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519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教育学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提纲.docx

《教育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提纲.docx

教育学提纲

教育学(最终版)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

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教育:

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它与广义的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的特点。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2.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性的根本原因。

条件:

劳动语言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必要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3.教育的起源有哪几种:

生物起源说(生存竞争)

心理学起源说(模仿)

劳动起源说

《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被看作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教育的特征

古代教育原始社会:

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平等;教育内容简单;通过模仿和口耳相传进行

奴隶社会:

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内容丰富;官师合一、学在官府;有一定的理论指导

封建社会:

学校体制趋于完备;教育功能有所拓展

现代教育义务教育;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民主理念;多元化;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育相结合;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

5.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萌芽

中:

《学记》(世界上最早一篇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著)

西:

苏格拉底“产婆术”、亚里士多德(国家主义和社会本位)、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集体教学

创立

“教育学之父”(捷克)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白板说”(英)洛克;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康德(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科学教育的奠基人”(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教育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发展

实验教育学;精神教育学;经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要素主义教育;建构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

1.教育功能中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有那几个特点?

(背诵)

间接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培养人而间接实现的,教育不能对社会直接发生作用,只有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素质并参与社会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作用于社会,实现其社会功能。

隐含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比较隐蔽,教育社会功能的间接性使得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作用一般是弥漫性和渗透性的。

潜在性:

人的素质对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来说,是尚未投入实践运用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要使这种力量变成现实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

迟效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得以实现。

超前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需适度得超越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正因为人才培养周期长,人的培养才需要适度超前,人的素质要超前,教育要超前,不然受教育者投入社会实践后造成教育的负功能。

有限性:

教育社会功能的有限性是我们不能肯定教育的万能说,没有任何前提地把教育看成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把社会问题完全归咎于教育,其实是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2.人力资本理论谁先提出过?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

3.教育的客观制约性中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背诵)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办教育必须投入一定的物质资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关系到一个社会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多少教育机会和时间。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的不断缩短,随着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人才拍洋的规格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应,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专业设置的变化。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各门学科的进步都会促进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并对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就会促进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不断改革。

教育的手段和技术都是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在个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

5.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背诵)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根据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政治功能,无论是稳定政治的功能还是变革政治的功能,主要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一)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二)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三)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可以传承、改造、创造与更新文化

第三章

1.如何认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的目的?

2.实践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人的基本理论,代表人物

4.我国的教育原则(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人道性原则

(二)个性原则

(三)创造性原则

(四)活动性原则

(五)民主性原则

第四章

1.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人的发展的内涵(背诵)

“完整发展”:

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和谐发展”:

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和谐发展。

“多方面发展”:

人的个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发展。

“自由发展”:

人的自助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3.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理论。

4.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背诵)

(1)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

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及其基本精神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智体美劳

(3)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全面性——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

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它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全面发展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手段或途径,即通过全面发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五章

1.学校教育体系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系统性)(背诵)

现代学校制度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制度体系,如教职工绩效与激励制度、内部分配制度、课程制度、考试与评价制度、教师发展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也包括处理学校与外部关系的制度体系,如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社区)、学校与家庭的关系等,具体如教育资源分配制度、择校制度、招生制度、家访制度、安全事故责任制度等等

第六章

1.教师职业的出现的时间?

西周、古希腊(明文规定:

1966《关于教师地位问题的建议》)

2.教师劳动的特点(示范性、创造性、系统性、学习性)

强烈的示范性

独特的创造性

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

3.教师职业的历史沿革(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

按教师教学表现划分

按教师的关注焦点划分

4.教师的基本权利(背诵)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七章

1.满足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

校本课程

2.课程的类型

课程决策层次: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运行层次:

(二)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校方课程、所教课程、所学课程和所得教程

课程组织形式:

(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

课程内容排列形式:

(四)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

学生选择的自由度:

(五)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课程影响形式:

(六)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空课程

3.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一)改造阶段

(二)“苏化”阶段

(三)革命阶段

(四)恢复阶段

(五)发展阶段

4..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哪些方面做了工作?

(背诵)

(1)课程功能改革

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上应让学生有选择权。

(3)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相联系

改变以往课程繁、难、旧的状况,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处理好社会科技进步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建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并报教育部备案。

学校在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第八章

1、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教学?

上课?

2、教学过程中,有训练价值的练习和复习,根据什么原则?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3、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根据人的发展提出来的

4、我国教学原则(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

5.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背诵)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九章

1.教学的实施中,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提示型

探究——自主型

合作——任务型

2.教学实施: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动态评价

个体差异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第十章

1.教育者运用德育的方法有哪些(背诵)

说服法;

角色扮演法;

情境体验法;(情境体验法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合作学习法;

榜样示范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进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

其方式、策略主要有:

赞许、表扬、奖励、奖赏、惩罚、操行评定等)

修养指导法(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包括:

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

3.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背诵)

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

人道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

品格和文明行为教育

4.马可连柯教育思想的基本核心: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第十一章

1.当前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形成:

班级授课制度

2.最早使用班级的?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3.班主任的职责(背诵)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组织和指导种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4.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式及其教育(背诵)

在班级中,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或任务组织起来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属于班级中的正式群体。

与此不同,班级中同时还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即由班级成员在日常学习和交往中基于居住地域、交往频率、学业成绩、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班内地位、与教师的亲疏等可能性因素而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人以群分”这一社会常识在班级人际关系中的某种体现,常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班级正式群体之外,甚至有可能与之对抗。

怎么做:

(1)正确认识班级非正式群体:

懂得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可变性,进行公正对待。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深入了解,区别对待积极性、中间型、消极型、破坏型。

(3)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

设法影响核心人物,从而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4)对于超越班级和校际界限的非正式群体,则需要班内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综合加以应对。

5.学业不良及其指导(除了6个观点还要有新的观点)(背诵)

关于学业不良的界定大体分为三种:

1、学业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或期望水平,主要依据具体教育目标实现或课程标准达到目的的程度来判断;2、以“低学力”,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可能水平;3、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的学业迟滞。

⑴激活学习动机

⑵消除厌学情绪

⑶矫正学习习惯

⑷改进学习方法

⑸调整评价方式

⑹改善班级环境

新观点:

1.教师应与学业不良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和促进者。

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

2.发挥教师的关爱作用。

了解学生的状况,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知心朋友。

要做学生的朋友,即亦师亦友。

 

文综班考题补充:

1.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P39

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

2.学校教学的系统性体现在哪些地方P45

计划性:

学校教育总体上是有计划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组织性:

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组织机构,教育活动通常是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的。

协作性:

学校教育总体上是协调一致的

全面性:

学校教育总体上是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

3.教育的人的制约性P66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有什么区别P120

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理论。

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5.我国国家实行的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哪几个部分P133

德智体美劳

6.教师的专业特征P168

专业知识、专业道德

7.我们国家的新课改的起始时间以及主要目标(课改针对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其中基础教育包括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P204

2001年6月

主要目标:

同上

8.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四阶段P237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9.教学评价的几个概念(一定要记住),什么叫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这四种评价有什么区别P292

相对性评价:

通过整状况去评定个体

绝对性评价:

用固定标准去评价每一个个体

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动态状况进行的评价

诊断性评价:

在教学开始之前摸清学生的学习状况

10.德育的概念有好几种说法,比如说什么叫国民教育什么叫公民教育什么叫政治教育什么叫德育,这个东西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P309

公民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简称

公民教育从社会角度与德育相似

11.德育课程编制的模式P317

德目主义:

直接教学

全面主义:

实施间接教育

12.道德认知方法理论主要主张与代表人物P329

美国,科尔伯格

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道德判断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大题背诵掌握:

1.如何看待教师万能的问题?

(教师的作用、师生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这“本”中之本——教师更是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毫不夸张的说,教育没有教师是万万不能的。

但教师的作用在不被忽视的同时却也被扩大化了。

这是现在好多家长对教师的错误理解,觉得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老师就等于把孩子的一切都交由老师来负责,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成绩负责,还要对学生身体、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交友等负责。

教师不是万能的神,教师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只是套着教师这一职业光环而已,这在现实的素质教育中更是如此。

(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要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要1.专业知识。

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教授上必须要有很深的功底,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2.教育专业的素养。

一名教师能不能自觉地使教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他有没有教育理论的素养、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呈现“渐进”的趋势。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一堆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和教育质量。

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就要学会构建与学生的师生关系。

要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和促进者。

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

这些传统角色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传统的以完成教为核心而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如怎样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让新、旧知识更好地交互作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组织化、技能的迁移;怎样才能判明学生已经达到教学目标,以及没有达到目标的症结何在等等。

还有,要做学生的朋友,即亦师亦友。

2.中国式教学方式与国外的教学方式方法(中英教育对比)

西方课堂强调自由,中方课堂强调秩序。

西方课堂重思维表达,中方更重学习效率。

中国的课堂由于是大班教学,同时孩子们经历过从小到大的纪律规范,老师们通常会教给学生们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学生不学不听就不会,因此中国老师很强调听课效率,而在国外,课堂常常就是一个大讨论,老师更加强调学生自己思维的表达,他们每个孩子都可以滔滔不绝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错误的,也不会受到批评。

西方课堂重活动与参与,中方重预设与生成。

中国教育有非常严谨的国家课程标准,老师开展课堂活动都是在这个框架下进行,老师们认真负责,每一节课都会有自己的预设,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就是生成,大家也都要有一个设计。

西方的课堂活动与参与会非常多,且活动基本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孩子各种不同特点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老师也不会太在意,而我们的老师则更加重视学习效果,体现在考核上就是成绩到底怎么样。

教育并不绝对的,采取哪种教育方式可能更多的取决于国情、环境与能力。

我们肯定的英国的教育方式突出了学生做为自由个体的存在,但也不能否定中国的教育方式让更多的人群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知识。

BBC的实验是成功的,教育方式的选择是需要探索与研究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大家都行走在路上。

教育评价是量化的标准,不能完全说明人的综合能力。

那么,衡量教育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是看教师与学生能否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所谓幸福,就是让师生双方都能享受课堂、享受教育带来的智慧挑战,享受学校生活带来的不断成长。

所谓完整,就是让师生双方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不断成就自己,能把个性培育为特色,成为最好的自己。

为此,学校就不能够首先关注分数,关注考试,关注文化课程,而应该更关注心灵的成长,关注个性的舒展,并为之提供更丰富多元、更生动有趣、更透彻深邃的课程体系。

  其次,是看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在各行各业中既需要精英,也需要一般劳动者。

而所有类型的人才共同的最根本基础是做人。

新教育实验为此提出,最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长大成人以后,可以在他们的身上看到:

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学是有人性的,财富是有汗水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再次,是看教育是否符合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根植的土壤。

把中国的教育原封不动地拿到英国,或者把英国的教育简单照搬到中国,都会遭遇水土不服。

无论把英国学生的散漫归因于他们的福利制度,还是把中国学生的高分归结于尊师重教,都是不够科学的。

原因远比表象复杂得多。

 

题型:

1、单选:

25*1

2、多选:

5*3

3、简答:

4*5,答要点即可,无需展开

4、论述题:

2*10

5、材料分析题:

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