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908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

《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全国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及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在正常的人际交往条件下,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活动】我们用数学方法来验证一下。

向你的人际网络发出“我想认识刘翔”这个信息,可能覆盖多少人?

  如果你的人际网络是150人的话,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可能达到的人数是150的6次

  方,等于11390625000000,即*10的13次方。

  即使消除一些重复的节点,这个数字也远远超过整个地球人口65亿的若干倍。

  【叙述】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是一位专门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发现的。

【投影】社会心理学家认为:

世界上一个个独立的人,通过自己的关系纽带互相交织。

  继而形成一张庞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问题】它对我们从哲学上研究事物的联系有启发吗?

  其实能启发哲学思考的不仅有社会心理学,还有大气物理学。

著名的“蝴蝶效应”就说明联系在自然界同样广泛存在。

  【投影】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分别以社会和自然为研究对象,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会中人和人相互联系,自然界中无机物有机物、动物植物也相互联系。

你们想一想:

社会和自然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社会和自然组成客观世界,它和主观世界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共同构成“整个世界”。

  【叙述】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只是研究整个世界的某个领域或局部。

【问题】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对事物的联系进行总结和概括,能得到什么结论·

任何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问题】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划分是一成不变的吗?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可以相互转化。

只是于空间和范围的不同才有了内外之别。

站在哲学的高度看世界,我们会发现: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事物的联系广泛存在。

我们把联系的这一性质称之为“普遍性”。

  【投影】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社会学家只是把人与人的联系想象成“人际关系网”;

而哲学家眼中的“网”包罗万象。

  【投影】“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问题】不仅如此,恩格斯的话还揭示了联系的实质,就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种相互作用既存在于事物之间,又存在于事物内部。

  【投影】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投影+问题】珠峰照片。

这是哪儿?

你不一定知道。

  【叙述】但是如果我告诉你:

它地处青藏高原、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呢?

  人只有在联系中才能认识事物。

为什么?

因为事物只有在联系中才能产生和存在。

珠峰形成于地球最近的一次造山运动,距今已有4000万年。

20XX年我国重新测定珠峰的身高为米,尽管比30年前测定的米矮了近4米,但它仍是地球的最高峰。

  【问题】在珠穆朗玛峰被发现之前,哪座山峰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

  珠峰是客观存在的。

它的形成是事物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而且至今还在相互作用中缓慢变化,这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事物是客观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这就是说:

  【投影】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问题】什么是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那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

【投影】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问题】今天是18号,我的比赛序号是18号,这对比赛结果会有影响吗?

我们既不能主观臆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忽略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影响。

【叙述】“客观性”是对人类意志的极大挑战。

  【问题】想想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无能为力”的感觉?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叙述】小男孩、大石头、父亲的故事。

【问题】小男孩的“无能为力”就源于联系的客观性。

父亲为什么说他没有尽全力?

学生回答,归纳:

人类可以把无能为力变成有所作为!

这就是:

  【投影】联系客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问题】面对联系,人们不可以改变的是什么?

可以改变的是什么?

  不可改变的是联系的存在;

可以改变的是具体联系,这是人“有所作为”之处。

【问题】怎么才能改变联系的具体形式?

  【投影】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属性,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我们想方设法结识新朋友、那个小男孩寻求父亲的支持、测绘人员采用先进技术与珠峰亲密接触,都是在创造条件建立具体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人的能动性的过程。

【叙述】我们常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目前的“实际”是: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又具有客观性,它是具体而有条件的。

【问题】这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什么启发?

  【投影】基于联系的普遍性:

要有战略眼光、全面把握;

  基于联系的客观性:

要有战术思想、具体分析。

  【叙述】对事物既要全面把握,又要具体分析,这正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问题】我们如何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呢?

【投影】胡锦涛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叙述】安倍晋三访华引起中国、日本乃至国际的普遍关注,因为破了例:

1.日本新首相就任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一般是美国,圈定中国作为首访国这是头一次;

2.出访是要有对方邀请的,上届首相小泉就从未接到这样的邀请,在任期间几次想访华都未能如愿,很没面子。

  【投影+问题】为什么不邀请小泉访华?

  过去几年中日之间的重大分歧。

这些问题伤害民族感情、影响国家利益。

这些问题有其历史渊源,即“纵向联系”。

  【投影】网友评论。

  【问题】结合这些评论,谈谈你对中日关系有什么看法?

  【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要邀请安倍访华?

安倍为什么接受并首访中国?

  【叙述】中日关系中“政冷经热”的状况对双

  方经贸发展不利。

“政经分离”、外交孤立的局面也将给日本国内稳定带来重大隐患。

【叙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国家利益。

  【叙述】在这里,政治与经济的联系、国家与国家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纵横交错;

再加上中日与东亚、与国际的联系,就更加错综复杂。

面对中日关系的冷静、理智和以大局为重,恰恰是在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鼓励学生表达看法。

你们的有些观点与我国政府的主张不谋而合!

  【投影】我国关于中日关系的五点主张【叙述】从我国对待中日关系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我们目标是构建和谐的外交关系。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主题也是要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结束语】从国家来看,无论构建“和谐社

  会”还是构建“和谐世界”,其哲学理论依据都是“普遍联系”!

  对我们来说,怎样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有大局观,要有高瞻远瞩的胸怀;

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要有脚踏实地的理性!

  现在就让我们每个南师附中人,站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我们的校训: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相信大家会有新的体会!

谢谢大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点评

  王立新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冯琳老师执教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课,在第四届全国思想政治课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之所以取得好成绩,我以为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和特点。

  1.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追求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有机的统一。

本节课,教师以南师附中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导入,以“有缘千里来相会”为典型分析。

  以“蝴蝶效应”理论为知识拓展。

在教学导入和初始阶段,就编制了一个充满联系的网络认知世界,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和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体验、从中感悟,明辨哲理,将学生的思维从一般水平提升到哲学高度,认识“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联系不仅包括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相互关系,而且包括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关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逻辑是新课程追求的教学起点,学科逻辑是新课程追求的教学支撑,两者相互统一、植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课程理念,体现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并且指导实践的课程设计追求,也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价值。

2.遵循哲学思维的特点,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第一,教师的教学着眼点不仅仅是哲学概念的精彩讲解,也不是哲学观点的理论廓清,而是让学生在分析典型事例基础之上,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理论支撑,深刻体会本课所学哲学原理的科学依据,强化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理论基础,自然导出方法论要求。

这种从典型个例分析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领域的共性提升,再到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主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宏观概括,遵循了人类的认识路线,遵循了哲学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建构哲学观点,体现了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的要求。

第二,教师将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点紧紧锁定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之上,试图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后,形成清晰的世界观意识和方法论意识,懂得“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懂得观察任何事物、看待任何问题,都要从事物所处的具体联系中寻求答案,只有发现事物联系的经纬网络、历史渊源,才能科学地全面地认识事物。

这种教学定位,有助于学生哲学思想铸造,有助于思维方式提升,它抓住了哲学教学的真谛,体现了用哲学的思维讲授哲学的可贵思想。

  3.追求整体设计,讲究设问艺术,善于启迪思维。

本节课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特别是在提问设计方面,充分展现了教师教学艺术。

  本节课给我们的最大启迪是:

哲学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概念层面,不能没有深刻思维。

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或许应该成为哲学教学的共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