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4868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docx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学院:

延陵学院

班级:

11营Y2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学号:

姓名:

张子军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一、和县蔬菜发展现状

和县地处皖东,濒临长江,毗邻南京、合肥、马鞍山、芜湖四座大中城市,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是我省通往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重要门户。

全县国土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万亩;总人口6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7万人,是一个传统的蔬菜生产大县,被誉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园子”。

和县蔬菜规模化生产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20多年的发展,蔬菜产业已一跃成为和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1年5月和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创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菜农的无公害意识明显提高,菜农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品牌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县蔬菜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明显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到2008年全县46万亩蔬菜生产已全面实现无公害化,年产各类无公害蔬菜88万吨,总产值达9.3亿元,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1260元,占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6%。

1、蔬菜产业特色。

和县蔬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与特色,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蔬菜产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种菜大户由原城南乡的12户发展至全县10个镇、150多个村庄、7万多个农户;蔬菜品种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九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生产规模、栽培技术水平也都有了质的飞跃,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

概况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⑴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格局。

全县蔬菜瓜果总播面积的80%集中在沿江、沿公路干线,结合加工企业及销售网点,形成一个带状分布及八大区域特色相间的城郊生产型合理布局:

以历阳为核心的大棚茄果类种植区,以历阳、乌江为核心的甜瓜种植区,以乌江为核心的菜豆种植区,以沈巷为核心的莴笋、韭菜种植区,以、历阳、西埠为核心的黄瓜种植区,以姥桥为核心的酱菜原料种植区,以香泉为核心的出口蔬菜种植区,以善厚为核心的常规蔬菜育种区。

目前,全县栽培面积在万亩以上的蔬菜种类有10多个,“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八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促进了和县优势、特色蔬菜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块状经济的集聚效应。

⑵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蔬菜生产中得到推广与应用。

创业初期,我县蔬菜主要为茄子、辣椒、番茄“老三篇”。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新的优良品种不断被引进、推广,仅近两年来,我县就陆续引进国内外的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小西瓜、南瓜、西葫芦、草莓、芥蓝、苗香、生菜、青花菜、甜椒、樱桃番茄等十六大类8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30个适宜我县种植的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

广大菜农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同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设施,如脱毒技术、吊蔓栽培技术、高密度栽培技术、微量元素施肥技术、微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CO2气肥施用技术、穴盘育苗等新技术,遮阳网、防虫网、微滴灌、育苗盘、施肥器、除草地膜、转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等新设施。

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与普及,全面提升了我县蔬菜生产水平,效益和品位,推进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⑶社会化服务初具规模。

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张,社会化服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

在市场建设方面,以皖江蔬菜大市场为龙头,以乌江边贸市场、卜集瓜果市场、沈巷边贸市场等为骨干,与依公路沿线建立的24家产地蔬菜市场,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构筑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投资3200万元建成的皖江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00亩,去年被列为全国三十家创建“三绿(绿色市场、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工程”试点单位之一,该市场在与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十多家市场结成“友好市场”的同时,又与东北、西北等近百家市场建立了业务往来,互换场地、互设窗口。

目前,皖江大市场的销售区域已扩展到除西藏外,全国其它所有省份的大中城市。

2008年,市场蔬菜成交量46万吨,交易额5.2亿元。

在信息服务方面,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的皖江蔬菜大市场,除按规定定时向外发布信息外,还通过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信息送达千家万户。

在农资供应上,全县建有农资销售网点300多家,由农业执法部门实行规范化管理,重点无公害蔬菜产区由县植保公司实行配送,服务到家。

在技术服务上,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县蔬菜研究会,研究会针对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在的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县农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驻点帮扶,深入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提高菜农的种菜水平。

(4)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

实施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了产销衔接和产业结构调整。

近几年来,我县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下功夫,着力培植了一批颇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

一是改制盘活龙头。

张家集外贸加工厂、沈巷外贸冷冻厂原是我县两家专门从事蔬菜产品加工出口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张家集外贸加工厂整体出让给南京绿源缘集团,成立了和县绿源缘食品有限公司;沈巷外贸冷冻厂整体出让给巢湖瑞丰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和县嘉谊食品有限公司,由日商控股。

两企业改制后,分别投入860万元和1500万元进行技改,企业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大幅提高。

两公司已建立原料基地5万多亩,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2亿元,带动农户2.3万户。

二是招商培育龙头。

引入上海济洪净菜配送公司,一期投资800万元,在城南乡建立5万亩绿色蔬菜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组织生产,公司负责销售;二期投资2500万元上马冷库和净菜加工生产线项目。

飞翔冬瓜、竹园果汁等公司也先后与我县签约,不久将开工建设。

三是扶持本地龙头。

扶持皖江营销公司、绿叶公司等龙头企业成立蔬菜生产协会,发展订单农业;扶持金东海酱菜制品加工厂,鸡笼山调味品厂,姥桥益和酱菜厂等蔬菜深加工企业,在质量和规模上下功夫,谋发展,生产能力持续攀升,基地规模逐年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2008年,全县已有蔬菜龙头企业21家,年实现产值7.22亿元,带动生产基地30多万亩。

(5)品牌意识初步显现。

为进一步发挥品牌效益,实施品牌战略,以无公害认证为基础,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35个(其中蔬菜31个),另有“历阳春”牌黄金瓜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为进一步提升和县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县委、县政府提出对我县的“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蔬菜品牌进行整合,统一打造“皖江”牌,并通过各种形式提高“皖江”牌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皖江”牌辣椒、番茄多次被评为省名牌农产品,2005年“皖江”牌蔬菜荣膺“全国蔬菜十大畅销品牌”第一名,与酒类的“五粮液”、肉类的“双汇”齐名。

二、我县蔬菜SWOT分析

根据调研分析,与山东省寿光市、我省和县及上海郊区相比,*县蔬菜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地规模小,种植分散,产品标准低,市场竞争力弱;

2、生产总量小,对外地蔬菜调购依赖性强,市场缺口较大,蔬菜价格上扬,对城乡居民消费带来不利影响;目前,生产量仅占销售量的67.6%。

3、常规蔬菜比例较大,特色蔬菜面积小,仅占蔬菜生产面积的9%;单位土地产出率、价值及种菜比较效益较低;

4、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能够形成全国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市场网络,蔬菜产品销售有一定的局限性;

5、产品检测、监管力度不够,农药等残留问题直接影响蔬菜产品质量、农民种菜经济效益,不能够让广大消费者健康安全消费;县级检测机构尚未建立,基地、市场无力监管。

6、加工产品单一,主要为酱品、酱菜,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7、蔬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低。

造成农产品问题的主要限制因素表现为:

1、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对市场信息、技术掌握不够,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为农民服务不到位;

2、城乡统筹发展中,劳动力的转移支持了城市经济发展,同时,留守种田的老人、孩子、妇女对发展蔬菜产业思想淡化,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咋省钱咋种;

3、部分镇村交通不便,蔬菜产品不能及时销售,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挫伤了农民的种菜积极性;

4、县级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对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甚至价调基金收取也用于工资发放,农民缺乏风险投资观念,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于接受;

5、农民种植蔬菜科技水平低,政府职能部门缺少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全县仅有6人,在岗3人,服务能力极弱;

6、市场发育不健全,优质未能优价,认证产品量小,消费者观念有待更新,市场准入制度落实不力,造成鱼目混珠,种植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消费者难以安全、健康消费。

3、PEST分析

1、政治环境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和法规。

同时,各地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的法规、条例,以促进农业发展。

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的重点产业之一,享有国家有关农业发展的大量优惠政策和优惠条件。

从国家层面来看,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自那以后,中央不断加大惠农政策,到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中央共公布了七个一号文件来支持农业发展。

另外国家其他政策中也大量涉及蔬菜产业,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中央补助投资重点支持特色农业等五类示范项目》等一系列与蔬菜产业有关的政策优惠。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通知》中要求努力推进蔬菜产业建设。

要实现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此,一要优化蔬菜生产布局。

二要加强蔬菜基础设施建设。

三要培育蔬菜龙头企业与知名品牌。

四要高度重视蔬菜科技工作。

现在,北京不断的在出台新政策,对本省、本地区的蔬菜产业发展、蔬菜基地建设、蔬菜企业提供相关法规和优惠政策。

2、经济环境

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税的减免无疑对农民起到了激励作用,使农民开始重视农业的生产。

通货膨胀会造成人们的收入降低,因此会对蔬菜的消费造成影响。

进出口因素主要是关税的影响,关税的下调,使国内的企业增强了竞争力,有利于公司出口业务的增长。

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各种战略选择的吸引力。

我国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通常一个国家服务企业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并且越是发达的国家,服务型企业所占总比率越高。

如今蔬菜产业不再是政府统一管辖、产品集中分配。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顾客是上帝,公司应该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同时要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选购食品标准方面,越来越注重食品的特色、营养成份、安全卫生性和易加工性:

在消费倾向方面,品牌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不同地区的消费群体间的收入差异造成消费水平的高低。

因此,在大、中城市有必要在消费群中形成公司产品的品牌概念,在偏远地区销售适合本地生产及销售的蔬菜种子。

并通过新研发的蔬菜种子来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

另外价格的波动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同样对农业有很大的影响。

近几年,农产品尤其是蔬菜的价格逐渐升高,使蔬菜产业蒸蒸日上。

由于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使农民重返农田,振兴了农业。

3、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环境的改善给蔬菜产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机遇与挑战。

它的发展趋势塑造了人们的生活、工作、生产和消费模式,并产生了新一代消费者,产生了对蔬菜新品种、新服务和新战略的需求,刺激公司不断研发新产品,以保持公司在蔬菜产业中的竞争优势。

蔬菜作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在消费过程中既遵循一般商品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

通过对居民的蔬菜需求进行分析,在对影响蔬菜消费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从城乡居民蔬菜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对蔬菜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两个方面来研究我国居民蔬菜消费的变化规律。

(1)收入。

世界各国在蔬菜消费中的规律表明,蔬菜消费支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是一个普遍现象。

然而,蔬菜的收入弹性的大小与收入水平高低却存在相反方向的变化:

即在较低收入水平下,蔬菜的人均消费支出弹性指数较高,随着收入的增加,虽然人均蔬菜消费支出弹性仍然大于零,但蔬菜消费的支出弹性指数却减少,表现出反向关系。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蔬菜消费的收入弹性表明,高收入国家蔬菜的收入弹性最低,低收入国家蔬菜的收入弹性最高,而中等收入国家蔬菜的收入弹性介于二者之间,即收入水平越高,蔬菜的消费收入弹性指数反而越低。

(2)价格。

从城乡居民蔬菜消费的价格差异看,‘人均蔬菜消费量达到饱和状态后,居民的食物结构开始调整:

动物性食品(肉类、水产品和禽蛋)增加,而植物性食品(粮食、蔬菜)消费下降。

特别是伴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价格对蔬菜消费量的影响越来越小。

与城镇居民蔬菜消费的价格弹性相比,农村居民蔬菜消费的价格波动要小的多,进一步分析,主要是农村居民蔬菜消费中有一部分来源于自给自足,受价格的影响程度要小。

(3)教育。

从总体来看,蔬菜消费支出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即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消费者,蔬菜消费支出高于大学以下的消费者,硕士、博士的蔬菜消费支出高于学士。

不仅在蔬菜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在购物环境和蔬菜安全性选择上,不同教育程度的消费者也存在着行为差异。

据对上海、北京等地超市的调研结果表明:

蔬菜消费与教育程度的相关系数为正且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对购买蔬菜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要求越高。

(4)年龄。

有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美国食品消费(1988。

1989)与年龄关系很大,随着年龄增高,人们对蔬菜、水果等消费增加。

其它研究也表明,中年和老年人花费在新鲜蔬菜上的开支更高。

此外,随着年龄增长消费者对蔬菜外观、口味需求下降,而对蔬菜的营养、健康的要求增加。

相关调查中对蔬菜口味、外观、品牌、价格、营养依其对消费者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年龄在49岁以上的消费者将营养或品牌排在第一,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消费者均认为营养最重要。

而年龄在20岁以下的消费者,有72%对口味和外观较为看重;年龄在30-40之间的消费者,3l%注重营养,l9%的注重口味。

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仅有9.7%的消费者将价格作为影响消费的第一或第二重要因素。

(5)性别。

性别因素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据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男性消费者购买蔬菜时首先考虑方便和快捷因素,在散装菜和净菜两类商品中,会选择后者。

调查发现,女性消费者更关注蔬菜安全问题,蔬菜的农药残留、新鲜程度、施用化肥的情况。

(6)地域。

形成蔬菜消费地域差异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饮食、烹调习惯。

二是产地的局限性。

饮食传统和习惯导致蔬菜区域消费差异的形成。

如北方面食区喜食黄瓜、大葱、蒜头和大白菜,而南方米食区则爱吃青菜、番茄和甘蓝类蔬菜。

由于烹调习惯不同,即使是同一种蔬菜,也存在着消费的地域差异。

产地的局限性形成的蔬菜消费的区域差异。

很多蔬菜由于产地的局限性,形成典型的区域消费特点,而消费习惯又导致其产地的地域性进一步强化。

如江南湖泊水网交错,为水生蔬菜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因此太湖苑菜、无锡菱白、杭州李莽、雪湖贡藕、建水草芽等就呈明显的区域消费特点。

广东的菜心、芥蓝、节瓜、霸王花等是粤菜中的佳品,地方特色明显。

武汉的洪山菜蔓、江淮地区的黄心乌、兰州的百合、宁夏的发菜等,其产地的地区局限性均使其消费打上了区域的烙印。

由于流通体系的日渐完善,产地局限性形成的蔬菜消费地域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4、技术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蔬菜栽培一直沿用传统栽培制度。

由于人多地少,尤其是近50年来,人口迅速增加,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增加,造成蔬菜生产片面追求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蔬菜生长周期缩短,品质下降,增产效果越来越差。

多数蔬菜依然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和方法,遮阳网、无公害蔬菜栽培、立体种植和有机蔬菜栽培等技术推广应用步伐缓慢,良种引进繁殖和试验示范还十分薄弱,品种更新周期长,品种种植结构亟待调整。

由于我国蔬菜生产的规模相对较小,粗放的生产管理和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决定了我国的蔬菜生产不可能像发达国家一样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如我国绝大部分的蔬菜研究所都集育种、繁育和销售于一体,这样不但形成了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病,更容易造成重复低档次的研究而浪费有限的科研经费。

另外,由于我国正处于体制的转型期,蔬菜生产的责权利不清,没有充分调动起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农业教育、科研与技术推广相脱节。

同时也影响了蔬菜产区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

四、推进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1、加强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布局。

要制定实施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发展指导规划,并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引导,精心组织。

要按照全县城市建设规划、果蔬产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抓好落实。

在推进优势蔬菜产业带建设的过程中,要开拓思路,加强宏观指导,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

各乡镇农业部门要积极开展工作,争取发展计划、财政、金融、商务等部门大力支持,发挥部门职能,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2、强化扶持政策,建立支持保护体系。

调整预算内基建投资结构,在确保菜篮子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兴菜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县财政在支农资金中,增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扶持与菜篮子产业发展相关的种子种苗、贮藏保鲜、物流配送、精深加工业;强化城郊、矿区新菜地的开发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设施果蔬产业开发的比重,积极利用国债资金、财政贴息和农村小额信贷扶持果蔬产业发展;加强项目资金的整合,把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菜篮子工程等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重点投入,增加果蔬产业的发展后劲;积极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金、民间资金和内外资企业投资我县菜篮子产业。

加大专业菜地建设扶持力度,根据《*市新增蔬菜栽培小区以奖代补暂行办法》(财农[2006]271号)文件精神,对符合建设面积及设计标准要求的蔬菜栽培小区分类型按棚内使用面积予以奖补。

3、建立完善的惠农保障体系,探索新型果蔬业支持保障体系,确保果蔬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农业风险基金。

农业风险基金可以有效降低果蔬产业的风险,保护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风险基金的募集主要由县、乡镇两级政府及种植户(企业、场)、加工企业按不同比例和标准共同募集,并实行专款专用、连年募集、滚动发展、积累壮大的制度。

基金主要用于对加入风险基金农户损失补贴。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户的风险,保障了果蔬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是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近年来,随着农业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通过多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得到的教训,农民的风险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通过农业保险可使农民减少损失、化解风险、保障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农村、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

由保险公司与农村信用社联手的新模式,为农业保险的推广探出一条新路子。

二者联手后,是否投保成了农民获取贷款的条件,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农村信用社由于有了保险而降低了风险,敢于将资金贷出;农民既获得了启动生产急需的资金,又得到了一定的风险保障。

实现了农险公司、信用社和农民的“三赢”。

棚室蔬菜生产可投保风灾、雨灾、雪灾、雹灾等自然灾害险,对草帘、棚膜、骨架等基础设施进行投保。

三是积极推行小额信用贷款。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中心,不断加大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信贷支持。

要积极开展创建信用村镇和信用户工作,把这项工作列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

评定为信用村、户的农户可以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即贷款额度放宽。

根据信用等级程度确定贷款数额,信用户在贷款额度内不需抵押;利率优惠。

信用贷款利率最低上浮40%,信用村、户利率优惠5-10%。

以一个年贷款500万元的乡镇为例,评上信用乡镇后,农民可以少付利息10多万元。

手续简单。

信用户评《贷款证》可以到辖区内各营业网点直接优先办理贷款业务。

落实小额信贷政策,需要乡镇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和支持,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狠抓落实,并作为考核乡镇、村及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

4、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卫生安全质量水平。

要突出抓好蔬菜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修订、完善,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与监控体系,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抓源头、重过程、保质量的要求,产前搞好产地环境监测和禁用农药监督管理;产中抓好绿色新技术的推广,严格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产后搞好产品质量产地监测,确保有害物质残留不超标,全面提高蔬菜卫生安全质量,使全县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成为优势果蔬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

5、实施科技兴果菜,增强服务功能。

采取样板示范、典型引路办法,在抓整体推动的同时,注重抓增效增收典型,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要培育一批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学得起的示范园、示范场、示范户、示范棚,发挥其培训、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农民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觉拒绝高毒农药,推动全县绿色果蔬示范工程的开展。

要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拓宽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电波入户、热线电话、农业信息网等现代传媒形式的作用,传递农业科技信息,提高蔬菜产销科技服务水平。

6、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注重良种良法相配套。

坚持面向市场需求,推广果蔬名、优、特、新品种。

引进精特菜品种,洋葱、番茄、胡萝卜等出口专用品种,引进四季豆、绿花菜、西芹等反季节蔬菜品种,在示范的基础上,扩大推广,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要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原则,研究、示范与推广不同蔬菜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

充分利用蔬菜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互补、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合,提高复种指数,提高果蔬种植效益。

7、发展产业化经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灵活方式,带动蔬菜优势产区的发展壮大。

扶持有条件的果蔬加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设蔬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