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275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

法大马克思方法论复习资料

问题一:

如何理解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

答: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既是保证思维正确性的客观基础,也是我们研究新事物、总结新成果、建立科学理论体系、传播各种科学知识的有效认识方法。

只有从一致性上去把握历史与逻辑两者的关系,才能揭示事物的辩证本质和发展规律,真正学会科学的思维。

一、背景

黑格尔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存在着唯心主义的缺陷,他错误地把历史现象看作是逻辑过程中事先安排好的东西,认为先有逻辑而后才有历史,它们统一于“绝对精神”,这实际从根本上颠倒了历史与逻辑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抛弃了他的唯心主义实质,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给它以科学的改造,使之成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内涵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的内涵就是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相统一。

所谓历史的东西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客观世界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二,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作为客观现实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历史的东西,就其内容来说具有生动的、多样的、丰富的特点;就其过程来说,它是迂回曲折的,有时间顺序,总的方向是前进发展的,但它的发展是渐变和飞跃、顺向和逆转、前进和倒退的统一。

所谓逻辑的东西是指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如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主观的东西。

历史的东西是第一性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东西。

逻辑的东西是第二性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反映。

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客观基础。

逻辑的东西由历史的东西所派生,是对历史的东西的理论反映和概括。

逻辑的东西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它撇开了历史东西中的现象、个别性、偶然性,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具有稳定性、必然性的特点,它揭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而又不是重复历史发展的自然形态。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历史和逻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

第一,历史的起点和逻辑的起点是一致的。

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

因此,历史发展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起点也应该从哪里开始。

第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以实践发展水平为基础,在实践中实现的。

人类的思维进程是随着实践水平的发展逐渐接近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史,实践发展到哪里,思想才能跟随到哪里。

第三,历史和逻辑是有差别的统一。

逻辑对历史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照像和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修正的”反映。

第四,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互渗透,互相包含。

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原则,应用到具体的研究和叙述中去,就体现为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

第五,历史方法与逻辑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认识与研究过程中,在使用历史方法获得对事物大量的具体、生动、形象、细节的认识后,要触及事物的深层本质与长远规律的认识时,往往需要借助于逻辑的方法。

同样,当逻辑的方法认识了事物的部分的某一层次本质与规律,又要去认识其他部分和其他层次的本质与规律时,这就又需要接触现实,收集、认识材料,从而将逻辑的方法转化为历史方法。

历史认识、历史研究的情况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总是对立而又统一地联系着,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辩证思想方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和环节。

四、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在实践过程中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实践是“历史和逻辑”的基础。

一方面,实践首先创造了人类历史,是人类历史的来源。

另一方面,逻辑思维是在实践中发展锻炼起来的。

历史与逻辑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实践的产物。

人们通过实践掌握历史的内在规律,即历史的逻辑。

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逻辑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实践的经验。

人们通过实践逐步掌握历史的内在规律性,实践推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不断向前发展。

2、在科学研究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是有侧重的。

有的主要采用逻辑的方法,有的主要采用历史的方法。

但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

历史的方法决不能只限于对历史自然进程的描述,而是要揭示其发展规律,这就不能离开逻辑分析。

逻辑分析必须以历史发展为基础,历史的描述必须以逻辑为依据。

离开逻辑来描述历史,就分不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把历史看成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

同样,逻辑分析必须以历史的实际发展为依据。

逻辑离开历史,就会使人的认识失去了客观依据,达不到对事物的系统的历史分析。

因此,任何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必须采用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总之,思维的逻辑过程与客观现实的历史过程是相一致的。

但这种一致绝不是形而上学的同一,而是辩证的统一。

问题二: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形态?

答:

一、概述:

所谓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是指与辩证法的“神秘形式”相对立的范畴,即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世界观而构成,超越旧哲学的理性批判而走向社会批判的辩证法形态。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

毫无疑问,“神秘形式”的辩证法指的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神秘形式”的辩证法“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

这里所谓的“德国的时髦东西”指的就是德意志的意识形态。

整个德国的思想界都笼罩着黑格尔哲学的阴影,都受着黑格尔思想的宰制。

在黑格尔看来,逻辑学的真正使命,是要实现“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也就是要以逻辑的必然性去实现思维的“全体的自由性”。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排除了一切偶然性,内容都是全体的必然的有机环节,“全体的自由性”和“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在逻辑学中达到了统一,并且把“绝对理念”置于整个体系的顶端。

这种辩证法以意识的终极确定性为目标,因此这是一种追求绝对真理的超验形而上学。

其实,“辩证法”不过是黑格尔用来“论证”资产阶级社会君主立宪政体具有合法性的概念工具罢了。

马克思哲学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洞穿当时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壁垒。

二、内容(课件)

(一)唯物辩证法:

着重强调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辩证性与机械性;与唯心辩证法只是服务理论区别于辩证法的现实功能,为无产阶级服务。

(二)劳动辩证法:

“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三)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四)历史辩证法: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及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这个历史的基础。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

每一代都利用以前个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环境

(五)自然辩证法: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三、小结

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称为“合理形态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是以新世界观、新方法论和思想史新成果的三重身份而出场的。

合理形态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具有相互构成的关系,因此在本质上就是新世界观;合理形态辩证法旨在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从而是马克思批判活动总的方法论;合理形态辩证法是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产物,奠基于“合理即现实”的哲学遗产之中。

应该说,马克思辩证法是“资本的时代”之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其合理形态就是“社会关系的逻辑”。

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一方面,资本的垄断逐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资本也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成果,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

马克思辩证法就是在资本的文明面和否定面二者所造成的张力之中诞生的,并且理论地表征了在这种张力所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和人类争取自由与解放的理想,成为资本文明的活的灵魂。

 

(别人的答案)

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虽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但它严重脱离了实证世界;实证辩证法实为实证科学规律的总概括,因而不能表达思维主体对实证世界的批判超越态度。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矛盾学说进行内容置换,实现了思辨辩证法与实证辩证法的理论重组,创立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合理形态的辩证法是实践主体寻求超越的思想试验。

其思维进程大体经过思辨启动、矛盾客观化、对立面融合成新范畴、实证检验和实证完成四个阶段。

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称为"合理形态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是以新世界观、新方法论和思想史新成果的三重身份而出场的。

合理形态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具有相互构成的关系,因此在本质上就是新世界观;合理形态辩证法旨在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从而是马克思批判活动总的方法论;合理形态辩证法是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产物,奠基于"合理即现实"的哲学遗产之中。

马克思反对辩证法的“神秘形式”,提倡辩证法的“合理形态”,简单说就是实践的、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不是玩弄概念的“辩证平衡”,而是立足社会实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辩证法。

【总觉得这段话没说出来东西,答不答看大家的】【

(一)实践的三种解读

1、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物质性的生产活动。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基础,并确定为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

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交往实践。

3、实践是人的特殊存在方式,等同于生活。

(二)实践辨证法与唯物辩证法

着重强调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辩证性与机械性;与唯心辩证法只是服务理论区别于辩证法的现实功能,为无产阶级服务。

(三)实践辩证法与劳动辩证法

“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巴黎手稿》,101页

(四)实践辩证法与社会历史的辩证法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马恩全集》46卷上104页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及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这个历史的基础。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

每一代都利用以前个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环境。

——《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版,40页

(五)实践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

1、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

(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

(2)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从自然界取得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3)科技是在劳动中产生、形成、发展起来的。

(4)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从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从对象上看,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壁板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科学。

2、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恩全集》42卷,95页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马恩全集》42卷,122页

3、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觉得这段不对劲,答不答的看大家】

问题三:

通过关于简单性科学范式和复杂性科学范式的学习,你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演化路径的思想?

通过简单性科学范式和复杂性科学范式的学习,我对“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规律”的说法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因为在经历了19世纪末的物理学危机之后,20世纪自然科学发生了整体转型,这个转型可以简要表述为由简单性科学转为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科学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关于宇宙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的看法,也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定义为:

由前提、信念、视野、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范,它代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类型和致思路径。

说“历史唯物主义范式转型”,是因为传统范式下的历史唯物主义无法回应诸多反例的深刻挑战。

面对这些困难,主流话语试图附加某些特设条件来维系传统范式,但这恰恰是降低了理论的科学性。

说“历史唯物主义范式转型”,受惠于复杂性科学的启示和激发。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不是在旧范式中修修补补,而是要革新范式本身;不是提些新观点,加些新材料,而是把握历史本质与过程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的更新,是历史唯物主义前提、预设、标准和信念的转换,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类型的变化。

说“历史唯物主义范式转型”,不是我们自创一套并试图推广。

历史唯物主义自身本来包含这样的元素,呈现这样的趋势,我们只是把它们加以澄明、凸现,使之成为学术自觉。

关于历史演化路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既有一元和线性发展观,也有多元、不确定的非线性历史观,借鉴复杂性科学可知,非线性进化路径才是历史发展的特征。

基于两个“绝不会”(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社会经济形态演化史)的信念,马克思勾画了社会形态演化的草图: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一维的历史路径必然把不同民族历史视为同质的,多样性背后起作用的是普适性规律。

正因为进化速度差异极大但历史轨迹大体接近,所以“落后民族”的今天不过是“先进民族”。

西方与非西方社会形态的差异,是历史发展速度的差异而不是历史类型的差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的分析(以《资本论》为代表),逻辑上讲很完美,照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为什么历史跟逻辑反差这么大?

学界某些解释其实是卡尔·波普所批评的伪科学的做法:

不是反思科学传统本身,而是用特设条件调和理论与现实的反差。

在笔者看来,用简单性系统模型、线性运动轨迹来框无数复杂组成的“系综”,才是问题的关键。

用复杂性科学眼光看,上述问题原本就是假问题,因为复杂系统运动过程是非线性的。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预测事物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不能准确预测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这不是因为认识能力的欠缺,而是因为系统本身是随机,因为涨落、扰动、突变等情形,系统运行包含无限多的可能性。

社会历史系统是典型的复杂性系统,更确切地说,是无数复杂大系统构成的“系综”,这种系统的运动过程当然服从非线形动力学模型。

其实,马克思历史观中也不乏非线性演化的思想。

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时代的药方或公式,认为离开现实的历史的抽象没有任何价值。

马克思分析俄国农村公社与西欧的差异,俄国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成果,跨越卡夫丁峡谷,过渡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也表明:

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保留大量古老遗迹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欧。

至于列宁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实践上遵循的是非线性历史演化观,按多元、离散的历史路径办事,理论上倾向于决定论和线性发展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非线性演化的思维框架。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关于历史演化的知识,而是理解历史演化的方式、模型、框架。

这个框架不是平静的、确定的、线性的,而是由相干影响、叠加作用、蝴蝶效应、涨落、突变,当然也包括协同作用等状态体现出来的无限复杂的画卷。

历史路径复杂多样,历史过程充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我们也不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蒙昧主义,只是历史必然性比原先想象的复杂得多,它更接近概率、随机等的统计结果。

 

问题四:

如何在社会-历史领域贯彻唯物主义?

马克思说过:

“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们所讨论的社会历史领域,主要是指在人类实践活动和历史活动中所凝聚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领域、社会要素、社会关系等所构成的社会整体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它们对于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的内在关联。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

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在社会-历史领域贯彻唯物主义,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人。

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能准确的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同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问题,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特别的着力点。

具体说来,马克思学说具有强烈的实践本性,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革命的和实践的社会历史理论,它不仅致力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性规律,更是注重在直面每一时代的社会历史现实中彰显自己的创造力和价值。

而今天的人类社会历史现实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社会历史理论的时代相比,在内在结构、运行方式、发展内涵和问题困境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

这样的社会历史现实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自觉地完善、丰富或者转换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方式和理论范式,以更加积极有效地面对和应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

2.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凡是指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我们今天讲在社会历史领域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贯彻,必须通过积极地面对今天变化了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思想资源完善和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范式,进而必须用这种新的理论范式来面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特别是面对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的发展现实。

3.实事求是,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社会-历史领域的精华

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

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

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

为此,我们应当博采优秀的思想资源。

首先就要善于批判地借鉴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中已经出现的,但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各种微观理论范式的积极的思想资源,并深入挖掘马克思学说中的微观理论资源,以马克思学说的批判的和实践的文化精神为引领,形成植根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的独特的理论视角,以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融的丰富的理论视野。

问题五:

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社会物理学、社会生物学等试图将社会科学还原为自然科学等努力

1、科学统一性追求——社会物理学

A.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于19世纪提出“社会物理学”一词,他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为的社会秩序通常可以看作“自然秩序”的简单延伸;探讨人类社会生活规律的科学应是探讨自然规律的科学的直接延续。

B.1835年,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于年出版了题为“论人和人类能力的发展”一书,并在无意中加上了“社会物理学论文”的副标题。

孔德对这种“剽窃”十分气愤,并在仓促之中杜撰了“社会学”这一新词。

并于《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使用“社会学”一词,涵义与他最初使用的“社会物理学”一致。

C.孔德认为,要保证社会学获得有关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真实规律,就必须使用那些在自然科学中使用过的实证方法:

即观察、实验和比较。

他在注释中写道:

“从今以后,我想大胆使用这一术语(社会学)。

它正与我自己使用的‘社会物理学’词意一样,能用一个单名来指明自然哲学中的‘必要’部分,这就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则的实证研究。

D.社会物理学的发展阶段

a.古典社会物理学:

以法国的圣西门、孔德,英国的霍布斯、比利时的凯特勒等为代表,通过移植力学体系的机械论观点,去看待和阐述并类比复杂的社会现象。

古典社会物理学虽然创立了一个学科发展的空间,由于类比的牵强和解释的浮泛,受到各方面严厉质疑,最终式微。

b.近代社会物理学:

二战后,以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生命是什么)、基夫(人类最小努力原则)、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等为代表。

近代社会物理学企图将自然科学中尤其是物理学中相当成熟的规则,嫁接性地运用到经济计量、人口分析、空间活动、过程模拟、政治运动、社会行为中,试图解释社会群体的行为,并力求在一个可计量的系统中做出某种严格的解释。

尽管近代社会物理学其理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仍未能跳出的物理学与社会学硬性组合的“硬伤”,仍未能获得科学界的积极认同。

c.现代社会物理学:

21世纪后,社会发展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世界扁平化的特点,因此,在信息社会下,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组织和行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特别是互联网普及后,当个体的认知边界接近整体的认知边界、社会结构的等级性逐渐变平等,社会及互联网空间中个体行为同粒子行为的极大相似性,此时,将人的个体及其空间状态比拟为离散的粒子行为,将人的整体和时间过程比拟为连续的波动行为。

此时,社会物理学在社会网络普及的前提下,观察海量微观粒子(单个个体)时,研究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运用“类量子力学”原理,寻求社会群体行为的规律。

2、科学统一性追求——社会生物学

A.基本理论:

亲缘选择理论、互惠利他主义

B.威尔逊:

用生物学来解释人类的社会组织,人类之间的物质交换,性别与劳动分工,人类的交流、游戏、文化、仪式、宗教、伦理、美学、攻击性和部落凝聚等现象,以及同性恋、怨恨、服从等行为。

同时从生物学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解释了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化人类学等社会人文学科所面对的问题,并且给出了全新的解释。

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距离

A.背景:

文艺复兴以来,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逐渐脱离哲学范畴,而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可证伪性和定量化不断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者也不断汲取自然科学的营养,然而,社会科学试图以科学化研究的过程,遇到了难题和困境。

B.还原论:

a.内容:

一个复杂的经验现象仅仅是一些简单现象的叠加,对复杂现象的解释也可以通过了解复杂现象中各简单现象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