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0189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题.docx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考题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全国卷高考题整理(2010-2016)

1、(15分)(2010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

盗鬻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

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

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

 

2、(15分)(2011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

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

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境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

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

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

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10分)

 

3、(15分)(2012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10分) 

 

 

 

 

   

4.(15分)(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5.(15分)(2013年新课标全国2卷)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       

 

6.(15 分)(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

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规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 分) 

 

7、(15分)(2014年新课标全国2卷)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

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

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

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

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

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9分)

 

8、(15分)(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 

 

8、(15分)(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

 

9、(15分)(2015新课标全国2卷)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

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7分)

 

10、(2016新课标全国1卷)(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分) 

 

11、(2016新课标全国2卷)(15分) 

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6分) 

 

历史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全国卷高考题整理   答案(2010-2016)

1、(2010新课标全国卷) 

 

(1)  (8分)不同之处:

第五琦:

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

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1)(7分)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2、(2011新课标全国卷) 

 

(1)  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3、(2012新课标全国卷) 

(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4、(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1)宗旨:

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

任务:

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

目的:

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3)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5、(2013年新课标全国2卷) 

 

(1) 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6分)  

 

(2) 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9分) 

6、(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7分)

 7、(2014年新课标全国2卷)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失去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8、(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9分)

9、(2015新课标全国2卷)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

(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7分)

10、(2016新课标全国1卷)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11、(2016新课标全国2卷)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