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356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 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docx

世界历史下册第718课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册

第7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开罗会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召开情况;诺曼底登陆,德国和日本投降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会议召开对战争的影响。

(2)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3.情感和态度价值观

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对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攻克柏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争以法西斯国家失败而告终。

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德国和日本投降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法学法引导:

图表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导入。

一.中途岛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引导学生列表学习: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战果意义。

二.诺曼底登陆

动脑筋:

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

(简介来历)

想一想:

诺曼底登陆的作用。

(使德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加速德灭亡。

引导学生列诺曼底登陆战简表:

时间、指挥者、地点、主力、结果、意义。

三、雅尔塔会议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雅尔塔会议内容包括哪几部分?

有什么作用?

内容包括三部分。

这些决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为夺取最后胜利和建立战后和平作出贡献。

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引导学生列表学习重要的国际会议: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重点掌握会议名称、召开时间、地点、与会国、内容、影响。

四.大战的结束

线索梳理:

(1)德国战败。

(哪个国家军队最先攻克德国首都;希特勒命运如何;德国何时降;德国的投降标志着什么?

(2)日本投降。

(日本在什么背景下投降;中、美、苏等日本法西斯的战败发挥了什么作用;日本何时投降?

历史法庭:

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你怎么看?

思维拓展:

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课后完成)

六、本课小结:

编制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的大事年表。

七、板书设计

1、战争转折

(1)转折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推动整个战争形势的变化,是二战重要转折点

中途岛海战:

太平洋战场形势的重大转折

阿拉曼战役:

北非战场形势的转折

2.国际会议

开罗会议:

 中美英对日     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

苏美英 对德   战后合作   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

苏美英 对德   惩办战犯   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

处理德国       波茨坦公告

3、夺取胜利

登陆战:

北非、西西里、诺曼底

会师:

易北河

胜利: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1945年8-9月日本投降

4、性质影响

(1)性质:

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特点:

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

(3)影响:

造成严重破坏和灾难;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打击国际帝国主义;

促进民族解放运动;促进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客观上推动科技发展

八、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九、教学后记:

 

 

 

第9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备课教师:

徐长城章国宏备课时间:

2007年3月10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

3、过程与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后在经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之后,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联系中的有利地位,成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

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法学法引导:

图表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把“硅谷”作简单介绍,以景触情,激发学生学习“美国经济的发展”的兴趣,提问“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这是一个奇妙的地方,96年时这里每24小时就产生62个百万富翁,1998年这里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400亿美元,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

1、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指名学生读卡通方框的内容。

2、先指导学生看书,以图来概括本目主要内容:

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的表现:

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储备、成立关贸总协定。

3、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的影响:

成为经济超级大国,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确立。

二、美元危机

原因: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表现:

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经济速度高于美国,美国贸易逆差扩大;战后经济上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军事扩张政策,使财政赤字扩大;石油危机的冲击。

影响: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解体;进入“滞胀”阶段;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出现美、欧盟、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复苏原因:

里根改革社会经济

时间:

1982年

措施:

引导学生读文中小字。

表现:

引导学生读文中小字找出答案。

克林顿调整经济的措施: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

信息化和全球化。

文中图片说明的问题:

“互联网”显示了美国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更能说明美国高科技的发达、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强以及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

组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或“基本特点”时,注意提示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

例如“特点”,从发展过程上看,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稳定发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从实力地位上看,尽管发展出现波折,但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从主导产业上看,经过了传统工业到新兴工业再到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六、本课小结:

用图示法表述二战结束后至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轨迹

七、板书设计

时期

表现(特点)

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七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八九十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

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八、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九、教学后记:

 

 

第10课欧洲联盟

备课教师:

徐长城章国宏备课时间:

2007年3月16日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欧洲联盟;

2.过程与方法:

知道欧洲联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状况。

三、学法指导:

质疑导学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从图表中直接感觉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

战后西欧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

也可运用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

这个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它们的建立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再导入新课。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图片《重建柏林》、《二战后的欧洲城市》等

(战争的巨大破坏,一片废墟,当时人们对欧洲的重建普遍不抱任何希望,有人甚至认为仅把柏林市的瓦砾清除干净就需要20年的时间,要想复兴简直比登天还难。

事实果真如此吗?

2、课堂讨论:

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教师及时引导:

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由于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由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如核能、计算机、激光、宇航等。

同时,又对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汽车制造等进行了固定资本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对农业部门也注意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

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其次,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指的是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促进了对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

3、看图学史:

《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

(教师启发式提问:

欧盟包括哪些国家?

它的前身是个什么组织?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特色论坛:

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西欧国家感到:

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2、思维拓展:

欧洲联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使用统一货币——欧元。

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六、本课小结

1、促进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战后欧洲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两个阶段:

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由经济合作—→经济政治一体化

3、影响:

见P56影响

七、板书设计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措施:

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利用美援、宏观指导、发展科技

典型:

德国:

原因——政治改革、非军事化、美国扶持、

制定政策、重视科教、人民素质

成果——5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

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原因:

经济发展,西欧国家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进程

时间:

1967年成立

目标:

争取自由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

政治上——成为威胁美国的新的一极

经济上——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

时间:

1993年

成员:

到2004年25个成员国

总部:

布鲁塞尔

简介:

统一护照;统一货币;盟旗;盟歌;

主要机构:

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法院等;

影响:

政治上――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经济上――欧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八、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九、教学后记:

 

第11课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备课教师:

徐长城章国宏备课时间:

2007年3月14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曲折和波动。

3、过程与方法:

战败后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特别是重视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经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从50年代中期起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后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难点:

美国对日本政策的转变

三、学法指导:

质疑导学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广岛、长崎。

由此导入。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

1、大战对日本的破坏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一段,讨论文中问题。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

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

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

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

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

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1、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议一议: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

主观: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及先进的企业管理体制等。

客观:

美国的扶植。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

2、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表现

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3、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影响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军费逐年增加,向海外派遣军队,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史,修改教科书。

4、存在的问题

经济严重对外依赖,原料依靠进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

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

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六、本课小结

七、板书设计

发展原因:

社会改革、美国扶植、非军事化、制定战略、发展科教、利用战争

经济成就:

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后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政治状况: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美国战略伙伴

阶级矛盾:

贫富差距、不满情绪

社会危机:

毒品泛滥、邪教横行、社会暴力

极右势力:

军国主义

八、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九、教学后记:

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备课教师:

徐长城章国宏备课时间:

2007年3月20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过程与方法: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

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三、学法指导:

质疑导学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

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

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

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导入

复习旧知: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人物介绍:

赫鲁晓夫

小组活动:

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经济、政治方面)

线索梳理: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畅所欲言:

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二、匈牙利的改革

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

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明确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阵营壮大。

提问:

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让学生举一例,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匈牙利的改革是东欧各国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也是较早的。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匈牙利事件”的介绍及本课引言部分,了解匈牙利改革的背景。

适当补充相关资料)讨论:

这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匈牙利事件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的改革举措。

改革的各项主要措施教(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列表格进行归纳总结。

)提问“改革将给匈牙利带来什么影响?

”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

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

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

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都成效不大。

(结合课后“自由阅读卡”简单介绍“布拉格之春”,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这反映出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线索梳理:

匈牙利事件的大致经过。

历史小沙龙:

匈牙利改革的原因、措施、结果。

学生自学中国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说一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

结果怎样?

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

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

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六、本课小结

从结果上看:

共同之处是都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结果都遇到挫折甚至失败。

七、板书设计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赫鲁晓夫改革:

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匈牙利改革

背景、内容、结果。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背景、内容、结果。

八、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九、教学后记:

 

第1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备课教师:

徐长城章国宏备课时间:

2007年3月20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

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三、学法指导:

质疑导学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二战后欧洲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出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结合地图明确东欧各国的地理概念。

指出80年代末这些国家风云突变,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提出问题:

东欧为何会发生剧变?

讲授新课: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历史背景

首先肯定东欧国家4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接着指出它们在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种种问题。

2.东欧剧变概况和实质

从1989年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急剧变化:

短短

的两三年间,执政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各国社会制度也发生

了根本变化。

其中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思考与讨论:

东欧剧变的实质和原因?

东欧剧变的实质:

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小组活动:

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二)、苏联的解体

知识回顾:

戈氏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