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作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787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文学概论》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作业.docx

《《文学概论》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作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概论》作业.docx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

一.单项选择。

1.探索文学必须立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当然相对稳定的是(D)

A.世界B.文学阅读C.理论家D.文学作品

2.“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

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这句话的作者是(D)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歌德

3.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完成,是作家与(B)双重合力作用的结果

A.世界B.读者C.理论家D.批评家

4.运用散体语言来叙述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是(C)

A.戏曲B.歌剧C.小说D.词

5.文学与政治观念、道德、宗教、哲学等精神领域的联系是(A)

A.直接的B.间接的C.永恒的D.平衡的

6.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开放性表述为一种“召唤结构”理论家是(B)

A.姚斯B.伊瑟尔C.马克思D.恩格斯

7.文学意象是主观性和(D)性的统一

A.自由B.集中C.条件D.客观

8.整体文学创作完成的标志是(A)

A.文学作品诞生B.文学阅读出现C.文学批评出现D.艺术构思完成

9.文学作品最外显的层面是(B)

A.形象层B.语言层C.内蕴层D.哲理层

10.能使人获得美感的事物,都符合三个条件:

特定的感性存在,超越现实功利和(C)

A.激发生理本能B.体现世俗意味C.对人有肯定的意义D.否定一切

11.音乐的媒介是(C)

A.语言B.画面C.乐音D.形体

12.文学属于人类社会的(D)

A.经济基础B.生产力C.生产关系D.上层建筑

13.文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且是上层建筑中距离经济基础(A)的部分

A.较远的B.较近的C.较低的D.较紧的

14.(B),词的格律定型

A.中唐B.晚唐C.元代D.汉代

15.剧本外部结构的基本形式是(B)

A.情节B.场次C.旁白D.独白

16.读者建立在全部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上的阅读心理定向反应机制被称为(A)

A.期待视野B.召唤结构C.自然状态D.文本存在

17.(A)初期,近体诗格律定型

A.唐代B.宋代C.元代D.汉代

1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属于(A)

A.有我之境B.无我之境C.典型D.典型环境

19.强调文学对现实的依赖,忽视文学有可能超越现实的学说是(A)

A.模仿说B.表现说C.本能说D.形式说

20.文学活动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B)的动态运作

A.世界B.文学阅读C.理论家D.作者

21.剧本中自言自语的倾诉被称为(A)

A.独白B.旁白C.场记D.对白

22.文学与经济基础的联系是(B)

A.直接的B.间接的C.主观的D.平衡的

23.影响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心理分析C.存在主义D.唯美主义

24.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是(C)

A.政治B.宗教C.哲学D.文学

25.从文学阅读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呈现为一种(C)

A.确定存在B.不确定存在C.召唤结构D.自发状态

26.文学的核心价值是(D)

A.认识价值B.教育价值C.娱乐价值D.审美价值

27.将意境分成“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学者是(D)

A.苏东坡B.王国维C.梁启超D.陈廷焯

28.典型主要孕育于(A)作品

A.情节性B.抒情性C.浪漫性D.现代性

29.文学阅读的审美享受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满足和灵魂提纯,最终体现为审美主体潜移默化的(D)

A.理解力的提升B.感知力的增强C.情感的亢奋D.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

30.“作品只在与他的能力相应的程度上存在,”这句话的作者是(A)

A.萨特B.海明威C.司汤达D.巴尔扎克

31.作家必须具有相应的审美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和(A)

A.审美表现力B.论辩力C.信仰力D.审美冲动

32.审美想象在短时间内空前活跃的特殊状态是(D)

A.感知B.理解C.创造D.灵感

3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属于(B)

A.有我之境B.无我之境C.典型D.典型环境

34.“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作者是(D)

A.苏东坡B.王国维C.梁启超D.陈廷焯

35.文学作品的最深层次是(C)

A.形象层B.语言层C.内蕴层D.哲理层

36.典型的真谛是(C)

A.个性B.共性C.个性与共性相统一D.现实性

37.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是(D)

A.政治B.宗教C.哲学D.文学

38.(C)的存在,使典型形象更趋向于深刻,趋向于厚重

A.个性B.特殊性C.共性D.现实性

39.作家投身文学创作,其基本动力是(D)

A.成名成家B.发财致富C.推进社会发展D.强烈的创作欲望

40.文学中的审美情感呈现为个体性和(A)性的辩证统一

A.人类B.自然C.特殊D.宗教

41.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是(A)

A.审美性B.认识性C.教育性D.娱乐性

42.舞蹈的媒介是(D)

A.语言B.画面C.乐音D.动作中的形体

43.“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句话的作者是(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44.雕塑的媒介是(D)

A.语言B.画面C.乐音D.三维的实体

45.节奏和(D)是诗歌韵律之美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

A.抒情B.声调C.意境D.押韵

46.“诗意地栖居,”这话的作者是(A)

A.海德格尔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庄子

47.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是(D)

A.作家B.翻译家C.理论家D.读者

48.在叙述过程中没有任何限制,拥有最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的叙事角度是(A)

A.全能叙事角度B.第一人称C.第二人称D.第三人称

49.美包括两种基本的形态:

现实美和(D)

A.自然美B.社会美C.宗教美D.艺术美

50.文学作品将形式美与(D)交融为一,是艺术美的典范。

A.语言B.现实C.哲学D.审美理想

二.名词解释。

1.审美表现

运用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的能力,是天赋和修养的合一。

2.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即作家运用语言媒介将构思成熟的审美意象体系固定下来并表现出来,转化为文学作品文本形式的过程。

3.无我之境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

(2)是作家以顺应自然的超然淡远心境,与外在景物在无意间实现了完美的契合,我与物之间的界限被最终超越。

其意境的神髓,全在于对

4.典型环境

(1)指充分体现了社会本质、时代特点、历史潮流的具体生活环境。

(2)典型环境也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

一方面,它展示的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都是完全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另一方面,它又是整个社会和整个时代的缩影。

5.召唤结构

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层次预留着大量的未定点和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的填补和充实。

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开放性表述为一种“召唤结构”。

6审美体验

(1)是审美者在想象中似乎切身进入审美对象内部并与审美对象交融为一的特殊心理状态,是一种“神”临其境或“心”临其境。

(2)标志着文学阅读的深化。

7.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犹如一座高大的建筑,物质生产活动是基础部分,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是建构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8.艺术构思

(1)艺术构思即作家在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展开艺术想象以创造文学作品意象体系的心理过程。

(2)艺术积淀是艺术构思的基础,创造意象体系是艺术构思的目的。

9.情节

(1)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社会生活事件演变发展的基本脉络就是情节。

情节以展示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形象为自身的根本使命。

(2)情节与人物往往交互作用,一方面,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情节的展开又必须与人物的性格保持一致的方向。

(3)情节有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作用,不少小说和剧本的情节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悬念。

10.意境

(1)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以因实生虚的组合方式生成悠远艺术时空的形象体系。

(2)抒情性文学作品更适宜于创造意境。

在中国,有无意境,历来被视为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达到了最高艺术境界的核心标准。

11.文学阅读

(1)文学阅读是读者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具有在创造属性的审美活动。

(2)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自身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作品的美的世界接触、碰撞、沟通、融合,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体验、审美情感等心理要素高度活跃,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2.旁白

(1)剧本人物话语中的主要类别。

(2)常用于自我表白或对其他人物作简短的讽刺性品评议论,以制造幽默效果,渲染喜剧气氛。

13.押韵

(1)押韵一般指在诗歌不同诗行的末尾处交替使用声音相近的字词。

(2)汉语诗歌,主要是在句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14节奏

(1)是诗歌展开过程中语音的轻重、强弱、长短、缓急、抑扬、顿续等按照一定的规律交替更迭、回环往复。

(2)节奏体现的是变化中的应和、运动中的秩序。

汉语诗歌主要依据词义和音节情分音顿。

15.诗歌

(1)诗歌是用韵文语言来传达深邃情感的文学体裁。

(2)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

16.文学典型

(1)指个性特征极为生动鲜明而同时有兼具普遍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又称典型人物。

(2)典型主要孕育于情节性文学作品。

(3)拥有典型文学形象,是一部文学作品获得杰出艺术成就的突出标志。

17.剧本

(1)剧本又称戏剧文学,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话语来完成形象体系创造的文学体裁。

(2)剧本的主要特征和戏剧舞台演出的艺术要求直接相关。

18.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虚构创造出来的与现实发展方向保持了内在一致的艺术世界。

19.审美想象

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化合生成新表象的能力,需要审美理想的指引,需要审美情感的推动,以美的创造为皈依。

20.对白

(1)剧本人物话语中的主要类别。

(2)体现着不同人物之间的交流、呼应、互动、冲突,是剧本的基本形态。

21.期待视野

(1)读者建立在全部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上的阅读心理定向反应机制被称为期待视野。

(2)它决定着文学阅读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制约着读者与文学作品审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3)读者的“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的,会在阅读中不断修正、拓宽和更新。

22.艺术积淀

(1)艺术积淀是文学创作的必要准备,既包括艺术经验的积累,也包括人生经验的积累。

(2)真正的艺术积淀起始于作家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审美联系的确立。

作家对生活现象的记忆固然重要,但对生活底蕴的深层感悟更为重要。

对人生理解的深度,直接制约着作家的文学创在成就。

23.创作冲动

(1)创作冲动是作家内心萌生的创作具体文学作品的主动心理要求,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2)其形成有时需要长期酝酿,有时则会受到某种契机的偶然触发。

三.简答题。

1.艺术构思中的审美想象有哪些特点?

(1)整合性。

审美想象可以有效地对生活现象表象加以梳理、筛选、调整、化合,将其有序地纳入到艺术构思的既定轨道。

(2)创造性。

审美想象突出地凝聚了作家的艺术才华和艺术个性。

(3)情感性。

想象与情感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演奏着艺术构思的动人乐章。

(4)超越性。

审美想象可以能动地超越客观世界的物质局限,可以灵活地消解空间阻隔,自由地跨越时间距离。

2.简要论述典型的真谛。

(1)典型的真谛在于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

个性之中包含着共性,不过比共性更为丰富生动;共性就寓于个性之中,不过比个性更为深刻,也更具普遍意义。

(2)个性鲜明突出,意味着形象的绝对独特和不可重复,意味着形象的高度生动鲜活,更意味着形象的丰富和复杂。

(3)共性的存在,使典型形象更趋向于深刻,趋向于厚重;使典型形象与他人、社会、时代、历史及整个人类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使典型形象得以超越现象而深入到对本质的艺术揭示,得以超越有限而逐步走向无限,得以超越自身而上升到一个最高的艺术层次。

(4)典型的共性和个性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

典型的共性并不为个性之外,而是就植根在个性之中。

例如,于连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人性弱点的悲剧。

3.简要论述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

(1)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

间接性是指文学形象不能由读者调动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心理过程才能为读者把握。

读者再造的形象,既是作品所提供的,又打上了读者的主观痕迹。

不确定性是指文本形态的语言形象,依读者的不同而存在有多种可能。

(2)文学艺术表现力的丰富性。

就艺术表现而言,文学集各家之所长,最为广泛多样,也最为自由灵活。

文学可以全方位地建构艺术时空。

文学可以全方位地把握对象(动静统一、声色统一)。

文学可以全方位地塑造人物(不仅能够逼真地刻画人物外在的相貌、动作和话语,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直接把人物清晰的心理活动细致地披露出来,如司汤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4.结合熟悉的作品,简要论述诗歌审美情感的特征。

(1)情感是诗歌的灵魂。

表现情感并不是诗歌的专利。

(2)真正属于诗歌的审美情感,有如下特征:

真挚不伪饰、清纯、深沉、浓烈、精微、新颖。

(3)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结合作品从略)

5.简要论述艺术表现的难度。

(1)艺术表现的难度,主要在语言与意义的暌隔。

这与语言的特殊性质(抽象的符号系统)密切相关。

(2)作家需要利用人类心理结构中概念与表象的微妙关联,强化语言穿透概念指向表象的特殊功能,才能曲折地完成借语言来传达审美意象体系的工作。

为此,作家必须具备纯熟掌握语言的特殊能力。

(3)为了将审美意象表现得最准确、最形象、最鲜明、最生动,需要选择采用最适当的词汇和词汇组合。

(4)文学作品的诞生,标志着艺术表现的完成,也标志着整体文学创作的完成。

6.结合熟悉的作品,简要论述剧本情节的特性。

(1)剧本情节要求相对集中,人物、地点、时间、线索均要相对集中。

(2)剧本情节的核心是要形成尖锐的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冲突有内在冲突和外在冲突;冲突伴随着悬念、危机、突变,紧张、生动、复杂而又曲折。

(3)剧本情节要有顶点即高潮。

(结合具体作品从略)

7.简要论述文学的附加价值。

(1)依附于审美价值之上的是文学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

(2)认识价值是指文学可以引导人们深化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对外在现实的认识和了解,也包括对人自身,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认识价值重在体验,而不在结论。

教育价值是指文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倾向、政治观念、道德意识,改变人们的人生态度,激励人们为实现进步社会理想而奋起抗争。

文学的教育价值,不等于纯粹的政治宣传或道德说教。

娱乐价值是指文学可以带给人们身心的轻松和愉快。

8.简要论述文学的审美特征。

(1)情感性。

文学蕴涵、传达的不是动物性生理快感,也不是一般的喜怒哀乐,而是超越于其上的经过提纯和升华后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流淌于从创作到阅读的全部环节。

文学中的审美情感呈现为个体性和人类性的辩证统一。

(2)形象性。

文学总是呈现为特定的生动鲜活的形象系统、形象意味着感性、具体,与抽象相对立。

形象为文学铺垫了一条走出抒情困境的坦途,充当着文学传达审美情感的中介。

作家进行文学创作,要孕育和创造形象。

读者进行文学阅读,要再造和感知形象。

作为文学活动固定标本的文学作品,更是呈现为特定的形象系统。

文学的形象系统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是意象;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追求塑造典型。

9.结合熟悉的作品,简要论述剧本中人物话语的特点。

(1)人物话语具有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双重作用。

(2)剧本中人物话语最基本的特点是口语化和艺术化,上口、精炼纯正,具有表现力。

(3)另外还要个性化和动作化。

动作化是指剧本中的人物话语能够体现出人物本身以及不同人物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能够展示出情节的动态发展。

(结合具体作品从略)

10.简要论述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特点。

(1)形象化。

文学作品的语言通过构建描述性的语境,强化了自身突破概念而联系表象的能力,从而得以顺利地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使命。

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展开生动的刻画描述。

(2)多义化。

科学语言力求避免歧义。

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包蕴着多层次的复杂含义。

多义化,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扩充了自身的表现容量,拓宽了自身的表现领域,也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兴趣。

文学作品语言的言外之意分为双关义、引申义、语境义、反讽义、传承义等。

(3)情感化。

科学语言注重客观表述。

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感情色彩。

这与文学的审美特征吻合。

(4)个性化。

一个优秀的作家,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总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如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的小说语言,都具有个性特色。

11.简要论述人物、环境、情节之间的关系。

(1)情节性文学作品(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的形象体系主要有人物、环境、情节等因素构成,中心因素是人物,人物统摄着环境和情节。

(2)人物形象是外在(外貌、风度、言论、行动)和内在(精神世界,或简单或复杂)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不停变化流淌的。

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既与自身性格相联系,更与环境的作用和社会压力相关联。

(3)环境是围绕人物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体现为总体时代社会背景与人物具体生活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环境与人物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环境无时无刻不在烘托着人物、影响着人物,为人物的心理和行动提供着外在的依据。

在人生演变的轨迹后面,都有环境影响力量的存在。

文学作品表现环境,乃是在间接地表现人物。

(4)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社会生活事件演变发展的基本脉络就是情节。

情节以展示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形象为自身的根本使命。

情节与人物往往交互作用,一方面,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情节的展开又必须与人物的性格保持一致的方向。

情节有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作用,不少小说和剧本的情节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悬念。

生动的情节,可能体现为自身的新奇巧妙,但不能是漫无边际的胡编乱造。

12.结合熟悉的作品,简要论述小说情节的重要性。

(1)情节是文学作品中将生活事件贯穿起来的基本脉络。

情节在小说中的展开,可以充实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也可以增强作品形象体系的丰富性和吸引力。

(2)小说中情节的时间关系,是由事件时间和叙述时间交错组成的。

(3)小说的情节要求完整,即事件的各个环节之间有严密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叠加关系、递进关系)。

(4)小说的情节往往在复杂性和丰富性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

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种种细节来充实情节,使情节得到最大限度的丰富。

(结合作品从略)

13.简要论述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1)作家必须具有相应的审美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表现力。

(2)审美感受力是整体审美创造能力的基础(美的任何地方,只是缺少发现)。

审美想象力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化合生成新表象的能力,需要审美理想的指引,需要审美情感的推动,以美的创造为皈依。

(3)在艺术构思阶段,审美想象力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作家的审美表现力集中体现为运用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的能力。

(4)作家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是天赋和修养的合一。

优秀的作家都是天才,而且都是勤奋的天才,都是扎实进取的天才。

14.简要论述典型的真谛。

(1)典型的真谛在于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

个性之中包含着共性,不过比共性更为丰富生动;共性就寓于个性之中,不过比个性更为深刻,也更具普遍意义。

(2)个性鲜明突出,意味着形象的绝对独特和不可重复,意味着形象的高度生动鲜活,更意味着形象的丰富和复杂。

(3)共性的存在,使典型形象更趋向于深刻,趋向于厚重;使典型形象与他人、社会、时代、历史及整个人类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使典型形象得以超越现象而深入到对本质的艺术揭示,得以超越有限而逐步走向无限,得以超越自身而上升到一个最高的艺术层次。

(4)典型的共性和个性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

典型的共性并不为个性之外,而是就植根在个性之中。

例如,于连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人性弱点的悲剧。

15.简要论述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1)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文学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

(2)作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作家与儒、道、释哲学的关系,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关系等等。

(3)文学可以通过对人类感性的陶冶,从侧面促进人类对终极问题的理性领悟,并扩大一定哲学思想的影响范围。

(4)文学不要沦为哲学讲义的普及版,一味依附哲学而迷失自我,结果必然是文学的消亡。

如玄言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