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0414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docx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艾尔乌德指出: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我们认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 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上面公式的含义是: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提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作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后者是内隐的,属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

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分为四个层面)

(1)个体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

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

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心理学

关注的中心是个体

关注的是群体和社会

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

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

 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更,

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

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研究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

研究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

和参与观察法

国际上核心的学术刊物是美国

心理学会的《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国际上核心的学术刊物是美国

社会学会的《社会心理学季刊》

 

 

 

 

 

 

 

 

 

 

 

  

 

 

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研究(1976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

一、哲学思辨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制约,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

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

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善”,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是改变社会。

二、经验描述阶段:

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经初。

其特点是: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分析。

这一时期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达尔文的进化论:

 

德国民族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出版了<民族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列朋《群众心理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德国弗洛伊德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和德国莫德。

奥尔波特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

20世纪30、40年代是社会心理学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

这时期出现了许多用实证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名学者:

(1)瑟斯顿、李科特

他们在态度测量的研究方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瑟斯顿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的结构,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也叫瑟斯顿量表。

李科特对量表进行简化,使态度测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手段。

(2)谢里夫:

他们通过“游动郊应”研究群体的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变化,发现群体特有的、并为其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方式就是社会规范,它是群体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

(3)莫里诺:

发展了社会测量法

(4)勒温:

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

二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特征:

●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

●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由于复杂的社会情境无法在实验室中模拟,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价值中立的原则:

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二)系统性原则:

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

(三)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

因而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是:

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

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者说明,求得理解。

3、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

(一)观察法:

观察分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

自然观察:

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行为进行观察,特点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自然观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信息。

参与观察: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其特点是,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用参与观察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调查法:

又称询问法

 研究者拟出一系列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然后分析整理搜集到的资料,以达到描述、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的目的。

传统的调查有口头调查和纸笔调查,口头调查即访谈,纸笔调查就是问卷。

1、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与观察法一样,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特点:

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

若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访谈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这是为了保证访谈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郊性。

访谈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是普通的“聊天”。

分类如下:

(1)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

是标准化访谈,要按统一的要求,依照一定的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非结构访谈的访谈提纲是粗线条式的,访谈者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

访谈的过程:

准备工作 接近被访谈者 应对拒绝的技巧 谈话与提问的技巧  追问的技巧

(2)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是面对面访谈;间接访谈是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访谈,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问卷法:

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叫问卷法。

问卷法的特点:

标准化程度较高;收效快.

问卷的构成:

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一些人口学的数据的记录、

结束语、计算机编码

问卷法设计的主要原则:

 ⑴目的性原则       ⑵全面性原则      ⑶非歧义性原则   

 ⑷非暗示性原则     ⑸适度规模原则

(三)档案法

 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

 内容分析通常先选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设计的分析类别与维度较为严格地评判记录,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长的趋势研究。

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的“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

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不能任意推广到现实情境中

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

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原因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的解释力较弱

有人称社会心理学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理论目的是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最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的。

因此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所有心理学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四个流派:

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

一、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

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

后来霍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

20世纪50至60年代米勒、多拉德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来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1963)。

(二)学习的机制:

社会学习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

联想、强化与模仿。

1、联想:

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铃唾液分泌实验。

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

2、强化:

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

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

奖励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3模仿:

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

(三)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

1、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

2、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

3、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二、社会交换论:

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它重点强调: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其他代表人物有布劳、埃莫森、蒂博特、凯利。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的五个相互关系的命题:

1、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2、刺激命题:

相同刺激可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

4、剥夺满足命题: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5、侵犯赞同命题:

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

三、符号互动论: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符号互动论始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

始于20世纪30年代。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于他人的互动。

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

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四、精神分析论:

亦称深层心理学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2、力必多3、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4、生本能和死本能5、人格结构:

有三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心理学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论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概念:

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斯多德就指出: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学术界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的个体的再教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的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二)学校

(三)大众传播媒介

(四)参照群体

五、社会化的分类

(一)语言社会化:

全部社会化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1、性:

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2、性别:

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

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三)道德社会化

三个方面: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四)政治社会化

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

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规律。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1)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按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分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3)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4)按角色承担者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四、角色失调:

有四种形式:

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1、角色冲突:

有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指同一主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比如教师,要有权威者的角色,又要和学生作朋友,两种角色难以协调;角色内冲突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如教师的社会角色,国家期望教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下功夫,而家长和管理部门要求多做提高升学率的工作,经常会发生矛盾.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

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

自我、身份与自尊

一、自我

(一)自我的要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是詹姆斯关于自我的概念。

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二)自我的结构

自我主要有五个层次: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和的自

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

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4、理想自我:

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

5、反思自我:

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

是自我概念的反馈的层面。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已.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我是谁

二、身份

身份是指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其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和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

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是由身份决寂静的行为期待。

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契约性

三、自尊

自尊涉及:

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一)自尊的概念: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需要:

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意思是说:

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

(二)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三)自尊的测量:

罗格伯森发展了一个自尊量表 

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

一是自然信息(物知觉),二是社会信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所谓“图式”,是人脑是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人往往是经验主义的,过去的经验会对其未来认识事物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形成新的图式。

图式的主要作用:

⑴、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⑵、影响记忆:

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⑶、影响自我知觉:

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⑷、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的郊应

(一)首因郊应与近因郊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郊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印象,称为近因郊应。

首因郊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郊应,而不熟悉的人或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郊应。

(二)光环郊应

个体对认知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如:

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郊应,也称晕轮郊应。

光环郊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1、加法模式:

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

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

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4、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四、印象管理

1、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就是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2、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个体知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现实生活中,在不同的情境里,每一个体都承担着许多的社会角色,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的期待。

3、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在都知道对方在不断观察、评价自己、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