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8581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吉林省白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白山市
高三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西周推行君主与众卿共同商议大事的朝议制,君主与自由民(主要是与贵族)共商的问题有三类:

“一日询国危,二日询国迁,三日询立君”,皆涉及国政根本。

可见,当时

A.保留了原始民主遗风B.周王权威地位尚未巩固

C.王位世袭制岌岌可危D.中央无力控制地方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君主与众卿共同商议大事”,而这些大事都是“一日询国危,二日询国迁,三日询立君”,皆涉及国政根本的重大事件,可见西周时期众卿对君主权力存在一定的制约,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民主遗风得到保留,A项正确;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凭借宗法血缘关系和森严等级制度,周王成为大宗,巩固了在全国的统治权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王位世袭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君臣共同商议国事并不能说明中央无力控制地方,故排除D项。

故选A项。

2.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冶人、感染人的艺术,其内容形式不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身。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西周宫廷音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推崇韶乐。

据此可知,孔子的音乐观

A.适应了时代变革的需要B.强调艺术形式重于内容

C.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兴起D.意在维护西周礼乐秩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因此根据材料“他认为韶乐(西周宫廷音乐)才符合这一标准”可知孔子的音乐观意在维护西周礼乐秩序,D项正确;孔子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排除A项;艺术形式重于内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孔子的音乐观属于雅文化,非俗文化,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睛】

3.下图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

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下侧--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

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

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男子跪地执斧……妇人,背负小儿……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可知,该画像石描绘的场景与东汉时期带有强制性劳动的田庄手工业的情景相符,可用于研究地主庄园经济的生产模式,B项正确;有人“佩刀”监工表明画像石反映的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该画像石反映的手工业的状况,与商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该画像石直接描绘了生产场景,体现了一定的现实主义风格,排除D项。

故选B项。

4.曹魏始创九品中正制,吏部选官依据中正对士人的进行评价。

中正提供的“状”是对士人才、德的简单概括。

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简因废礼行为遭清议,被中正降品,故而难登仕途。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佛道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B.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

C.官员选拔标准发生了变化D.传统伦理道德依然稳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根据士人的才、德定品授官。

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简因废礼行为遭清议,被中正降品,故而难登仕途,说明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依然稳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道传播,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伦理道德对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未体现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睛】

5.1944年,成都一唐墓中发现雕印单页《陀罗尼经咒》,其右边一行汉字可识别出:

“□□成都县□龙池坊□□□□近卞□□印卖咒本”;1966年,韩国庆州发现一卷雕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其中使用了武则天称帝时所制的新字。

这说明唐朝时

A.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B.雕版印刷技术源于成都地区

C.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D.佛教文化开始传入朝鲜半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成都一唐墓中发现雕印单页《陀罗尼经咒》,其右边一行汉字”、“韩国庆州发现一卷雕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其中使用了武则天称帝时所制的新字”可知唐代雕印佛经在民间得到传播,而且雕印佛经还传播到了朝鲜半岛,这表明印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C项正确;“龙池坊”“印卖”“韩国庆州”表明唐政府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排除A项;在成都地区发现雕印佛经,只能说明雕版印刷技术在此得以运用,无法佐证“源于成都”,排除B项;韩国庆州的雕印佛经可以佐证唐朝时中韩文化交流,但无法判定其‘开始传入”,排除D项。

故选A项。

6.荫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

宋代荫补制规定,荫补数量和范围与官职挂钩,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

史料记载,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

由此可知,宋代的荫补制度

A.取代了科举取士的地位B.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

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复兴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体现的是宋代的荫补制造成官员数量泛滥,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B项正确;宋代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非荫补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削弱封建统治基础无关,排除C项;宋朝属于文官政治,门阀士族复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睛】

7.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郑介夫上奏称:

“如匠户一项……在京都者,月给家口衣粮盐菜等钱,又就开铺席买卖,应役之暇,自可还家工作。

……外路所签匠户,尽是贫民,俱无抵业。

……人匠既无寸尺土,全籍工作营生。

亲身当役之后,老幼何所仰给?

”这说明

A.经济发展改变手工业生产布局B.外路匠户对官府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元朝手工业管理制度亟待改进D.京都匠户取得自由生产经营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匠既无寸尺土,全籍工作营生。

亲身当役之后,老幼何所仰给”,可见,匠户在政府

管理之下,在京都和在外路的生存状况有极大地不同需要政府改变对匠户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手工业布局的改变,排除A项;外路匠户对官府人身依附关系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京都匠户取得自由生产经营的权利,在材料中未说明,排除D项。

故选C项。

8.清代前期,南方各地形成“一田二主”制度,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者可以单独典卖。

有些富裕

人甚至绅缙、土豪,往往置买土地使用权,再行出佃;也有的在购得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

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

A.推动了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B.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产生

C.导致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D.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代前期,南方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绅缙、土豪,往往置买土地使用权,再行出佃;也有的在购得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可知土地使用权加快流转,使佃农减少了对地主的依赖,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D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雇工经营”具有了资本主义的属性,但无法判定其是在清代前期“产生”的,排除B项;我国传统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排除C项。

故选D项。

9.下图所示为魏源著《海国图志》中的蒸汽船图解。

据此可知,《海国图志》

A.强调抵御外侮的重要性B.侧重介绍西方的军事技术

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眼界D.认识到工业强国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对蒸汽船进行详解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眼界,C项正确;仅凭一幅图不能得出《海国图志》强调抵御外侮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中的图片是“蒸汽船图解”,无法得出《海国图志》侧重介绍西方军事技术的结论,排除B项;《海国图志》中对蒸汽船的图解,无法得出认识到工业强国的重要性,排除D项。

故选C项。

10.
下表为1842~1903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比较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的中国












A.
B.传统经济结构依然稳固

C.
D.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


E.
F.商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G.
H.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I.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1842年-1903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情况,田赋占财政收入比重下降,关税占比不断增长,这从侧面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B项正确;田赋占财政收入比重快速下降,说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对外贸易增长,关税收入增加,不代表晚清商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的是关税收入增长,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睛】

11.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致友人的信中说:

“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

弟所主张在于平均地权。

此为吾国今日可以切实施行之事。

”孙中山此观点

A.肯定了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B.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C.反映了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可能性D.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孙中山用“平均地权”来解释中国的社会主义,说明孙中山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B项正确;民权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排除A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排除C项;材料中孙中山将社会主义限制在民生主义的实施范围之内,这与马克思主义不同,排除D项。

故选B项。

12.1939年12月和1944年9月,日军两次入侵广西,广西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少
数民族抗战歌谣,经常有“救国”“报国”“建国”等字眼出现,如“妹莫休,今别情妹把国酬。

离别情妹来救国,准备今年克汉口”“妹莫休,中国人人是同胞”。

这些歌谣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凸显了敌后战场的抗战热情

C.反映出妇女是抗日救亡的中坚力量D.体现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许多少数民族抗战歌谣,经常有‘救国’‘报国’‘建国’等字眼出现”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增强,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在1937年就已经实现,排除A项;材料与敌后战场的抗战热情无关,排除B项;妇女并非是抗日救亡的中间力量,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睛】

13.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党运动,主要内容是开展“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

整党运动

开展

A.推动了民主革命

胜利B.加快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C.扩大了中共的阶级基础D.巩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7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整党运动,加强了自身的纯洁性和领导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A项正确;1953-1956年,我国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阶级基础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属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14.1936-1937年,国民政府相继在四川、贵州、广西、云南设立农村合作委员会,推行农村合作运动,通过合作社与合作金库等基层金融机构推行救济贷款、农业合作贷款、农产押贷等贷款业务。

下面为1937-1941年西南农村合作社发展概况表(单位:

个)。

由此可知,西南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时间

四川

贵州

广西

云南

1937年

2374

1487

20

129

1938年

8263

4338

507

234

1939年

16693

6694

4532

829

1940年

24146

9593

16334

4086

1941年

23599

10427

19066

6456

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为中国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工业布局

改变D.便利了国民政府的经济掠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农村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国民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发展农村合作社,推行救济贷款、农业合作贷款、农产押贷等贷款业务,有利于发展西南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这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推行土地私有制,不可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故排除A项;国民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农村合作运动,涉及的是农村经济问题,与工业布局无关,故排除C项;根据农村合作社的贷款业务可知,国民政府在西南地区开展农村合作运动,并不是为了掠夺经济,故排除D项。

15.1977年4月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写道: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高举和捍卫这面光辉伟大的旗帜,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这封信

A.是对“两个凡是”方针的拥护B.强调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C.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强调实事求是,所以邓小平的这封信实际上是强调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故选B;“两个凡是”方针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观念,邓小平并不拥护这一方针,排除A;1977年尚未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排除C;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D。

16.下图所示是1993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集团)公司许可的一张股权证书。

它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长春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果

C.国有企业已实现政企分开D.逐渐迈向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股权证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逐渐迈向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中所示的1993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集团)公司许可的股权证书,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长春逐渐迈向市场经济体制,D项正确;我国所有制结构仍以公有制为主,未发生根本变革,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有企业已实现政企分开”,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睛】

17.公元前4世纪前期,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批评公民大会参与者的无知和盲从,并借一位公民之口表达了所有头脑清醒人士的心声:

相信你们自己,别相信他人;你们应该依靠你们的全部知识来判断是与非。

可见,这一时期的古希腊

A.公民大会无法正确决策B.公民群体政治地位下降

C.公民普遍缺乏理性精神D.城邦民主制度弊端凸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批评公民大会参与者的无知和盲从”可知古希腊公民通过公民大会直接参政,其“无知和盲从”给城邦决策带来严重危害,说明直接民主制度弊端凸显,D项正确;“无法正确决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公民依然通过公民大会参政,社会政治地位没有下降,排除B项;古希腊城邦尚有色诺芬等“头脑清醒人士”存在,“普遍缺乏”表述绝对,排除C项。

故选D项。

18.罗马法规定,在伤害行为中,侵害人应偿付该受害奴隶在该年内的最高价值,即如果被杀死的奴隶是个瘸子或者盲人,而在当年中曾经是正常的,所赔偿的应当是他在正常时的最高价值应使一个受害人所获得的赔偿超过对他所造成的损害。

这一规定

A.带有一定的惩罚色彩B.扩大了理赔的适用范围

C.提高了奴隶政治地位D.推动了赔偿对象的下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在伤害行为中,侵害人应偿付该受害奴隶在该年内的最高价值”体现的是罗马法对伤害奴隶的行为的惩戒,A项正确;材料与扩大理赔适用范围无关,排除B项;奴隶没有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与理赔对象下移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19.薄伽丘认为,正是因为人类有意识地维持了火种并发明了相关的技艺,“才导致最初社会组织的形成、语言的发明与住房的建造”。

据此可知,薄伽丘

A.抨击了天主教会专制B.认为技术创造了世界

C.鼓励人们探求自然知识D.肯定了人类的自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薄伽丘认为,最初社会组织的形成、语言的发明与住房的建造,均得益于人类有意识地维持了火种并发明了相关的技艺。

据此可知,薄伽丘的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肯定了人类的自主性。

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抨击天主教会的专制,排除A项;薄伽丘认为人类发明了技术,不是技术创造了世界,排除B项;“鼓励人们探求自然知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睛】

20.月亮社是18世纪时英国的一家俱乐部,会员中有些是著名的发明家和实业家。

在会员研讨中,“制陶师韦奇伍德谈到他制作陶器时遇到的困难,而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就会提出他的解决办法……瓦特谈的是蒸汽机如何制作、如何销售”。

据此可知,这一社会组织

A.有助于英国的工业化进程B.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理念

C.促成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D.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会员中有些是著名的发明家和实业家……制陶师韦奇伍德……化学家普里斯特利……瓦特谈的是蒸汽机如何制作……”可知,月亮社通过会员研讨的方式,促进了发明家和实业家的技术交流和经济合作,对推动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工业革命兴起后,自由主义思潮兴起,题干中月亮社的研讨与重商主义无关,排除B项;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科学知识的普及”并非发明家和实业家参与俱乐部研讨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故选A项。

21.1912年5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威胁要将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实行的新宪法“击成碎片”并将帝国这一直属领地“作为普鲁士的一个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个人政府”的运动,表达对皇帝言论的愤怒,部分党派警告威廉二世“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君主立宪制面临危机B.分权制衡原则得到贯彻

C.政党之间的矛盾激化D.公共舆论发挥监督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个人政府’的运动,表达对皇帝言论的愤怒,部分党派警告威廉二世‘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及接和所学知识可得,这反映出公共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就是公共舆论发挥监督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动摇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分权制衡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政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睛】

22.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粮食大量出口,甚至在大饥荒的1933年,粮食出口量不降反升,而政府却大幅提高日常消费品的价格。

报告显示,当时的1美元可以在波兰购买1.3千克~1.8千克黄油,可以在法国购买600克~750克黄油,而在苏联只能购买250克~400克黄油。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斯大林模式”已经确立B.遭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D.政府设法解决工业化资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粮食大量出口,甚至在大饥荒的1933年,粮食出口量不降反升,而政府却大幅提高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粮食大量出口并且政府大量提高日常消费品的价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正在进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通过这种方式设法解决工业化资金,D项正确;“斯大林模式”确立与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苏联当时实行计划经济,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有限,B项排除;这一时期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革,C项排除。

故选D项。

23.法国诗人布勒东(1896-1966)强调理性和外部世界是深受资本主义污染了的,只有在人的潜意识中才深藏着有待发现的、未受任何干扰的、有价值的真实,只有在梦幻中才能找到对现实的超越和绝对真实的“超现实”。

在此,布勒东

A.摒弃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B.强化启蒙时代的理性原则

C.丰富浪漫主义文学的内涵D.揭示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理性和外部世界是深受资本主义污染了的……只有在人的潜意识中……只有在梦幻中才能找到对现实的超越……”可知,材料说明了理性和外部世界深受资本主义污染,而去潜意识和梦幻中找寻超现实,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特征,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D项正确;布勒东集中关注“人的潜意识”“梦幻”,并未抛弃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排除A项;“理性”“污染”“潜意识”“梦幻”“超现实”表明诗人冲破了理性原则的羁绊,排除B项;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情感和理想追求,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

故选D项。

24.下图所示为1960~1980年美、日、(西)德三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情况(单位:

%)。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B.日本经济利用美援超越德国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D.各国政府经济管理功能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美、日、(西)德三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情况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西)德两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美国占比下降,表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C项正确;“经济体系”强调各国经济的联系,材料中只是美、日、(西)德三国经济总量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日本是利用美国援助超越的德国,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各国政府经济管理功能加强,排除D项。

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的历代清帝,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先后颁布的法律有《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等。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对蒙古诸部实行盟旗制度,在维吾尔族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

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首先是“众建而分其势”,使上层人物相互制约和牵制;其次是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予以体现。

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尤以土司地区的学校教育最为成功,发挥了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也增进了他们的国家观念。

雍正前期的西南边疆,存在部分土司纵恣不法、危害社会等严重的问题。

为此,雍正朝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及其善后的措施,扫清了清朝深入统治这些地区的障碍,外来人口得以大量移居西南边疆,有效缓解了内地人口激增造成的压力。

清廷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隔绝民夷及禁止民夷往来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此类政策的负作用日益明显,最后被迫废除或修改这些政策。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始终坚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政府即把让各族人民摆脱贫困,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作为一项根本任务。

改革开放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项重大
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议为
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多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把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同自身努力结合起来,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发挥自身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