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142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6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docx

1301作业规程20号打印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1301工作面是河坝煤矿一采区的北翼K13煤的第一个工作面。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如表所示: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1

煤层名称

K13层煤

水平名称

1250水平

采区名称

1301采区

工作面名称

1301工作面

地面标高

+1400~+1490

井下标高

+1250~+1335

走向长

(m)

123

倾向长

(m)

180

面积

(m2)

18660

工业储量

5.2万吨

可采储量

4.2

服务年限

2.8个月

地面位置

1301采煤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井口以东北380m~600m,工作面范围地面少部分是庙脚村,其民房已全部搬迁,正北方向是地面荒地、山坡,最高标+1490m,没有其他建筑物。

采面距地表标垂高为:

174m。

井下位置及相邻关系

该工作面井下位于主斜井北翼,该面上至+1335m水平,下至+1293m水平,北距矿区边界还有500m,南翼1302正在准备。

按照由上至下的原则,K13煤是河坝煤矿可采煤层的最上覆煤层,其下伏煤层是K14、K15煤。

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

该工作面位于原河坝煤矿老系统以下,原河坝煤矿老系统在K13煤已回采到+1343m水平,其上都是老采空区,地面所有村民住房在2009年底以前已全部搬迁到移民街。

该采面距地表最低相对标高为84m,最大为174m,该采面对地表的影响不大。

第二章地质说明书

第一节煤层

工作面煤层情况一览表表2

煤层总厚

(m)

1.4-2.0

1.7

煤层结构

简单

煤层倾角

(°)

9~17

13

煤层

情况

描述

该面K13煤为贫瘦煤,总厚度1.4~2.0m,平均1.7m,煤层内含有0~0.2m的夹石,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倾角在9~17°之间,平均13°,煤层普氏硬度系数f=1.4。

第二节煤层顶底板

1、煤层赋存条件

龙潭组(P3l)含煤:

矿区含可采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三段(P3l3):

岩性以灰、浅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岩夹煤层及煤线6~11层,该段含煤总厚为8.86米,含煤率为12.8%,;含煤质地疏松,倾斜层理发育,常常具球状风化,而且横向比较稳定,该段地层厚为88~128米。

该段含该矿区内的可采煤层为K13、K14、K15共3层。

可采煤层与含煤地层特征情况如下表(见表1—1)。

河坝煤矿主要煤层特征表表1—1

附图1:

《1301采煤工作面煤层综合柱状图》。

第三节地质构造

一、区域构造

根据《1:

20万‘水城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黔中早古供断褶束,是台上扬子台褶带上具菱形边界轮廓的长期发展的相对隆起区,区域位于比德向斜西翼中段,总体呈一宽缓的单斜构造,次一级褶曲、断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地层走向整体呈南北向,倾向东。

比德向斜:

轴部位于阳场—百兴—河坝一线,全长约55km,轴向呈NW—SW向展布,向斜轴被几条断层所截,以F10断层以北称南西翼北段,以F17断层以南称西南翼南段,两断层之间称西南翼中段,核部主要由T1f及T1yn地层组成。

二、矿区构造

矿区位于比德向斜西翼中段,总体呈一宽缓的单斜构造,次一级褶曲、断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地层走向整体呈北西~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9°~17°,平均在13°左右。

矿区内主要发育有F1断层:

F1断层:

位于比德以北牛场、大寨、三岔河一带地层沿走向倾出,走向NE~SW,长约5km,倾向NW,为一正断层,断距50~80米左右,倾角56°~76°,断层面呈缓坡状,破碎带宽约1.5米,断层从该矿区西北角穿出。

1301采煤工作面位于断层以南500m,从1301采面上下两巷所揭露的实际情况来看,1301采煤工作面部分地段煤层呈波浪式以外,未见断层,根据现有地质资料,本面基本上无褶曲影响。

因此该采面地质构造简单。

三、其它因素对回采的影响:

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没有发现陷落柱和火成岩侵入。

附图2:

《1301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巷道实测剖面图》

附图3:

《1301采煤工作面轨道顺槽巷道实测剖面图》

附图4:

《1301采煤工作面切眼巷道实测剖面图》

第四节水文地质

一、水文地质情况

1、地表水

矿区属高原侵蚀中低山地貌,沟谷岩溶发育;总体地形呈两边高中间低,最低海拔为1312.6米,位于矿区东北部冲沟中,最高海拔为1825.6米,位于矿区西北部矿界外杀牛坡,相对高差513.0m。

区域水系属于乌江水系,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矿区外东北部的三岔河,矿区内中部有二条季节性冲沟及部分低谷地段季节性泉点,地表水系弱发育。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矿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起主要作用,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及地形地貌、岩层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风化溶蚀强度、植被等影响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水也是该矿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之一。

由于岩性的差异及断层裂隙的控制作用,区域内地下水的径流也有差异性;非可溶岩地段,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及孔隙中,并沿地形的自然斜坡作用渗流运动于侵蚀沟谷排出地表,可溶岩中的地下水在运移中受非可溶岩的阻隔以泉形式排入冲沟。

3、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矿区充水因素的主要水源有大气降水补给、周边分布的废弃小煤窑及地表冲沟;由于小煤窑开采时间较长,现又进行了封闭,有一定的采空区,均汇聚了一定积水,是矿床充水水源之一,对以后矿井的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矿区内部分季节性冲沟在自然状态下对矿床充水影响极小,但在开采条件下可通过塌陷裂隙、断层破碎带等渗入矿坑而成为充水水源,对煤层的开采均构成威胁。

总之,矿井充水方式为矿床主要充水水源(地下水、老窑积水)与矿体直接接触,地下水通过裂隙、溶隙、断层破碎带直接进入矿坑,故矿床为直接充水矿床。

4、小煤矿、老窑水文地质特征

原河坝煤矿主要开采南部井田(西翼)浅部,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经过近十年的开采后,形成了一定面积的采空区,根据目前井巷工程探测,西翼井田北部K13煤层+1325m标高范围内大部分被采空,西翼井田北部K13煤层+1350m标高以上区域大部分被采空。

经估算,K13煤层采空区面积约86220m2,K13煤层采空面积约103464m2,K15煤层采空区面积约78410m2。

老窑开采历史较长,以斜井或平硐开采,见煤后一般沿煤层走向掘进,由于井口垮塌、排水困难、通风困难等原因而停采,因天长日久坑道内积存有一定的矿坑水。

5、矿坑涌水量的预测

造成矿井充水因素的主要水源有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通过塌陷裂隙、断层破碎带等渗入矿坑而成为充水水源。

矿井安装了三台同等能力的水泵,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

单台水泵实际排水能力为46m3/h左右,矿井正常涌水情况下,日排水时间为5-6小时左右,经过测算,矿井目前正常涌水量为13m3/h,结合该矿井扩界后的地表水及老窑水综合分析,排水设施及水仓能满足矿井排水要求和规程规定。

二、涌水量预计

据已有井下钻孔及巷道揭露资料,K13煤层及顶、底板未见涌水和流水,正常涌水量为钻孔放水和生产用水,预计为0.5~3m3/h左右。

三、原河坝煤矿老井水害防治

1301上回风巷掘进标高+1335m水平,距地表相对高差95m。

1301上回风巷其上部是河坝煤矿老系统的老采空区,老系统最低已采标高为+1343m水平,与1301上回风平巷垂高相距8m,斜长40m,但老系统的最低标高在水仓的+1324水平,因此,该巷不会有积水。

同时1301上回风平巷在掘进过程中严格按照《1301上回风平巷掘进探水安全技术措施》进行掘进,在探放水过过程中,未发现有水害隐患,在掘进到94m时,顶板出现淋水现象,淋水量约0.1~0.2m3/h左右,探水队对该地段进行重点探放水,沿煤层顶板重新补打了5个地质钻孔,未见有异常现象。

 

第五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一.瓦斯

依据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6月做的《贵州省水城县比德乡河坝煤矿K13、K14、K15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河坝煤矿K13、K14、K15煤层在+1293m标高以上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二.煤尘爆炸性

依据2010年7月21日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K13具有爆炸性。

三.煤的自燃倾向性

依据2010年7月21日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K13煤层自燃倾向属

类,为不自燃煤层。

四、煤与瓦斯突出情况

根据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6月做的《贵州省水城县比德乡河坝煤矿K13、K14、K15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结论为:

河坝煤矿K13、K14、K15煤层在+1293m水平以上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

我矿在施工建设中,严格均按煤与瓦斯突出进行管理和施工。

1301采面在掘进过程中严格按照《专篇》进行施工,每50m布置一个钻场,进行抽放瓦斯,采面下顺槽每间隔5m/个瓦斯抽放孔,采面上回风巷也呈扇形布置了三个钻场,对本煤层进行瓦斯抽放,已消除突出危险。

五、地质部门建议及要求:

1、由于目前尚无可靠的地压资料,回采中应加强工作面支护管理,收集整理好地质资料。

2、该工作面为我矿新系统投产的采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应防止丢顶、底煤,提高回采率。

3、该面位于庙山脚村以下,虽然老系统已在其上部开采完毕,但1301采面在回采过程中,会对地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该村民房已于2009年全部搬迁到移民街),因此应在地面建立岩移观测点,收集资料,建立台帐,确切掌握有关数据,为下个工作面提供有效资料,并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第三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巷道布置

一、采区设计、采区巷道布置:

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均为穿层斜井。

主、副斜井在K13煤层底板开口陆续穿过K14、K15煤层后进入K15煤层底板于+1250m水平落平;回风斜井在K13煤层顶板开口陆续穿过K13、K14、K15煤层后进入K15煤层底板于+1250m水平落平。

即三条井筒层位均位于煤系地层内。

以三条井筒代替采区上山巷道,直接在井筒两侧分别布置采面和接替面。

巷道揭煤地点均避开了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带。

该矿井有3层煤可采,煤层倾角9-17°,平均倾角为13°,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

结合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采用炮采工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

二、工作面运输顺槽、中间运输平巷及回风顺槽:

1、1301工作面走向长度只有123m,而倾斜长度180m,标高从+1335m到+1293水平,分两个区段进行回采,共掘3条巷道一个切眼,即1301下巷、1301中间运输巷和1301上回风巷以及1301边界切眼。

2、1301下顺槽(进风巷)、1301上回风顺槽和1301中间运输平巷,均沿走向布置、沿煤层顶板掘进;均采用锚网支护方式(部分地段采用工字钢支护),巷道净宽均为3m,净高为2.2m,巷道净断面积6.6m2。

3、1301采煤下巷、1301上回风巷和1301中间运输巷道内布置有ф59mm防尘管路各一趟,并在距工作面250m处的主副井联络巷设置临时配电点。

三、采煤面切眼

切眼位1301采面边界,沿煤层顶板推进,初掘时为矩形断面,与两顺槽施工断面、支护型式相同,刷大部分宽3m,采面安装时切眼净宽5.2m,净高同煤厚,断面积9.36m2。

附图5:

《1301首采炮采工作面位置及巷道布置图》

第四章回采工艺

1、1301采煤工作面采用炮采,一次采全高,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

循环进尺1.2m。

采用放炮落煤,人工装煤,SGB—420/40型刮板输送机运煤。

2、1301采面走向短,斜向长,回采顺序由下往上循环整体推进,循环进度为1.2m/循环,下区段滞后上区段1.2m。

3、反向回采:

1301采面从边界切眼往里还有10m左右煤柱,因此可先往里反采两循环,采面回采有四排柱子,立即停止反向回采,在采面第三排打好切顶柱,对第排进行回柱,反向回采两排,回柱结束后,进行正常回采。

4、过老切眼安全技术措施:

1)1301采面下段在回采35m时,会过老1301采面切眼,该切眼原巷道为上净宽2m,下净宽2.8m,净高1.8m的梯形工字钢抬棚支护巷道,在未过老切眼之前,先对1301原切眼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铰接顶梁对支护全面更换,支护支设方向同采面一致,排距1.2m,柱距0.6m。

2)过老巷时为斜交过,先过下段(刮板机尾),后过上段(刮板机头),过老巷时,必须加强顶板管理,密柱中对中0.3m,每棵梁头都必须打戗柱,与老巷交汇处最大控顶距为5.6m,其他地段严格按“三、四”排管理,必须及时回柱放顶。

3)老巷时,采取增设木垛的特殊支护形式进行加强支护。

木垛布置:

与老巷交汇处(三岔口)靠近煤壁侧,随交汇处往上延伸而增设木垛,每往上4m(中对中)必须增设1个木垛。

木垛在回柱放顶时及时回撤,增设到下排切顶排密柱。

4)工作面接近老巷时,必须控制一次起爆炸药量,采取多打眼、少装药、放小炮方法,配合手镐硬挖、进行掏梁窝超前护顶,并加强背棚,及时支柱措施通过。

附图6:

《1301采煤工作面采煤方法示意图》

第一节、回采工艺:

1、采煤工艺:

安全检查→打眼→检查瓦斯→装药→检查瓦斯→放炮落煤→检查瓦斯→临时支护→砍壁→移梁支护→装运煤→推移刮板输送机→回柱支护→清浮煤

2、该工作面采用长壁式布置,爆破落煤,人工攉煤,刮板输送机运输;采高2.0m,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设计“三、四”排控顶,齐梁齐柱布置。

排距1.2m,柱距0.6m,最小控顶距3.8m,最大控顶距5.0m。

放顶步距1.2m,回柱绞车选用JH-8型。

直接顶不稳定时,视顶板情况,可加强顶板支护,老顶坚硬难冒(顶板悬露面积超过2×5m²)时可采取强制放顶措施,若底板吸水后易膨胀,支护时可在支柱底部“穿鞋”,防止支护插入底板,循环进度1.2m;中间运输平巷下端头(刮板机头处)采用3.6m长梁,一梁三柱、四对八梁迈步式前移支护,对梁间距0.6m。

3、安全检查:

进入工作面必须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包括瓦斯、顶板、支护质量、设备等,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开始作业。

第二节放炮管理

1、打眼、装药:

采用ZMS—1.2型煤电钻打眼,选用1.2m螺旋麻花钻杆,考虑到循环进度和炮眼角度,确定炮眼深1.4米,炮眼布置为通排打眼,眼间距1.0米,眼深1.4米,循环进度为1.2m。

顶底眼间距为1.4米,水平角75°,底眼俯角75°,顶眼距顶板500mm,底眼距底板400mm。

采用MFB—100型矿用电容式发炮器发炮,雷管为矿用8#瞬发电雷管,炸药为煤矿许用3级炸药。

工作面采用正向装药,顶眼装药量200g,底眼300g,用水炮泥和黄土填充炮眼,封口时黄土要捣实,封泥长度不小于炮眼深度的二分之一。

2、爆破方法,炮眼布置方式:

通排打眼,分组间隔装药,分组间隔距离不少于1m(分组间隔处对应的顶眼不装药),每组装药必须一次爆破,并且长度不得超过13m。

炮眼布置采用“双排眼”布置方式。

见炮眼布置示意图。

双排炮眼布置图

说明:

每个炮眼装药两卷(顶眼装药1-2卷),采用水炮泥和粘土炮泥封眼,炮泥总长度不少于500mm。

煤层软时可不装药或减少药量。

详见炮眼装药示意图图三

3、炮眼特征和爆破说明书(参见下表):

位置角度

眼深

(m)

利用率%

装药量

Kg

距底

(m)

距顶

(m)

仰、俯、水平(0)

顶眼

1.0

1.2-1.8

0.6

<50

1.4

90

0.15

底眼

1.0

0.4

1.6-2.0

5-100

1.4

90

0.3

爆破说明书

顺序

项目

单位

说明

1

打眼工具

型号

ZMS-1.2

工作面打眼

台数

2

2

炮眼特征

每班眼数

平均深度

m

1.4

每班炮眼总长度

m

3

炸药

炸药种类

乳化炸药

每孔装药量

Kg/孔

顶眼0.15m

底眼0.3m

每班用量

Kg

4

雷管

种类

毫秒瞬发雷管

循环用量

5

封泥

粘土炮泥

M

大于0.4m

水炮泥

1

封泥长度

m

大于0.5m

4、装运煤:

采用镐钎攉煤,攉煤时必须站位正确,退路畅通,且要随时检查作业地点的安全状况。

5、推移刮板输送机:

从机尾到机头依次进行,不可使溜子出现死弯,为防止刮板输送机脱节,推溜时刮板输送机最小弯曲段不得小于15m。

或弯曲度不超过3°,推移点不小于三处,严禁摘掉移溜段全部中心柱推溜。

推溜时将推溜段先打齐贴帮柱,随后再推溜。

推溜后要及时打齐中心柱,否则不得进行下一次推刮板输送机,移溜后必须保证溜子平、直、稳,移完溜后及时打上两根压柱。

6、回柱支柱:

首先检查工作面顶板情况,工具完好情况,严格先支后回的原则,坚持由下向上,从里到外的原则进行,回柱前首先加密第三排对柱为密集柱,回柱后支设的柱梁必须排列整齐。

推溜后及时打齐基本柱后,方可由下至上回柱放顶,回出的柱子作为新的戗柱及时打上。

7、清浮煤:

回柱支柱完毕后,要及时清理工作面浮煤,必须对作业范围实行再次全面安全检查。

8、放炮后及时打好贴邦柱,端口面距离少于0.3m。

第三节设备配置

一、工作面配备DW20型单体液压支柱,支柱支撑高度为1500~2000mm,额定工作阻力约为300KN/根,选用HDJA-1200金属铰接顶梁。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刮板运输机4部,上下采煤工作面各1部,1301中间运输巷2部。

技术参数详见回采工作面主要设备配备表。

回采工作面主要设备配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主要技术参数

单位

数量

使用

备用

合计

1

煤电钻

GMZ-1.2

电压127v,N=1.2kw

2

1

3

2

发爆器

MFB-100

每次引爆电雷管100发

1

1

2

3

回柱绞车

JH-8

电压660v,N=8kw

1

1

2

4

单体液压支柱

DW20

支撑高度1500~2000mm

1200

150

1350

5

金属铰接顶梁

HDJA-1200

长度1200mm

900

120

1020

6

刮板运输机

SGB-420/40

电压660v,输送长度100m,最大输送量80t/h,电机功率40kW

4

0

4

7

乳化液泵

XRB110/320

660V,37kw

1

1

2

8

乳化液箱

X10RX

 

1

1 

2

第五章顶板管理

第一节支护设计

一、液压支架支护强度验算:

1、支护方式:

设计首采煤层为K13煤层,平均厚度为1.7m,工作面采用DW20型单体液压支柱,支柱支撑高度为1500~2000mm,额定工作阻力为30t/根;生产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选用部分其它型号的单体液压支柱。

选用HDJA—1200型金属铰接顶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顶板。

2、运输、回风顺槽离工作面20m范围内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采用两排单体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支护;支柱选用DW20型,铰接顶梁选用HDJA—1200型。

支护密度验算如下:

支护的强度:

P=(4~8)×M×γ=6×2.0×2.5=31.5t/m3

式中:

M为平均采高,为1.70m;

     Y为顶板岩石容重,2.5吨/m3。

按6倍取值。

工作面斜长100m,因此采场最大面积S=80×5.2=416m2,所设支柱数n:

(80/0.8)×5=500根,则支护密度为500/416=1.2019根/m2,支柱每根的额定承载能力约为30.6t,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使支撑能力减小,承载能力考虑0.93的系数,则每根支柱的承载能力为30.6×0.93=28.46t。

则支柱实际提供的支护强度为1.2019×28.46=34.21t/m2,而支护所需要的支护强度为31.5t/m2,因此,工作面的支护密度能满足支护采场顶板的要求,采面设计“三、四”排控顶,齐梁齐柱布置。

排距1.2m,柱距0.6m,最小控顶距3.8m,最大控顶距5.0m。

放顶步距1.2m,视顶板情况,可加强顶板支护,老顶坚硬难冒(顶板悬露面积超过2×5m²)时可采取强制放顶措施,若底板吸水后易膨胀,支护时可在支柱底部“穿鞋”,防止支护插入底板,循环进度1.2m;中间运输平巷下端头采用3.6m长梁,一梁三柱、四对八梁加强支护。

3、切顶方法:

①工作面采用密柱切顶,切顶排支柱间距为中对中0.3m,并要迎山有力、稳固,切顶柱要戴柱帽;

②工作面顶板破碎要加强支护,采用密集支柱和铺荆芭,防止串矸、漏矸等。

③在工作面材料道每隔1m打一棵戗柱,煤壁落煤后及时挂梁,初次放顶前必须在材料道每5m增设1个木垛,木垛要与切顶排在同一线上,以便能增加切顶排支护的支撑强度。

④换柱时,一定要先打临时柱,后换柱,沿工作面不能打正式柱时,必须打临时柱,不得空顶作业。

⑤要经常检查整个工作面的顶板、支架,发现压力增大,支架变形、片帮严重等问题,要及时维修,充分利用密集柱、木垛或点柱等加固,防止冒顶、催倒支架。

⑥正常放顶面积超过10m2时,必须停止采煤,采取强制放顶措施进行放顶。

第二节、回采工作面支护措施

1、采煤工作面必须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所有支柱必须架设牢固,并有防倒柱措施,并严禁在浮煤或浮矸上架设支柱。

2、采煤工作面必须及时回柱放顶,控顶距离超过作业规程规定时,禁止采煤。

采用垮落法控制顶板,回柱后顶板不垮落,悬顶距离超过10m2时,必须停止采煤,采取人工强制放顶(如打眼放炮进行强制放顶),或其它措施进行处理。

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及收尾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放顶人员必须站在支柱(柱)完整,无崩绳、崩柱、甩钩、断绳抽人等危险的安全地点工作。

3、加强对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监测,尤其是掌握采动压力影响规律,注意回采工作面初期来压及周期来压时间,并加强对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期间工作面支护措施,如增加工作支护密度(柱距)以及加长超前支护长度及密度等。

4、工作面上下出口支护及相关措施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五十条规定:

采煤工作面所有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20m范围内,必须加强支护。

采面上、下巷超前支护均为:

靠近煤壁20m段采用双排托棚支护。

A)工作面回风巷和工作面运输巷出口(包括回风巷和工作面运输巷离工作面前20~30m,工作面后方不小于40~50m范围内)采取加强支护,柱距、棚距为0.4~0.5m。

工作面下端头应采用“四对八梁”支护型式。

B)工作面支护要布置整齐,排、行成直线,接顶及时,防止出现过大伞檐(小于0.2m)。

C)工作面破碎带处要加强支护,采用密集支柱和铺荆芭,防止串矸、漏矸等。

D)计算、估算和观测周期来压步距,在工作面材料道每隔1m打一棵戗柱,煤壁落煤后及时挂梁,若顶板压力较大,可增设木垛。

并在来压时撤退。

E)注意观测顶板来压情况和顶板稳定完整情况,过断层和老巷时要制定专门措施。

F)要及时放顶,采用回柱绞车回柱,不得进入老塘作业;沿切顶线采用密集支柱和戗棚等加强支护并切顶。

G)换柱时,一定要先打临时柱,后换柱,沿工作面不能打正式柱时,必须打临时柱,不得空顶作业。

H)回采工作面出口20m内巷道的净高不得低于1.8m。

I)直接顶不稳定时,投产后视顶板情况,可加强顶板支护,若底板吸水容易膨胀,支护时在支柱底部垫板,防止支护插入底板。

5、发现顶板破碎或有冒顶、片帮、折壁征兆时必须先打点柱或贴帮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