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8519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docx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doc

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2019年修订版)

、总则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依据

(三)适用范围

(四)预案体系

(五)工作原则

(六)风险评估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

(二)机构职责

三、预警预报

(一)预警分级

(二)监测预报

(三)预警发布

(四)预警解除与调整

(五)信息报告

(六)区域应急联动

四、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分级

(二)应急响应启动

(三)应急响应措施

(四)应急响应终止

(五)总结评估五、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

(二)物资保障

(三)监测与预警能力保障

(四)通信、信息及交通保障

(五)医疗卫生保障

六、信息发布

(一)应急预案发布

(二)预警信息发布

七、应急培训与宣传教育

(一)应急培训

(二)宣传教育

八、应急演练

九、责任追究十、附则

(一)预案管理与更新

二)预案实施时间

、总则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

《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环办大气函〔2019〕648号)、《重

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17〕198号)、《青岛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青岛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修

改单、《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等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文件。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青岛市行政区域内出现重污染天气时的应对工作。

本预案所指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大于200,即环境空气质量达到5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

因沙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参照沙尘天气相关要求执行,不纳入本预案范畴。

(四)预案体系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包括本预案、各区(市)政府(含青岛高新区管委,下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市政府有关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专项实施方案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企业编制的“一厂一策”实施方案。

本预案主要包括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预警预报、应急响应、保障措施、信息发布、应急培训与宣传教育、应急演练、责任追究、附则等共十部分,明确了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时各单位的职责、应急措施等。

(五)工作原则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积极预防,加强应急;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预警,及时响应;信息发布,社会参与。

(六)风险评估不利气象条件,燃煤、工业、机动车、施工扬尘等排放源污染物排放量大,输入型污染和本地污染的叠加,是引发重污染天气的主要原因;重污染天气多出现在冬季采暖期间。

引发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我市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5个方面:

燃煤污染源,包括燃煤锅炉、火电、钢铁、玻璃等行业企业产生的废气和冬季原煤散烧废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包括石化、有机化工、工业涂装、

橡胶制品制造、塑料制造、家具制造、包装印刷等行业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原油码头产生的油气等;城市扬尘污染源,包括建筑施工扬尘、市政施工扬尘、城市裸

露土地扬尘、渣土和砂石运输车辆扬尘等;交通污染源,主要为机动车尾气排放;其他污染源,包括物料堆场、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

重污染天气发生时,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同时,由于能见度低,易引发交通、高空作业等事故。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市重污染天气专项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专项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市通信管理局、青岛供电公司及各区(市)政府分管领导组成。

市专项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应急工作组,应急工作组包括预报预警组、污染控制组、医疗防护组、宣传报道组、专家咨询组。

各区(市)政府成立相应的应急响应领导机构。

(二)机构职责

1.市专项应急指挥部。

承担全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领导工作;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批准橙色、红色预警信息的发布和解除,批准U级和I级应急响应的启动和终止;向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小组办公室及市政府报告有关情况,承担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2.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设在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生态环境局分管副局长担任,

负责组织落实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决定,传达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工作部署;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预案和职责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负责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演练、评估与管理;收集、汇总、分析应急工作信息,按照规定做好信息报送工作;负责黄色预警信息的发布和预警解除,负责川级应急响应的启动、终止;向市专项应急指挥部提出发布橙色、红色预警,

启动、终止U级和I级应急响应的建议。

3.应急工作组

(1)预报预警组。

由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组成,负责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工作,根据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预测结果,确定预警等级;负责提出重污染天气预警发布、调整、解除建议;负责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会商,必要时与省环境监测中心或专家咨询组会商。

(2)污染控制组工业源控制组:

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市)政府、青岛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

负责监督检查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制定应急响应限排、限产、停产企业名单并监督实施。

移动源控制组:

由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组成。

负责落实重型柴油货车禁行措施;加强冒黑烟车辆查处;负责港口运输车辆监管;推动靠港船舶岸电使用;加大公共交通运力保障力度。

扬尘源控制组:

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水务管理局牵头,各

区(市)政府组成。

负责督促建筑施工、水务工程施工、房屋拆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施工、城市绿化作业和建筑垃圾运输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负责停止或减少建筑拆除工程、土石方作业等室外施工作业、建筑垃圾运输和停止建筑工地喷涂、粉刷等使用有机溶剂作业措施的落实;负责道路清扫保洁、洒水抑尘措施的落实。

(3)医疗防护组。

由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组成。

负责组织落实卫生系统应急保障工作,组织医疗机构做好敏感人群医疗救治,开展重污染天气健康防护相关知识的宣传等工作;组织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健康防护工作。

(4)宣传报道组。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网信办等

部门和单位组成。

负责组织、协调社会信息发布和重污染天气新闻报道,正面引导舆论;开展建议性减排措施的宣传。

(5)专家咨询组。

由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牵头,大气污染防治、气象、环境监测、卫生防护等行业专家组成。

负责为重污染天气预测、分析和应急工作等提供技术支持。

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表详见附件。

三、预警预报

(一)预警分级

1.分级指标。

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为指标,按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以AQI>200持续天数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基本条件。

2.分级标准。

重污染天气预警由低到高分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三级。

黄色预警:

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橙色预警:

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3天(72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红色预警:

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4天(96小时)及以上,且预测AQI日均值>3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或预测AQI日均值达到500。

当预测AQI日均值>200,又不满足上述预警条件时,发布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

(二)监测预报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分别负责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气象状况观测,做好监测数据收集处理、研判等工作,并及时报送有关信息,为预报、会商、预警提供决策依据。

预报预警组负责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工作,整合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资源,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平台,对

未来3天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预报,对未来7天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预警启动后,预报预警组要加密会商频次,必要时组织专家开展集体会商,同时要对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加密监控、监测,及时研判事态发展趋势。

当预测可能出现3天及以上重污染天气时,要按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上限确定预警级别。

(三)预警发布当预测到未来空气质量可能达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条件时,要提前24小时以上发

布预警信息。

当监测AQI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级别,通过会商认定达到预警条件时,应立即发布相应级别的。

预报预警组预测未来将出现重污染天气并达到预警条件时,及时将预警信息报送市

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由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审查发布黄色预警信息,橙色和红色预警信息由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发布,并报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小组备案。

(四)预警解除与调整预警解除、预警等级调整与预警发布的主体及程序一致。

当空气质量改善到相应级别预警标准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可以降低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并发布信息。

当预测发生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但间隔时间未达到解除预警条件时,应按一次重污染过程从严启动预警。

当预测空气质量达到更高级别预警条件时,应升级预警并发布信息。

(五)信息报告

1.报告时限。

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后,应在1小时内书面向市政府总值班室、省生态环境厅报告,抄报市应急管理局。

2.报告内容和方式。

重污染天气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终报。

初报内容包括预警级别、主要污染物、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续报内容包括预警级别的变化情况、应急措施的实施和取得的效果等。

终报在预警解除后上报,内容包括应急响应终止情况、应急措施效果评估情况、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重污染天气信息应当采用传真、网络形式报送书面报告,情况紧急时,初报可通过电话报告,但应当及时补报书面报告。

(六)区域应急联动

区域应急联动启动条件以区域城市平均AQI作为启动指标,以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分级标准作为启动条件,当区域内城市平均AQI达到相应级别预警分级标准时,启动区域应急联动。

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按照生态环境部和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领导小组通报的预警提示信息,开展区域应急联动,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启动应急响应,采取应急减排措施。

四、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分级对应预警等级,实行三级响应。

1.当发布黄色预警时,启动川级响应。

2.当发布橙色预警时,启动U级响应。

3.当发布红色预警时,启动I级响应。

(二)应急响应启动

发布黄色预警信息后,由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研判结果及时启动川级响应;发布橙色预

警信息后,由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批准启动U级响应;发布红色预警信息后,由市专项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批准启动I级响应。

启动应急响应后,各成员单位立即采取与预警等级对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三)应急响应措施

1.总体要求

(1)三源减排措施。

工业源主要通过重点行业企业全部或部分生产线、生产工序停产、限产的方式实现减排。

移动源主要是限制以柴油为燃料的高排放车辆(国四及以下)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国二及以下)的使用。

扬尘源主要是控制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排放。

(2)所有属于《技术指南》重点行业的企业都应纳入应急减排清单,未纳入的,预警期间应严格按照指南要求落实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应急减排措施;鼓励企业提升改造,开展绩效分级的企业,根据所达到的绩效等级适时提出减排措施修订申请,达到A级标准的企业,预警期间结合实际自主采取减排措施。

(3)各区(市)政府应急预案。

根据本预案要求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接警、启动响应

等具体流程,以及区(市)内各种污染源管控目标和应急减排措施,包括工业源、扬尘源的减排清单和相应的减排措施。

工业源清单应包括重点行业所有涉气企业,其他行业视情纳入。

未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的企业,根据重污染应对需要,在橙色及以上预警期间采取统一应急减排措施。

扬尘源清单应包括当年施工工地、道路扬尘、堆场扬尘、减排量等信息。

(4)其他成员单位应急响应专项实施方案。

根据本预案要求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专项实施方

案,落实责任主体和部门分工。

各区(市)政府应急预案必须包括工业源、扬尘源(职责管辖范围内扬尘源)的减排项目清单和相应的减排措施。

(5)企业“一厂一策”实施方案。

各区(市)指导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的工业企业制定“一厂一策”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涉气产排污环节及污染物排放

情况(含重型运输车辆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并载明不同级别预警下的应急减排措施,明确具体停产生产线、工艺环节和各类减排措施的关键性指标(如天然气用量、用电量等),细化具体减

排工序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对于简易工序或重污染预警期间实施全厂、整条生产线停产和轮流停产的工业企业,可只制定“公示牌”,并安装在厂区入口等显要位置。

对于生产工序不可中断或短时间内难以停产的企业,可以提前调整生产计划以降低秋冬季生产负荷,或者通过提高治污效率以达到减排目的;通过采取提高治污效率、限制生产负荷等措施的重点排污企业,需安装烟气排放自动监控设施(CEMS,并提供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年以上数据记录,自证达到减排比例要求。

通过提高治污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或工艺环节,应载明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不同预警级别下可以达到的排放限值。

企业“一厂一策”实施方案报各区(市)政府备案。

(6)启动响应时,各成员单位派出督查组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应急响应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并做好24小时应急值守工作;市专项应急指挥部派出督查组对各成员单位落实应急减排情况进

行抽查。

2.分级响应措施

(1)川级(黄色预警)应急响应措施①公众防护措施。

市、区(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属地化原则组织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学、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停止室外课程及活动等措施。

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就医指导和诊疗保障。

2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

倡导公众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尽量减少含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油漆、溶剂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

卫生健康部门通知各医疗机构做好医疗救治准备。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目标:

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比例分别

应达到全社会排放量占比的10%以上,可内部调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减排比例,但二者减排比例之和不低于20%,并将污染物减排目标分解落实到工业源、移动源和扬尘源减排清单中。

措施:

C级长流程联合钢铁企业烧结机、球团设备停产,炭化室出焦时间延长至28小时,B级企业

仅烧结机、球团设备停产50^及以上;C级企业炼油与石油化工行业炼油生产装置生产负荷控制在90%以内;C级化工企业生产装置生产负荷控制在70%以内,同时辅助装置和原辅材料及产品装卸频次根据实际生产负荷同比例降低;C级铸造企业所有涉气工序停产;C级油墨制造企业全部停产;C级涂料制造企业所有涉VOCS^放工序停产;C级制药和农药制造企业停产30%及以上;C级陶瓷企

业停产或提前调整秋冬季生产计划实现减排;铅锌冶炼企业停产30%及以上;砖瓦窑行业(仅焙烧

窑)中使用非隧道窑的企业停产;水泥(含水泥熟料生产、粉磨站、矿渣粉、水泥制品、混凝土等)、炭素(石墨加工)、石灰窑制造企业全部停产;耐火材料行业使用煤作为燃料的企业停产,使用非天然气、煤气或液化气等作为燃料的企业,停产50%及以上;有减排余地的玻璃企业通过提高脱硫、脱硝设施运行效率减排20%使用传统溶剂型涂料的家具制造企业所有涉VOCS^放工序停产;包装印刷行业中使用溶剂型油墨企业停产;人造板制造行业中未使用燃气(低氮燃烧)、电加热、生物质锅炉的企业所有涉VOCS^放工序停产;塑料制造企业(含所有塑料制品)停产50%橡胶制品制造行业中使用溶剂型偶联剂、粘合剂,使用普通芳烃油、煤焦油的企业所有涉VOCs排放工序停产

50%及以上;工业涂装行业使用传统溶剂型涂料的企业调漆、供漆、涂装、干燥/烘干等所有涉VOCS

排放工序停产;除砖瓦窑、陶瓷企业禁止运输外,其他行业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运输原辅材料。

以上未涵盖的行业和具体要求按照《技术指南》要求落实(下同)。

在正常保洁基础上,每日增加施工工地进出口周边市政管辖道路机扫(湿扫或洗扫)或洒水作业共2次(易产生路面结冰情况除外,下同)。

施工工地范围内进出道路清扫、洒水等保洁作业频次每日增加4次,工地作业面洒水抑尘作业频次每日增加4次。

矿山、砂石料厂、石材厂、石板厂等应停止露天作业;施工工地应停止土石方作业(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地下工程除外)、建筑拆除、喷涂粉刷、护坡喷浆、混凝土搅拌等;混凝土搅拌站停止运行。

未安装密闭装置易产生遗撒的煤炭、渣土、砂石料等运输车辆应停止上路。

城市建成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2)U级(橙色预警)应急响应措施。

在执行川级应急响应

措施基础上,增加如下措施:

1公众健康防护措施。

停止举办大型群众性户外活动。

2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

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加大公交交通运力,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率。

倡导企事业单位根据重污染天气实际,采取调休、错峰上下班、远程办公等弹性工作制。

3强制性减排措施。

目标:

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比例分别应达到全社会排放量占比的20%以上,可内部调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减排比例,但二者减排比例之和不低于40%,并将污染

物减排目标分解落实到工业源、移动源和扬尘源减排清单中。

措施:

B级长流程联合钢铁企业烧结机、球团设备停产,炭化室出焦时间延长至28小时;B级企业

炼油与石油化工行业炼油生产装置生产负荷控制在90%以内;B级化工企业生产装置生产负荷控制在80%以内;B级铸造企业所有涉气工序停产;B级油墨制造企业全部停产;B级涂料制造企业所有涉VOCS^放工序停产;B级制药和农药制造企业停产20%^以上;B级陶瓷企业焙烧工序停产50%及以上或提前调整秋冬季生产计划实现减排;砖瓦窑企业全部停产;有减排余地的玻璃企业通过提高脱硫、脱硝设施运行效率再减排10%,总体减排30%;使用非电弧炉的岩棉企业停产,使用电弧炉的岩棉企业停产50%及以上,或提前调整秋冬季生产计划实现减排;使用非传统溶剂型涂料的家具制造企业实施停产50%及以上,使用传统溶剂型涂料的家具制造企业所有涉VOCS^放工序停产;

使用非溶剂型油墨的包装印刷企业停产50%及以上,使用溶剂型油墨的包装印刷企业全部停产;人造板企业所有涉vocS^放工序停产;塑料制造企业(含所有塑料制品)停产;使用新型偶联剂、粘合剂,使用石蜡油的橡胶制品制造企业所有涉VOCS^放工序停产50%^以上,使用溶剂型偶联剂、粘合剂,使用普通芳烃油、煤焦油的企业所有涉VOCs排放工序停产;使用粉末、水性、高固体分、紫外光固化等低VOCs含量涂料的工业涂装企业所有涉VOCs排放工序停产50%^以上,使用溶剂型涂料的工业涂装企业所有涉VOCS^放工序停产。

城市建成区内禁行重型柴油货车。

矿山、港口、物流(除民生保障类)等涉及大宗原料和产品运输(日常车辆进出量超过10辆次)的单位应停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运输(特殊车辆、危化品车辆除外),重点用车企业应当在车辆出入口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保留监控记录3个月以上;应当每日登记所有柴油货车进出情况,并保留备查。

城市主次干道机扫(湿扫或洗扫)或洒水作业每日增加1次。

施工工地范围内进出道路清扫、洒水等保洁作业频次每日再增加2次,工地作业面洒水抑尘作业频次每日再增加2次,总体增加6次。

停止所有施工工地作业(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地下工程除外)和渣土运输,停止易产生扬尘的港口码头、物料堆场作业。

加强矿山、施工工地和交通扬尘等面源应急管控。

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和工业园区内停止使用国二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

(3)I级(红色预警)应急响应措施。

在执行U级应急响应措施基础上,增加如下措施:

1公众健康防护措施。

市、区(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属地化原则,指导管辖范围内学校,根据

实际情况采取停课等相关措施。

2强制性减排措施。

目标:

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比例分别应达到全社会排放量占比的30%以上,可内部调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减排比例,但二者减排比例之和不低于60%,并将污染物减排目标分解落实到工业源、移动源和扬尘源减排清单中。

措施:

耐火材料企业停产,禁止运输;有减排余地的玻璃企业通过提高脱硫、脱硝设施运行效率再减排10%总体减排40%家具制造、包装印刷、橡胶制品制造和工业涂装企业涉VOCi排放工序全部停产。

城市建成区内禁行重型柴油货车。

施工工地周边市政管辖道路机扫(湿扫或洗扫)和洒水作业频次每日再增加1次,总体增加3次。

施工工地范围内进出道路清扫、洒水等保洁作业频次每日再增加2次,工地作业面洒水抑尘作业频次每日再增加2次,总体增加8次。

(四)应急响应终止预警解除后,应急响应自动终止。

(五)总结评估各成员单位应在应急响应期间进行日报告,在每次应急响应终止后2个工作日内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应急响应终止后3个工作日内进行总结、评估,必要时组织专家咨询组开展评估。

评估报告应包括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发现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

各成员单位每年对负责的专项实施方案减排措施和减排清单进行评估。

应急响应日报告和总结评估报告由各成员单位报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将应急响应情况报省应急工作小组办公室。

五、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将重污染天气应急所需资金按规定程序列入预算,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监督检查、及应急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和应急技术支持等各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二)物资保障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制定应急期间应急仪器、车辆、人员防护装备调配计划,明确各项应急物资的储备维护主体、种类与数量。

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能分工,配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应急仪器、车辆和防护器材等硬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