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5183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61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秋科粤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1.1身边的化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了解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能说出身边的化学物品和现象并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奇妙的化学现象,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奇妙的化学现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化学有关的制品,如各种塑料制品、洗衣粉、食醋等。

铁器生锈、水壶中出现水垢等这些都是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

引出“化学”,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

[提问]你家里有哪些塑料制品?

它们有什么特点?

食品添加剂有什么用途

[回答]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

[总结]塑料制品有手机、牙刷、肥皂盒、水瓶、食品袋和儿童玩具等,它们耐腐蚀、防水、质轻等,但不易降解,易造成白色污染。

食品添加剂能够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但如果被滥用就会对食品造成污染,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

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图片展示]结合图片讲解飞机是用特种合金材料制造的,用化学材料可以制造不同的产品

[思考]看图片思考 

引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师生总结]通过大量的事实,知道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

[介绍]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认识

[总结]化学的含义及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板书设计

1.1身边的化学

1.化学与家居、出行、环境、健康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2.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的方法。

 

1.2 化学实验室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3.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等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规范的仪器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

新课讲解

一、实验室常用仪器

[讲解]1.试管

(1)用途:

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②溶解少量固体。

③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

①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

②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却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④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酒精灯

(1)用途: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酒精灯放稳,取下灯帽,正放在灯的右侧,以防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

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覆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3.胶头滴管、滴瓶

(1)用途:

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2)注意事项:

①先排空再吸液;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③保持胶头在上,防止液体倒流,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头;④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不能用水冲洗。

4.烧杯

(1)用途:

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

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烧杯内液体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

5.量筒

(1)用途:

量取液体的体积。

(2)注意事项:

不能加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

6.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1)用途:

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

(2)注意事项:

①不能加热。

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用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有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二、药品的取用

[过渡]指导学生阅读P10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药品的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

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保存:

广口瓶。

取用:

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块状)。

[演示]取用锌粒;取少量碳酸钠。

[分析]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保存:

细口瓶。

取用:

倾倒。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

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面上?

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

应该快倒还是缓慢地倒?

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回答]

由于细口瓶塞子上沾有试剂,如果正放在桌面上,可能会腐蚀桌面。

为了防止液体外洒或飞溅,试剂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

应该由慢到快地倒。

为防止试剂顺瓶口流出腐蚀标签,所以有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有些试剂有挥发性,有些试剂吸水,还有些试剂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这些都将导致原试剂浓度发生变化或变质,因此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分析]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时,一般取1~2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读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结论]仰视将导致读数偏小,俯视将导致读数偏大。

[演示]滴管的使用

三、给物质加热

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

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首先将试管在灯焰上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

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隔着石棉瓦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

不可以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

2.给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顶:

(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沸腾的液体冲出试管烫伤人。

(2)若试管壁有水,加热时必须擦干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爆裂。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骤冷易导致试管炸裂。

(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

夹住试管在灯焰上来回移动。

(5)预热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以防止液体暴沸而喷出。

3.给试管中固体加热

注意:

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

四、仪器的洗涤

1.洗涤时,先洗容器的外壁,后洗内壁。

2.洗涤干净的标准:

洗净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小滴,也不成股流下。

[练习]1.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

①试管②集气瓶③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

A.③④⑤⑥B.①③⑤⑥

C.①③⑥⑦D.③⑤⑥⑦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块状的药品时,如果没有镊子可以用手拿

B.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结束时用嘴吹灭酒精灯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应紧贴试管内壁

D.用镊子夹取块状固体,放入横放着的容器口,然后再将容器慢慢竖起来

答案:

1.C2.D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化学实验室应注意的问题及在实验室进行的一些简单的操作。

这是学习化学的第一步,今后我们还将在实验室进行更多、更复杂的操作。

板书设计

1.2化学实验室之旅

一、实验室常用仪器

二、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

广口瓶。

取用:

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块状)。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

细口瓶。

取用:

倾倒。

三、给物质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2.给物质加热:

用外焰加热。

四、仪器的洗涤

洗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小滴,也不成股流下。

 

1.3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分清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联系,学会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新课讲解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观察活动]变化1火柴梗被折断

现象:

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2水的三态变化

现象:

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

现象:

石蜡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4玻璃破碎

现象:

玻璃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5蔗糖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蔗糖

现象:

蔗糖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提问]上述实验有什么共同特征?

[分析]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的概念。

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结]

1.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的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

[提问]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检查]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

[观察活动]

【实验1-5】火柴梗燃烧

燃烧前:

火柴梗。

燃烧时:

有明亮的火焰,有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后:

黑色固体。

【实验1-6】镁条燃烧

燃烧前:

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

燃烧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且放出热量。

燃烧后:

生成的是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分析]火柴梗燃烧后生成黑色的固体、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

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

[讨论交流]完成下表后回答:

从哪些方面比较镁条燃烧前后的不同点?

颜色

形状

镁条燃烧前

银白色

固体条状

镁条燃烧后

白色

粉末状

最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

生成白色粉末状新物质

 

[讲述]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三个阶段的现象:

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现象→反应后的现象。

[观察活动]

【实验1-7】在盛有少量石灰石(碳酸钙)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观察:

产生气泡。

判断:

发生化学变化。

【实验1-8】在装有少量黑色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2mL稀盐酸,加热。

观察:

颜色发生变化。

判断:

发生化学变化。

【实验1-9】将原装可乐瓶的瓶盖打开后,改用带导气管的瓶塞把瓶口塞紧,把导气管通入到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轻轻摇动可乐瓶。

观察:

产生白色沉淀。

判断:

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些现象并不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讲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

板书设计

1.3 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伴随现象:

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泡、生成沉淀等。

三、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即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有无新物质生成。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

分清性质与变化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铜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物理性质和化

学性质的概念。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

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问导入]你知道酒精、水等物质有哪些性质?

它们的每一条性质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思考讨论]学生思考片刻后,交流并回答。

新课讲解

一、物质的性质

[过渡]为什么不同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

这是由物质自身的性质决定的。

如纸燃烧是因为纸具有可燃性。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物质的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做过的实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讨论]哪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

哪些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讲解]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

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讨论]性质、变化、用途之间关系。

[讲解]物质的变化能体现其性质,反过来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就可以推断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而应用物质。

如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就可用它灭火,知道酒精有可燃性,就可以用它来做燃料。

以后大家学习物质要把它的性质、变化和用途结合起来。

二、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是学生进入化学学习接触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

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

[观察]学生观察实验并描述现象。

[提问]教师提出问题:

铜片为什么变黑?

[讨论]学生讨论、交流,作出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对猜想和假设作出预测。

[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实验。

[观察]学生观察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

[拓展与迁移]回顾金属铜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

教师安排新的探究活动,

如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

指导学生完成。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并不是科学探究都必须按这些步骤进行,顺序可以改变,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也都是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科学探究的步骤:

观察与思考;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1空气的成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我们的呼吸作用。

2.知道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大气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到防治空气污染是保护人类生存、保障社会发展的全球性大事,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的呼吸作用。

【教学难点】

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导入]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

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

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新课讲解

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利用排水吹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将燃着的木条插入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着的木条立即熄灭

说明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多

将澄清石灰水滴入盛有呼出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比较

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一层水雾,而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明显变化

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少

[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

运用实验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成分,同学们想想,如果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含量增多或者减少,或者出现其他成分,后果会怎样呢?

二、空气污染危害大

[导入]大气污染从早期的英国伦敦烟雾型发展到新型的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公害事件连绵不断,此起彼伏。

据统计,单是伦敦的十几起烟雾事件,就夺走了近万人的生命。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

[讲解]空气污染原因

1.污染源:

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

2.污染物:

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来源

①二氧化硫:

含硫燃料的燃烧。

②氮氧化物:

汽车、飞机等尾气。

③一氧化碳:

汽车尾气、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

④氟氯烃:

空调机。

⑤可吸入颗粒物:

汽车尾气、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

三、保护大气环境

[设问]近年来,天气预报中增加了空气质量日报内容,空气优、良、轻度污染是怎么区分的呢?

污染物又是什么呢?

[讲解]

1.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

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2.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项目:

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

3.空气质量指数级别划分为6级,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

4.空气污染物的防治

①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②煤炭的综合利用。

③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等。

④使用无铅汽油。

⑤植树造林。

[课堂小结]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差别,了解了洁净的空气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一些措施。

板书设计

2.1空气的成分

第二课时

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二、空气污染危害大

三、保护大气环境

 

2.1空气的成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知道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的观念,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2.能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由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的生活需要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新课讲解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一、空气有哪些成分

[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

[图片展示]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分析]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

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