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20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摸底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众对现代诗的认知,一般停留在朦胧诗到海子阶段,越往后越觉得“困惑”。

海子之后的诗歌格局,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

无论是对西洋诗人的文本引进,还是本土日常诗性的挖掘,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反映在诗歌接受上,便出现了“现代诗比古诗更难进入”的不满与控诉,“懂”与“不懂”的老生常谈再次被提出来。

对现代诗的阅读与接受,除了诗歌观念、审美趣味、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牵扯外,我以为被忽略的下述三点,应引起充分的反思。

  其一,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

按照布罗茨基的说法,进入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

这意味着现代诗有它特异的质地以及与其相适配的方法论,如果不与时俱进,最终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

有人会说:

我也学得几十种现代修辞格,可是并不灵验呀。

这里要提醒的是,熟悉几十种修辞格,并不等于理解掌握诗歌。

况且新诗经过近百年实践,发展积累起许多新元素,说夸张一些叫“日新月异”。

这些“特殊知识”,是古典、域外、现代新诗自身的“小传统”三者的融合与变异,并非传统文学常识与传统修辞学所能覆盖的。

重要的是,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科书上“死”的修辞格,尚未转化为活的、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即便你掌握再多,也很难得心应手,更遑论那些对基本常识处于半空白状态的人,其尴尬可想而知。

所以,进入现代诗,要从叩响“特殊知识”的门环开始。

  其二,现代诗与文言诗是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

很多人把现代诗与古诗作为一个“共同体”看待,但大量实践证明,现代诗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然与旧体诗产生巨大差异,若死死抱住旧体诗与现代诗这一“共同体”,在传统审美惯性与惰性的驱使下,把古诗那一套评价鉴赏体系移用到现代诗身上(好一点的略加变通),就必然出现某种方凿圆枘;而且愈是固执地执行“古今通用”标准,阻抗愈大。

“古今一体”的审美绿道通行,在某些时候(比如遇到早期白话诗)勉强还能凑合,但如果遇到稍微“怪”一点的现代诗,比如遇到某些超现实文本,势必捉襟见肘。

如若遇到更怪诞的后现代诗,简直就不知所措了。

  由于现代诗写作更趋于一种个人化的体验写作,讲究自我体验的微妙散发,所以有必要来一次观念疏通,清除一下误区:

不是死死抓住古今诗歌的共通性,而是寻找、发现双方的差异,从差异中重新审视现代体验的瞬间、碎化、游动,从差异性入手去解读。

  其三,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是有效进入途径。

这就不能不提到英美新批评,尽管新批评被诟病为内在循环的封闭容器,但在打通文本间各环节上不乏机杼独出。

许多新批评的核心术语都成为现代诗解读的利器,细读与微观分析的方法针对现代诗内部的架构更是十分有效。

一个词的含义,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意象选择、搭配及隐显,上下文关联及言外之意……都在细读与微观分析的“分层扫描”之内。

读者仿佛是在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阅读诗歌的每一条纹理,那么,再深厚的漫天雾霭,还能不露出点“庐山真面目”吗?

(摘编自陈仲义《读诗就是再做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是海子之后的现代诗呈现出的诗歌格局。

B.海子后现代诗人或引进西洋诗人的文本,或挖掘本土日常诗性,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C.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这些“特殊知识”包括文学常识、传统修辞学以及现代新诗自身的小传统。

D.认为现代诗和旧体诗是“共同体”,按照传统审美习惯,把古诗的评价鉴赏体系迁移到现代诗身上是解读现代诗的误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子之后的诗歌格局取得的重大突破、诗歌写作资源的复杂多样,让人们对现代诗感到越来越“困惑”,甚至抱怨、指责现代诗比古诗更难理解。

B.布罗茨基认为要理解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这说明现代诗具有特异的质地并需要与之相适配的方法论。

C.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关系密切,所以解读现代诗时要将书本上的修辞格转化为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

D.英美的新批评虽然被批评为内在循环的封闭容器,但在打通文本各环节上却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许多新批评的核心术语被视为解读现代诗的利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经过近百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新元素,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与旧体诗大相径庭,因此,解读现代诗的方法也需与时俱进。

B.采用“古今一体”的审美标准解读现代诗,在某些超现实文本面前将难于应付,在怪诞的后现代诗面前更是不得其门而入,可见“古今通用”的标准是行不通的。

C.解读现代诗时,可以从现代诗与古体诗的差异中重新审视现代体验的瞬间、碎化、游动,而细读和微观分析是解读现代诗内部的架构的基本前提。

D.细读与微观分析可“分层扫描”现代诗中词的含义、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上下文关联及言外之意等等,这会让读者面对现代诗时多少读懂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李佩:

有一种力量叫温暖方黑虎

2017年1月12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教研室离退休教授李佩先生在平静中走完了99年的生命历程。

李佩因其一生曲折而传奇的经历被誉为“中科院的玫瑰”“中国最后的贵族”。

我们在她身上冠以美丽、典雅、无私、奉献、淡定、从容、坚毅、勇敢等形容词都不为过,但是从李佩先生穿越世纪的生平轨迹来说,也许“温暖”更能够诠释一位中华民族女性代表人物的性格。

1956年,

李佩、郭永怀夫妇携手归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郭永怀全身心投入了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和领导工作之中,李佩拒绝中科院外事局的重要岗位,从容回到离中关村宿舍更近的中科院西郊办公室上班,以便更好地支持郭永怀。

那时候,中关村聚集了中科院一大批海外归来的学者。

这些归国学者在国外生活多年,早已形成了西式餐饮的习惯,但当时条件艰苦,整个北京地区也很难买到西式糕点。

李佩观察到这一点后积极奔走,1957年4月,中关村茶点部正式营业,不仅提供各种西点和冷热饮,还布置了茶座,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周末来此小聚,也给这些归国学者们带来了许多温暖。

李佩为人热情活跃,

和邻里关系非常融洽,经常会在节假日邀请邻居们到她家中小坐,家中时常充满欢声笑语。

1960年,李佩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教研室任教,开始了她的英语教学事业。

李佩在学生的回忆里是和蔼而又严格的,讲台上的气质非常好,衣着质朴大方。

“我们清楚地记得在课堂提问中,你是如何循循善诱、耐心教导我们的”,中国科大1963级研究生英语甲班全体同学在给李佩的信中对老师的耐心和严格深有体会,他们还记得老师对几个学习后进的同学进行了定期的个别辅导。

他们回忆了李佩如何认真批改作业,如何细致讲解疑难问题,从中感受到李佩老师温暖的力量。

1966年“文革”开始后,很多科学家受到批判打击。

李佩和郭永怀依然保持着学者的气度和善良,他们邀请受到打击的林鸿荪研究员夫妇到自己家居住,李佩甚至还去看望那些被批判的科学家及其家属。

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风险,很容易把自己牵连进去。

1968年的冬天,灾难从天而降,郭永怀为中国的核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郭永怀的助手、顾准的女儿顾淑林回忆:

“她极其镇静,大家见到后几乎没说一句话,屋子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

晚上我陪李先生睡在同一个房间。

那一个晚上李先生完全醒着。

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极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李佩没有被悲痛击倒,丧礼后继续参加工作,还要接受“造反派”的审查,她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只是美丽的容颜之中增添了几丝白发。

1978年,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成立,李佩接受严济慈院长的邀请,出任外语教研室主任。

她手下只有三名刚报到的北大毕业生,面对800多名研究生开设外语课,这几个人远远不够,招募外语教师刻不容缓。

李佩慧眼识英才,许多没人敢要的“右派”来到了英语教研室:

人民大学原英文教授许孟雄,划成“右派”后在中学英文教师补习班上课,被她请来了;北京大学原英文教师黄继忠被下放到银川,也被她设法调入北京请来了。

李佩自己回忆说:

“我去科学院信访办找申诉的人,看有没有愿意到科大教英语的。

”李佩顶住压力四处奔走,为那些身处逆境的外语教学人才打开了一扇正常生活的大门,研究生院的学子们由此受益终身。

1979年中国政府已经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但国家财政拿不出大量外汇,出国留学难于上青天。

此时,受邀来到中国科大研究生院任教的外籍教师Mary小姐向李佩介绍美国出现的一个新情况,一些大学向研究生提供资助。

李佩从中看到了大批优秀学子成功留学的希望,立即向研究生院副院长彭平请示,要鼓励学生自费出国留学。

在研究生院的默许下,李佩向同学们积极宣传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

不到一年,近百名同学从美国各大学获得了奖学金,飘洋过海留学美国,开启了当代中国的自费留学潮。

1996年,更大的悲痛袭击了78岁的李佩,女儿郭芹因病医治无效离她而去。

几天之后李佩提着录音机出现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之上,继续她的英语教学工作。

校园里,李佩孤单柔弱的身影里迸发出来的力量愈发使人敬仰。

1998年,李佩离开了教学岗位,却没有放慢她奉献社会的脚步。

她创办并主持每周一次的“中关村专家讲坛”,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

其内容涵盖时世政治、古代文学、文化艺术、科普、健康、社会科学与法律等众多领域。

前来演讲的有各个领域的名人名家。

这些高质量的讲座不仅温暖了中关村的退休老人,很多年轻人也慕名而来。

94岁时,李佩在中科院力学所又开启了一个小型研讨会,每周三下午和一群80岁以上的老人在一起谈天说地。

李佩的温暖感染到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然而李佩自己说:

“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注意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尽可能为大家多做一点事。

我没有崇高的理想,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华民族女性的代表人物,李佩的身上有着诸多优秀品质,“中科院的玫瑰”是对其巨大科学贡献和贵族精神的最高评价。

B.为了更好地支持郭永怀在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和领导工作,李佩放弃了好的工作机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关村茶点部的经营上。

C.郭永怀为中国的核事业献出生命,李佩将巨大的悲痛化为与“造反派”斗争的力

量,在丈夫的丧礼后以从容坚毅的姿态继续工作。

D.当代中国自费留学潮的开启,与李佩的努力密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她体现出了敏锐的政策嗅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李佩既细腻热情,凭借精湛的西点技艺在饮食方面给中科院的归国学者们带来温暖,又活跃好客,与邻里之间十分和睦融洽。

B.李佩在英语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细致耐心,面对家庭的变故她波澜不惊,坚持在教学一线,这种大局观念和牺牲精神令人动容。

C.“文革”中许多科学家遭遇打击,但李佩保持了学者的善良,冒着政治风险时常看望受批判的科学家们,打击了“造反派”的气焰。

D.离开教学岗位后的李佩继续奉献社会,她开办了涵盖广、质量高的“中关村专家讲坛”,为中关村退休老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给养。

E.李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她带来的温暖,这种温暖没有矫饰,内涵朴素,影响深刻,昭示着李佩的大格局、高境界。

6

.本文是如何塑造李佩先生形象的?

你从李佩先生的身上获得了哪些生活方面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鲁鲁宗璞

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

树丛中透出一弯新月,院子的砖地上洒着斑驳的树影和淡淡的月光。

那悲凉的嚎叫声像一把锐利的刀,把这温暖、平滑的春夜剪碎了。

鲁鲁原是一个孤身犹太老人的狗

老人住在村上不远,前天死去了。

只是这矮脚的白狗守住了房子悲哭,不肯离去。

人们打他,他只是围着房子转。

房东灵机一动说:

“送给范先生养吧。

这洋狗只合下江人养。

”这小村中习惯地把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

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这棵树上,已经三天了。

两个孩子从院子北端三间旧房中蹑手蹑脚走了出来。

10岁左右的姐姐捧着一钵饭,6岁左右的弟弟跟在姐姐身后。

“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

”姐姐把手里的饭放在鲁鲁身旁。

鲁鲁用悲哀的眼光看着姐姐和弟弟,渐渐安静下来了。

他四腿很短,嘴很尖,像只狐狸;浑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

颈上套着皮项圈,项圈上拴着一根粗绳,系在大树上。

“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

你懂中国话吗?

”姐姐温柔地说。

“拉拉手吧!

”三天来,这话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

鲁鲁总是突然又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

但是鲁鲁这次没有哭,只是咻咻地喘着,好像跑了很久。

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

老人总是抚摸他,从头摸到脊背。

那只大手很有力,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

他仍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妈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当然还有弟弟。

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

“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

我们明天吃什么?

姐姐垂了头,不说话。

弟弟忙说:

“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范家人都睡了。

只有爸爸仍在煤油灯下著书。

鲁鲁几次又想哭一哭,但是望见窗上几乎是趴在桌上的黑影,便把悲声吞了回去,在喉咙里咕噜着,变成低低的轻吼。

妈妈和姐姐解掉拴鲁鲁的粗绳,但还不时叮嘱弟弟,不要敞开院门。

这小院

是在一座大庙里,庙里复房别院,房屋很多,许多城里人迁乡躲空袭,原来空荡荡的古庙,充满了人间烟火。

鲁鲁来到范家十多天了。

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忽然往犹太老人原来的住处走去了。

那里锁着门,他便坐在门口嚎叫起来。

还是那样悲凉,那样哀痛。

他想起自己的不幸,他的心曾遗失过了。

他努力思索老人的去向。

这时几个人围过来。

“嚎什么!

畜生!

”人们向他扔石头。

他站起身跑了,向着城里跑去了。

因为他有一个谜,他要去解开这个谜。

黄昏时,鲁鲁在城里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

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

旧洋房的门关着,鲁鲁就坐在门外等,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

他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

人们气愤起来,下决心处理他了。

他很饿,又渴,又想睡。

他想起那淡黄的土布衣裳,那温柔的小手拿着的饭盆。

他最后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

但是没有。

他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他得到的谜底是再也见不到老人了。

他不知道,那老人的去处,是每个人,连他鲁鲁,终究都要去的。

姐姐和弟弟很难过。

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你的人呢?

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第三天黄昏,妈妈准备扔掉鲁鲁的饭盆和水盆时,鲁鲁回来了。

姐姐冲过去弯身抱起他的头,他舔着姐弟俩的手,他给爸爸妈妈作揖。

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村边小溪静静地流,不知大江大河里怎样掀着巨浪。

终于有一天,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这小村,整个小村沸腾了,赛过任何一次赶集。

“回北平去!

”全家人高兴地抱在一起,鲁鲁也连忙把头往缝隙里钻。

可是鲁鲁不知道,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随去的。

最后的决定是带他到t市,送给爱狗的唐伯伯。

上路第二天,姐姐就病了。

鲁鲁一刻不离地挤在她脚前。

眼光惊恐而凄凉。

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

10里外便听得水声隆隆。

车经这里,人们都下车到观瀑亭上去看。

上车第二天就病了的姐姐,也执意要下车。

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亭上走去。

急遽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观瀑亭上。

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越来越远。

姐姐晕在了爸爸的肩头。

姐姐住进了医院。

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

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

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到医院接了姐姐上了飞机。

姐姐和弟弟为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

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变了声的嗥叫,他们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

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

终于渐渐平静下来的鲁鲁,有一天又不见了。

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离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

他瘦多了,完全变成一只灰狗,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

他曾回去,又一次去寻找谜底,他戴露披霜,登山涉水;千里迢迢,他重见了小山上的古庙,却寻不到原住在那里的主人。

他并不注意外界的凄楚,他只是要去解开内心的一个谜。

他去了,又历尽辛苦回来,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

唐家人久闻鲁鲁的事迹,却不知他有观赏瀑布的癖好。

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嚎。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对鲁鲁进行人格化的描述,细腻地展现了小狗鲁鲁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小狗内心复杂的情感。

B.“村边小溪静静地流,不知大江大河里怎样掀着巨浪”,一语双关,暗示消息闭塞的小村庄不能及时知道时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C.小说描写范家人及鲁鲁走向观瀑亭,虽然只是用了几个简单的方位词,但营造出和谐温馨的画面,突出了环境的美好,烘托出鲁鲁的乖巧温顺。

D.小狗鲁鲁曾两次历尽辛苦、几近丧命地寻找旧主人,无果后,出于对旧主人安排的尊重和新主人善意的理解,又返回了新主人的家中。

E.小狗鲁鲁心底的谜,源于对死的不解——他不知道生命会有终点,源于对生的困惑——他不知道旧主人的无奈与艰辛,他只想寻回那份失落的温暖。

8.划线句中,鲁鲁为何会有如此举动?

这体现出鲁鲁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9.小说以鲁鲁坐在大瀑布前的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嚎结尾,可谓匠心独运。

试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思同,幽州人也。

思同事刘仁恭为银胡指挥使,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思同奔逃,以为飞胜指挥使。

思同为人敢勇,善骑射,好学,颇喜为诗,轻财重义,多礼文士,然未尝有战功。

明宗时,以久次为匡国军节度使,徙镇雄武。

居五年,来朝,明宗问以边事,思同指

画山川,陈其利害。

思同去,明宗顾左右曰:

“人言思同不管事,能若是邪?

”于是始知其材。

石敬瑭讨董璋,思同为先锋指挥使,兵入剑门,而后军不继,思同与璋战,不胜而却。

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因遣伶奴安十十以五弦谒思同,欲因其欢以通意。

是时,诸镇皆怀向背,所得潞王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绝其使。

独思同执十十及从珂所使推官郝诩等送京师。

闵帝嘉其忠,即以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

三月,会诸镇兵围凤翔,破东西关城。

从珂兵弱而守甚坚,外兵伤死者众,从珂登城呼外兵而泣曰:

“吾从先帝二十年,大小数百战,甲不解体,金疮满身,士卒固尝从我矣。

今先帝新弃天下,而朝廷信用奸人,离间骨肉,我实何罪而见伐乎?

”因恸哭。

士卒闻者,皆悲怜之。

兴元张虔钊攻城西,督战甚急,士卒苦之,反兵攻虔钊,虔钊走。

羽林指挥使杨思权呼曰:

“潞王,吾主也!

”乃引军自西门入降从珂。

而思同未知,犹督战。

严卫指挥使尹晖麾其众曰:

“城西军入城受赏矣!

何用战邪?

”士卒解甲弃仗,声闻数里,遂皆入城降。

诸镇之兵皆溃。

思同挺身走,至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闭门不纳,乃走潼关。

从珂引兵东,至昭应,前锋追执思同。

从珂责曰:

“罪可逃乎?

”思同曰:

“非不知从王而得生,恐终死不能见先帝于地下。

”从珂愧其言,乃杀之。

汉高祖即位,赠侍中。

(节选自《新五代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B.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C.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D.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

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B.“先帝”用以称呼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先”指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如先君、先妣。

C.“羽林”为“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是皇帝卫军的名称,汉武帝时始设。

 

D.“赠”是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获得追赠的官员生前一般官职很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思同起初为官,略有波折。

他先是在刘仁恭手下为官,后来刘仁恭被他的儿子刘守光囚困,王思同便奔逃,后来做了飞胜指挥使。

B.王思同文武双全,为官尽责。

他喜欢作诗,常礼遇文士,明宗时曾调职镇守雄武,从容回答明宗对边事的询问,令君臣大为惊异。

C.王思同立场坚定,忠心耿耿。

潞王向他示好,他不为所动,并将其手下安十十和郝诩等送至京城,其忠心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D.王思同重节重义,为君赴死。

王思同会同各路兵马攻打潞王,终因军心涣散兵败逃亡,被俘后他凛然陈词,令潞王羞愧,终被杀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是时,诸镇皆怀向背,所得潞王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绝其使。

(2)今先帝新弃天下,而朝廷信用奸人,离间骨肉,我实何罪而见伐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

寄韩潮州愈①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

②潮水:

河流名,流经潮州。

③篇章:

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

④城根:

犹城脚。

⑤浪西楼:

潮州一处楼阁。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写潮州老树盘根错节,饱阅风霜,背城面海,遒劲苍凉,反衬出韩愈被贬谪后孤寂、迷惘的心绪。

E.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