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64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剪花花美术教案.docx

剪花花美术教案

剪花花美术教案

【篇一:

如何在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抓住”学生】

如何在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抓住”学生

作者:

杨晓媚学校:

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

如何在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抓住”学生

摘要: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

“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传统手工课的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教材内容综合性不足,脱离儿童发展实际,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那么,传统的美术手工课中存在那些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的影响下,小学美术手工课会有怎样的发展?

如何在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抓住”学生?

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会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从教材本身出发,引进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充实制作课堂;新课程也将愈加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未来的教师会努力加强美术课堂的延伸。

关键词:

传统手工新课程标准未来发展趋势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手工课,主要是对学生艺术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正确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创造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

它主要的特点是用手制作,是手、脑、眼、协调并用的一种实际操作,也是感觉与思维相互渗透的活动。

如果教学得法,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让学生从小就有意识的为美化生活及生存环境动手动脑,从而对其今后的生活工作产生积极的

[1]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使智力

的发展。

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手工课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今日中国的教育是有充分前瞻的。

它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应成为现代社会不断自我更新的动力之一。

与今天相比,面对21世纪的中国社会肯定还会有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势必会有不断的改革和探索,美术教育当然不会例外。

那么,小学美术手工课改后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根据传统小学手工课中的一些问题做一点推断或透视,以便迎接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和新的变革。

1.传统美术手工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美术手工课过于注重于美术专业性质,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更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显然,传统手工课教学中老师教一步,学生跟着学一步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1学生的兴趣性不够

俗话说的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习的内容是自己很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学起来会更快更轻松。

但是目前很多传统中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美术教师一般都是向学生传授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进行临摹或写生的造型训练,而大部分学生对这种课程则容易感到单调、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持久的学习兴趣;过于注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具有传递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功能特别是情感体验方面的需求;很多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对美却“熟视无睹”,发现不了美,体验不到美,感受不到美的熏陶,更谈不上为美而感动。

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又何来对美术手工课的兴趣呢?

学生没有兴趣,又怎么能上好美术手工课呢?

1.2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往往在处理教学问题时,受到“以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局限,常常将学生当作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提前制作,理顺制作方法、步骤,课堂上示范操作要做到规范、准确、熟练。

并且认为“示范讲解”是小学美术课的重要环节,更是手工课教学的关键,而学生的模仿操作、反复实践、形成技能是小学美术手工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师像保姆似的不厌其烦、任劳任怨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喂”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造,缺乏主观能动性。

1.3手工课程的综合性不够

旧的教学大纲中把美术教学内容大致分成绘画、制作、欣赏三块,这三大内容界限清晰,独立性比较强。

针对每一堂课,又把教学目标定在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技能、技巧训练,忽略对学生审美感受的引导和教育,造成学生学的和实际生活环境相脱节,并且课程的安排综合性不足,趣味性不够。

如小学二年级教材中制作《做笔筒》、《我喜欢的鸟》等课,单纯以折叠制作为主,缺乏新意。

1.4学生的思维与创作形式受到了局限

创造能力尽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法,往往抑制了这种潜能的发掘。

传统的制作课程缺乏生活体验,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

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创造表现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制作作品的时候认为只要能做一张像书本上范作那样的作品就算是好作业了,他们一味模仿,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

再则,学科教学时,学校提供的材料一般都是统一的,固定的,统一的作业要求,学生很难在材料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创造等方面展露自己的个性,作业成果整齐划一,那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2.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美术手工课的发展趋势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

“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2]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最根本的转变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例如小学第一册《小动物盖房子》《花花绿绿的糖纸》《有趣的拓印》这些课,看来近似手工课的教学内容里却包含了更多的知识。

设计和制作糖纸,可以让学生了解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将糖纸用来包糖则体现了“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有趣的拓印》可以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还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运用不同肌理的材料组合、拼贴、拓印,创造出各种美术作品,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小动物盖房子》中,学生可以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一堂美术课上可以呈现多种学习成果,面对广泛的文化情境,我们不再将目光锁定在单纯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了,而应将重点放到形成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上。

面对新课程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小学美术手工课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呢?

未来的小学手工课中怎样的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对此,我浅谈以下几点:

2.1更多的教师将会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性

《教育学》上提到:

“教师要创设一种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自觉的投入学习

[3]活动之中”。

优美的舞蹈,动听的音乐,有趣的游戏,幽默的表演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认为这些情境不仅是娱乐,

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形式。

在美术手工课的教学中尝试着为孩子们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进入角色,在情境中提高兴趣。

《心理学》上说:

“一个人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了兴趣之后,就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和探索,寻找

[4]最完善的方法去进行创造性劳动,以至作出创造发明”。

在我实习期间我曾经跟一个执教多年的教师请教教学经验,她谈

到的一点让我受益匪浅。

她说她在教学中尝试过多种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其中创设教学情境效果显著。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奇,自制力差。

上课铃响,学生往往气喘吁吁地奔进教师,很难进入状态准备上课。

而类如无声注目,当头喝棒等静堂术又大多容易引起学生抵触情绪及无兴趣。

所以可以运用一些电化教具或活动教具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例如我在上二年级的《百变团花》一课时,我采用了用mp3播放歌曲《新年好》来创设一个欢快的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稳定了学生的情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我发现这样也很容易的导入了新课。

一堂课下来,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就等于一艘船上有了一个好的舵手,这次航程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始。

因此可以推断出在未来的小学手工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

2.2教师将不断的在课堂中引进新的观点和看法

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但教师以此创造出的学习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

未来的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

他们将通过转变观念,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探明学生现在的智力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等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2.2.1在“玩”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

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

[5]重要地位,这种学习过程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

那么在未来的手工课堂中如何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情感体

验呢?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主张在教学中渗入游戏的成分,他认为游戏可以增强儿童的智慧和积累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

[6]“游戏”通俗地说就是玩,然而玩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就更带劲了。

并且在做做玩玩中,他们还能明白很多常识。

例如我校李俊萍老师在上《会滚的玩具》一课时,就是先让同桌两人分别下位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玩具,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玩具转得快,为什么?

学生很快发现玩具越圆转得越快。

于是检查起自己的玩具是否需要改进。

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玩具的转速也有极大的关系。

同时,他们还发现圆锥体和圆柱体转的路线不同,前者转圈圈,后者走直线。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探索美术学科以外的知识,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身心的愉悦怎么能不激起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2.2.2给题目穿“新衣”

传统的教材中,很多课的题目都不太生动。

如《做小船》、《折纸帽》《纸风车》等,题目本身就不太有童趣,而新教材中的题目就比较吸引人的目光,如《花花绿绿的糖纸》、《穿花衣的热带鱼》、《我的太阳》等。

对于低段儿童来说,兴趣爱好是他对一样事物最能坚持的态度。

所以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美术教师将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把这些题目变得生动有趣,如《风车转呀转》、《漂亮的纸帽子》等,既使课题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又从题目上告诉了教学内容的中心

所在,可谓一箭双雕。

2.2.3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形成活动主题

针对现有的美术教材中内容安排松散缺乏整体性的现象,教师将可以在具体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内容或作适当改变,找出课与课之间的相互联系,整合成富有童趣的美术活动课。

具体在手工课教学时,教师会将手工课制作内容加入特定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如在教学《漂亮的裙子》时,可以设计《我们的时装设计赛》等具体的活动课,让学生充分体会物以致用的思想,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剪花花》这一课时,我们就能利用花边很强的装饰性,给"裙子"设计花边,给学习园地设计花边;也可以与其它教学内容相结合,如《纸拖鞋》这一课,就可以与《剪花花》组合成一堂美术活动课,让学生尝试多种制作与组合,更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2.2.4教师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传统的手工课都只有单一的材料,如《提袋的设计》等,这些都是单纯以纸质材料为主的制作课。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质地不同形态的材料,它们本身就是美的元素。

在以后的手工课教学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教师会把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材质和课程要求的单纯材料统一运用起来,如可乐瓶、布、稻草等生活中物品与橡皮泥、纸等结合,这样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这些物品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学生就可以调动各种感观来体验美的存在,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多种渠道去体会、感受物体的肌理、材质的不同特点,产生多种体验,制作出综合性的作品。

这样,作品的形式也将多种多样。

2.2.5教师会渐渐改变教法,放手课堂

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已是传统手工制作课的一般模式了,教师常常扶着学生向前走,教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导致未来的教师会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他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

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

实践中学会学习。

手工课以动手为主,这可以给学生很大的探究空间。

教师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各种制作的方法,融折、剪、画、讲、玩为一体。

如我在教学《头饰》这一课时,在简单的启发制作后,我把“怎么样装带子”这个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讨论,创造出好多不同的安装方法,最后让他们带上头饰进行表演、游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6教学过程中将倡导组织形式多样性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

“课程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课堂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校外、甚至国外,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这一观点已

[2]成为各国教育者的共识”。

《心理学》上说:

从早期就给予儿童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和良好的教育,能促进儿童智力的

[4]发展。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以后的教师在组织学生上美术手工课时,上课场地也会进行改变。

我认为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启发他们进行新的尝试,促使他们不断的超越自我。

因此要带孩子们走进多媒体教室、走向郊外?

?

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能开拓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发展智力。

例如在上《快乐的民间游戏》就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学习。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的思维敏捷,笔下的形象就像指间弹出的流畅旋律一样,轻松活泼又充满生活情趣。

《教育学》

[3]上说:

“灵活、新奇的作画方式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孩童通常会在老师的启发下引导下的

一个独立的创作个体,个体在创作过程中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少,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尝试不拘泥于常规的上课形式,让全班的智慧有机的结合起来。

2.2.7教师将在教学中采取合作式教学

教育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发展应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进行,要让学生学会竞争、合作,这是学生有效发展的正确途径。

[7]因此,在手工课中我们会更多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操作形式:

即采用同桌合作,男女生合作等形式完成作业。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

?

如果让他们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

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

如在三年级《威武的盾牌》一课,可以考虑到男同学对盾比较感兴趣甚至比较熟悉,女同学不太了解盾牌但做事细心,便采用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大家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商讨,男生主管设计、做出大体外形;女生进行装饰加工,这样做出的盾牌既威武新颖又精细美观,更重要的是无形中增强了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何乐而不为?

2.3新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新课程标准淡化了各科门类的界限,加强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

根据传统的手工课我们可以结合现代教育者提倡的学科整合思路,将一个内容放到各种学科中去感受。

例如第三册的《树叶拼贴动物》,可以与语文课中的《落叶》、《树叶画》相结合,说说落叶的景色,谈谈叶子的形状;也可以与生活劳动相结合,在秋天的日子里进行一次捡树叶美化校园的活动;还可以在活动中加入科学的知识,让学生仔细观察讨论“为什么秋天树叶会落下”、“为什么树叶落到地上背面朝上比较多”等自然现象。

这样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拼一拼,评一评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这些学科间结合的活动课将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活动过程的参与意识与创新精神。

2.4未来的教师也将会加强美术手工课堂的延伸

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多样性不足,难以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可以利用课堂的延伸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动物头饰》这一课时,学生对制作头饰意犹未尽,教师就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延伸课堂,组织一次《动物时装表演赛》,让学生在制作头饰的基础上利用报纸、挂历纸等材料给动物制作服饰,并身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服饰进行表演,让学生充分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提高综合审美能力。

“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课堂的延伸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除了手工课可以进行课堂延伸外,还可以在传统的绘画课中添加制作的新内容,传统绘画课的延伸课也可以用制作的方式来进行。

例如我在上《我喜爱的玩具》这一课时,有个学生主动向我提出想要给娃娃做衣服,这是个很好的主意,娃娃除了可以绘画以外,还有许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

组织一堂别开生面的娃娃服装设计课,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再创造,学生能够在尝试中去表达去参与,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材的价值,在于能有效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结语

因此未来的教师在手工课堂中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而会把教材作为一种“教”的手段,而不是“教”的全部内容。

运用教材的过程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情感愉悦、态度主动,促其获得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给以更新的理念、全新的观点,以一个创新的姿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中的美术教学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陈娉美.心理学[m].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5]叶澜.教育学教程[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潘耀昌.中国美术教育[j].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

3-4

【篇二:

三年级美术工具材料准备要求】

美术工具材料准备要求

【篇三: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民间美术的研究教学随笔】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民间美术的研究

教学随笔(小学)

目录

第一课:

三年级上册第10课《民间面塑》教学随笔第二课:

三年级上册第12课《对印版画》教学随笔第三课:

三年级上册第15课《面具》教学随笔

第四课: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多彩的民间美术》教学随笔第五课:

三年级上册第20课《剪花花》教学随笔

第六课:

三年级上册第21课《闹花灯》教学随笔

第七课:

四年级上册第7课《有趣的属相》教学随笔第八课:

四年级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

第九课:

四年级下册第12课《汉字的联想》

第十课:

六年级下册第9课《精彩的戏曲》教学随笔第十一课:

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戏曲人物》

第十二课:

六年级下册第16课《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随笔

第一课:

三年级上册第10课《民间面塑》教学随笔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意识,所以三年级美术课也开始培养孩子的空间感,立体感。

例如:

第一课的《我的小天地》本节课的《民间面塑》。

本节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重在培养孩子的动手造型能力与想象力。

我分为“看”“说”“做”“再说”四个部分。

首先“看”的部分,出示传统的面塑图片,图片要有针对性,漂亮但不能太复杂。

“说”让学生说面塑的特点。

——外形美观而且奇特有些具有夸张性

色彩艳丽一般采用红黄蓝绿紫黑都是常见色创作题材都与日常生活有关。

制作方法一般有搓、揉、捏、压、剪等方法。

这些都是和我们面塑是民间艺术有这独特的关系。

“做”这个部分我鼓励学生尽量塑造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将面塑和绘画同时进行互补,能使受常规约束的丰富想象释放出来,塑造出各种有创意的东西,尤其是有童趣的作品来。

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塑造出有童趣的有创意的作品。

主要是指活动后的评价。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并不能仅限于对技能技巧的评定上,对充满童趣作品,尤其是合作的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

同时,评价时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能引导学生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提

高评价能力,产生自我满足感,成功感,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面塑是典型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在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介绍。

反思面塑教学活动中的“看”、“做”、“说”,是在尊重、了学生的基础上,我与学生充分互动的体现,注重在面塑活动中激发学生对面塑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无穷的乐趣。

第二课:

三年级上册第12课《对印版画》教学随笔

《对印版画》是三年级第五册教材中的一课,是版画系列课中的一个环节,属于“造型、表现”的范畴。

对印版画易于操作、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版画的热情。

本节课是通过对《对印版画》的学习,让学生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版画。

尽可能地激发的创新和创造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到创造美的快乐。

在课堂的开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对印版画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采用了“探究—实践—再探究—再实践”的学习路线,让学生通过尝试和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方法后进行再创作,使学生对对印版画的认知层层深入,自主获得对印的创作方法,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学生看到自己但来的工具材料兴奋不已,小手早已按耐不住了,我的教学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兴趣浓厚,创作意识强

烈,在尝试初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创作。

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认知的过程中总结出对印版画的创作方法,在小组和班级交流中学会了多种技巧。

我也深深体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道理。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水粉的次数也不多,在技法方面很多同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节课得时间很难把作品完成的非常好,不过,第一次体验,学生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也是我的目标所在,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现今我们正处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发展的好时机下,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不断求新,为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第三课:

三年级上册第15课《面具》教学随笔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美术中多看优秀作品,多给学生感受美的机会,在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中开展美术学习活动。

本课时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风格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文化。

感受它的艺术特点,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

在教学中我努力使自己的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的特点。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教师精心安排、设计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了美的氛围,更易于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创新精神,促发创作灵感,培养实践能力。

评价总结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

所以本课我注意加强了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

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教师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