

3、逆志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教学反思:

这首诗生字生词很多,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给以落实。

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注意兮字的运用,节奏要迂缓,在朗读中体会出男女主人公幽怨哀婉的情感基调。

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查找了有关资料,并制成了生平卡片。

这样就为课堂上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来探究诗歌主旨奠定了基础。

对于课文的导入,我用家乡的湘妃竹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的简介,因为屈原学生已不陌生,我一改过去介绍生平的惯用做法,而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心目中的屈原,这样既节约时间,又锻炼了学生对人物的概括能力。

学生的热情很高。

在引导过程中,针对本诗比较难疏通的特点,我设计了学生质疑的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针对几个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在讨论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

另外,我认为主旨的探究不能作为本课的唯一目标,因为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而且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例如情景交融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因此,这些,我都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讨论,效果明显。

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九歌》其他作品的拓展还不够。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二、过程与方法

1、介绍及背景,为鉴赏做好准备。

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的情感。

3、着重分析比兴和反问的运用。

4、对比阅读李白的《行路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引出鲍照。

鲍照、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今天我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歌。

二、介绍及时代背景。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死后,又做过一些小官。

后为乱兵所害。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三、诵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分组探究

探究一:

第一二句的表现手法及蕴含的哲理。

比兴。

水的流向由地势高低决定,比喻人的命运由门第高低决定的。

探究二:

对“命”看法以及反问句的暗示性。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

表面上说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实际上暗示对命运不公平的愤怒的控诉。

探究三: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探究四:

第七、八句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

前句反问,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后句则表达心中的无奈。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3.背诵并默写本诗。

五、对比阅读:

李白《行路难》

两人都写到了怀才不遇之愁。

但李诗感情的跌宕起伏,有愁但力图突破愁的束缚,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

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六、作业

背诵以上两首诗。

教学反思:

本诗鲍照,学生比较陌生,因此我对其生平和时代背景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再去鉴赏诗歌,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时,我针对每个句子的不同特色设计了一些问题。

在内容上侧重对“命”的理解,对情感受的把握;在艺术手法上则侧重比兴和反问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对唐代诗人尤其是李白影响深远,因此,进行对比阅读非常必要。

为此,我将本诗与李白的《行路难》进行了比较阅读,探究了其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这种拓展是十分必要的。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通过诵读,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由谈流行音乐进而引入背景介绍。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朗读指导:

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基调:

感伤、叹惋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朗读指导:

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

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3、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1、探究一:

首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是如何表达的?

崇敬、仰慕之情。

“丞相”——鞠躬尽瘁。

不能改为“蜀相”。

“寻”——特意去找

“柏森森”——

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

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2、探究二:

“自”“空”对诗歌意境表达有何作用?

比较理解: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互文。

春意盎然却无人欣赏。

渲染了寂寥冷清的气氛,衬托了孤寂伤感的情怀。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

“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想象体会意境:

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

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3、探究三:

颈联除了崇敬仰慕之情外还有何情感?

你能说出他的主要之“计”吗?

请结全诗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诸葛亮在你心目中的印象。

称颂。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天下计”——雄才大略,足智多谋

“两朝开济”——宏伟业绩,丰功伟业

“老臣心”——忠心报国,鞠躬尽瘁

探究四:

尾联包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英雄”是指什么人?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壮志未酬的英雄。

包括他自己。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

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

(联想大唐盛世,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

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本诗教学,我充分强调了学生的朗读,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慢慢地品味诗歌的情感。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能力提高的训练机会。

因此,在具体的赏析过程中,我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仅对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

另外考虑到本诗的典型性,我确定了三个教学步骤:

首先是在诵读中让学生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其次引导学生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因为明确了目标,所以课上起来就有条不紊。

学生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很快达到了背诵的要求。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自主鉴赏、品味的情感。

3、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陆游青年时的壮志凌云和火热的斗争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分析诗人情感,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难点:

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能说出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描写的是谁吗?

你能背出学过他的诗歌吗?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六十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检查预习:

1、陆游,字,号,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诗集有《剑南诗稿》。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气:

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渡:

渡口

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

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五、朗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但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2、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提契全诗,需重读。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

3、后两联侧重写现在。

“塞上”两句集中表现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六、自主鉴赏

1、解题:

书:

书写;愤:

悲愤。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2、首联写什么?

如何理解“那知”和“世事艰”?

“气如山”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