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351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docx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LJ定稿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

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但有个别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总课时23课时。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主要是围绕人体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运动系统的卫生和保健构建而成,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关节、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养蚕》是以蚕一生的变化为观察对象的一次亲历活动,主要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

经历动物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了解昆虫和变态的知识,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还是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物体在运动,总是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即某个参照系(参照物)课文中称为“参照物体”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原理之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展开的。

意识到物体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只有亲身去研究才能了解这些运动之间是什么样的规律。

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主要是通过认识力的存在和几种常见的力,来研究事物的性质。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历有关力的现象,但还没有比较系统和完整地研究有关力的现象。

所以本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鼓励学生们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是一种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预测是一种基本科学过程技能,是一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

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常用技能与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2、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3、指导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

4、使学生认识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了解常见的力。

5、能区别调查与观察、实验的不同,并根据具体情境选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能够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骨骼与肌肉、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

难点:

物体的运动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进度表

周次

章节

教学内容

课时

第一单元

1、骨骼

1

2、关节

1

3、肌肉

2

4、骨骼、肌肉的保健

1

单元总结

1

第三单元

1、一切都在运动中

1

2、运动的快慢

1

3、运动的方式

1

4、小车的运动

1

5、摆

1

单元总结

1

第二单元

1、我们来养蚕

1

2、给蚕宝宝记日记

1

3、我们来抽丝

1

4、养蚕经验交流会

1

单元总结

1

第四单元

1、力在哪里

1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1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1

4、摩擦力的秘密

2

5、降落伞

1

单元总结

1

第五单元

1、调查

2

2、预测

1

单元总结

1

课题

1.1骨骼

教学

目的

1、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拼图。

2、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

3、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骨骼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

5、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重点

难点

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拼人体骨骼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出示一块骨头),同学们,你知道你的皮肤下面硬硬的东西是什么吗?

那就是我们的骨骼。

(板书课题)

2、提问:

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3、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

人体骨骼结构

1、谈话:

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

每人用力摸一摸自己的身体,看能摸出多少块骨头?

2、布置任务:

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三部分——头、躯干、四肢。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

摸骨数骨)

3、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4、提问:

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

(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5、小结:

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6、动手做:

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7、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比一比:

你拼对了吗?

8、小结: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

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探索:

了解骨头的结构特点

1、探索活动:

发现骨头的特点。

(1)拿出熟的动物骨头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动物骨头;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动物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观察活动:

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4、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

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四、体验:

人体骨骼的作用

1、谈话:

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观察P4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

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

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6、小结:

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五、安全教育

1、提问:

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2、对学生进行骨骼保健教育。

 

完成摸骨任务

 

汇报交流

 

拼骨骼模型图片

 

观察骨头并

记录观察结果

 

汇报交流

 

观察图片

汇报体验活动

 

思考回答

课题

1.2关节

教学

目的

1、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一些主要关节的位置。

2、知道什么是关节。

3、知道关节的作用,

4、认识关节类型中的铰链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状关节以及它们的活动形式。

重点

难点

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

(揭示课题:

关节)

2、谈话:

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

什么是关节?

(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

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与骨之间又是通过关节相连的。

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

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

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

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

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

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3、小组活动:

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4、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5、小结并设疑:

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

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6、谈话:

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

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

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

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

你的预测正确吗?

请阅读资料:

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4)大幅度甩手;(5)转动你的头;(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7、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

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

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

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

4、小结关节的缓冲作用。

 

找关节

汇报交流

 

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

 

讨论交流

完成下列活动

 

课题

1.3肌肉

教学

目的

1、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2、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3、知道骨骼肌是成对存在、工作的。

重点

难点

了解骨骼的运动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引发的。

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

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

为什么?

2、讲述:

仅靠骨骼和关节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还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板书课题)

二、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

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讲解: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

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1)骨骼肌,就是使骨头活动的随意肌;运动系统所讲的肌肉属于骨骼肌,它能在意识控制下做强力的收缩,人的四肢、躯干上可以自由活动的肌肉都属于这一类。

在神经的支配下,肌肉收缩产生运动。

一个人有600多块骨骼肌。

(2)平滑肌,就是为血管、胃、消化器官以及其他内脏充当衬里的不随意肌;人的内脏大部分是平滑肌,平滑肌不受意识支配,不能随意活动,但受植物性神经支配,因此保持经常收缩、放松,但收缩力不大,缓慢持久,不易疲劳。

(3)心肌,就是心脏所特有的肌肉组织,能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

心肌也具有纹理,但纹理比骨骼肌疏。

心肌也是不随意肌。

心脏以一定的速率跳动,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5、活动:

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

哪里的肌肉最少?

6、小结:

肌肉占到了人体体重的40%,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三、观察体验:

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

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

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2、学生体验交流,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人体在做各种运动时,肌肉变硬的部分。

3、出示肌肉的收缩舒张图片,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4、小结。

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

四、总结拓展

1、谈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

谁是木头人?

讨论:

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学生交流

 

观察挂图

 

活动体验

 

填写活动记录

 

游戏并讨论

课题

1.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

目的

1、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2、能够分析某一动作锻炼身体的部位和作用,知道不同动作锻炼的肌肉和关节不同。

3、了解不同运动队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4、能够针对具体运动分析如何保障安全

5、知道摄入蛋白质和钙有利于骨骼和肌肉,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

重点

难点

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分析具体运动锻炼的骨骼和肌肉部位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

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谈话:

骨骼和肌肉配合起来能让我们做很多动作,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

(板书课题)

4、提问: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

3、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

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韧性;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和增大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

5、谈话:

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阅读教材11页资料)

6、思考、比较、讨论: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

(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

(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

7、交流:

平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

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

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

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

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

身边的案例:

某位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了伤。

提问:

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

(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

(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

(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3、活动指导:

溜冰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

4、总结。

5、拓展:

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

(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

(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

(3)防护知识介绍。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

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

2、讨论、交流:

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

五、总结:

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

律动

讨论

 

讨论交流

 

阅读资料

思考比较讨论

 

交流

做广播操

 

交流

 

讨论交流

 

课题

3.1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

目的

1、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重点

难点

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理解“参照物”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3空气中有什么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

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在运动呢?

二、认识到判断物体运动要借助参照物。

1、观察P26的图片,在这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物体在运动?

2、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3、你是怎么知道它是运动的?

(让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借助参照物)

4、学生讨论交流

5、讲解: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6、谈话:

请大家再来看这幅图,你认为这幅图中运动的物体是相对于哪个物体的,它的参照物是谁?

7、学生讨论并交流

8、讨论:

①坐在缓慢行使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②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

三、认识改变参照物就会改变对运动的判断。

1、讨论:

观察P27下面的三幅图(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确定参照物。

①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

②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

③你能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话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从这些判断中你明白了什么?

4、小结: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四、认识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1、讨论:

①如果你坐在一列飞速行使的火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

②那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2、提问:

为什么两个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这说明了什么?

3、小结:

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五、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

①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②为什么我们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2、讨论并交流

3、小结: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太阳、月亮、地球及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宇宙中不存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

 

观察图片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练习

 

观察图片

并讨论

 

讨论交流

 

讨论

 

讨论交流

课题

3.2运动的快慢

教学

目的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

4、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重点

难点

知道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

物体运动有快也有慢,我们用什么来对运动地快慢进行描述呢?

二、认识运动的速度

1、P29图片,提问:

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猜一猜:

谁移动得快?

2、谈话:

能用什么办法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

3、讨论:

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兔子为什么没有得到第一呢?

4、谈话:

由于兔子有一段时间在睡觉没跑,而导致了在规定的距离里兔子反而显得慢了。

5、小结:

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

三、在测量和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

1、讲述:

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

2、给运动速度排序P30,感受运动速度的快慢。

把排序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3、测算运动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1)提问:

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

你想测算一下吗?

(2)测一测走路的速度P30活动,并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四、认识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1、阅读P31资料

2、提问:

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出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了什么?

3、为什么要强调风向呢?

说明了什么?

(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五、拓展

讨论:

有些正在运动的物体,乍看上去似乎是不动的,你用什么办法判断出它们是否在运动呢?

怎样计算出它们的运动速度呢?

1、指甲在运动吗?

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生长速度吗?

2、你有办法计算出小苗的生长速度吗?

 

观察图片

 

讨论

 

填写活动记录

 

测算速度

填写活动记录

 

阅读资料

 

讨论

课题

3.3运动的方式

教学

目的

1、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2、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重点

难点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吗?

请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式。

2、讲述:

物体运动时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就以具体的物体为例,来研究一下物体的运动方式。

(板书课题)

二、研究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

1、滑滑梯(出示图)

提问:

这位小朋友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

你能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吗?

2、青蛙跳

提问:

青蛙跳跃的轨迹又是什么样的吗?

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

3、用同样的“画出运动轨迹”的方式论证其他几个例子。

4、对比:

青蛙跳的轨迹和下滑的小朋友运动轨迹一样吗?

5、交流汇报

6、小结:

可以按运动轨迹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研究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

1、出示P33插图,提问:

(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想一想,它们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

2、讨论、交流

3、小结:

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不尽相同,它们有着各自的运动方式。

四、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

1、出示易拉罐,提问:

它是什么形状的?

让易拉罐在桌面上运动起来,说出它的运动方式?

2、学生小组活动

3、讲述:

在研究这类物体的运动时,我们往往把易拉罐看做一个整体,它的运动包含了两种运动方式。

那么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也像易拉罐那样包含一种以上的运动呢?

4、出示P34图片,讨论:

这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哪些运动方式?

5、汇报交流

6、提问:

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7、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运动都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五、巩固拓展

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判断它们各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

 

思考、回答

 

思考、讨论

 

观察图片

讨论、交流

 

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

 

课外观察

课题

3.4小车的运动

教学

目的

1、能根据经验提出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3、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重点

难点

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玩车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车的运动。

2、出示P35图片,提问:

一辆载重汽车行使得快慢可能哪些因素有关系?

3、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

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

(1)与坡度大小;

(2)与斜坡长短有关,;

(3)与坡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4)与拉力的大小有关;

二、自主探究

1、刚才同学们猜测小车行使快慢与轮子多少、汽车拉力大小、路面好坏有关,怎样来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呢?

2、如果利用桌上的器材,让你来做实验,你准备怎样来做?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我们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改变什么?

4、强调要改变的是:

拉力大小

 保持不变的是:

车重、距离。

▲注意不可以改变桌面的情况!

5、每个实验做一次行不行?

为什么?

6、最后结果这一栏怎样填?

(平均数、估算)

7、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

8、汇报实验结果。

9、小结:

尽管每一小组的数据不同,但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拉力越大、小车行使得越快。

三、总结:

 

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