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9576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单元学习

阅读单元学习提示,大体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及学习方法。

引出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

结合课题,以及文中的注释,读读文中的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有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文中就是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

(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指导2——32自然段分四部分:

(1)2——7:

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被捕前)

(2)8——17:

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被捕时)

(3)18——29:

写我们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法庭上)

(4)30——32:

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

(被害后)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通过注释、查字典等方式弄懂。

2、学习词语。

(1)交流词语。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二课时

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品读课文重点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重点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画出来,然后交流。

1、被捕前:

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

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留在北京:

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

与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8——17自然段。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李大钊作为一个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第8——17自然段。

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

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先让学生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

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并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

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

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

课后,请同学们结合第65页的“阅读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第11课*灯光

教学目标

1、读记“战地、突击、歼灭、陷入、憧憬、阻击、点缀、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继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时

引入课文,揭题,整体感知

1、提示引入: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

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却对灯光有着特殊的感受,因为在他的经历中,围绕着灯光,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

请你们翻开课文第11课《灯光》,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多好啊!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课文的感受。

2、通读课文。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学生默读课文。

理清:

一头一尾写的是现在,中间部分写的是往事。

课文用插叙的方式,插叙往事。

学生自读课文中间往事部分。

精读往事的部分

1、学生默读这部分,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3、自读思考,交流讨论。

(1)“我”为什么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图,在默默地沉思着什么?

(3)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课文诉题目是“灯光”,你觉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4.重点讨论: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充分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第12课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剥削有、兴旺、解救、哀思、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并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1、读通课文,掌握生字词。

2、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了角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的一篇精彩的演讲,这是一篇议论文。

2、理解背景:

阅读第58页“资料袋”

3、介绍议论文: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手段,对客观的本质及规律性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以阐述事理或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有三在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读得流利感情。

2、朗读课文说说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3、再读课文,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三个方面:

怎样看待生与死,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要团结人民。

了解表达方式

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怎样层层剖析的。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论证自己的观点。

文章是以“总论——分述”的结构。

层层深入,讲得非常清楚、准确、全面。

下一节课我们再具体来学习文章的句子来感受吧。

学习生字新词

生字:

鸿、鼎、旺、炊

生词:

鸿毛、目标、兴旺、炊事员、司马迁

五湖四海:

这个词泛指全国各地。

 追悼:

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哀思”“哀”指“悲哀”;“思”指“思念”;“哀思”这个词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固:

本来。

于:

比.或:

有的

完全:

就是百分之百的意思。

在课文中这个词指的是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没有别的其它的目的。

 彻底:

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而没有其它的目的。

第二课时

朗读全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5、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6、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完成课后思考题,巩固

第3题: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共有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朗读、背诵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练习背诵课。

第13课*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价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感受总理崇高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强烈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不止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

皂找出有关语句,画来。

”还可以让学生读读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

抓住重点句,探究课文重点山内容和语言表达

1、小组合作交流:

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

哪些句子写出了生活的“简朴”?

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周总理的“劳苦”和“简朴”?

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文,用“————”画出说明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用“﹏﹏﹏﹏”画出表现周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

并把相关句子读一读。

读句子,并理解……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极其,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

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

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生活之“劳苦”)

读句子,并理解……

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

“我今晚上要批文件。

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一尺来高、一叠)

读句子,并理解……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一句一句地、画一个小圆圈、一边看一边思索、停笔想一想、问我一两句)

2、有感情地读句子……

3、用上“虽然……但是……”一词说话:

1周总理的工作是劳苦的,他的生活是简朴的。

2周总理要审阅的稿子有一尺来高,他审阅每一篇稿子时都是严肃认真的。

3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4、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并背诵

说感受

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总结后板书

口语交际三

目的:

在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课时

一课时

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畅谈理想

教师带头讲自己的理想。

调动学生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理想”。

回忆本组教材中人物的理想。

交流自己知道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名人”小时候的理想,并简单说说自己的感想。

结合具体事例明确什么是“理想”:

是自己希望实现的,又对别人有益的。

学生准备说自己的理想

提示:

对自己的理想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畅谈。

这样才能说得有条理。

小组交流。

注意:

别人在说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可以相互评价。

集体交流

小组推荐代表演讲。

教师鼓励:

希望大家为了的理想而努力,今后都能实现。

习作三

教学目的

在写作中,使学生能有条理地表达。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交流:

演列举出自己的理想。

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要让学生意识到理想没有好坏对错贵贱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树立这理想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对别人有益的,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很有意义。

习作指导

1、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写清楚在方面的内容:

(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

(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了让学生有条理表达,要求学生列出简单的提纲:

2、交流提纲,重点听“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和“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3、学生起草。

按自己的提纲进行习作。

4、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全班交流、评议。

指出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

6、誊抄。

回顾·拓展三

目标

1、“交流平台”回顾本组课文所记录的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

2、“日积月累”有感情地朗读《囚歌》这首诗,感受诗中所蕴涵的叶挺将军“峻烈的正义感和挺进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4.复习听写,检查

1、听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检查修改。

5.学习“交流平台”

1、自由交流学习收获。

(1)浏览本组教材,在小组里交流学习收获。

(2)在全班交流学习收获,可以从内容、思想感情、写法、议论文特点等方面自由谈论。

2、了解课本“交流平台”中小林和小东交流的内容。

3、着重交流“首尾呼应”的写法。

回顾哪些课文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匆匆》匆匆《顶碗少年》。

小结:

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交流平台”出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内容要体会思想感情,了解人物形象,还要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日积月累”及“课外书屋”

学习“日积月累”

1、朗读《囚歌》,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了解叶挺生平及《囚歌》写作背景。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军事家,曾任新四军军长。

后来被国民党长期囚禁,坚决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

这首诗就是他在重庆被囚禁时写。

3、引导学生变读了《囚歌》的感受,体会叶挺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囚歌》。

(2)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忆,还知道哪些革命诗,引导了解教材最后“综合复习”中《狱中联欢》的对联。

学习”课外书屋“

引入“课外书屋”:

从《囚歌》和《狱中联欢》引出小说《红岩》,进而引导读“课外书屋”的提示,了解像《红岩》一样的革命题材的小说有很多。

自由交流:

说说自己了解哪本小说,或者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形象,借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鼓励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生的好习惯。

第14课卖为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能正确读写:

“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阅读导语,导入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小结:

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1.

2.

3.

4.再读课文:

说一说小女孩共擦燃一几次火柴,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

一共擦燃了五次火柴,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是火炉,第二次看到的是烤鹅,第三次看到的是圣诞树,第四、五次看到的是奶奶。

5.她为什么会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

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

撑握词语,练习写字

读写词语:

“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

正确书写:

“乖、裙、兜、币、哎、橱“五个字

第二课时

巩固字词:

听写

抓住重点句,了解作者表达的特点

1.上节课人们默读课文知道了小女孩先后五次擦燃火柴。

她为什么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呢?

2.以第一次擦燃火柴引导精读民,读出小女孩敢于擦燃火柴的勇气,读出火柴光焰的奇异,读出火柴熄灭后回到现实的冷酷无情。

3.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讨论:

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见大火炉?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小女孩太冷,期盼大火炉出现,可见作者的想象和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

5.引导学生仿照这一段的读法自学第二、三、四、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读好重点句,体会作者感情

读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与你的同桌或小组讨论讨论。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个地方是什么样的地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是小女孩梦想中的天堂,因为现实中穷人是不可能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只有传说中的天堂才有可能。

这句话实际是说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2.“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在年夜冻死了。

”为什么小女孩死了脸上还带着微笑?

因为小女孩在监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多的幻象,她是在美好的幻象中死去的,特别是看不见了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脸上还带着微笑。

3.“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

“曾经”指的是在擦燃火柴中产生的幻象。

前一个“幸福”联系上下文可知:

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是彻底幸福了。

实际上小女孩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幸福。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劳苦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

拓展

1.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却是这样悲惨。

这个故事难道不深深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吗?

是的。

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故事后深有感动,就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写的这首小诗吧。

(读)

2.读了这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相信你也是非常感动吧,请你也写上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吧。

第15课凡卡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毒打、撇嘴、欺负、抽噎、匣子、冻僵、逗笑、窜过、孤儿、打搅、甜蜜、黑糊糊、笑眯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揭示课题。

学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秀的外国短篇小说《凡卡》。

2.介绍了解背景。

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一生处于沙皇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时代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

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是分哪几个部分来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的爷爷,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里当学徒的生活痛苦,想让爷爷接他回去。

课文大到致可以分成准备写信、写信、寄信三个部分)

2.交流初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扫除字词障碍。

读信的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初读信的内容,整体感知

1.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为什么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

快速浏览课文,把信的内容标出来,看看是哪几个自然段?

2.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自由读一读,读后讨论,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作者布置

练习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听写词语(词语略——教学目标中的词语)

继续读信的内容,体会情感

细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1.通过读信,你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

联系课文具体谈谈。

2.学习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写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了解凡卡挨打、挨饿、睡不好觉的痛苦。

3.学习第8、10、15自然段中写凡卡乞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进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4.自由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莫斯科是个很繁华热闹的城市。

5.既然莫斯科这么繁华热闹,为什么凡卡还要苦苦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呢?

6.小结:

读完凡卡的信我们可以知道凡卡在城里当学徒时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7.质疑:

对于凡卡的信,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相机指导说明第10、11、12自然段引号的用法。

8.凡卡小小年纪就受尽了苦难。

他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学习吧。

感知凡卡的回忆,体会文章情感

(一)回顾,默读“回忆”

1.说说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2.课文除了写凡卡的信还写了什么?

(对乡下生活的回忆)

3.标出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段落,并读一读(第4、5、6自然段和第13、14自然段)

(二)再读“回忆”,感受快乐

1.凡卡回忆了哪些事?

2.凡卡是在什么情况下回忆起这些往事的?

3.小结:

课文就是这样,把凡卡给爷爷的信、以及他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穿插起来写,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凡卡在城里的痛苦生活。

4.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凡卡的快乐呢呢?

再读写回忆的这些段落,画出表现凡卡快乐的句子。

并交流。

第三课时

继续感知凡卡的回忆,体会文章情感

读“回忆”,感受写法

1.凡卡一边写信,一边回忆往事,让人感受到了凡卡回忆往事时的那份快乐。

自己再仔细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在乡下生活真的是那么快乐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