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891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docx

版高考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讲水的运动精选教案

第四讲水的运动

一、水循环

1.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2.成因

(1)内因:

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2)外因:

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

3.意义

(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

(2)在各个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3)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4)水资源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二、海洋水的运动

1.概念:

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的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运动,也称海流。

2.动力: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3.类型

4.分布规律

(1)热带和副热带海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是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

南纬40°附近形成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

5.主要洋流及其分布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共有洋流

太平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

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A北赤道暖流、

B南赤道暖流、

C西风漂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O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P厄加勒斯暖流、Q西澳大利亚寒流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①全球影响: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②沿岸影响

(2)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①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②上升流形成渔场:

如秘鲁渔场。

(3)影响人类航海:

①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②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不利于航行。

③洋流从北极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4)影响近海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有哪些?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怎样的影响?

水循环原理在生活实践中有哪些具体应用?

 

3.河流具有哪些补给类型?

 

4.世界洋流分布呈现怎样的规律?

 

5.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什么重要影响?

 

6.如何进行洋流的判读?

 

以考纲为纲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5·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如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

(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 第

(1)题,树皮覆盖层位于最上层,远离根系,显然不是为了提供养分;雨水渗漏速度最慢的是种植土层,因此树皮覆盖层不能控制雨水渗漏速度;树皮覆盖层与其他各层都有水体净化作用,但不是其主要作用;树皮覆盖层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故选D。

(2)题,雨水下渗后,密度较大的种植土层和砂层可对雨水起到净化过滤作用。

雨水经过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时下渗速度快,净化效果差。

故选B。

第(3)题,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起到控制雨洪的作用。

故选C。

[答案] 

(1)D 

(2)B (3)C

[命题出发点] 雨水花园的结构和功效。

[命题落脚点] 考查水循环原理及其应用。

[试题评价]

(1)情景设计之“新”:

“雨水花园”对于学生而言,特别是农村考生而言,是非常新颖的一个事物和信息。

该题通过文字和图示材料,向考生展示了雨水花园的含义和各设计层的作用,属于新情景、新材料类题目。

(2)命题立意之“实”:

这是一道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关注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目。

问题避免了说教性,强化了理论性。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体会水循环的影响和应用,体现了地理学习的有用性。

(3)题目设问之“简”:

题组设置了三道题目,属于并列组合式,问题设问都是“××××”是“××”的形式,简单明了,但是学生的思考量是很大的,对选择项要进行深入比较。

(4)考查内容之“隐”:

题目考查水循环的应用,但是题目没有显露一点“水循环”的字眼或信息。

在情感目标上,旨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环境、水资源的关注,也是通过材料指引、图表展示、问题探究而实现的。

考点

(一)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题点1 水循环类型、环节及地理意义

1.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如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

读图完成

(1)~

(2)题。

(1)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A.79 13       B.79 8

C.21 13D.21 8

(2)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

①环节a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 ②环节a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③环节b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环节b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1)D 

(2)C 第

(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表面水体蒸发量最大的是海洋,这些水体大部分形成海洋上的降水,故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由此可推断出图中海水蒸发为87,海洋上的降水为79,陆地蒸发为13,陆地降水为21;陆地降水除了被蒸发的部分,剩余部分以径流的形式流回海洋,故入海径流量为8。

(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环节a为水汽输送,该环节将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其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环节b为地表径流,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题点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

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

如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

A.地表径流增加B.大气降水减少

C.水汽蒸发减少D.地表水下渗增加

(2)下列属于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对城市环境影响的是(  )

A.发挥生物滞水功能,根治城市内涝

B.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

C.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

解析:

(1)D 

(2)C 第

(1)题,根据“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判断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地表水下渗增加,D对;地表径流会减少,A错;大气降水的影响因素很多,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不会导致大气降水减少,B错;植物具有蒸腾作用,采用植生滞留槽会使水汽蒸发增多,C错。

(2)题,城市内涝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城市规划不合理有关,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能发挥生物滞水功能,但不会根治城市内涝,A错;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使地表土壤变得湿润,B错;建设植生滞留槽能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对;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主要与人口增多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有关,植生滞留槽虽能增加地表水下渗,但不会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D错。

题点3 水循环原理的应用

3.读青海湖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分析布哈河的水文特征。

(2)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解析:

(1)题,青海湖地处内流区,参与陆地内循环。

布哈河为内流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题,可从降水、蒸发、径流三个环节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答案:

(1)陆地内循环。

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2)青海湖流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湖水补给量小,但蒸发旺盛;青海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海洋上空的水汽

陆地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

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

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

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

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

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

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考点

(二)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学法:

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1.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表所示: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气温高低;

②积雪多少;

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太阳辐射;

②气温变化;

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

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

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读方法

(1)依据河流流经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判断

补给类型

世界分布(气候区)

我国分布地区

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的地区(俄罗斯、加拿大等)

东北地区的河流有季节性降雪,也有雨水补给

永久性冰川

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2)依据径流季节变化过程判断

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与降水期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如图1,河流径流量与降水一致,应该为降水补给为主;图2河流径流量较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气温大体吻合,应该属于冰雪融水补给。

(3)陆地水体之间的转换

①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②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③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014·四川高考·节选)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

如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

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D.沼泽水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干解读

限制词“夏季”

知识迁移

河流补给方式的判读

信息获取

文字信息

信息1:

降雨量与径流深度的含义和区别。

信息2:

该流域位于我国境内

图中信息

信息1:

该流域气温、降雨量与径流深度基本呈

相关,且径流深度大于降水量。

信息2:

三者最大值均出现在6、7、8三个月

综合分析

该河流流量除与夏季降水有关外,还与气温影响的冰雪融水有关

[答案] C

1.(2018·广州模拟)如图是北德维纳河流域示意图,该流域的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据此完成

(1)~

(2)题。

(1)影响该流域冬季降水的海洋气流最主要来自(  )

A.南方B.北方

C.东方D.西方

(2)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①雨水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 ③冰川融水 ④湖泊水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1)D 

(2)A 第

(1)题,从经纬度看,该地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故海洋气流主要来自西方海洋。

(2)题,从河流水系图可判断,该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最后注入白海,故无湖泊水补给。

又知该地“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故无冰川融水补给;冬季气温较低,而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故A正确。

2.读两种水体相互补给关系示意图,回答

(1)~

(2)题。

(1)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

A.1~2月B.3~4月

C.6~7月D.10~11月

(2)下列活动中,有利于箭头b发生的是(  )

A.植树种草B.围湖造田

C.大力发展城市建设D.大量开采地下水

解析:

(1)C 

(2)A 第

(1)题,a表示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反映长江水位高于洞庭湖水位,为洪水期,即6~7月。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箭头b表示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围湖造田、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大量开采地下水都使洞庭湖调蓄能力下降,不利于湖水补给长江水;植树种草增大洞庭湖丰水期蓄水能力,枯水期才能更多的补给长江水,A项正确。

3.基流是地下水补给进入河水中的部分,其径流量较为稳定,为河川的基本流量;它在维持河道生态、提供枯水季节供水中作用显著。

基流指数是基流占河流径流的比重。

下表为40年间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相关数据。

据表信息完成

(1)~

(2)题。

时间

降水量/mm

平均气温/℃

基流/108m3

基流指数

1961~1970年

638

-0.98

136

0.64

1971~1980年

649

-0.61

138

0.66

1981~1990年

681

-0.40

150

0.63

1991~2000年

642

0.11

116

0.67

(1)根据表中数据的相关性判断,黄河源区河流径流量大小主要取决于(  )

A.气温变化B.降水量变化

C.基流指数变化D.植被变化

(2)40年间,气温升高对黄河源区基流和基流指数的影响明显,因气温升高(  )

A.蒸发量增大,地下水补给增大,基流减小

B.冻土融化多,地表水下渗增多,基流减小

C.冻土融化多,补给河水增多,基流指数增大

D.冰川融化多,补给河水增多,基流指数增大

解析:

(1)B 

(2)C 第

(1)题,从表中可看出,平均气温一直在升高,但基流没有一直增多,A项错误;当降水量多时,基流相对增多,降水量减少,基流也减少,所以黄河的径流量大小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B项正确;基流指数变化与基流变化不一致,C项错误;表格中没有给出植被的变化,无法判断与基流的关系,D项错误。

(2)题,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位有关,受气温影响小,A项错误;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多,冻土融化的部分即为地下水(并非地表水),B项错误;地下水补给河水增多,基流指数增大,C项正确;冰川融化形成的是地表水,D项错误。

考点(三) 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影响[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题点1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如图为某大洋局部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示大洋环流是(  )

A.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

B.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

C.南太平洋的大洋环流

D.北印度洋夏季的大洋环流

(2)该大洋环流的驱动力是(  )

A.夏季风和冬季风   B.水平补偿流

C.东北信风和盛行西风D.地转偏向力

解析:

(1)A 

(2)C 第

(1)题,图上洋流方向为顺时针,根据其盛行风为东北风(南部)和西南风(北部),综合分析应为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

(2)题,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驱动力是东北信风(南部)和盛行西风(北部)。

2.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回答

(1)~

(2)题。

(1)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  )

①本格拉寒流 ②千岛寒流 ③秘鲁寒流 ④西风漂流 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 ⑦阿拉斯加暖流

⑧巴西暖流 ⑨北太平洋暖流

A.甲→②→⑨→①B.⑧→①→⑤→甲

C.③→甲→⑦→②D.⑥→④→甲→⑤

(2)若甲洋流属于暖流,则甲洋流的地理位置可能是(  )

A.(61°N,10°W)B.(4°S,150°W)

C.(28°S,157°E)D.(32°N,143°E)

解析:

(1)D 

(2)A 第

(1)题,读图可知,甲洋流位于大陆西岸,且纬度是30°,据此可判断该洋流位于南半球,根据洋流的流向判断,甲洋流为寒流,能够与甲洋流形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⑥→④→甲→⑤,D项正确。

(2)题,若甲洋流为暖流,该洋流一定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即北太平洋或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又因该洋流位于大陆西岸,故A项正确。

3.(2014·安徽高考·节选)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

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选B 该图所示为北大西洋海区及其周边地区。

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所经过的海区位于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首先借助的洋流主要为墨西哥湾暖流,属于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故B项正确。

题点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

(1)~

(2)题。

(1)图中M市西部海域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饵料丰富

B.有寒流经过,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C.入海河流众多,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D.港湾宽阔,风浪较小,适于渔业捕捞

(2)图中洋流(  )

A.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加快

B.导致沿岸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C.造成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

D.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

解析:

(1)B 

(2)C 第

(1)题,根据图中经纬网信息可知,该海域位于非洲西北部地区,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可知,该洋流为加那利寒流,海水上泛,饵料丰富,故该海域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2)题,图中洋流自北向南流动,所以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变慢,A错;该洋流为寒流,降温减湿,B错;该洋流为寒流,洋面温度较低,所以造成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C正确;该洋流为寒流,所以不可能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D错。

5.下图中甲、乙为北半球某大洋西侧表层水温等值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下列选项中对甲、乙两处洋流性质及其分布的纬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寒流—55°B.乙—暖流—55°

C.甲—暖流—25°D.乙—寒流—25°

(2)乙洋流对流经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①欧洲西部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 ②撒哈拉沙漠向西延伸到大西洋沿岸 ③纽芬兰渔场的形成 ④海参崴港冰封期较长 ⑤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

A.①③B.③④

C.①④D.②⑤

解析:

(1)C 

(2)B 第

(1)题,北半球大洋西侧在中低纬度(30°附近)是暖流,等温线凸向高纬(向北凸),中高纬度(60°附近)是寒流,等温线凸向低纬(向南凸);据此判断,甲是暖流,分布在中低纬度,乙是寒流,分布在中高纬度。

(2)题,乙是寒流,欧洲西部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与乙无关,①错。

撒哈拉沙漠向西延伸到大西洋沿岸,是受大洋东岸寒流影响,乙位于大洋西岸,②错。

纽芬兰渔场的形成是受大洋西岸寒、暖流交汇影响,③对。

海参崴港冰封期较长与大洋西岸寒流有关,④对。

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可能受大洋东岸寒流影响,⑤错。

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

名称

副热带大洋环流

副极地大洋环流

分布海区

中低纬度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环流方向

北半球:

顺时针

南半球:

逆时针

北半球:

逆时针

洋流性质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

暖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

寒流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

寒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

暖流

洋流模式

2.特殊的环流模式

(1)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2)南半球西风漂流

南半球中纬度40°~60°海域,形成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温馨提示]

根据洋流的分布特点判断其他地理事象的分布

(1)依据中低纬海区洋流的环流方向确定南北半球。

(2)依据西风漂流的性质确定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暖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

(3)根据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确定季节:

洋流流向为顺时针时为北半球夏季,逆时针时为北半球冬季。

(4)依据洋流分布特点确定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及沿岸寒流(上升流)流经处多形成渔场。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气候

全球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

大陆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