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878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第15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一、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的组织细胞需要营养物质和氧,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

他们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1、血管遍布人体全身各处,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物的通道。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管壁特点

厚、弹性大

薄、弹性小

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管腔

极小

血流速度

极慢

功能

心脏→身体各部位

身体各部→心脏

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流方向

远离心脏

靠近心脏

由动脉到静脉

分布

大多在较深部位

有的较浅,有的较深

数量多,分布广

毛细血管内血细胞只能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脉搏是动脉的跳动。

随运动加剧而提高。

2、心脏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与脉搏同步)。

正常成年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

血小板

3、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⑴、血液的组成:

 

血浆的功能: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⑵、血细胞:

结构特征

功能

红细胞

无细胞核

圆饼状

红色

运输氧、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有细胞核

球状

白色

最大

防御和保护

血小板

无细胞核

不规则

红色

很小

止血和凝血

由于红细胞里含有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现红色,血液也呈现红色。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易看到。

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则患有贫血;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血液里白细胞数量的明显增多。

⑶、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O型种。

输血原则:

同型血互相输;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3种血型的人;AB型血原则上可以接受其他3种血型的血。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ml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鲜血是每个18岁以上的健康公民对社会和同胞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⑷、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

静脉血

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动脉血:

血液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

氧结合时,颜色鲜红。

静脉血:

血液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时,颜色暗红。

⑸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方法:

用湿纱布(保持小鱼的活性)把小鱼头包起来,只露出尾部,放在培养皿底部;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血管及血液流动(血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单行通过)

⑹血压:

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健康成年人血压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kPa,舒张压一般为8~12kPa。

成年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kPa,就是高血压;收缩压经常低于12kPa,就是低血压。

皮肤:

排汗。

排出小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二、排泄是人体将体内的多余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滤过:

不能被滤过的是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能被滤过的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重吸收:

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

 

第16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功能:

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⑴、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将能被神经元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

⑵、神经系统

 

⑶、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组成。

概况

功能

大脑

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表层是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又称大脑皮质(上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和神经元数目)。

外灰内白

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运动、感觉、语言、视觉、听觉、嗅觉的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功能)

小脑

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协调全身肌肉的活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脑干

人体呼吸、血液循环等重要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所以脑干有“生命中枢”之称

⑷、脊髓

位置

组成

功能

脊髓

脊柱的椎管里

内灰外白。

蝶形灰质在中央。

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大脑

颅腔中

外灰内白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运动、感觉、语言、视觉、听觉、嗅觉的中枢)

灰质:

由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灰暗。

白质:

由许多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白亮。

效应器

⑸、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

 

人体在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大脑皮质具有语言中枢,只有人类能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反射的类型

区别

联系

示例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

由具体的实物直接刺激产生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

吃到梅子分泌唾液;婴儿生下来就会吮奶;膝跳反射

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

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感知

信息

外膜:

角膜(前方)、巩膜

眼与

视觉

耳与

听觉

眼球的结构

和功能

近视及矫正

外耳(接收声波):

耳廓、外耳道

中耳(传导声波):

鼓膜、鼓室、听小骨

内容物:

晶状体(主要折射结构)、玻璃体

内膜:

视网膜(内有感光细胞)

眼球壁

中膜:

虹膜(调节瞳孔大小)、睫状体、脉络膜

原因

矫正:

配带凹透镜

眼球前后径过长

晶状体凸度过大

视觉的形成:

外界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

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内耳:

耳蜗(内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前庭、半规管

耳的结构

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

声波

声波

声波

声波

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

条件反射

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由具体的信号(光、声、气味、颜色、形状等)刺激产生

看到梅子实物分泌唾液;

看到画的梅子图片分泌唾液;

看到“梅子”二字、听到“梅子”这个音分泌唾液(人类特有)

二、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良好的用眼习惯:

两要。

两不要。

三、人体的激素调节

内分泌腺

不足

过多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成年)缺碘引起甲状腺合成减少,导致甲状腺肿,又叫“大脖子病”

甲亢

(也出现甲状腺轻度肿大)

(幼年)呆小症:

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生长激素

垂体

(幼年)侏儒症:

身材矮小,智力正常,生殖器官发育完全。

巨人症

胰岛素

胰岛

糖尿病

低血糖

⑴、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睾丸和卵巢)等。

⑵、激素是有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在血液里含量很少,但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利用和转化,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

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1965年,我国首先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四、人体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协调统一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和适应外界环境的。

第17章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一、运动系统是由骨(杠杆)、骨连结(支点)、骨骼肌(动力)组成的。

⑴、骨骼(206块骨)

⑵、骨的连接:

不活动连接(脑颅骨);半活动连接(脊柱骨);活动连接(又称关节,骨连接的主要形式)关节具有牢固性、柔韧性、灵活性。

⑶、骨骼肌(600多块)骨骼肌受到神经系统的刺激后,收缩或舒张,牵动所附着的骨绕关节运动,产生各种动作。

但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

骨髓:

红骨髓(分布在骨松质)终生造血;黄骨髓(分布在骨髓腔)不能造血,但当人失血过多时,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肌腱:

在两端,白色,由结缔组织组成

 

防御行为:

动物对外

关节软骨:

减少摩擦和减少震动

 

二、动物的行为

1、从动物行为对动物所起的作用:

先天性行为:

一种本能,生来就具有的由动物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2、从动物行为

获得过程

3、动物行为的特点:

第一,无论哪种行为,都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第二,动物的各种行为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作用;第三,每重动物行为的产生都是动物体内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4、动物行为的意义:

认识、保护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治有害动物。

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

一、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

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气孔:

叶表皮上成对保卫细胞(半月形)之间的空隙,是叶片散失水分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和产生的氧、呼吸作用需要的氧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3、蒸腾作用的意义:

第一,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对植物自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促进根对水的吸收,同时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2、蒸腾作用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

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气和有机物,远远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所需要,其余的将供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燃烧。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能够对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进行一定的自我调节,保持平衡状态,维持相对稳定。

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表现在某一数值附近的波动)。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第19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植物的生殖1、植物的有性生殖:

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

 

2、植物的无性生殖:

即营养繁殖,植物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

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

扦插、嫁接、压条

植物的组织培养意义:

从植物体上取材少、不仅能快速繁殖植物,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

二、植物的生长发育

1、种子的结构: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将发育成新个体,所以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

幼苗

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2、种子萌发的条件:

内因:

种子完整、胚是活的;

外因:

充分的水、充足的氧气、适宜的温度。

3、种子的萌发:

胚根首先从破裂的种皮中长出来。

胚轴是种子萌发时输送营养的结构。

胚芽破土而出发育成茎和叶。

4、芽的发育:

植物的茎、叶、花都是由芽发育来的。

叶芽是未发育的枝条。

第20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动物的生殖

1、动物的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

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

受精方式

生殖方式

体内受精

胎生

哺乳动物

高等

低等

体内受精

卵生

鸟类、爬行类、昆虫

体外受精

卵生

鱼类、两粞类

鸟卵的结构:

卵壳、卵壳膜、气室(贮存空气)、卵白(供给养料和水分)、系带、卵黄(供给丰富的营养物质)、胚盘(由受精卵在母体内分裂形成,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雏鸟)

2、动物的无性生殖(即动物克隆: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直接由一个动物细胞,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个体。

后代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亲代的性状)

二、动物的发育

1、鸟类的发育

晚成鸟:

出生后不能独立

 

2、变态发育:

幼体和成体在形态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别的发育过程。

类群

发育方式

幼体特征

成体特征

备注

两栖

变态发育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青蛙

用腮呼吸

有尾

用肺呼吸

有腿

蟾蜍、大鲵、蝾螈

昆虫

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

桑叶为食

无翅

不动不食

有翅

蜜蜂、蝇、蚊

不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若虫—成虫

蝗虫

幼虫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不成熟

蟋蟀、蝼蛄、蟑螂

第21章人的生殖和发育

一、人的生殖

 

阴道:

精子进入、月经排出及胎儿产出

 

卵细胞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内含人体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胚胎8周末,已露出人的雏形,此后叫做胎儿

二、受精和胚胎的发育

 

三、人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胚后发育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

性的发育:

性器官的发育和性功能的成熟(青春期的特出特征)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a、生物大多由细胞有序构成;b、生物都需要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与排泄;

c、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

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等,其中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3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光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2)、显微镜高倍和低倍下的区别:

视野亮度

细胞的大小

清晰度

细胞的多少

高倍镜

清晰

低倍镜

不清晰

3)、成像规律:

倒立的反像。

(上下左右都是相反方向的)

4)、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例如:

目镜为5x,物镜为10x,放大倍数是50倍。

4、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

变量是水温

科学探究实验有三个原则:

对照、平行重复、单一变量。

①得有一个对照组,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

通常实验组进行实验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

②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除研究的变量外其余量都应相同,并控制在适宜状态。

③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至少3次),对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5、环境因素包括: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6、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7、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

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种间关系:

竞争、互助、捕食、寄生等。

)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

8、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通气和增加土壤肥力,

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

鸟类迁徙、夏眠等。

10、生态系统:

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11、生态系统的组成:

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12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13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并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消费者:

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

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如细菌、真菌,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没有生产者。

消费者就失去了食物和能量来源;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的废物就无法得到分解。

14、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15、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包括:

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

阳光、水、营养物质。

16、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1)步骤:

暗处理(目的是:

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遮光处理(目的:

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注意叶片遮光处要上下两面遮光,一般认为遮光处为对照组)→放光照处3-4小时→去黑纸片→酒精脱色【酒精要隔水加热,目的是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遮光处不变蓝色,未遮光处变蓝色)

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17、光合作用的公式:

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

实质:

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变);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变)

即: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意义:

①植物自身需要;②人与动物最终的食物来源和氧气来源

应用:

①农作物的合理密植;②温室“气肥”(二氧化碳)③延长光照时间

18叶制造的有机养料通过筛管运输到根、茎、果实等器官中。

根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运输到叶

19、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

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水和无机盐

20、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成熟区。

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21、⑴、细胞吸水的原理:

“水往高处流”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吸水如干海带浸泡在水中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失水如糖拌西红柿

⑵、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吸水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失水

⑶、

无机盐

作用

缺少表现

长叶

叶色发黄,生长迟缓

长果

植株呈现紫红色斑点

长茎

叶子边缘像火烧一样,干枯

22、应用:

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

失水现象:

凉拌黄瓜、糖拌西红柿吸水现象:

干海带浸泡在水中、萎缩的蔬菜放入水中

23、

1)人的生长和生活离不开食物,我们能够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

营养物质有:

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等。

无机盐包括:

铁、钙、锌、碘等。

2)、鉴定食物中含有淀粉,通常可以利用淀粉滴加碘液试剂会变成蓝色的特性进行检验。

利用蛋白质遇到高温会凝固的特性,可以鉴定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而脂肪往往能在纸张、布匹等上面留下“油斑”。

3)营养物质的作用:

(一)建造我们的身体:

水在人体内含量最多,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最基本物质。

(二)给我们提供能量。

人体的供能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由糖类提供;脂肪是营养物质中产热量最高的一种,是重要的储能物质。

(三)维持健康。

24、合理膳食应做到:

食物多样、饥饱适当、粗细搭配、荤素结合、三餐合理。

25、消化作用:

使原来分子比较大、不溶于水、结构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变成分子比较小、溶于水、结构比较简单的物质。

26、吸收: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27、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

唾液腺(唾液)、胃腺(胃液)、胰腺(胰液)、肠腺(肠液)、

肝脏(胆汁)【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28、胃的功能:

1、暂时储存食物2、初步消化食物,蛋白质被初步分解。

29、小肠适应消化、吸收的特点:

①、小肠很长(利于消化吸收)②、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表面积大(利于消化吸收)

③、内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④、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吸收)。

30、消化的概念: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被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31、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牙齿、舌头、胃肠蠕动、胆汁消化酶

32、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

(括号内为起始消化部位)

①淀粉的消化:

(口腔)②蛋白质的消化:

(胃)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蛋白质

氨基酸

总结:

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是在口腔、胃、小肠部位被初始消化,它们被消化的终产物分别

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③脂肪的消化:

(小肠)

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33、食物链的构成特点:

A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作食物链。

(1)食物链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二环节通常是植食性动物,其它环节一般是肉食性动物。

(2)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食物链环节越少,就越简单,反之,食物链就复杂。

(3)食物链由前到后,生物数量越来越少。

B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

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最终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C在食物链食物网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不能逆转。

而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

34、两个成语中的食物链: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蝉→螳螂→黄雀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浮游生物)———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

35、呼吸作用:

在组织细胞内,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实质:

分解物质,释放能量。

公式:

36、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多,呼吸作用旺盛。

37.呼吸系统包括:

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使空气温暖、湿润、清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

肺的结构特点:

38、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呼吸状态

呼吸肌

肋骨

膈肌

胸廓容积

肺内容积

气体进出

吸气

收缩

上举

下降

扩大

增大

进入肺

呼气

舒张

下移

上升

缩小

缩小

从肺排出

39.气体交换原理:

气体的扩散作用

40.气体交换过程:

在肺泡处,氧气由肺泡扩散进入其周围毛细血管,二氧化碳则相反;

在组织细胞处,氧气由毛细血管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则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