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593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docx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教案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

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

【复习目标】

重点:

1.梳理常见诗歌中形象的类型。

2.梳理常见诗歌中的意象。

难点:

1.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2.学习辨别意象的方法。

【考点解析】

    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设问形式一般为:

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形象的意义又是什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

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这里的艺术形象,是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角度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

具体而言,偏重写景的诗歌指物象或意象,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二、形象解说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

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1.人物形象: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B、作品中刻画的人物现象。

2.景物形象:

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

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象。

3.事物形象:

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如王冕的《墨梅》。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三、形象术语

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险峻、雄伟、柔美、意象、意境、明媚、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灿烂、凄冷、凄清、寥廓、辽阔、浩渺等。

 

四、命题规律

(1)人物形象:

诗(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2)意象:

诗(词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

诗(词)中的某一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有时把形象和思想感情或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查。

如:

某某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如何把握形象

第一,感知形象。

第二,分析形象的特点。

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知识整合与方法点拨

    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考点一:

 鉴赏人物形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媒介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的。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一)知识储备

1.人物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

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中,诗人也常常塑造个体或群体的人物形象,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

鉴赏此类诗时,要从形象本身入手,就事知人。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

(2)烘托渲染法。

(3)对比衬托法。

(4)比兴牵引法。

(5)抒情寄托法。

(二)典型题例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参考答案】

(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人物形象分析答案构成

(1)观点:

形象的总体特征

(2)摘句: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3)分析:

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及意义(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及情感)

(四)课堂演练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五)课堂小结

1.分析思路

(1)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的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2.鉴赏方法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3.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六)知识积累:

1.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词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常用术语

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第二课时

考点二 鉴赏景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意象)

(一)知识储备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二)景物类型: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

(三)意象类切入点

   1、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

   2、概括意象特点。

   3、提示作者情感。

象——境——情

典型例题

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然后回答问题。

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答: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回答问题。

“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四)意境类切入点

典型例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五)课堂演练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在万籁俱寂的夜深,秋露轻盈无迹,打湿庭中桂花。

全诗营造寂静、空灵、清美的意境,将思乡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人,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五)答案组织模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寻找诗中的意象,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愉悦、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惜别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提示:

    

(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第二步,描摹诗歌图景;

第三步,剖析作者思想。

借景抒情类规范的答题模式:

这首诗描写……等景物(通过……意象的刻画),营造了……氛围(描绘出……图画),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特别提示:

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知识积累

1.常见意象特点

意象之情感: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浮云-漂泊    梅花-傲骨  菊花-孤高 荷花-高洁   兰花-高雅   松柏-正直  梧桐-凄凉悲伤   丁香-愁思情结  竹-节操    杜鹃-凄凉哀伤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凄惨悲凉    鸿雁-思乡怀亲   鸳鸯-夫妻恩爱   燕子-爱情   变迁

2.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1)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2)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3)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4)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5)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6)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考点三:

  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描写的形象。

(一)知识储备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感情。

(二)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三)鉴赏方法:

①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

②鉴赏的角度——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四)鉴赏流程:

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五)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 漏:

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问: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

“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七)课堂演练

阅读虞世南的《咏蝉》,诗中所描写的“蝉”是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咏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参考答案:

表面是写蝉,实则是写自己。

全诗刻画了一个有着清廉纯正的人品、雍容不迫的风度和高雅脱俗的气韵的诗人形象。

 

(八)小结:

鉴赏物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熟记物象的象征意义。

(2)鉴赏一般物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形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课堂总结

【技巧点拨】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

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3.展示形象的意义。

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文中提供的典型例题的参考答案均由此三部分构成。

 

【课后练习】

1.阅读胡令能的七绝《小儿垂钓》,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形象的?

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2.阅读王维的《观猎》,说说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形象?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形象。

诗歌用“疾”表现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用“轻”表现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将军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全过程,再用“忽过”“还归”表现行动速度之快,从而展现将军形象,表现将军狩猎时的豪迈气概。

3.《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

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 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答案】A、劝勉说:

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

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

“杨花榆荚”也是花。

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

诗有寓意。

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

4.阅读卢纶的《塞下曲》,试用一两句话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答案】这是一首边塞诗。

诗作前两句描写了塞外一个突发的场景,制造了紧张急切的气氛。

将军凭借宿雁高飞这一异常情况,果断作出判断:

敌人要趁大雪将来之际逃跑!

于是他当机立断召集精锐轻骑准备追击。

全诗短小精悍,笔力雄健。

分析时要抓住将军的判断、决策及弥漫在整首诗中的紧张气氛。

5.在《枫桥夜泊》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案】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远离家乡,在月落、鸟啼、霜满天的秋夜,独自坐在渔船里面对江边的枫树、渔火、听到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