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870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docx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

党史研究与教学20XX年第5期(总第180期)

1975年经济整顿

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

赵凌云张建勤

[擒要3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经济整顿在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推

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一次尝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探索,是中国改革

开放的最初试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先声.

[关键词]邓小平;1975年经济整顿;历史地位

[中囝分类号]D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3—7O8(2OO4)O5一oo14一O6

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经济整顿距今已有3O年的历史.伴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1975年经济整顿在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出来.

1975年经济整顿是推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一次尝试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工作的

首位.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956年党的"八

大"会议提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基本纲领.然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及以后所爆发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党的工作中心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任务,走上了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道路,中国经济建设遭受了严重的曲折.中国的第一次工作中心转移变成了一纸

空文.

在"穷过渡"和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严重衰退,中国经济面

临着严重的危机.当"文化大革命"进行到第八个年头前夕,毛泽东深刻意识到了"文化大革命"对

中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极大负面影响,于1974年作出了以"安定团结"为中心思想的"八月指

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以及有关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在毛泽东发表重要指示的第二年,即

1975年,十年未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周恩来在《政府工作

报告=》中,再次重申了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两步设想"的蓝图."四个

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两步设想"为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毛泽东的重要指

示和周恩来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具体蓝图为邓小平1975年的经济整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

持.

尽管毛泽东提出了"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以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指示,但他并没

有把三者联系起来,而且仍然没有摆脱阶级斗争概念的束缚.时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并主持政府

工作的邓小平把毛泽东三项指示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三项指示为纲"的重要方针.他

14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

认为三条重要指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条都不能丢.同时,邓小平在阐发毛泽东

三条重要指示时始终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放在核心和首要地位,认为全党和全国都要抓住这个

工作中心.这就意味着邓小平已经有意识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这在新中

国历史上,是党第二次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邓小平以毛泽东的重要指示以及依据自己对毛泽东重要指示的全面,深刻和透彻的理解所

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作为指导思想,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他1975年的整顿工作.

邓小平1975年整顿工作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是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其他方面的整顿工作

都是围绕经济整顿工作而展开,并为经济整顿工作服务.政治运动,特别是"批林批孔"的新的政

治运动,再一次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工业生产急剧下降,交通运输严重阻塞,财政

赤字增加,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邓小平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钢铁,煤炭等工业以及农业和其他经济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在对国

民经济整顿中,邓小平首先抓领导班子建设.认为发展经济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经济建设能否搞好,关键是领导班子问题,必须克服领导班子的"软,懒,散"等现象.其次是必须

建立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规章制度的执行,否则规章制度就难以建立起来.再次是必须同派性

作斗争等等.经过几个月的整顿,经济领域的各条战线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到1975年4月

份全国铁路货运量从1974年的下降5.3变为增长12.7.即使1975年以前月月不能完成计

划的湖南株州机车车辆厂,经过整顿,1975年5月份也超额12.6完成计划.1975年工农业总

产值比上年增长l1.5,其中工业比上年增长14.9,农业比上年增长3.7.全国居民平均消

费水平指数增长1.9等等.经济整顿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二,1975年经济整顿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探索

邓小平不仅在实践上领导和推进经济整顿,而且开始在理论上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重大问题.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由国家计委补充,修改和定稿的《工业二十

条》不仅总结了工业整顿的初步经验,而且提出了工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其中包含着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深刻认识.

第一,这一文件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文件指出,没有社会生产力

的强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决不能把搞好生产当作"唯生产力论"和"业务挂帅"

来批判.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就是要"唯生产力论",要"业务挂帅",即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力发展

生产力.

第二,这一文件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党的经济工作中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文件指出:

"生产管理和规章制度,什么时候都需要,一万年都需要".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以来,一切规

章制度都被破坏或废除,整个社会生产处在一种无政府状态下,搞好生产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

经济整顿首先是制度的整顿和制度的重建,这是经济整顿良好效果的根本保证.

第三,这一文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向外国

学习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但也不能夜郎

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外国的好东西.工业领域要更多地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特别是高,精,尖的

技术和设备,加快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他还要求要加大出口,增加引进外国技

术设备所需要的外汇.从邓小平的政策措施来看,这时已经初步形成了1978年以后的"一个中

心,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基本点"的雏形.

第四,这一文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打破平均主义,承认收入差别.文件指出,平均主

】5

党史研究与教学20XX年第5期(总第180期)

义不仅现在不行,将来也是行不通的,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承认必要的差别.大家知道,平均主义

在中国根深蒂固,一直影响着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邓小平在经济整顿中提出打破平均主义的主

张,有力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焕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邓小平1978年以后提出的

"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与他的这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三,1975年经济整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试验

邓小平的经济整顿实际上是一场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试验.邓小平在以后曾多

次谈到1975年整顿的历史,他说:

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

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他还说:

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

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实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

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这是邓小平对1975年经济整顿的重要认识和正确定位.

胡乔木在谈到这一段历史时,他也认为,1975年的整顿实际上内容不但包括了改革,也包含了开

放.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致悼词时,也深刻地评价了这一段历史,1975年的整顿"实质上

是后来改革的实验".可以说1975年的整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源头,而1978年以后的改革

开放是1975年经济整顿的延伸,扩展和深化.

正如邓小平说的那样,1975年的经济改革主要体现在生产秩序的恢复.经过8年"文化大革

命"的动乱,一切经济秩序都遭到了破坏,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几乎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因此,经

济整顿即经济改革首先必须从宏观到微观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其主要表现是:

(1)恢复计划对

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国家政府机关受到了严重冲击,党员干部受到了

无情批判,所以整个国家的计划机构处于瘫痪状态.全国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计划,计划缺乏严

肃性等等,整个社会经济几乎处于一盘散沙状态.因此,1975年6月中央召开了计划工作务虚会

议.在这次务虚会议上,就关于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统一计划管理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

对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物资管理体制,劳动工资体制,企业管理体制等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原则

是加强中央集中管理,完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从而使国民经济在国家统一计划的调节下协调运

行,做到了全国经济"一盘棋".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次改革在集中的前提下,也特别强调和重

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都得到了调动.

(2)恢复,建立和健全

企业生产的规章制度.一是把被"四人帮"破坏了的好的制度恢复起来;二是改革现有的过于复杂

和繁琐的制度;三是建立适应经济整顿要求的新制度.经过"多管齐下",一系列有利于经济整顿

的企业生产规章制度建立了起来,企业进入了正常的生产活动.(3)恢复农村家庭副业.主要是

纠正限制农民家庭养猪的政策偏差和把社员正当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倾向的错误做法,鼓励

农民家庭养猪和从事各种家庭副业活动.在此,还需要一提的是,1975年的经济整顿对社队企业

的发展不仅进行了支持,而且还进行了全面规划.这时社队企业的极大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乡

镇企业的崛起起了奠基作用.

在1975年经济整顿中,邓小平不仅非常重视对各个方面的改革,而且也特别强调对外开放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他要求各行业,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外国的好东西,要有计划有重点地

引进我们所急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了能够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要求加大出口力

度,提高创汇能力.为此,国家还建立了专门用于出口的煤炭和石油基地.尽管邓小平当时还没

有明确清楚地提出"对外开放"的概念,但从他的要求和采取的措施来看,对外开放这一思想已经

十分明确了.如前所说的,1978年以后所形成的"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基本点"在这时已经有

了雏形.

】6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

当然,1975年的改革开放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不能和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较.

但是,1975年改革开放所建立的规章制度,所形成的一些改革开放的思想以及一些经验,对中国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197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是深远的.

四,1975年的经济整顿为中国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

1975年经济整顿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国1975年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更

为重要的意义是,为中国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可资借鉴和利用的历史经验.这

些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建设要有一种稳定的政治局面.邓小平为了给整顿创设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他

以毛泽东安定团结的重要指示为指导,采取了反对派性,调整领导班子,落实政策,恢复和健全制

度以及打击破坏活动等措施,基本扭转了全国混乱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全国的安定团结.在经济

整顿实践中,他不仅要求要维护全国的安定团结,而且要维护党的领导班子的团结,还要维护企

业以及各部门的团结.经受长期动乱之苦的邓小平深刻地了解安定团结对经济整顿的重大意义.

其实,经济整顿之所以能取得那样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邓小平维护安定团结的努力为此创造了

良好的条件.从1978年中国全面改革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安定团结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极端重

要性.他说,中国不能乱,不安定,政治动乱,什么建设都搞不成;改革开放也不能顺利进行.现在,

回过头来看,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改革开放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的"领头

雁".领导班子的状况直接关系着改革开放能否进行,也关系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在1975

年的整顿中,通过了解分析,邓小平认为煤炭产量上不去,钢铁产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领

导班子不得力.他认为领导班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其一是"软",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怕

碰"硬";其二是"散",闹派性,没有形成团结的集体;其三是"懒",缺乏一股劲.因此,邓小平认为,

整顿首先是要解决领导班子问题."如果领导班子问题解决不好,不要说带领群众前进,就是开步

走都很困难".他要求"要找那些敢于坚持党的原则,有不怕个人被打倒的精神,敢于负责,敢于斗

争的人进领导班子",形成一个坚强的,敢字当头的,有能力的领导班子.邓小平对包括企业在内

的各级领导班子的整顿形成了领导经济整顿的中坚力量,保证了经济整顿的顺利开展.这些经过

1975年经济整顿锻炼了的领导班子成了中国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当时

所形成的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无不对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产生了积极影响.

3.改革要选择正确的路径.社会经济活动是极其复杂的,而且是千头万绪的.因此,改革从

什么地方开始,从什么地方突破等改革路径的选择对改革的成效以及改革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

的决定意义.1975年经济整顿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巨大的成效,关键在于邓小平对经济整顿

路径选择的正确性.他通过对中国经济状况的分析,认为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首先要整顿制

约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瓶颈".因此,邓小平选择了把铁路作为整顿的"突破口".他认为,钢

铁和煤炭的产量上不去主要是因为铁路运输跟不上;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必须改变铁路运输拖

后腿的现象.邓小平把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一个突出"和"两个不能适应"."一个突出"

指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两个不能适应"是指铁路运输不能适应工农业

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备战的需要.因此,他下决心要在1个月内使铁路整顿取得大的成效.为

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邓小平任命具有丰富经验的万里担任铁道部部长.由于邓小平的真抓实

干,在1个月内,铁路整顿就初见成效;4个月的整顿使全国铁路运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主

】7

党史研究与教学20XX年第5期(总第180期)

要干线保持畅通,货运量逐月增加,安全正点到车率提高.铁路运输问题的尽快解决,带动了钢铁

和煤炭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表明,邓小平经济整顿的重点抓得很准确.经济整顿路径选择的

正确性是邓小平1975年经济全面整顿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铁路整顿的成功增加了邓

小平对其他行业整顿的信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依然面临着改革路径的选择.1975

年经济整顿的经验使邓小平十分清楚改革路径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这次改革开放的成功

与失败.当然,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以哪个领域的改革为突破口,邓小平并没有教条式地照

搬1975年经济整顿的经验,而是依据中国1978年时的实际情况,选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那

么,为什么1978年的改革要选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呢?

他认为: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

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的生活是不是

好起来".1984年,当邓小平论及城市改革时,总是特别高兴地认为,现在看来农村的一系列新政

策是成功的,农村政策见效也很快.绝大多数人能够吃饱,穿的也比较好,居住情况也有了很大的

改善.邓小平认为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这种信心完全得益于改革起点选择的正

确性.

4.改革要抓典型,积累经验,逐步推广.1975年,邓小平在经济整顿中不仅找到了整顿的正

确突破口,而且在整顿中非常讲究方法和策略.他在经济整顿中并不是一个行业全面铺开,而是

在每一个行业中抓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首先进行整顿,然后经过整顿,积累每一个行业整顿

的典型经验,再把每一个行业的典型经验在全行业中进行推广,并以其指导整个行业的整顿.邓

小平的经济整顿,在铁路运输行业抓徐州;在钢铁行业抓攀钢;在煤炭行业抓开滦;在石油行业抓

大庆.为什么要抓它们为典型呢?

因为这些部门在每一个行业中是存在问题最多,整顿难度最大

的部门.因此,如果只要每一行业中的典型部门整顿成功,那么每一行业中其他部门的整顿就可

以迎刃而解.因为这种整顿方法和策略,不仅积累了每一行业整顿的经验,而且为每一个行业树

立了行业整顿的榜样,并且为全行业整顿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这种"以点带面"的整顿方法和

策略是切实可行的.一个部门的整顿成功,可以带动全行业整顿的成功.这是邓小平1975年经

济整顿成功的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

在1978年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大量运用了这种改革方法和策略,如农村改革,首

先在安徽和四川试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安徽和四川的成功示范,积累了农村搞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然后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又如对外开放,邓小平先在

沿海设立4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开放沿海城市,沿江城市,最

后延伸到内地各个城市}还有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等等都利用了这种方法和策略.由于中国改

革开放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改一点,活一片",最后全国各地都"活"了

起来.

5.改革要敢摸"老虎屁股",敢于碰硬.这是邓小平在1975年整顿中特别强调的一点.1975

年的整顿是在一种特殊环境下进行的,整顿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拦路虎".

有些同志在整顿中,遇见"拦路虎"绕着走,不敢摸"老虎屁股",怕"字当头.邓小平针对这种情况

指出,整顿要"敢"字当头,要敢摸"老虎屁股".邓小平在整顿中以身作则,不怕再被打倒,要求对

那些顽固不化闹派性的人予以严肃处理.他说:

"不管是谁,不管你是四五十年代的老资格,还是

年轻的新干部,凡是继续搞派性的,老虎屁股都得摸".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大无畏的精神以及进

行彻底整顿的坚强决心.

】8

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依然非常强调要敢摸"老虎屁股".如果要是不敢"摸老虎屁

股",那么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成功.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开拓了这一思想.他认为不仅要敢

摸"老虎屁股",还要敢试,敢闯,敢干,没有敢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

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子,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就是邓小平带领全党和

全国人民"闯"出来的.

6.改革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邓小平在1975年的整顿中始终贯彻了这一精神.就拿铁路

整顿来说,当确定铁路整顿为整个经济整顿的突破口后,邓小平就立即召见了刚刚上任的铁道部

部长万里,了解铁路情况.当得知徐州站问题十分严重时,邓小平就把徐州站确定为铁路整顿的

典型.当万里部长说争取半年解决铁路问题时,邓小平坚决地说,不行!

不能拖,不能等,要用最

快的速度扭转铁路形势,改变铁路面貌.最后决定并要求铁路整顿要在1个月内见效.在其他经

济领域的整顿,邓小平也要求必须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这就是为什么1975年邓小平经济整顿能

够在短短时间内,各条战线都能够取得显着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邓小平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中继承和发扬了1975年的这种经济整顿的工作作风.要求党员

干部在改革开放中要敢试,看准了就大胆地去干,不要等待观望.特别是对那些认识还不清楚的,

先去做,让实践去检验其正确与否,不要争论,等到争论清楚了,时间也浪费了,机会也失去了,改

革就不能取得大的进展.的确,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等把一切问题都搞清楚再进行的话,那么中

国根本就不可能取得象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果我们仍然纠缠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之

中,私营经济就不可能象现在这样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制就不可能进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建立起来等等.如果不是邓小平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那么中国

就不可能实现小康水平.因此,改革是一种只争朝夕的事业.

7.改革要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1975年经济整顿中,邓小平非常重

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他认为每一项指示,每一项方针政策,每一项措施都要向人民群众反复

宣传,甚至要做到家喻户晓,要让人民群众知道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样不仅可以获得

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可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同时,还可以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因

为无论是整顿,还是改革都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以及参与就不

可能取得成功.因此,邓小平每进行一项整顿都要求要把群众发动起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

来,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力量,发挥他们的能动性,群策群力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经济整顿工作不仅取得了经济发展上实实在在的巨大成效,而且也取

得了丰硕的理论探索成果,更重要的是发出了改革开放的先声.尽管这次经济全面整顿的时间很

短,但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工作

史上,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程中原,夏杏珍:

'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中国青年出版社20XX年版.

(本文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湖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武汉430060)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