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8286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docx

科学与技术第六章

讲义下载

VCD11

26:

45

一、计算机科学概述

电子计算机是上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电子计算机诞生的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速度很快。

围绕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计算机的设计及其研制;二是计算机的理论及其规律。

这两部分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计算机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也非常快。

目前,电子计算机正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日益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27:

37

(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计算机是从古老的计算工具发展而来的。

人类从用绳结、筹码记数开始,陆续发明了算盘、计算尺和机械式计算机等计算工具。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计算工具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

对电子计算机诞生作出巨大贡献的,首推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他提出了以二进制和存储程序工作原理为基础的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一直沿用至今。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它是在美国陆军部主持下,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的。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一个庞然大物,它共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功率大约为150千瓦,重量达30吨,其运算速度为5000次/秒,虽然,它性能不高,但是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它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从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至今只有5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在两代人左右的时间,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

通常根据计算机使用的主要电子器件,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四个时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时间大致为1946年至50年代末期。

主要特点是使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器件,因此体积大、耗电多、速度较慢、可靠性低。

但是它确立了模拟量可以变换成数字量进行计算的思想,开创了数字化技术的新时代,奠定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时间大致为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中期。

主要特点是使用晶体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器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缩小、耗电减少、重量减轻、可靠性提高。

计算机开始用到图形处理领域,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形的新阶段;鼠标器问世,使计算机的输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工作是从1958年研制使用第二代计算机起步的。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所处的时间大致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

主要特点是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器件。

计算机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运算百万次以上;多种更完善的操作系统推向使用;根据计算机的主要性能,开始将计算机分成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和小型机等不同型号。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所处的时间大致为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

主要特点是使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器件。

微处理器的出现和发展是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1971年1月,美国科学家特德·霍夫利用当时的半导体工业先进技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Intel4004。

它是一个大规模集成电器的半导体芯片,长不足0.43厘米,宽不足0.32厘米,在上面装有2250个微型化的晶体管。

微处理器的特点是将很多功能集中在单一块芯片上,可以说是这计算机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微型计算机成为可能。

微型计算机小巧玲珑、性能稳定、可靠性高、对环境无特殊要求,而且价格便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从此电子计算机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计算机使用和普及率大大提高。

表1列出了Intel微处理器的发展简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是否进入了新的第五代,目前,还没有权威性的说法。

不过,多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提升计算机性能的愿望似乎永无止境,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很快就会引来一个又一个的新里程碑。

35:

34

(二)电子计算机的组成

一般而言,电子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是组成计算机的一切物理设备;软件是为计算机编制的各种类型的程序、和文件资料。

1、电子计算机硬件

电子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等五大部分组成的,它的基本结构和信息通路如图3所示。

运算器

运算器是用来完成各种运算的部件。

运算器中,除了包含一个能完成算术和逻辑运算功能的运算单元之外,还要有一个、可存放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和运算结果的寄存器,以及在它们之间传送数据的通路。

控制器

控制器是全机的指挥中心,它向机内的各个部件发出命令,使全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CPU是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它的特性大致上决定了微机的性能,因此,经常是各种档次微机的代名词。

存储器

存储器是用来存放各类信息的部件,所有能在机内运行的程序、和所需要的数据,都存放在存储器中。

计算机中的存储器分为主存储器和两种、。

通常称主存储器为内存、辅助存储器为外存。

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将外界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代码,然后输送到计算机内存储器中保存。

外界信息主要是原始数据、和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包括数字符、字母、控制符、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

微机的基本输入设备是键盘、鼠标、光笔、话筒、扫描仪、摄像仪等。

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用人们能接受,或者其他外部设备所需要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备输出结果是符合多媒体需求的。

微机中基本的输出设备是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响系统以及外存储器、磁盘和光盘等。

随着微机的普及,各种新型的输入、输出设备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

2、电子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只有硬件,还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各种任务,还必须有为计算机执行各种任务而编制的程序,这些程序的总和,统称为计算机软件。

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当使用者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了硬件的总体配置以后,这台计算机所能发挥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软件了。

计算机软件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和维护计算机资源的软件。

微机的系统软件主要由操作系统、各种语言处理系统、和系统服务软件组成。

系统软件由计算机生产厂商提供,是使用者无法改变的。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有DOS、Windows和UNIX等。

Windows是微软公司的产品,它是一种基于图形界面的、易学易用的操作系统。

使用者只要能看懂屏幕上的图标,就能够非常简单地通过鼠标运行Windows中的程序。

Windows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的普及。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为了某个具体任务而编制的程序,专门性很强。

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己编制,也可以向软件供应商选购。

目前微机上常用的字处理软件有WPS2002,Word2000,作图软件有Photoshop等。

当用户接触一台新的个人计算机时,常用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已经由生产厂家事先安装在机器的硬盘上。

有的厂家还随机提供装、具有各种常备软件的光盘。

有些系统软件和专用软件,则要由、用户根据需要自行安装。

一般来说,与计算机配套的软件版本越高,软件特性体现就越强。

同样,与计算机配套的软件版本越高,能使计算机软件对硬件的控制和指挥能力更强,使计算机硬件的效力和潜能发挥得更好,与此同时,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可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和可维护性也会越好。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如此普及和具有强大的功能,是计算机软件产业、飞速发展的结果。

微机已经深入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主要是因为、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为人们处理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乐趣。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不为少数人专有,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不是仅仅用于科学计算、智能化控制、工业生产控制、现代化管理、现代化通信和各种辅助工作。

它已从办公室走向了家庭,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利用家用电脑,不出家门就可以连接到国际交互网,共享世界范围的信息,可以与远程计算机相连、实现个人通信,可以实现不用纸的传真,可以使用计算机欣赏声盘、视盘等多媒体信息。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了计算机系统的整体。

图4显示了计算机的整体结构。

44:

10

(三)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病毒

1、计算机语言

所有软件都是使用某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可完成各种功能的程序。

计算机语言是模仿人类语言建立起来的概念。

它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

计算机语言,通俗地讲就是一套计算机能识别的指令系统。

计算机语言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之分。

计算机语言,通俗地讲就是一套计算机能识别的指令系统。

因为计算机内部存储数据和指令是采用二进制方式的,因此计算机最初的语言——机器语言是一些二进制码。

机器语言与人类语言差距很大,难学、难记、难写,使用麻烦,不易推广。

后来,出现了汇编语言,它用一组易记的符号、代表一个机器指令,汇编语言中的一条指令,一般与一条机器指令相对应。

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一样,都是面向具体的、计算机的语言,不同机器之间互不相通。

由于它们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也不易推广,因此被称为“低级语言”。

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高级语言。

它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而是在各种计算机上都通用的、一种计算机语言。

高级语言接近人们习惯使用的语言,使人们易于学习和使用。

高级语言的出现是计算机发展史上一次惊人的成就。

计算机本身不能直接识别高级语言,必须将高级语言的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机器指令,计算机才能执行。

这个翻译的工作是由“编译系统”软件来完成的。

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上使用的翻译软件是不同的。

因此,在一台计算机上能运行某一种高级语言程序的条件是:

必须在此计算机系统上配有此语言的编译系统。

例如要在一台微机上运行C语言程序,必须先将为该微机设计的C编译系统装入计算机内。

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仿造生物病毒建立起的概念。

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

生物病毒的传播可能使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计算机病毒一旦侵入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操作系统,同样会依照指令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象生物病毒一样,进行“繁殖”和扩散传播。

有些病毒,能控制计算机的磁盘系统,再去感染其他系统,并通过磁盘交换使用,或者计算机联网通信,传染给其他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2年,全球计算机病毒已有6万种,目前每年还以近2万种的数量在激增。

计算机病毒依照其程序指令,可以干扰计算机的正常工作。

一般说来,电脑有病毒时,常常造成一些异常现象,如数据无故丢失;内存量异常减小;速度变慢;引导不正常;文件长度增加或显示一些杂乱无章的内容等,严重干扰了科技、金融、商业、军事等各部门的信息安全,成为新的社会“公害”。

  对于网络系统的安全来说,网络病毒的危害丝毫不亚于SARS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最新统计表明,在2001年,我国有73%的计算机曾感染病毒;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近84%;2003年上半年又增加到85%,并呈现出继续上升趋势。

目前,对付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利用工具软件杀毒;另一种是利用微机防病毒卡防毒。

一些软硬件结合的防病毒产品,给计算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反病毒技术必将不断地发展、完善。

VCD12

00:

34

(四)计算机理论与计算机文化

就像望远镜之于天文学,计算机科学不仅仅是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除了包括前面介绍的计算机的设计及其研制外,还包括计算机的理论及其规律。

此外,随着计算机科学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理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科学、工程和艺术的混血儿。

计算机理论在上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间、被确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并且在此期间、发展出自己的方法与术语。

数学基础

虽然计算机具有非常多的功能,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等等,但是计算机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科学计算,这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发展计算模型,研究最一般问题的可计算性、是计算机器的科学理论基础。

可以说,渴望制造出计算机器几代数学家几百年的梦想。

对计算机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除了上面提到过的冯·诺依曼之外,还有英国数学家图灵。

上世纪30年代,是计算模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图灵等人在研究中先后提出了一批计算模型,其中,图灵机的特点和性质更接近人的思维方法,因而被现代计算机的研究开发者所采用。

为纪念图灵的理论成就,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了图灵奖,自1966年以来,已有几十位各国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家获此殊荣。

数学提供了计算机理论最重要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的方法论思想,因此,数学是计算机理论的主要基础。

微电子学基础

微电子学主要提供了今日计算机的实现技术,它是对计算机理论最现实、最有效的实现技术。

当然,计算机理论最基本的、核心的内容是围绕计算而展开的大量带有规律的知识,而不是具体实现技术。

在将来,如果发展了一种新技术,比如光电子技术,比现在的微电子技术的性能价格比更高,这种技术完全可能取代微电子技术,而成为计算机理论新的基础。

不过至少目前看来,这种变化还不会马上实现。

程序理论

程序是指实现编好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指令序列。

程序的出现是受人类的生活实践的启发。

人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做事情的方式方法,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复杂的事情时,就会学习、模仿前人的经验和方法,得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程序,或应用现有大脑中的相应的程序。

求解一个给定的可计算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编写出不同的程序。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与计算方法密切相关的算法问题,另一个是程序设计的技术问题。

不同的求解方法将产生不同的算法,根据不同的算法,设计出的程序也就可能不同。

前者仍然是一个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而后者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

由于程序设计很重要,人们又需要经常使用它,这样人们就开始对程序的各种规律和性质进行研究,如程序的结构、程序的正确性、程序的运行效率等,这就产生了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程序理论。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计算机理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非常紧密。

我们可以预见,对计算机科学,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学科是:

物理学中的光学、精细材料科学、哲学中的科学哲学、生物科学中的生物化学、脑科学与神经生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等等。

在不远的将来,可能是光电子科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其影响的切入点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存储、信息传输的媒介方面。

2、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文化是一个新兴概念,目前对其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它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文化教育层面,第二是文化现象层面。

文化教育层面

从文化教育的角度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文化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了。

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教育对象具有“能写会算”的基本功。

计算机普及的信息化社会,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培养在计算机上“能写会算”的人,国外把它称为计算机素养。

事实上,文化教育的发展,与传播文化的媒体技术关系极大。

人类历史上、纸张和印刷术的出现,就极大地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早在1968年,美国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就设想过将来的电脑将成为“超级媒体”或“超级纸张”,企望它、能像活字印刷术那样、对人类产生革命性的冲击。

事实的发展证实了他的预言。

在计算机的支持下,无纸贸易、无纸办公、无纸新闻、无纸出版正在成为现实。

人类的文化教育,因为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化现象层面

仅仅是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还不足以担当推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重任,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如虎添翼。

它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一条特殊的沟通渠道。

这个渠道把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小,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彼此交谈、交流思想、交换信息的重要辅助工具,甚至成为信息化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网络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人人可以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彼此能完全平等地对话。

这将对人类的政治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多媒体计算机全球网还可以使人类的联系更加密切,知识宝库更加丰富,各种难题更容易获得解决。

网络文明对人类社会进步和生活改善,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算机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这要求我们不能单纯把计算机当作科学技术来研究,还应该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探讨,以期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10:

05

(五)计算机科学在我国

曾经有人担心汉字会成为我国应用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的障碍。

的确,早期汉字信息处理是有不少难题,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它不仅没有成为计算机应用的障碍,反而变成了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80年代我国众多的计算机企业,正是依靠汉字信息处理方面的若干优势,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的。

现在回顾在那时发展起来的著名企业,大多都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有自己的技术创新。

2003年7月,由中国人开发,并且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第一个在CPU芯片中具有汉字产生器的单晶片系统——“飞龙CPU”在香港面世。

该芯片的问世,打破了电脑由微软英文系统独霸天下的局面。

今后,不论何种文字,都可以通过这一芯片,设计在CPU核心中,直接与CPU指令沟通,操作系统中各种文字皆可适用。

作为关键技术的飞龙CPU中文系统,直接具有造字功能,取代了繁杂的字库,各种字皆可自由生成,自由转换,使祖国、两岸四地、文字不统一的局面得以解决。

同时,由于有了独立的中文处理系统,为国家资讯系统的安全提供了保证,在政治、经济、国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这种芯片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使得电脑制造成本、得以大幅降低,据开发人员透露,使用“飞龙CPU”晶片、及主机板的电脑,售价可望在人民币、千元左右,从而将加快电脑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

12:

35

(六)计算机科学的未来

1、人机沟通有待改善

迄今为止,计算机和人的沟通还比较困难,无论是键盘还是鼠标器,都不是理想的人机通信手段。

使计算机能看、听、学习,能用自然语言与人类进行交流,这是当前计算机界的重要目标。

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计算机的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使用的范围也将扩大,社会信息化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2、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

虽然人机沟通有待改善,但是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泛。

除了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等传统领域外,计算机辅助系统,通过人机交互对话,辅助人们从事设计、学习、加工等工作,计算机辅助系统将得到很大的发展。

其中,计算机辅助教育,通过多媒体和网络的结合,激发学习动机、创设逼真的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维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将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3、计算机和网络比翼齐飞

  今后计算机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变化呢?

这必须结合Internet的发展加以考察。

如上所述,一切信息,包括过去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和现在新产生的信息,都将变成数字的组合,换句话说,变成没有质量、能以光速传播的“bit”、信息。

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将使我们能在任何时候、从任何地方取得所需的信息,或者把它们送到任何地方去;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将使我们随心所欲地加工这些信息,变成我们所需的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当然会出现巨大的变化。

  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可在任何地方办公:

家中、旅馆、车、船和飞机,都能像在办公室里一样方便;电子商务将使人们可以在网上购物、进行各种交易,网上的虚拟市场会像实际市场一样热闹和丰富;网上的娱乐节目将提供几乎无限的选择,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游戏、文艺等等,有无数节目任你挑选;新闻、广告和其他各种信息都将按照你的需要、爱好和习惯在你正好需要的时候、以最适合的表示形式传送到你的身边;远程教育将使任何偏僻地方的人都能享受最好的教育,网上教室会比实际的教室更生动、更有趣;……现在我们只是罗列一部分可能出现的情况,要知道,计算机领域里技术发展的速度、往往会突破最大胆的预测,在这个领域里人们,常说一句话,我们唯一能正确预测的就是:

我们的预测一定会被实际的发展所突破。

16:

58

二、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也是电子计算机的核心技术之一。

微电子技术是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领域。

在该领域中,最主要的是集成电路技术,因此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与传统的电子技术相比,微电子技术不仅可以使电子设备和系统微型化,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电子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工艺、封装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18:

00

(一)半导体

1947年,美国AT&T公司的巴丁、不拉顿、和肖克莱利用半导体材料锗,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晶体三极管。

这一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引起了现代电子学的革命,催生了微电子学的诞生,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应用。

固体是由大量原子或分子凝聚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体系。

按导电性能划分,固体可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半导体中自由电子数目较小,这就有可能通过外部电作用来控制其中的电子运动,这对半导体材料的应用非常有意义。

半导体分为p型半导体,此种半导体中参与导电的多数粒子为空穴;

另一种是n型半导体,其中参与导电的粒子大多数为电子。

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硅,为大家所熟知,目前估计世界上95%以上的半导体器件是用硅制成的。

其原因:

一是由于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很高,占地壳总重量的27.7%,因此取材方便,成本相对低廉;二是因为硅掺杂后做成的器件性能较稳定;三是硅机械强度高,结晶性好,其提炼和制成单晶的工艺较成熟。

与半导体材料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名词是硅谷。

硅谷原指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他克拉克县。

现在硅谷已经成为半导体工业基地、微电子工业基地、高技术集中区的代名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硅谷地区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军事电子学及系统设备、精密仪表等制造与研究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除了硅以外,砷化镓目前是第二种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利用砷化镓制成的集成电路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在响应速度、耐高温、抗辐射等方面都优于硅集成电路,但是制作技术难度大、价格昂贵限制了它的使用。

21:

25

(二)晶体二极管和三极管

1、晶体二极管

若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背靠背连在一起,会使p型和n型半导体的交界处的能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十分特殊的区域,称为p-n结。

一个p-n结就是一个晶体二极管。

当二极管正向连接时,回路中的电流会随着电压的增加和迅速增加。

当采用反向连接的方式,回路中的电流很小,而且几乎不随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这种特性称为单向导电性。

处于正向连接的p-n结,会将电能量转化为光能量,这叫作电光转换机制。

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制造出各种发光二极管,它已被广泛应用与各种数字显示技术中。

2、晶体三极管

晶体三极管由两个p-n结背靠背连接而成。

形成两个p-n结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在两层p型半导体之间夹一层n型半导体,形成p-n-p型三极管;另一种是在两层n型半导体之间夹一层p型半导体,形成n-p-n型三极管。

晶体三极管的作用是将微弱信号的电压、电流和功率放大。

23:

45

(三)集成电路

微电子技术诞生的标志是1947年发明的晶体管,但微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在1958年出现第一块集成电路之后。

集成电路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40多年,但它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

1、集成电路的诞生

所谓半导体集成电路,就是利用半导体工艺技术把晶体二极管、三极管以及电阻、电容等元件及其连线,按一定的电子电路要求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上集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

随着晶体管理论和制造工艺的深入,各种新型的晶体管不断被研制成功。

晶体管和印刷电路板的配合,使晶体管电路的生产制造走上了自动化的道路。

但是这种电路中广泛应用的电阻、电容、电感等常用元件的体积重量与晶体管相比很不适应。

1952年5月,英国皇家研究所的达默第一次提出了集成电路的设想,即是否可以把这些电路元件和印刷电路板都微小型化,象晶体管一样都做在同一块半导体材料上,从而使电子电路集成在一小块芯片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