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88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第二章

2.答:

监测方案的制定:

收集基础资料;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

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河流的监测断面应至少布设三个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1)对照断面:

布设在排污口的上游,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

(2)控制断面:

一般布设在排污口的下游500—1000米处,了解污染源对河段

水质的影响。

(3)削减断面:

布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米以外处,了解

河段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

当水面宽≤

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

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

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

时,在1/2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和河底以上0.5m

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

上0.5m处及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4.答:

(1)冷藏,

(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

调节pH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例:

冷藏、冷冻:

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

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答:

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

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

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

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

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

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

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6.答:

预处理方案:

取一份水样,加适量的硫酸和5%的高锰酸钾溶液,混均加热煮沸、冷却,滴

加盐酸羟胺溶液破坏过量的高锰酸钾,加适量的EDTA掩蔽铜等共存离子的干扰,

再加入双硫腙试剂,可以测定汞。

另取一份水样,加硫酸和硝酸溶液消解后,分成几份,分别加新亚铜灵试剂,

用分光光度法测铜的含量;加双硫腙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铅的含量。

另取一份水样,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常压蒸馏,蒸馏液用氨基安替吡林分光光

度法测定酚

8.答:

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挥发酚时,如果含量低,

则经预蒸馏分离后,需再用三氯甲烷萃取。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六六六、DDT时,

需用石油醚萃取。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测定水样中的金属离子时,可用三氯甲烷从水中萃

取后测定。

10.答:

色度:

去除悬浮物后水的颜色的反映指标

浊度:

反映水中不溶性物质对光线偷果实阻碍程度的指标

透明度:

反映水体可见程度的指标。

区别与联系:

色度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所引起的,而浊度则是由于水中不

溶物质所引起的。

所以,有的水样色度很高但是并不浑浊,反之亦然。

透明度是

与水的颜色和浊度两者综合影响有关的水质指标。

16.答:

不同点:

原子化系统设备不同。

优缺点:

石墨炉原子化效率高,可大大提高测定的灵敏度;但比火焰原子化

系统的精密度低。

18.答:

在酸性介质中,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于540nm

进行比色测定,可以测定六价铬。

在酸性溶液中,将三价铬用高锰酸钾氧化成六价铬,过量的高锰酸钾用亚硝

酸钠分解,过量的亚硝酸钠用尿素分解,然后加入二苯碳酰二肼显色,于540nm

进行比色测定。

可测定总铬。

19.答:

原理的不同:

被测元素与显色剂生成有色物质,再用分光光度仪测吸光

度;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被测元素原子化后,吸收来自光源的特征光,测其

吸光度。

仪器的不同:

原子化系统、吸收池的不同。

测定对象的不同:

金属、非金属、有机物均可测定;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主要是金属元素的测定。

24.答:

电导检测器;分离柱填充低容量阴离子交换树脂R—N+HCO3—

抑制柱填充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RSO3—H+

洗提液用0.0024mol/L碳酸钠和0.003mol/L的碳酸氢钠。

27.答:

水样中加入次溴酸钠,将氨及铵盐氧化成亚硝酸盐,再加入盐酸和乙醇

溶液,则亚硝酸盐迅速分解生成二氧化氮,用空气载入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测

量该气体对锌阴极灯发射的213.9nm特征波长光的吸光度,与标准二氧化氮的吸

光度比较,可测出氨氮的浓度。

水样中加入柠檬酸和乙醇,将水样中的亚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其余测

定方法同上。

水样中加入盐酸,于70度下,用还原剂反应分解生成一氧化氮,在214.4nm

测吸光度,其余方法同上。

29.答:

COD:

化学需氧量,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

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表示。

BOD:

生化需氧量,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

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以氧的质量浓度表示。

TOD:

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

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以氧的质量浓度表示。

TOC:

总有机碳,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以碳的质

量浓度表示。

数量关系:

对于同一水样几个指标的关系如下:

COD与BOD:

如果水中非生化降解比例保持不变,二者有关系;若改变,COD

可以把非生化降解都氧化,而BOD不行。

TOD:

能反映几乎全部有机物质经燃烧后变成简单无机物的需氧量。

它比BOD、

COD和高锰酸盐指数更接近于理论需氧量值。

但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相关关系。

有的研究者指出,BOD5/TOD=0.1-0.6;COD/TOD=0.5-0.9,具体比值取决于废

水的性质。

TOD和TOC:

其比例关系可粗略判断有机物的种类。

对于含碳化合物,因为

一个碳原子消耗两个氧原子,即O2/C=2.67,因此从理论上说,TOD=2.67TOC。

若某水样的TOD/TOC为2.67左右,可认为主要是含碳有机物;若TOD/TOC>4.0,

则应考虑水中有较大量含S、P的有机物存在;若TOD/TOC<2.6,就应考虑水

样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能含量较大,它们在高温和催化条件下分解放出氧,使

TOD测定呈现负误差。

31、答:

因氧化剂氧化性不同(在各自的氧化条件下高锰酸盐较重铬酸钾氧化性更

强),高锰酸盐指数常被作为地表水受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

标,化学需氧量反应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是采用不同的氧化剂在各自的氧化条件下测定

的,难以找出明显的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重铬酸钾法的氧化率可达90%,而高

锰酸钾法的氧化率为50%左右,两者均为将水样中还原性物质完全氧化,因而都

只是相对参考数据。

37.答方法项目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进样方式样品制成溶液样品需加热气化或裂解流动相1液体流动相可为离子型、极性、弱极性、非极性溶液,可与被分析样品产生相互作用,并能改善分离的选择性;

2液体流动相动力粘度为10-3Pa·s,输送流动相压力高达2~20MPa。

1气体流动相为惰性气体,不与被分析的样品发生相互作用

2气体流动相动力粘度为10-5Pa·s,输送流动相压力仅

为0.1~0.5MPa

固定相1分离机理:

可依据吸附、分配、筛析、离子交换、亲和等多种原理进行样品分离,可供选用的固定相种类繁多;

2色谱柱:

固定相粒度大小为1分离机理:

依据吸附,分配两种原理进行样品分离,可供选用的固定相种类较多;

2色谱柱:

固定相粒度大小为0.1~0.5mm;填充柱内径为5~10μm;填充柱内径为3~6mm,柱长10~25cm,柱效为103~104;毛细管柱内径为0.01~0.03mm,柱长5~10m,

柱效为104~105;柱温为常温。

1~4mm,柱效为102~103;毛细管柱内径为0.1~0.3mm,柱长10~100m,柱效为103~104,柱温为常温~300℃。

检测器选择性检测器:

UVD,PDAD,FD,ECD通用型检测器:

ELSD,RID通用型检测器:

TCD,FID(有机物)选择性检测器:

ECD*,FPD,NPD应用范围可分析低分子量低沸点样品;高沸点、中分子、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非极性、极性);离子型无机化合物;热不稳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分子。

可分析低分子量、低沸点有机化合物;永久性气体;配合程序升温可分析高沸点有机化合

物;配合裂解技术可分析高聚物。

仪器组成溶质在液相的扩散系数(10-5cm2·s-1)很小,因此在色谱柱以外的死空间应尽量小,以减少柱外效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溶质在气相的扩散系数(10-1cm2/s)大,柱外效应的影响较小,对毛细管气相色谱应尽量减小柱外效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其中,UVD——紫外吸收检测器;PDAD——二极管阵列检测器;FD——荧光检测器;ECD——电化学检测器;RID——折光指数检测器;ELSD——蒸汽发散射检测器;TCD——热导池检测器;FI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ECD*——电子捕获检测器;FPD——火焰光度检测器;NPD——氮磷检测器。

41.答:

①监测项目:

氨氮、凯氏氮、总氮

②采样方法:

自动采样

③水样保存方法:

冷藏或冷冻保存(放置氮由于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转变存

在形态)

④监测方法:

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凯氏氮——凯氏法;总氮——

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

第三章

1.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哪几种形态存在

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哪几种形态存在?

?

了解它们的存在形态对监测工作有何意

了解它们的存在形态对监测工作有何意

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的存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形成过程决定的;气象

条件也起一定的作用。

一般将它们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和粒子状态污染物两类:

(1)分子状态污染物某些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氢、氯

气、臭氧等沸点都很低,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分子形式分散于大气中。

还有

些物质如苯、苯酚等,虽然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或固体,但因其挥发性强,

故能以蒸汽态进入大气中。

(2)粒子状态污染物粒子状态污染物(或颗粒物)

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多在0.01—100μm之间,是一

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

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将其分为降尘

和飘尘。

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称为降尘;粒径小

于10μm的颗粒物可长期飘浮在大气中,称为飘尘。

飘尘具有胶体性质,故

又称气溶胶,它易随呼吸进入人体肺脏,在肺泡内积累,并可进入血液输往全

身,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因此也称可吸入颗粒物(IP)。

通常所说的烟(Smoke)、

雾(Fog)、灰尘(Dust)也是用来描述飘尘存在形式的。

2.已知处于

已知处于100.3kpa

100.3kpa,

,10

10摄氏度状况下的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

摄氏度状况下的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0.000002002

0.000002002

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以

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以mg/m3

mg/m3为单位表示的浓度值

为单位表示的浓度值

解: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P=101325Pa;T=25℃;ρ=1.184kg/m

3

在1m

3空气中,由公式:

常数,即:

()

(),解

得标准状态下体积V=2.0847

所以[SO2]=Vρ=1.184

3.

3.简要说明制定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简要说明制定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一、程序:

首先要根据监测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必要的基础资料,然后经过

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设计布点网络,选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监测技

术,建立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提出监测结果报告要求及进度计划等。

我国制

订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和废气部分)中,规定了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与

污染源监测的目的、布点原则、监测项目、采样方法和监测技术等。

二、主要内容:

(一)监测目的确定。

(1)通过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大气质量是

否符合国家制订的大气质量标准,并为编写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报告提供数

据。

(2)为研究大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大气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提

供依据。

(3)为政府部门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科学研究及

修订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二)有关资料的收集。

包括

(1)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

(2)气象资料;(3)地形资料;(4)土地利用

和功能分区情况;(5)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

(三)监测项目。

存在于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多种多样,应根据优先监测的原则,

选择那些危害大、涉及范围广、已建立成熟的测定方法,并有标准可比的项目

进行监测。

(四)监测网点的布设监测网点的布设方法有经验法、统计法和模式法等。

一般监测工作中,常用经验法。

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1)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

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3)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

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

点。

(4)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

30°。

测点周围无局地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

交通

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m远处。

(5)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

性。

(6)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

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采样口应在

离地面1.5—2m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度应与植物

或器物高度相近。

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m;若置于屋顶

采样,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1.5m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小扬尘的影响。

特殊

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择采样高度。

(五)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时间系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也称采样时段。

采样频率系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这两个参数要根

据监测目的、污染物分布特征及人力物力等因素决定。

(六)采样方法和仪器根据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监

测方法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仪器。

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可归纳为

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两大类。

(七)监测方法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还属分光光度法和气

相色谱法。

和水质监测一样,为获得准确和具有可比性的监测结果,监测方法

应尽量统一和规范化,为此,许多国家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的方法,

结合自己国情制定出本国的大气污染监测方法。

我国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

方法》(1990年版)包括80个监测项目,149个监测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分

为国标、推荐和试行三类,是目前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的统一方法。

本章以

后几节将陆续介绍典型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

44.进行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时,怎样结合监测区域实际情况,选择和优化布点方

.进行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时,怎样结合监测区域实际情况,选择和优化布点方

法?

法?

监测网点的布设方法有经验法、统计法和模式法等。

在一般监测工作中,常用经

验法。

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如下:

(1)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

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

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

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3)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及污染

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

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

(4)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

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

测点周围无局地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

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

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m

远处。

(5)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

有可比性。

(6)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

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采样口应在离地面1.5—2m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

度应与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

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m;

若置于屋顶采样,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1.5m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小扬尘的

影响。

特殊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择采样高度。

另外,根据相关规定,考虑

采样点数目和采样方法。

55.说明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对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结果有何意义?

.说明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对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结果有何意义?

解:

要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结果,减少误差,就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和采样频

率。

(1)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

在不存在周期性变异的情况下,可直接计算所

需采集的样品总数,然后平均分配于整个监测期间。

如存在一天的周期性变异,

采样时间不能固定在某一时间上,应使得在不同时间上大致采集相同数目的样

品。

如存在周的周期性变异,采样时间不能固定在一周内某一天里,而应在每

周的不同日子里大致采集相同数目的样品。

这样分配采样的时间,才能使得到

的总体平均水平的估计值不致产生严重的偏误。

(2)选择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

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它和采样时间均根据监测目的、污染物分布

特征及人力物力特征等因素决定。

我国监测技术规范对大气污染例行监测规定

了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要求测定日平均浓度和

最大一次浓度。

若采用人工采样测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应在采样点受污染最

严重的时期采样测定;最高日平均浓度全年至少监测20天;最大一次浓度样

品不得少于25个。

每日监测次数不少于3次。

66.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

.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

率?

率?

解:

一、采集大气(空气)样品的方法可归纳为直接采样法和富集(浓缩)采样

法两类。

(1)直接采样法当大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

从大气中直接采集少量气样即可满足监测分析要求。

例如,用非色散红外吸收

法测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用紫外荧光法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都用直接采

样法。

这种方法测得的结果是瞬时浓度或短时间内的平均浓度,能较快地测知

结果。

常用的采样容器有注射器、塑料袋、真空瓶(管)等。

(2)富集(浓缩)采样法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浓度一般都比较低(ppm—ppb数

量级),直接采样法往往不能满足分析方法检测限的要求,故需要用富集采样

法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浓缩。

富集采样时间一般比较长,测得结果代表采样

时段的平均浓度,更能反映大气污染的真实情况。

这种采样方法有溶液吸收法、

固体阻留法、低温冷凝法及自然沉降法等。

二、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率:

方法是采集大气中气态、蒸气态及某些气溶胶态污染物质的常用方法。

采样时,

用抽气装置将欲测空气以一定流量抽入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管(瓶)。

采样结束

后,倒出吸收液进行测定,根据测得结果及采样体积计算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溶液吸收法的吸收效率主要决定于吸收速度和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

欲提高吸收速度,必须根据被吸收污染物的性质选择效能好的吸收液。

常用的吸

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等。

按照它们的吸收原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

是气体分子溶解于溶液中的物理作用,如用水吸收大气中的氯化氢、甲醛;用5%

的甲醇吸收有机农药;用10%乙醇吸收硝基苯等。

另一种吸收原理是基于发生

化学反应。

例如,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大气中的硫化氢基于中和反应;用四氯

汞钾溶液吸收SO2基于络合反应等。

理论和实践证明,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溶

液的吸收速度比单靠溶解作用的吸收液吸收速度快的多。

因此,除采集溶解度

非常大的气态物质外,一般都选用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液。

吸收液的选择原则

是:

A.与被采集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快或对其溶解度大。

B.污染物质被吸收

液吸收后,要有足够的稳定时间,以满足分析测定所需时间的要求。

C.污染物

质被吸收后,应有利于下一步分析测定,最好能直接用于测定。

D.吸收液毒性

小、价格低、易于购买,且尽可能回收利用。

(2)增大被采气体与吸收液接触

面积的有效措施是选用结构适宜的吸收管(瓶)。

A.气泡吸收管这种吸收管

可装5—10mL吸收液,采样流量为0.5—2.0L/min,适用于采集气态和蒸气态

物质。

对于气溶胶态物质,因不能像气态分子那样快速扩散到气液界面上,故

吸收效率差。

B.冲击式吸收管这种吸收管有小型(装5—10mL吸收液,采样

流量为3.0L/min)和大型(装50—100mL吸收液,采样流量为30L/min)两

种规格,适宜采集气溶胶态物质。

因为该吸收管的进气管喷嘴孔径小,距瓶底

又很近,当被采气样快速从喷嘴喷出冲向管底时,则气溶胶颗粒因惯性作用冲

击到管底被分散,从而易被吸收液吸收。

冲击式吸收管不适合采集气态和蒸气态

物质,因为气体分子的惯性小,在快速抽气情况下,容易随空气一起跑掉。

C.多

孔筛板吸收管(瓶)该吸收管可装5—10mL吸收液,采样流量为0.1—

1.0L/min。

吸收瓶有小型(装10—30mL吸收液,采样流量为0.5—2.0L/min)

和大型(装50—100mL吸收液,采样流量30L/min)两种。

气样通过吸收管(瓶)

的筛板后,被分散成很小的气泡,且阻留时间长,大大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

从而提高了吸收效果。

它们除适合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物质外,也能采集气溶胶态

物质。

88.已知某采样点的气温为

.已知某采样点的气温为27

27℃,大气压力为

℃,大气压力为100.00kPa

100.00kPa。

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

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

定空气中

定空气中SO

SO22日平均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