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4829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一诊模拟月考试题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诊模拟(12月月考)试题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部分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人民文学》杂志把我的两篇文章放在“非虚构”栏目,无意间使其获得了一种命名和意义。

但是,它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

“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

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

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

庭院、原野、书桌?

谁种的,或谁送的?

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

”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

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

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

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

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

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

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

构文学对立起来谈。

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

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有删改)

1.下列关于非虚构文学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

A.非虚构文学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概念,要想被文学界认可,首先要解决的是“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B.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创造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

C.非虚构文学的叙事性,就是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问题。

D.非虚构文学能够打开一个内部场景,从而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现实感和迫近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韦勒克反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他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出来的都应该是一个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虚拟世界。

B.非虚构文学的写作要具有文学的意义,就必须对真实事件进行千差万别的叙述,提供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

C.对作家创作的虚构文学作品,读者不会质疑其题材的真实性而可能会去寻找其中的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

D.作者认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这样就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虚构文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也使人们产生顾虑,因为它与传统观念中文学的虚拟性不相符合。

B.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物理真实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真实是在物理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认识。

C.作者以倾向纪实的形式叙事,不作隐瞒,作品就不会产生由写作技巧带来的种种误读,非虚构文学就可达到真正的“真实”。

D.作者在阐述非虚构文学的相关理论时,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法进行说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周汝昌:

一生做着红楼的梦

启 风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

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

”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

1939年,二十岁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

但由于社会动荡,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在燕园正式学习。

那一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中得知,胡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

周汝昌见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

读完《懋斋诗钞》后,周汝昌发现书中有六首诗是咏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

周汝昌据此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

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即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肯定他发现《懋斋诗钞》是一“大贡献”。

胡适是学界大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

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在这些信件中,他们讨论的大都是有关《红楼梦》的学术问题。

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为了提携后学,胡适不但与周汝昌倾心交谈,还将作为“海内孤本”的《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慷慨相借。

  1950年,周汝昌从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当起了编辑。

这使得他有便利致力于“红学研究”。

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出版,这是一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

在这部巨著中,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实证工作,明确地提出了《红楼梦》研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

“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

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周汝昌以两大创见,奠定了自己红学泰斗的学术地位。

周汝昌提出《红楼梦》为曹雪芹“写实自传”的观点,否则《红楼梦》的作者何必费尽心机地“以讥为赞”,来写贾宝玉这样一个性格乖张的怪物?

其次,周汝昌开创性地指出,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是他“自觉最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项考证”。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

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

周汝昌的这些学术观点,在当今主流红学界是饱受争议的,乃至于被批判的。

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

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

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

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周汝昌自三十岁起听力就大为衰退,只能依靠助听器与人交谈;后来一目视网膜脱落,另一目也仅存0.01的视力,读书要在阳光下,以两面放大镜叠放,才能勉强看清书上的字。

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老人已是完全失明,连微光也看不到了,遗著《寿芹心稿》是通过口述写成的。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12期)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B.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师”的影响,如他提出的

“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个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章题目内涵丰富、概括性强:

“做着红楼的梦”点明周汝昌一生研究的对象是《红楼梦》,“一生”写出了他致力于《红楼梦》研究的追求和毅力。

D.“相关链接”交代了周汝昌的听力、视力等方面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赞美周汝昌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暗示周汝昌见解可能有不严谨的地方,人们对此有争议也有合理的一面。

5.如何理解文末“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4分)

6.周汝昌致力于研究红学并成为红学大家,这给追求成功的我们有哪些启示?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对手

明人敲门而入。

老领导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地注视着明人,眸子里混杂着欣喜、探询、怜爱,或者还有一丝担忧……

  老领导这些日子不太好受,仿佛自己又进入了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

说十字路口并不为过,远比当年自己处于职场的抉择时刻更为严峻。

当年自己在学院高薪聘请和机关留任两者之间,徘徊过、矛盾过,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做官。

在这个国度,做官似乎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和被社会认可的职业。

他从学院来机关挂职半年,就强烈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决定又是迅速和果断的。

他一干就是二十年,最终成为这个部门的最高长官。

在行将退休之前,他迟疑良久最后向组织推荐了三位继任的候选人,天天、小涂和明人。

这三位都是他一手培养的,也是他最为欣赏的。

组织部门采纳了他的意见,并通知他启动考察工作时,他还为之欣喜若狂,回家和老伴儿说了,还破天荒要老伴儿陪她喝了一瓶茅台。

  但没过三天,他就开始烦恼了,又过三天,心里已是烦恼不堪。

  考察接近尾声时,他简直苦不堪言,痛不欲生了。

他强烈自责,自己走了一步臭棋,三选一,这是逼迫他们仨赤膊上阵,也是自找苦吃呀!

组织部已向他透了口风:

三个人测评不相上下,但天天去找了老领导的领导,一个挺有威望的老前辈,小涂则无声无息,表现得镇定自若。

“那明人呢?

”老领导问。

组织部告知:

“有写他的举报信。

从内容看,没什么东西,核查了,也不属实。

  老领导听罢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消息,又令他血压骤升了:

“据分析,写匿名举报的,多半是小涂。

  老领导脑袋嗡的一声,他真有些懵了,怎么在这当口,相煎何太急呢!

“三个人平常关系都不错,难道就为了这个职位,钩心斗角,明枪暗箭,由朋友变成对手?

”  

是的,对手!

他心里明白,是自己的推荐,让他们仨由原本热络友好的朋友关系,变成了残酷竞争的对手!

他不无悲伤地叹了一口气。

  今天周末,三个人不约而同地都来探望老领导了。

他们应该都知道,老领导的一票至为重要,此刻是最后的拼搏。

  一早,天天就来了,还带来了老领导嗜爱的一套景德镇陶瓷,虽然并不值多少钱,但这是天天的一片心意。

天天的细腻、用情,是老领导所赞叹的。

不过,在这节骨眼上,天天的作为,令老领导并不畅快,他心里已把天天给否决了。

  中午是小涂来了,小涂本来话就不多,问了问老领导的身体情况,向师母(老领导的太太)也问候了几句,喝着师母泡的绿茶,小坐一会儿就告辞了,这与他平素的风格颇吻合,沉稳而又不啰嗦。

老领导向来偏爱这一点。

倘若举报不是出自他的手,老领导一定会重点举荐他的。

但这事情应该是明摆着的,老领导心有疑虑。

  一个下午,明人没来。

老领导有些疑虑了,论人品与才能,明人都是不可比拟的,但明人有些孤傲,有些不近人情。

你想这段时间,他都不找老领导,他难道不知道老领导也力荐了他吗?

他相信明人一定会找自己的,这个位子有多少人觊觎呀!

  老领导焦虑地等待着,他心里嘀咕,如果明人出现在他面前,他就只推荐他了。

  夕阳西下的时候,明人敲响了他的门。

  老领导站起身来,迎过去,握着他的手,想与他好好聊聊。

  明人开口了,说:

“老领导,我有一事相求。

”  

“我知道,我知道,你别担心,你尽管说。

”老领导想,你终于表述自己的愿望了。

  明人笑着说:

“谢谢老领导的抬举。

我想说,就别提任我了。

我与组织部也说了,我真不是什么谦虚。

  “你,这是真话?

”老领导注视着明人,疑惑不已。

  “是的,我是真话。

”明人坚定地点了点头。

  “这么一个职位,你看不上?

”老领导又问。

  明人又笑了,说:

“不是我看不上,只能说人各有志,老领导,你信任我,就支持我别干,有的人只有不在这样是是非非的岗位上,才能做出更多成绩来,我也许就是这样的人。

”  

明人的口吻是诚挚的。

当他转身离开,并消失在老领导的视野里时,

老领导忽然觉得,明人的形象在他的眼里清晰明朗起来,他咧着嘴呵呵地笑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6期)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自然段叙述明人拜访老领导的场景,接下来却讲述老领导退休、推荐继任候选人的情况,这是一种补叙的写作手法,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领导在退休前向组织推荐他一手培养的、也是他最为欣赏的三位候选人时“迟疑良久”,说明他当时也没有想好哪一个更优秀、更适合做自己的继任者。

 C.老领导的心情由“欣喜若狂”到“烦恼不堪”“苦不堪言”再到“悲伤地叹了一口气”,源于三个候选人为了职位变得不择手段,由朋友变成了对手。

 D.天天为了争到职位找了老领导的领导,他最早来拜访老领导,还带了老领导嗜爱的景德镇陶瓷,为了竞选煞费苦心,他是三人中最有头脑的竞争对手。

 E.小说结尾写到“老领导忽然觉得,明人的形象在他的眼里清晰明朗起来,他咧着嘴呵呵地笑了”,这样的描写既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空间,又暗示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8.小说以“对手”为题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9.小说塑造明人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文本和学过的作品探究这种写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及进士第。

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

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

“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

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

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

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又奏:

“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

“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

籍言:

“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诏有司:

“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

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

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

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

“此诈也。

”乃屯兵青涧城。

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

籍曰: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

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薨,年七十六。

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1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

例如《礼记·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庞籍不畏权贵。

庞新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

仁宗执政初期,庞挤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

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月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

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5分)

译文: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

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

①“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习俗。

②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平治二年(1065年)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此时作者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两句有着严格的对仗,以“老圃”对“黄

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15.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名篇名句默写(5分)

(1)《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屈原忧郁至极、走投无路的样子。

(2)明代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回忆自己求学时的穿着打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尽管别人都光彩照人,但他一点儿都不羡慕。

(3)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②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③在朋友的帮助下,杨苡和资中筠这两位翻译家终于得偿所愿,异地重逢,虽然时隔多年,但两人仍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④中国和本地区国家就解决南海分歧达成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努力,不要节外生枝。

⑤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

“微”字当选年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⑥《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5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A.①②③B.②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社会化网络尽管看似包罗万象,但社会化网络的发展却有迹可循,其中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到理念、从虚拟到现实的延伸转化过程。

B.82年前,伴随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人类壮举,出现的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为代表的一大批记叙描写长征的书籍。

C.建设丝绸之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彼此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艺术作品,才能在百年之后,让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后人。

D.7月25日,2016年度“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名单出炉,泸州、杭州等39个城市榜上有名,至此,全国共评出117个“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19.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谈到小说的未来,我们①感到困惑。

②,信息革命使小说成为精英,创造了一种个人署名、出版社出版的模式。

③,这种模式正受到极大的挑战。

今后的小说是不是④像以前那样个人署名,⑤由出版社提供版税或稿费?

这种情况能维持多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延续下去,⑥不是一个疑问。

A.难免;虽然;但是;\;还是;并非

B.不免;显然;然而;还;并;并非

C.不免;虽然;但是;\;还是;当然

D.难免;显然;然而;还;而且;当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

①,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

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的问题。

只有把部分放到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