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9003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docx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河北北方学院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

05农学和种子本科

张树发

 

河北北方学院农科系植保组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农业昆虫学(Agriculturalentomology)是昆虫学(Entomology)应用方面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和种子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昆虫,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昆虫外部、内部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各构造的组成、功能及昆虫个体发育的一些基本规律等专业知识,为昆虫的识别测报、毒理及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验、教学实习不仅能直接生动地观察到各种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并能进行昆虫的分类鉴定,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等一些专业基础常识及方法,了解昆虫的某些生理特性等,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昆虫学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剖昆虫的细微的操作技能、鉴定昆虫的能力和对工作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昆虫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因地制宜地运用综合治理措施,将害虫的为害控制在经济水平允许之内,保护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促进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二、课程的基础及与其它章程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下列基础科学知识:

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气象学和生物统计等。

由于农业昆虫种群变动的规律和防治害虫的多种多样的方法,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各种农业技术措施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还应学习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普通耕作学、作物栽培学、遗传育种学、生态学、农药概论等科学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既需同时开设,还要做到有机联系。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

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是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昆虫的外部形态学、昆虫内部解剖和生理学、昆虫生物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防治原理和防治方法。

各论为本课程的专业部分,主要介绍各类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发生条件和规律,测报与防治方法。

其中以本省主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害虫为重点。

四、课程选用的教材

课程选用袁锋主编的第三版《农业昆虫学》,属于非植物保护专业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其中第一篇总论部分,基本上按其框架,做适当压缩后向学生讲授。

第二篇农作物害虫部分,由于统编教材的内容面向全国,不少害虫不宜本校讲授;该教材编入地下害虫和麦类、水稻、杂粮和棉花等作物的主要害虫,虽然也是本校向学生讲授的主要害虫,但是在该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中涉及河北省的情况较少,因此不能完全照搬使用,应根据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编写补充教案或材料,以适应我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五、教学方式方法与时数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习、多媒体及电化教学相结合进行。

课程总学时数:

8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

52学时;实验课:

20学时;教学实习:

10学时。

1、课堂讲授

要系统阐述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可占总学时数的65%。

讲授总论时,要为学生学习各论和今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必需的理论基础。

因此应对大纲所列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和分析。

其中:

讲授“绪论”的内容时且不可一带而过,应视为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入门教育,要真起到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程产生兴趣的作用。

讲授“昆虫体驱构造和功能”,要使学生了解昆虫外部构造的一般特点,并认识到这是识别和防治农业害虫的基础;讲授“内部解剖和生理”部分,要阐明昆虫内部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及其与防治的关系。

讲授“生物学特性”时,不仅使学生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行为习性,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任何一种农业害虫的生活习性都是防治和科学根据。

“昆虫分类”一章,要使学生了解分类的原理和重要意义,掌握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目、科的主要特征和特性,并使学生认识到昆虫的分类是学习整个农业昆虫学的重要基础,讲授“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时应着重说明昆虫的分布与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是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指出改造自然条件和改革种植制度对抑制害虫的重要意义。

介绍测报方法时,要指出当前我国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的现状及不足,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一章,介绍五种防治方法时,尤其要注意“农业防治法”的重要性及当前轻视农业防治的问题;讲清“生物防治法”与“化学防治法”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化学防治法”,既要讲它具有其它防治方法不可取代的作用,还要介绍近年在化学农药使用中出现的种种严重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害虫的综合防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向学生讲明1986年全国综防会议提出的“系统治理”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害虫综合防治方案”的设计方法。

讲授各论时,不仅要介绍每个害虫的生活史和习性、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测报与防治方法,而且应使学生了解生产实践中防治这些害虫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尤其对于连年猖獗发生、为害性极大的害虫,要着重讲解害虫主要行为习性的机制及其在防治上利用的价值,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讲授课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利用直观教具,如挂图、图表、幻灯片、模型、电视、录相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跟上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的形式,在讲授课中要随时注意将国内、外以及本校新的科研成果补充到讲课内容之中。

2、实验课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识别昆虫的重要教学环节,可占本课程总学时数的30%。

实验以班为单位进行,1-2人一个小组为宜,每组一套实验用具和材料。

每次实验均应有实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指导的要求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宜多做准备,尽可能使用新鲜和典型的标本,并要配合采用投影仪、幻灯片、电视显微镜、录相带、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现代形式,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各论部分的实验亦可到田间进行实地观察。

实验室内要陈列主要害虫生活史和为害状的标本,以及主要目的代表昆虫和主要天敌的标本。

每次实验课,学生都要按照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任课教师应认真批改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

3、专题报告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每学年在课程计划学时之外,安排2—3次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的内容以农业昆虫学方面的科研动态和与本省主要害虫有关的研究成果为主。

任何教师可将本校的研究成果和收集的国内外文献,归纳成不同专题向学生报告,亦可外请专家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

报告之前要印发资料,做为本课程的补充教材。

4、实习

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两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教学实习在计划学时之外安排,每届学生安排1周,主要进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识别,亦可做一些小型的药效试验或专题考察。

生产实习安排在本专业学生毕业前的生产实习时进行。

实习内容可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协助当地植保部门进行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和天敌资源的调查研究,参加主要害虫的预测和防治工作,以及新农药的药效试验及推广销售等等。

亦可协助本校老师进行科研工作。

通过生产实习,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目的:

掌握昆虫在生物中的地位;昆虫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昆虫在自然界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的利害关系;昆虫纲的特征及其与近缘动物的主要区别。

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农业昆虫学的内容——害虫及其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控制害虫与成灾的技术措施,保护农作物的优质、高产、高效。

农业昆虫学的任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农业害虫及其为害。

农业昆虫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科学,在我国解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昆虫纲的特征及其与近缘动物的主要区别。

昆虫发生的特点——种类数量多,个体数量大,分布范围广。

昆虫的有害方面——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或对人类经济利益造成危害。

昆虫的有益方面——直接造福于人类或间接对人类有益。

第二章昆虫的体躯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昆虫的头部

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昆虫的头部构造及其附肢位置与功能。

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头部的构造与分区:

头部的基本构造。

二、昆虫的触角:

基本构造——为柄节、梗节和鞭节;

类型——刚毛状、丝状或线状、念珠状、锯齿状、栉齿状、羽毛状等;

触角常是昆虫分类的常用特征,此外在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上应用也很重要。

三、昆虫的眼:

复眼、单眼和单眼的构造和功能;视觉与趋光性。

四、昆虫的口器:

昆虫口器的类型、构造,取食特性及其与防治的关系。

第二节昆虫的胸部

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昆虫的胸部构造及其附肢类型。

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二、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基本构造——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

类型——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等。

三、翅的构造与变异(三边和三角):

模式翅脉及应用。

(模式脉相图)

第三节昆虫的腹部

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昆虫的腹部基本构造,并了解其附肢构造及类型。

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基本构造(9~11个体节,外生殖器、附肢等)

二、外生殖器(雌性外生殖器和雄性外生殖器的组成及功能)

第四节昆虫的体壁

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昆虫的体壁构造和特性及其构造特点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体壁的构造和特性

表皮层的组成(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等);昆虫的体色及体壁斑纹的形成与体内存在的色素(黑色素等)的关系。

二、体壁构造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昆虫体表的结构及其表面的微毛、小刺等;不同龄期体壁的坚厚程度;了解体壁构造和特性的意义。

体壁衍生物的类型及应用。

第五节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

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及功能以及各系统与不同类型农药的关系。

学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消化系统

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昆虫消化食物的特点(主要依靠消化液中的消化酶作用);昆虫的消化生理对选用药剂的指导意义。

二、排泄系统

昆虫体内的排泄器官(如马氏管、脂肪体和肾细胞等)及其各自的主要功能。

三、呼吸系统

基本构造(气管);气门的构造和形式(全气门式、两端气门式等);与防治的关系等(如熏蒸杀虫剂的基本原理、油乳剂的作用等)。

四、循环系统

构造(开放式循环,背血管,血液的作用);杀虫剂对其影响(如烟碱可扰乱血液正常进行等)。

五、神经系统

基本构造(包括中枢、交感和周缘神经系统)及其基本单位(神经原或神经细胞);昆虫的感觉器官(感触器、味觉器、嗅觉器、听觉器和视觉器);神经系统的传导作用。

六、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器官的基本构造(卵巢、输卵管等);雄性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睾丸、输精管等);交尾与受精;卵巢发育在测报上的作用。

第六节昆虫的激素

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昆虫的激素类型及其功能,以及其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内激素

分泌于体内,调节内部生理活动(如脑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

二、外激素

概念:

腺体分泌物挥发于体外,作为种间个体间传递信息之用。

包括性外激素、示踪外激素、警戒外激素和群集外激素等。

各种外激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第三章昆虫的发育和行为

第一节繁殖方式

目的:

掌握昆虫的繁殖方式类型及其特点及其代表昆虫。

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两性生殖

概念:

昆虫绝大多数是雌雄异体,通过两性交配后,精子和卵子结合,雌性产下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

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二、孤雌生殖

概念:

卵不经过受精可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世代交替:

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

(如蜜蜂、许多蚜虫等)。

三、卵胎生和幼体生殖

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出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

(如蚜虫的孤雌生殖)。

卵胎生可对卵起保护作用。

幼体生殖:

少数昆虫在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时期,就进行生殖。

凡进行幼体生殖的,产下的是幼体(如一些瘿蚊等)

四、多胚生殖。

概念:

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常见于一些寄生蜂,如小蜂科、小茧蜂科、姬蜂科等一些种类。

该生殖方式是对活体寄生的一种适应。

第二节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目的:

掌握昆虫的个体发育阶段、变态类型及昆虫内激素对其调节作用。

学时:

1学时

一、昆虫个体发育的阶段

卵期(卵的结构、形状及产卵方式、发育和孵化);幼虫期(蜕皮、龄期、幼虫的体型);蛹期(化蛹、蛹期的变化、类型);成虫期(羽化、性成熟、交配和产卵、性二型和多型现象)。

二、昆虫的变态及变态类型

概念:

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状态转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

基本类型(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不全变态和全变态)。

三、昆虫内激素对生长发育和变态的调节控制作用及其应用

昆虫的生长、蜕皮、变态等生理活动机能主要受到三种内激素的调节和控制(脑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

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人为地增加保幼激素,延长幼虫期等)。

第三节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目的:

掌握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和方法。

学时:

0.5学时

一、世代和年生活史

世代:

昆虫的生活周期,从卵发育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史。

年生活史:

昆虫在整个一年中的发生经过,如发生的代数等。

世代重叠。

局部世代。

二、研究昆虫年生活史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

摸清害虫在一年内的发生规律、活动和为害情况,针对害虫的薄弱环节与防治有利时机进行防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基本方法(系统的田间调查情况)。

年生活史的表示(文字、图解等)。

第四节昆虫的休眠与滞育

目的:

掌握昆虫的休眠与滞育的概念以及在农业实践中如何打破害虫的休眠与滞育。

学时:

0.5学时

一、休眠

概念: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暂时的适应性,但当这种环境条件一旦消除而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时,便可立即停止休眠而继续生长发育。

昆虫发生休眠的原因(与体内的生理有关)。

二、滞育

概念:

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不食不动的现象。

兼性滞育和专性滞育。

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光周期、温度、湿度、食料等生态因子)。

临界光周期的概念。

滞育的机制(体内激素的活化或抑制的调节作用);休眠和滞育期的特点及其意义。

第五节昆虫的行为

目的:

掌握昆虫的行为学特性,并在实践中如何加以应用。

学时:

1学时

一、趋性

趋化性、趋光性、趋湿性概念及其在害虫防治上的意义。

二、食性

按取食食物性质分,植食性(以植物的活体为食,多是经济植物的害虫,如玉米螟等)、肉食性(以小动物或其他昆虫活体为食,多为益虫)和杂食性(以各种植物或动物为食,如蜚蠊、蚂蚁、蟋蟀等)。

按取食范围的广狭分,单食性(1种或及近缘的少数几种植物或动物为食如三化螟只取食水稻)、寡食性(取食少数属或几种的植物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等)和多食性(以多种亲缘关系疏远的植物或动物为食,如地老虎可取食禾本科、豆科等)。

三、群集性

临时群集(如瓢虫越冬等)和永久群集(如群居型蝗虫)。

掌握昆虫群集规律的意义。

四、迁移性

了解害虫迁飞特性的意义(害虫预测预报与防治等)。

五、假死性

概念;假死性是一种非条件反射,是昆虫逃避敌害的一种适应性,如金龟甲成虫等。

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六、拟态与保护色

拟态:

昆虫在外形、姿态、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命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贝氏拟态和缪勒拟态等。

保护色:

某些动物有着与其生活环境背景相似的颜色,这样有利于躲避捕食者的视线,得到保护自己的效应。

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第四章昆虫的分类

目的:

学习并掌握昆虫分类的意义、原理、阶梯、字名,昆虫纲的分目及重要目、科概述等。

学时: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昆虫分类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农作物昆虫学的基础科学。

二、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

三、昆虫纲的分目

四、农业昆虫及螨类重要目、科概述

(1)直翅目(ORTHOPTERA):

蝼蛄科,蝗科,螽斯科,蟋蟀科。

(2)缨翅目THYSANOPTERA):

纹蓟马科,蓟马科,皮蓟马科。

(3)同翅目:

叶蝉科,飞虱科,木虱科,粉虱科,蚜科,硕蚧科。

(4)半翅目(HEMIPTERA):

花蝽科,肓蝽科,长蝽科,缘蝽科,蝽科,猎蝽科,拟猎蝽科。

(5)鞘翅目(COLEOPTERA):

步甲科,虎甲科,叩头甲科,瓢甲科,天牛科,叶甲科,豆象科,鳃金龟科,丽金龟科,花金龟科,象甲科。

(6)脉翅目(NEUROPTERA):

草蛉科。

(7)鳞翅目(LEPIDPTERA):

弄蝶科,粉蝶科,麦蛾科,卷蛾科,螟蛾科,夜蛾科,毒蛾科,天蚕蛾科,灯蛾科,天蛾科,尺蛾科。

(8)双翅目(DIPTERA):

瘿蚊科,食蚜蝇科,潜蝇科,杆蝇科,种蝇科,寄蝇科。

(9)膜翅目(HYMENOPTERA):

叶蜂科,姬蜂科,小蜂科,茧蜂科,金小蜂科,赤眼蜂科。

(10)蜱螨目(ACARINA):

叶螨科,走螨科。

第五章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

第一节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对昆虫的影响。

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1.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对温度的反应和适应范围,因各种情况不同而变化,如昆虫种类、温度变化的速度和持续时间;季节差异、发育阶段、雌雄性别和生理状态等;低温对昆虫的影响;温度与昆虫发育的线性关系,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温度对昆虫生殖、寿命、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2.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获得、失去和保持水分的方式(由食物中得来,通过排泄失去水分,昆虫对保持水分在形态、生理和习性上的适应);昆虫对湿度适应性的类型和特点;湿度对昆虫的影响(成活率、生殖力和发育速度等)。

3.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温湿系数及其应用;气候图及其应用。

4.光对昆虫的影响

光的波长;光照周期;光照强度。

5.风对昆虫的影响

对昆虫的扩散迁移,特别是远距离迁飞有较大影响。

对迁飞性害虫的大范围的异地预测。

第二节土壤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土壤各种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学时:

0.5学时

教学内容:

1.土壤温度

土温主要影响生活昆虫的生长发育和栖息活动。

了解土温变化及土壤昆虫垂直迁移活动的规律,在害虫预测和防治上的意义。

2.土壤湿度

土壤干湿程度与地下害虫的活动为害的密切关系。

3.土壤机械组成

4.土壤化学特性

第三节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生物因素的基本概念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对昆虫的影响。

学时:

0.5学时

教学内容:

1.生物因素的基本概念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2.食物因素

昆虫的食性和食性分化;食物对昆虫的影响;植物抗虫性。

3.天敌因素

昆虫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食虫昆虫,包括捕食性和寄生性。

第四节昆虫的种群动态

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昆虫的种群动态及其生态对策类型等。

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1.种群的基本概念

概念:

是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同种个体的集合体,即同种个体的群体,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地理种群;食物种群;单种种群,混合种群。

2.种群基数估测方法

样方取样;标记回捕估计种群数量。

3.种群的生态对策

r-对策和k-对策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五节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

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农业昆虫的田间调查统计以及虫情的表示方法等。

学时:

0.5学时

教学内容:

1.昆虫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方法

随机分布;非随机分布,包括核心分布型、嵌纹分布型;田间调查取样方法,随机取样,包括对角线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分行取样法、z字形取样法等。

2.田间虫情的表示方法

以虫口表示(地上部分的虫口、地下部分的虫口和飞翔的昆虫或行动迅速不易在植株上计数的昆虫;以作物受害情况表示(被害率、被害指数、损失率等)。

第六节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

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农业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等方面的预测预报。

学时:

0.5学时

教学内容:

1.发生期的预测

期距预测法(诱集法、田间调查法、人工饲养法);有效积温预测法;物候预测法。

2.发生量的预测

有效基数预测法;经验指数预测法;形态指标预测法。

3.分布蔓延地区的预测及其意义。

4.预测预报工作的发展。

第六章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植物检疫

目的:

掌握植物检疫的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时:

0.5学时

教学内容:

植物检疫是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人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扩散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防治措施。

对外检疫(国际检疫)和对内检疫(国内检疫);重要性;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和方法;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定;检疫的程序和方法。

第二节农业防治法

目的:

掌握害虫的农业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学时:

0.5学时

教学内容:

农业防治:

原理和特点;耕作制度、灌溉排水、合理施肥和田间管理与害虫防治;抗虫品种及抗虫机制,我国抗虫育种的成就,国内外抗虫育种工作的发展趋势;农业防治法的优缺点。

第三节生物防治法

目的:

掌握害虫的生物防治的原理、特点、方法及其应用。

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的特点,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益生物的利用;我国生物防治工作的成就。

第四节物理机械防治法

目的:

掌握害虫的物理机械防治法的原理和方法。

学时:

0.5学时

教学内容:

物理机械防治法:

器械捕杀;利用趋性诱杀;阻隔杀虫;温湿度和放射能的应用;激光能的应用。

第五节化学防治法

目的:

掌握害虫的化学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几种常用杀虫剂农药的剂型及应用。

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的特点;害虫抗药性的类型及防止方法;常用杀虫剂简介农药的剂型,有机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熏蒸杀虫剂,特异性杀虫剂;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第六节害虫综合治理

目的:

掌握我国现行的植保方针和农业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

学时:

0.5学时

教学内容:

农业害虫的综合治理:

我国现行的植保方针和综合治理的概念;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害虫的防治指标;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

第七章地下害虫

目的:

掌握地下害虫的种类及各种害虫的学名、分布、寄主与危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发生条件和规律,预测方法,防止策略和综合治理方案。

学时: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蝼蛄类:

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

二、蛴螬类:

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黑绒鳃金龟,铜绿丽金龟。

三、金针虫类:

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

四、种蝇类及韭蛆类:

种蝇,葱蝇,萝卜蝇,迟眼蕈蚊。

以上各种害虫的学名,分布,寄主与危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发生条件和规律(影响发生的环境因素),预测方法,防治策略和综合治理方案。

第八章多食性害虫

目的:

了解并掌握多食性害虫的种类、为害特点、分布、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等。

学时: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地老虎类:

小地老虎,黄地老虎。

二、黏虫

三、草地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