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90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7·淮南一模)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

这表明(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文官政治日益成熟

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科举制度逐渐完备

2.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3.在《汉书》中,有多处记载汉初皇帝“重农”“劝农”的诏令;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享先农并举行亲耕田典礼的地方,这里有一块面积为一亩三分的天子亲耕田地,称为“田”,俗称“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A.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B.古代工商业发展受到压抑

C.政府提倡男耕女织D.此做法强化了中央集权

4.《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

“(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

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

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

5.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6.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

“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

”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

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

A.注重实用性B.优先服务于农业

C.满足了社会生产D.讲究“天人合一”

7.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后,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

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B.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C.符合晚清政治潮流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8.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入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

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

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

A.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D.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9.有学者指出:

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诏、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

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

材料旨在说明(  )

A.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  B.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

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D.应辩证评价八股文考试

10.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材料表明军机处(  )

A.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D.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11.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

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  )

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B.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

C.分割相权以强化皇权D.加强对“三司”的约束

12.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3.明朝初年,浙江嘉兴水稻亩产1126市斤,有“粳稻之乡”之称;明中期以后,嘉兴成为种植桑、豆、棉、麻、烟草等作物的专业区。

嘉兴种植结构的转变表明(  )

A.农业生产方式呈现资本主义化B.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

C.太湖地区已失去经济重心地位D.价值规律支配着农业产业调整

14.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

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B.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

C.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D.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

15.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

“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费,偶一点缀。

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

”这表明他(  )

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D.警惕奢华之风危及统治秩序

16.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

这反映了(  )

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17.《启祯野乘·徐文定传》中载,“(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这表明徐光启(  )

A.强调精耕细作B.主张发展水利事业

C.重视经世致用D.致力于西学东渐

18.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

宋元时期,人们将各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更是流传不衰。

这表明(  )

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B.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

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19.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

此类小说(  )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2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

“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21.386年,明太祖颁发《志戒录》:

“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

”明太祖此举主要是为了(  )

A.澄清吏治B.推崇严刑峻法C.强化君主专制D.发挥儒学教化功能

22.明清时我国产生了手工业行会组织,行会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价格、吸收学徒的数额、年限、工资水平、技术传授范围、劳动时间长短,都有严格规定,以垄断本地区行业的业务。

据此材料可推知(  )

A.中国已产生了工业垄断组织B.行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

C.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性商帮D.工商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23.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船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24.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

“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科举殿试有对策一科,应考者要回答皇帝关于治国策略的问题。

康熙、雍正两朝部分殿试策问如下表所示。

康熙

二十七年

商贩通行,经营域外物产,使我们的人民富足,其中确实有利无弊吗?

康熙

三十年

汉唐(对经文)的笺疏,宋儒(对经文)的训诂,其繁简得失,义蕴的精深微妙,请予以点评

康熙

四十二年

治理国家,贵在政策适中。

如果造作夸饰以求取名声,严峻苛刻以标新立异,即使立志廉政,人民也不能受惠。

这岂不是变政革新却使人民烦困受扰,宽仁守旧则让人民休养生息

康熙

四十五年

标新立异,求取名声,以变政革新、稽查考核为能,则人民更加受累。

朕希望大小官员都廉洁清白,和洽地统御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没有狱案的困扰。

应采用什么办法?

雍正二年

朕真诚地希望兴政事、慎法令,为地方做益事……革新会苦于变乱更易,避事则必然荒废政务。

严峻苛刻,(朕)就忧虑滋扰了百姓;优厚宽容,(朕)又担心姑息养奸。

应该怎么做?

雍正二年

士是四民之首,必须有良好的操行,才能倡导优良的风俗教化。

今天士人华而不实,甚至嚣张奸诈,岂不是浸润教化还不到位吗?

推崇道德,罢黜奸邪,必须劝勉和惩罚互用吗?

雍正二年

朕希望地方官多方劝课农桑,使懒惰的农民尽力劳作,荒芜的土地都变得肥沃,有什么办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雍正面临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1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后清政府的应对策略,并说明其影响。

(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题材的(这种题材特别多),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

才子和佳人之间,发生故事是没问题的。

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

不仅才子佳人的故事如此,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之类的,才能实现。

——摘自张鸣《从科举制到市场经济转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

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

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

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

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铰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

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

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

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

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

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摘编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

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

(6分)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官员的任免需皇帝和宰相商量,宰相的意见会影响皇帝的定夺,等到清代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说皇帝对官员的任职,并没有说明文官、武官,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各个中枢机构的配合,所以谈不上行政效率的提高,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不符合题干,故D项错误。

2.解析:

 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与D项中“专理刑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由题干信息“谕军机大臣……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表述符合题意。

答案:

 B

3.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材料信息“重农”“劝农”“祭享先农并举行亲耕田典礼”表明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农业,故选择A项。

答案:

 A

4.解析:

 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的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精神上以仁为核心的自由与享受,故A项正确;“孔颜之乐”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不是治学精神,故B项错误;“孔颜之乐”是对儒家思想精神的弘扬,而不是理学,故C项错误;D项过于宽泛,故D项错误。

答案:

 A

5.解析:

 根据材料“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结合所学,随着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明末一些儒家学者”;仅是部分先进儒学者的主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理学主张“天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D项错误。

答案:

 A

6.解析:

 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B项错误;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是王祯的主张,与科技发展的实际状况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7.解析:

 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京剧的流行,反映出其迎合市民的需求,故D项正确。

京剧的艺术审美价值逊色于昆曲,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内容的世俗化,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与晚清政治潮流的关系,故C项错误。

答案:

 D

8.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的发展。

内阁不是明朝中央的法定行政机构,材料没有体现出来,A项表述不正确;明朝内阁只可加强君主专制,不会限制君主,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六部权力的下降,只是体现出内阁的地位有所上升,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六部的奏章不直接送给皇帝,而要送给内阁,说明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而是由内阁来转达,D项正确,故选D项。

9.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科举制的评价。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不能就一场八股文考试来评判科举制度,应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说明的要旨所在,应排除;C项在材料中得不到相关信息,应排除;材料论及的是科举制度,不仅仅是八股文,故D项错误。

10.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清代的军机处。

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所以A、C两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所以B项错误,D项正确。

故选D项。

1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中“‘巡抚某地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的信息说明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三司管理财政的限制,故D项正确;从材料看,巡抚并没有取代地方军政长官,A项错误;巡抚并不是解决军队后勤补给,B项错误;与分割相权无关,C项错误。

12.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

应该选A项。

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项。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排除B、C两项。

13.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A、B两项表述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应排除;太湖地区在明朝没有失去经济重心地位,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初年,浙江嘉兴以水稻著称,但明中期以后,种植的作物则以桑、豆、棉、麻、烟草等经济作物为主,说明嘉兴地区的农业种植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即价值规律支配着农业产业调整。

故选D项。

14.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代江南地区有种棉、种稻、养蚕缫丝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区域分工,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的信息,故D项错误。

1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允许商人大兴土木”“分有余以补不足”等字眼,意在强调奢侈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够促进市场发展的,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抑商,反而是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故A项错误;乾隆皇帝不会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C项错在曲解了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材料不是主张警惕奢华之风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奢华之风,故D项错误。

16.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材料中乾隆帝关注《四库全书》的编撰,说明并不反对文化继承,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修订《四库全书》是对儒学的创新,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说明当时统治者注重对封建专制皇权的维护,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西学的传播,故D项错误。

故选C项。

17.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经世致用思想。

材料“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表明徐光启重视经世致用,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8.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艺。

八仙形象的平民化和八仙故事将神仙事迹跟市井生活巧妙地融为一体,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说明文学逐渐被下层民众所喜爱,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C项。

19.【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

材料反映了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道德化的人物,突出了“仁”、“忠”、“义”的精神,可见此类小说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故选C项。

明清小说是当时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发展的反映,包含了大量的反封建礼教的民主思想,故A、D两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20.【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不可能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的主张,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矛盾,故排除;材料“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是指让士人参政分享治理国家的权力,故C项正确;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21.答案 C。

解析 1386年,明太祖颁发《志戒录》,不是推崇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材料“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的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22.解析:

明清时期中国是手工生产,没有工业垄断组织,故A项错误;从材料行会规定严格垄断本地区行业,可知行会不利于行业创新发展,故B项正确;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工商业经济稳定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B

23.解析:

“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A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反映了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状况,而不是海禁政策瓦解,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

24.解析:

传统儒学道德观念动摇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而非明代时候,故A项错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之口,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孔子并非完全赞同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故C项错误;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不在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故D项错误。

答案:

B。

25.答案 

(1)

对外贸易的利弊问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兴盛,实质上反映了富民与维护专制统治的矛盾。

发展农业问题:

清朝秉持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农业经济是其统治的基础。

反腐倡廉问题:

康熙统治后期,吏治腐败,革新吏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治国宽严问题:

康熙统治后期,治国倾向宽松,导致吏治腐败,雍正治国倾向严峻,极力寻求两者的平衡。

改革与守旧的利弊问题(是否改革的问题):

清代前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对外交往的频繁,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传统的统治方式逐渐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引发了改革与守旧的争论。

儒学与道德教化问题:

清朝入关后,推崇儒家思想,利用儒家的等级名分制度和道德伦理维护专制统治。

(18分,回答出问题1分,说明2分)

(2)闭关锁国,重农抑商,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潮流;(2分)加强专制统治,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吏治松弛,面对西方侵略,无法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3分)坚持儒家的纲常礼教,忽视科技,推行文字狱,压制新思想的成长,造成思想上闭目塞听,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分)

解析 第

(1)问,抓住康熙“商贩通行,经营域外物产,使我们的人民富足,其中确实有利无弊吗”,围绕对外贸易问题分析富民与维护专制统治的矛盾;抓住雍正“朕希望地方官多方劝课农桑……荒芜的土地都变得肥沃,有什么办法”分析农业发展问题;“朕真诚地希望兴政事、慎法令……(朕)又担心姑息养奸。

应该怎么做”反映的是反腐倡廉问题;康熙“治理国家,贵在政策适中……宽仁守旧则让人民休养生息”体现的是改革与守旧的关系问题;由“汉唐……微妙”“浸润教化”可知,康熙帝和雍正帝都关注道德教化问题,据此逐条概括问题并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问,回答“应对策略”时注意对外贸易问题结合闭关锁国政策、农业发展问题结合重农抑商政策、改革问题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据此归纳作答,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影响”联系“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后果说明即可。

26.【答案】观点一:

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

论述: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为读书人进入政权领域提供了机遇;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使大批无家庭背景的知识分子进入政治领域;中国古代官本位盛行和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