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429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docx

习水县庆华煤矿煤矿综采改造方案

习水县马临工业经济区庆华煤矿

 

综合机械化

 

编制时间:

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习水县庆华煤矿

综合机械化改造方案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型煤矿机械化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行〔2012〕178号)和“科技强安、人才兴安、管理强安”的要求,我矿应结合矿井实际状况,编制我矿综合机械化改造方案,加快推进我矿综合机械化改造步伐,促进我矿的转型升级,尽快实现采掘机械化。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科技强安、人才兴安、管理强安”战略,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办矿的理念;依靠科技进步,采取科学规划、技术服务等措施,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根据煤层赋存条件、采掘状况和开采技术条件,合理部署井巷工程,做到布局全面、生产集中、系统完善、安全可靠,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全面向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提升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

促进我矿的转型升级,尽快实现采掘机械化。

二、工作目标 

采煤机械化、掘进机械化、掘进装载机械化、原煤运输机械化程度均达到100%。

1.煤层厚度≥1米、地质条件简单到中等复杂的水平、近水平、缓倾斜、倾斜煤层必须实现机械化采煤。

2.所有掘进工作面必须实现机械装载,在煤巷、半煤巷实现机械化掘进。

3.运输长度超过1500米的平巷、垂深超过50米的斜巷,必须采用机械运送人员;采区实现带式输送机运煤,全面实现辅助运输机械化。

三、机械化改造实施基本原则 

1.与运输连续化相结合,应用煤炭运输和辅助运输机械化、连续化,以适应工作面快速回采和快速掘进的要求。

 

2.与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相结合,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质量管理,实现安全质量动态达标。

 

3.坚决淘汰国家明令禁止适应的设备。

 

4.与建设安全高效矿井相结合,减少井下工作面个数和作业人数,实现矿井合理集中生产,接续正常。

 

四、机械化改造实施方案 

1.矿井成立机械化改造领导小组

组 长:

吴朝中(矿长) 

副组长:

胡孝平(机电矿长) 

成 员:

车勇、罗峰、罗太刚、陶长和、文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置在机电科,胡孝平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技术设计、可行性论证、施工组织、材料和设备购置、调试、试运转等,并及时安排、协调相关工作。

 

五、矿井基本情况

(一)庆华煤矿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城南方向,行政区划属习水县马临经济区五一村管辖;

矿井距习水县马临工业经济区2km,距习水县城8km,矿山有简易公路与茅~习公路相连,至习水县城及周边地区的公路运输条件都较好,交通较为方便。

(二)资源赋存:

区内可采煤层3层,即5、8、12号煤层,厚度平均5.57m,可采系数6.9%。

5号煤层:

煤层厚为1.45~2.10m,平均厚约1.88m。

煤层夹矸石一层,夹矸主要为炭质泥岩,厚约0.10~0.20m;煤层上分层厚0.60~1.15m,下分层厚0.40~0.85m。

煤层厚度较稳定,全区可采。

煤层顶板为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强度较低,易风化破碎。

底板深灰色薄层状泥岩,易风化,软弱,稳定性差。

5号煤层为稳定型煤层。

煤尘无爆炸性,自燃倾向性III级,为不易自燃煤层。

8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P3l)中部,上距5号煤层25m左右,煤层平均厚度约2.27m。

煤层结构简单,为单一煤层;煤层厚度稳定,为本矿主采煤层。

煤尘无爆炸性,自燃倾向性Ⅲ级,为不易自燃煤层。

12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P3l)底部,上距8号煤层15~22m左右,下距茅口组灰岩约5m左右。

煤层厚度1.30~1.53m,平均厚度为1.42m。

厚度稳定。

煤层夹矸石一层,夹矸为粘土岩,厚0.05~0.10m。

(三)瓦斯等级:

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煤炭[2012]494号)“关于遵义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呈报2012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报告》的批复”,习水县庆华煤矿瓦斯绝对涌出量4.85m³/min,相对涌出量17.46m³/t;二氧化碳绝对量0.75m³/min,相对量2.70m³/t。

(四)煤与瓦斯突出:

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04月17日及2013年8月提交了《习水县庆华煤矿C5、C8、C12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和《习水县庆华煤矿煤与瓦斯区域预测报告》,C5煤层在鉴定范围(在标高+1087m以上的C5煤层)内无突出危险;C8煤层在鉴定范围(在标高+1025m以上的C8煤层)内无突出危险;C12煤层在鉴定范围(标高+1020m以上的C12煤层)内无突出危险。

(五)自燃倾向性、爆炸性:

C5、C8、C12煤层无爆炸性;C5、C8、C12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为Ⅲ类(不易自燃)。

(六)水文地质:

矿井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桑木场背斜的北西翼南段,地层走向北东,倾向近西,倾角10~15°,平均倾角约12°。

矿区内未发育断层及次级褶皱,总体地质构造简单。

本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025m,估算的资源储量大部分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

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

(七)开拓开采:

习水县庆华煤矿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下山开拓,设计全矿区二个水平(水平标高分别为+1028m、+917m)开采,分二个采区开采,联合布置,先采一采区,后采二采区。

C5煤层由于含硫高,暂不开采,设计先采C8煤层,再开采C12煤层。

目前在一采区C8煤层布置首采工作面(1801工作面);在C8煤层布置接替工作面(1802运输顺槽和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

(八)煤矿井田概况,走向长,倾向宽,平均倾角,井田面积,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井田地质,区域构造,断层,煤质,煤层特征。

煤层顶板,地压,地温,地质勘查程序。

资源(可采煤层储量),相邻采空区,瓦斯等级,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煤与瓦斯突出鉴定。

煤层硬度,煤层顶、底板硬度。

(1)煤矿井田概况,走向长,倾向宽,平均倾角,井田面积:

矿井走向长约2.0km,倾斜宽约0.8km,井田面积约1.5966km2。

平均倾角120。

(2)地形地貌

庆华煤矿矿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位于大娄山脉的北西段,地形切割深,起伏大,山脊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呈NE~SW向展布。

斜坡地形发育,总体上东部地形平缓,西部地形较陡。

最高海拔位于矿区北西部杯儿山山顶,海拔标高为1493.0m。

地势总体中部高四周低,最低点位于矿区东南部3号拐点附近,海拔标高为1020.0m,最大相对高差473m。

矿区地表水总体上属高中山地貌,区域地层碳酸盐岩覆盖范围广,峰丛、洼地、溶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较发育,碎屑岩地层在反向坡地带易形成陡崖、陡坡,含煤地层经多次风化剥蚀形成低凹或缓坡地形。

(3)水文地质

①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庆华煤矿位于黔中高原北部黔北煤田内,属长江流域赤水河一级支流临江和马岩沟的分水岭地带,桑木场背斜北西翼南段。

区内地形以中山为主,内部多盆地和缓坡,境内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如溶丘、洼地、峰丛、溶斗、伏流等分布普遍。

区域内岩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

碳酸盐岩包括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灰岩,二叠系上统长兴组灰岩,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

分布区多属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岩山区,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斗、岩溶潭、岩溶大泉等较发育,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溶水长途径流,最后以岩溶大泉、岩溶泉群或暗河等形式集中排泄于当地河谷中。

碎屑岩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沙堡湾段、九级滩段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砂泥岩,碎屑岩靠近地表时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发育构造裂隙地段,含构造裂隙水为主,碎屑岩区地下水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势影响,一般为近源补给、就近排泄。

区域内岩溶水和碎屑岩裂隙水均以大气降水作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一般每年5月中、下旬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6~9月为最高值,其间出现2~3次峰值,10~12月份进入平水期,水位、流量开始逐渐递减,到次年三、四月份降为最低值。

②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为溶蚀侵蚀中山地貌,沟壑较发育;地势总体上北高,中-东部低,最高海拔1493.0m(矿区北部杯儿山山顶),最低海拔1020m(矿区东南角,3号拐点附近),相对高差473m,矿区岩体部分裸露,地形坡角5°~30°,一般15°~20°,有利于地表水排泄。

地表水由矿区中部向周围溪沟流出矿区,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约为1155m;大部分矿体准采标高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下。

矿区地表水系较发育,主要季节性冲沟,地下水主要是岩溶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大气降水是该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③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主要分布在矿区东南部及外围,岩性以厚层灰岩为主,厚度大于100m。

岩溶作用极为发育,富水性强,属强岩溶含水层。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地层呈带状出露于矿山中部,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碎屑岩为主,夹数层煤层。

该组平均厚度约80m。

由于以碎屑岩为主,岩石含泥质成分多,因而岩石普遍抗风化能力弱,露头区有较厚的强~中风化带,易渗入大量大气降水,含浅层风化裂隙潜水,越往深部,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岩石含水性相应降低,仅含微弱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该组为一弱含水层。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呈带状出露于矿山东南部。

平均厚度62m,岩石遭受风化作用强烈,岩溶裂隙发育,含岩溶水,富水性中等,为中等含水层。

沙堡湾段(T1y1):

岩性为灰绿、黄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出露于矿山中部。

厚10~20米,平均18米。

总体上该组地层仅含微弱风化、构造裂隙水,透水性、含水性很弱,为相对隔水层。

玉龙山段(T1y2):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夹薄层状石灰岩,泥晶结构,中夹泥质灰岩及泥灰岩,顶部具鲕粒状结构,出露于矿山西部。

厚150米左右。

岩溶裂隙及构造裂隙发育,透水性、含水性中等。

本层为中等含水层。

九级滩段(T1y3):

岩性为灰紫色、紫红色夹黄绿色,薄至中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粉砂岩,出露于矿山西部及外围。

平均厚度约200米。

总体上该组地层仅含微弱风化、构造裂隙水,透水性、含水性很弱,本层为弱含水层。

第四系(Q):

仅残留于山谷、溪沟、洼地及山间斜坡地带。

碎屑岩的残积、坡积及冲积物厚度一般小于10m,仅含微弱孔隙潜水。

总体上该层为一弱含水层。

④长兴组、茅口组灰岩对煤系地层充水的影响

长兴组位于煤系地层顶部,5号煤层距上覆长兴灰岩为25m,中间间夹岩性为砂岩、钙质粉砂岩、泥岩、煤线等弱含水层,富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且距离较小,对开采该煤层时充水的可能性较大。

茅口灰岩位于煤系地层底部,距煤系地层底部的12号煤层距离约为5m,中间为一层灰至灰白色铝土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富水性较差,为相对隔水层,但由于厚度较小,对开采12号煤层时,引发底板突水的可能性大。

在开采该煤层时应高度重视,加强防治。

⑤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变化

本区地表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影响,其流量、水质变化均与降水的季节和强度相对应,雨季流量增大,矿化度减少,枯季则相反。

地下水以泉或分散流形式补给溪沟,各含水层无直接的水力联系,且地下水动态变化显著,周期性较明显,并具滞后现象。

⑥水文地质类型

根据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裂隙导水性及动态变化特征,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条件良好,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155m,估算的资源储量大部分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

且底部12号煤层距底部茅口灰岩距离约为5m,距离较小,对开采该煤层时引发底板突水的可能性大。

综上所述,本矿井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充来源顶底板裂隙水充水为主的煤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类型。

其中12号煤层为茅口灰岩底板突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煤层。

⑦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矿区内的地下水靠大气降雨补给,大气降雨一部份蒸发回到大气层,另一部份通过裂隙、岩溶管道下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的流向受岩性、构造及地形的控制,其总体流向北西。

⑧充水因素分析

(1)大气降水:

是主要的充水水源。

含煤地层裸露,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充水强度和降水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着密切联系。

(2)地表水:

区内冲沟发育,地形切割较深。

有常年有水冲沟从矿区北部通过,枯水季流量较小,雨季暴涨。

因此,在上述地表水体下采煤应注意地表水溃入。

(3)地下水:

区内地下水的埋藏类型为潜水,埋藏深度随地势高低而变化。

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地下水动态随季节而变化,一般规律是丰水期流量增大,而枯水期地下水流量减小;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水。

煤系地层底部茅口灰岩距12号煤层约为5m,距离较小,且茅口灰岩为强含水层,开采该煤层时,引发底板突水的可能性大,开采该煤层时应高度重视底板突水。

(4)老窑水:

区内老窑和小煤矿分布广泛,且开采历史悠久,矿井及周边煤矿已形成较大范围采空区。

采空冒落造成地表开裂、塌陷,致使地表水及降雨由裂隙渗入采空区蓄积;采空积水较大。

特别是矿井巷道开采到老窑采空范围时,对矿井充水影响大;因此,在开采浅部煤层及接近老窑采空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老窑水涌入矿井。

(5)第四系孔隙水:

由黄土、粘土、砂及砾石等组成,透水性较强,特别在雨季含水量饱和度增高。

(6)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

含煤地层与隔水段呈间互状,虽富水性弱,但具一定的承压性,矿井12号煤层位于龙潭煤系底部,距龙潭组下部地层茅口组石灰岩仅5米,因此在开采12号煤层时预防底部突水。

根据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裂隙带导水性及动态变化特征,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老窑积水、矿区地表水。

综上所述,12号煤层距下部茅口灰岩强含水层平均仅5m,因此在设计和生产中要特别预防茅口组的承压水促使底板突水。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

(4)地质条件、区域构造,断层

矿井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扬子准地台区黔北隆起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桑木场背斜的北西翼南段,地层走向NE,倾向近w,倾角10~15°,平均倾角约12°。

矿区内未发育断层及次级褶皱,总体地质构造简单。

综上所述,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可采煤层:

3层,煤层平均厚度:

煤层厚为1.45~2.10m,平均厚约1.88m。

C8煤层平均厚度为2.35m;C12煤层平均厚度为1.9m,区内煤层平均倾角12°,均为缓倾斜中厚煤层,属低灰、中高硫、低磷、高发热量无烟煤。

根据地质报告和实际揭露,C5、C8、C12各煤层在矿区内呈层状产出,煤层厚度稳定,结构及顶、底板岩性变化都不大,全区可采。

区内次级褶皱和断裂构造不发育,构造简单;

(5)煤质,煤层特征

煤质主要特征表(原煤)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m)

平均厚度

煤层

间距(m)

煤层

结构

顶底板岩性

稳定性

平均

倾角

体重

(t/m3)

顶板

底板

5号

1.75-2.00

1.88

25

含夹矸一层,厚0.1-0.2m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稳定

13

1.42

8号

2.00-2.45

2.27

简单

泥岩,粉砂质泥岩

炭质泥岩

稳定

11

1.42

15-22

12号

1.30-1.53

1.42

含夹矸一层,厚0.05-0.1m

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

铝土质粘土岩

稳定

11

1.45

5号煤层灰分平均值为15.38%,为低灰分煤;

8号煤层灰分平均值为11.71%,为低灰分煤;

12号煤层灰分平均值为17.92%,为中灰分煤。

5、8、12煤层原煤挥发分均小于10%,为无烟煤。

5、8、12号煤层原煤干基硫分分别为0.79%、0.29%、0.31%,均属低硫煤。

煤层特征表

顺序

区域

煤层名称

煤层厚度(m)

煤层夹矸数

稳定性

煤层间距

(m)

煤层倾角(°)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1

C5

2.0~2.2

0

稳定

25

14

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

粘土岩

2.1

2

C8

2.35~2.4

1

稳定

14

粉砂岩、细砂岩,较坚硬完整,稳定性好。

在煤层与围岩之间有一层伪顶,

粘土岩

2.3

23

3

C12

1.8~2.0

1

稳定

14

粘土岩

1.90

(6)煤层顶板,地压,地温,地质勘查程序。

矿区内可采煤层为5、8、12号煤层,煤层顶、底板均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属工程力学性较差的岩类,抗压性差,易遭风化水解。

在矿井重复开采中,容易产生顶板冒落,形成冒落带,顶板要求较高。

底板粘土岩遇水易产生底鼓现象,造成巷道变形及支护移动。

因此,开采中应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地压:

生产地质报告及矿方提供的资料中均没有提及关于冲击地压的资料,本矿区内也无冲击地压的历史记录,目前设计开采各煤层浅部资源,开采深度不大暂按无冲击地压考虑。

需配备地音监测系统等冲击地压监测仪器,密切注意冲击地压了生的可能性,采取有针对性的预测和防治措施。

地热:

生产地质报告未提供地温资料,根据本矿及相邻矿井调查未出现地温异常情况。

地质勘察程序:

根据矿方提供的矿区地质资料,矿区勘探到达了如下程度:

(1)、基本查明了矿区地层层序,划分了地层,初步查明了其岩性、厚度、分布情况。

(2)、基本查明了矿区构造形态及性质、地层产状及变化情况,查明了区内煤层层位、厚度、结构、空间分布及可采情况,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对比可靠。

(3)、基本查明了可采、局部可采煤层的主要煤质特征,初步圈定煤的风氧化带,指出了煤的利用方向。

(4)、基本查明了区内含、隔水层及含、隔水性,基本查明了水文地质类型、矿床充水因素,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作出了进一步评价,对矿井地质条件进行了分类。

(5)、编制的生产地质报告资料较完整。

(7)资源(可采煤层储量)

矿井井田面1.5966km2,矿井可采煤层三层(C5、C8、C12),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1.88m、2.27m、1.42m。

矿井保有资源总量为990万吨,矿井设计可采资源量626.6万吨,服务年限13.9年。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626.6万吨,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为13.9年。

(8)相邻采空区

矿井与四联、振兴煤矿在南翼相邻,与新华煤矿在东翼相邻,与天合、振兴煤矿在北翼相邻,与振兴煤矿在北翼相邻。

因此必须保证留足矿井边界煤柱,不能破坏此煤柱开采,也要预防相邻矿井越界进入本矿对安全构成威胁。

由于煤层露头线小窑较多,重点注意老窑对本矿造成影响。

(9)煤层硬度,煤层顶、底板硬度。

煤层硬度:

f=1.5-3

煤层顶板硬度:

f=3-6

煤层底板硬度:

f=3-6

六、矿井地面和井下各大系统及机械化现状

(一)井口工业场地及地面生产系统。

1、工业场地位置,

储煤场:

我矿的储煤场较小,面积有2500㎡。

机修房面积240m2。

2、地面生产系统,

煤炭储备:

煤炭出井后先进入块煤分选机构,将块煤分选后,块煤进行人工选矸石处理,剩下的经振动筛筛选后分为粉煤、仔煤进入各自的煤仓。

煤炭利用汽车外运。

矸石场地:

矸石有专门的卸载点。

储存量为500吨。

(二)开拓开采方案

1、开拓方式,水平划分,采区划分。

采用平上山开拓方式,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整个井田共划分1个采区开采。

2、井筒布置及装备

现有三个井筒:

主平硐(标高+1025m)、副平硐(标高+1145m)、回风斜井(标高+1174m)。

主平硐长1956m、坡度3‰,掘进断面9.95m2,净断面9.54m2,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喷浆支护,主平硐采用双轨XK5-6.7.9/88-KBT(5t)电机车运输。

进风平硐担负进风、行人、铺设管线等任务,长398m,坡度3‰,掘进断面8.6m2,净断面8.0m2,采用半圆拱断面,喷浆支护。

铺设22Kg/m轨道,采用XK2.5-4.6.7.9/48-2A(2.5t)型防爆电机车完成矿井材料、设备、矸石的运输,同时作为进风、行人以及铺设管线用。

回风斜井主要担负回风任务,长356m,坡度12°,掘进断面8.6m2,净断面8.0m2,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喷浆支护。

铺设瓦斯抽采管,井口有防爆门、引风道。

首采工作面(10801)布置在C8煤层中,两掘进头面布置在C8煤层中,分别为10802运输巷、10802回风巷。

3、采区巷道布置、采掘设备配备、采煤方法。

A、采区巷道、断面积、形状、长度、用途

一采区皮带、轨道下山倾角在12°左右,净断面7.0m2,掘进断面7.6m2左右,巷道长度660m。

轨道下山的运输方式采用绞车运输,JTPB-1.2×1.2P,绳速Vp=2.5m/s钢丝绳最大静张力:

Fmax=30KN;配套电机:

75kW、660V;减速比:

28;容绳量810m。

皮带型号DTL800×100m,电机功率2×40KW,带速2.5m/s,运输量400t/s.

总回风下山倾角在12°左右,净断面8.0m2,掘进断面8.6m2左右。

在C8煤层中布置区段运输和回风顺槽至采区边界后,开切眼形成回采系统。

采煤工作面(10801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净断面8m2,掘进断面8.8m2。

采用梯型工字钢支护,运输巷长250m。

皮带型号DTL800×200m,电机功率2×40KW,带速2.5m/s,运输量400t/s.

接替工作面为10802采煤工作面,目前正在布置运输、回风顺槽。

运输顺槽已掘进280m,净断面12m2,掘进断面13.2m2。

采用锚杆、锚网加锚索支护,运输巷设计长950m。

回风顺槽已掘进140m,净断面10m2,掘进断面11.2m2。

采用锚杆、锚网加锚索支护,运输巷设计长950m。

B、掘进工作面掘进工艺

掘进工作面设计为综掘。

C、采煤方法

首采工作面采煤方法:

井田内煤层为缓倾斜中厚煤层,根据开拓及采区巷道布置,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

D、首采工作面回采工艺

①采煤工作面设计采用高档普采工艺,实际为综合机械化开采。

②首采工作面的走向长度目前为250m、倾向长度为80m、倾角120、巷道断面8m2、形状为梯形工字钢支护。

1、采掘工作面及其装备

(1)1801采煤工作面综合机械化开采,设计选择SGZ—630/320刮板输送机,该刮板输送机与MG170/410—DW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配套使用,支架选用:

ZY3600/12/28型自移式支架。

上下出口(端头)采用单体支柱及金属绞接顶梁加强支护或采用3米10根矿用22kg/m工字钢,交错抬棚加强支护,并保持出口畅通。

运输、回风巷离工作面20米范围内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可在两架棚之间增加一架棚或采用单体支柱或沿巷道走向抬棚支护。

可采储量10.75万吨。

(2)掘进工作面

现有两个掘进工作面,分别为10802运输巷、10802回风巷,采用锚网或锚网索支护,间距0.6米,碛头配备有综掘机、锚杆钻机、探水钻、污水泵。

10802运输巷已掘进200m,回风巷已掘进60m。

两个掘进面分别使用两台FBDN06.3/2×30型对旋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一台工作,一台备用),实现了“三专两闭锁”和“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

(三)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方式为分列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通风,主平硐、副平硐进风,回风斜井回风。

矿井现配备主要通风机两台(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型号为FBCDZ№21型矿用防爆对旋轴流式风机,电机功率2×132kw,风量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