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0573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9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docx

暑假物理远程研修个人专辑

 

科目:

物理

单位:

宁阳十二中

姓名:

徐新运

 

目录

1、从生活走向物理——谈密度概念的建立

2、课标变化来自于对物理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

——谈《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课标变化

3、调整就是进步

——“关于“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课标修订及教学设想

4、高效课堂是新课程的沃土

——谈《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教学实录

5、让物理教学回归学生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谈密度概念的建立

宁阳十二中徐新运

虽然自己任教已经27年了,经历的几次教学改革有的已经印象模糊了,但十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却使我精神振奋,记忆深刻,并且愈来愈感觉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是新课程改革鼓舞了我。

下面,结合密度概念的建立谈一下自己的新课程理念的变化。

在生活实际中,凡是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一斤铁与一斤棉花一样重”,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物理常识的人来说,则认为“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因为用手掂一掂,会觉得铁沉,而棉花轻。

为什么?

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借势提问学生、启发学生: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的认识?

那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眉头紧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落实了,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

我在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中,设计了“自主探究与剖析发现”过程。

我们知道,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其质量是不相等的,而体积不同的铁块和木块,其质量却相等。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拓展教材和课堂资源,采用了两组探究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组:

在探究“水、铝块和蜡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水、铝块和蜡块做实验。

学生取不同体积的水、铝块和蜡块,分别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其质量和体积,并记录数据,列出表格。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数据,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出结论如下: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2、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延伸归纳出: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物质的特性,即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由此,建立了密度的概念。

第二组:

采用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让学生进行猜想,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塑料重呢。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能顺利得出结论,揭示密度概念。

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和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尤其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能进行数据处理,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这样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由于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

因此,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新课程理念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当然也发展了学生。

在课堂小结中我总结道,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而且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我在教学反思中写到,物理教学中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能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新的动力,使自己越来越愿意上好每一节物理课,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常颖颖2天前IP:

124.166.*.*回复

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经过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指导教师陈跃忠3天前IP:

221.1.*.*回复

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

指导教师曹启刚3天前IP:

221.1.*.*回复

在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注重从生活实例出发,设计了“自主探究与剖析发现”过程,拓展教材和课堂资源,采用了两组探究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学习和借鉴。

课标变化来自于对物理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

——谈《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课标变化

宁阳十二中徐新运

本来新课标通过专家、一线教师等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较好地适应了教学的需要、适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适应了考试与甄别的要求,已经改变了物理知识难度、宽度、长度,基本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但是,随着素质教育形势的变化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也发现了一线确需改变的标准和内容,尤其是通过今天的学习视频,使我们对《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课标变化的认识更加重视,下面我就自己对《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课标变化谈几点看法。

一、对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的修改

(1)删除了“有评价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

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较好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把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知识点删除,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

(2)把“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改成了“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对物理概念的认知界定较好,运用了描述、列举等行为动词适应教学实际,体现了课标的可操作性。

(3)增加了“经历的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的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好,把物理概念的要求进一步明晰、界定、确定,有利于教的有的放矢,学的目标明确。

总之,这样调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了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物理仪器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改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团结互助意识,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达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

二、关于《物质的形态和变化》教学设想

1、从生活走向物理。

引入时可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现象入手引入温度。

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分组实验的办法学习概念和温度测量,必须将将温度概念贯穿始终。

2、利用探究实验。

在使用温度计实验的过程中,设计学生实验发现温度变化与物态变化的关系,从而引出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介绍6种物态变化。

通过烧水的条件,让学生讨论猜想沸腾的条件,从而设计分组实验探究认识沸腾条件现象,引出沸点,对比蒸发总结归纳沸腾和蒸发异同点,及汽化的定义状态改变。

设疑“固液态可以相互转化吗,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你可以与同学设计探究吗?

”设计实验,自主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并且解释大量生活和自然现象。

3、利用当今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并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问题提出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使教学内容得以融合与升华。

4、拓展学生思维。

着眼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激发学生学以致用、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课标的变化必然要和题型特点相适应

第一组:

1、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家庭里洗淋浴,那么比较适合人体的水温应该是()

A、20℃B、30℃C、43℃D、60℃

2、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

A、一定降低B、一定升高C、一定不变D、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

说明:

题目紧扣变化了的课标,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

第二组:

1、在下列几组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是吸热的是()

 A、熔化、液化、汽化B、液化、汽化、升华

 C、升华、汽化、熔化D、凝固、液化、凝华

2、在下列的四个图象中,表示萘熔化的图象是()

3、将酒精从水与酒精的混合液中分离出来,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它们的()

A.密度不同B.体积不同

C.熔点不同D.沸点不同

说明:

这些试题比较科学,比较好,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符合课标要求。

第三组:

1、下列物态变化的事例中,正确的是()

A、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B、夏天荫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湿润,这是液化现象。

C、舞台上用干冰制作“云雾”,这是汽化现象。

D、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或消失,这是汽化现象。

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100℃的水将()

A、一定沸腾B、一定不会沸腾C、一定蒸发D、都不可能

3、水的凝固点是0℃,冰的熔点也是0℃,那么在0℃时,()

A、水一定以液态存在。

B、水一定以固态存在。

C、一定是冰水混合物。

D、都有可能,

实际上,以上例举的题目,根据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考察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这些的能力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根据课标的变化特点进行培养,较好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调整就是进步

——“关于“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课标修订及教学设想

宁阳十二中徐新运

一、关于“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课标没有变化的内容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例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用玩具激光器产生激光,用烟雾显示激光,注意不能直射眼睛),入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也增大。

例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四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例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2、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例 探究光束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例 通过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

例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3、关于“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课标中没有变化的内容

(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定律。

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二、关于“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课标调整的内容

通过研讨和学习,发现本次调整大约有五个类型:

第一类是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

第二类是细化条目,是更便于操作,便于评价:

第三类是适当地删减一些知识,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类是增加一些内容,更好地凸现三维目标,落实三维目标。

第五类是有一些两个或三个条目整合为一个条目,或者这个条目拆分为两个条目等。

除此之外还有的是文字微调。

还有一些是完全没有修改。

关于“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课标调整的内容有:

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

如把“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折射的规律”调整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还有把“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调整为“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

2、细化条目,是更便于操作,便于评价。

如把“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修订后,进一步明确了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不仅增强了可评价性,而且避免了盲目加深或拓宽教学要求

3、增加一些内容,凸现三维目标,落实三维目标。

如增加了“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还有把“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调整为“通过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

增加了“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要求。

4、就叙述上作了一些调整。

如把“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用玩具激光器产生激光,用烟雾显示激光,注意不能直射眼睛),入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也增大”调整为“探究光束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三、关于“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教学设想

(一)、设计好探究实验。

实验是最丰富的语言,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1、本节课的难点是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为此可突出这难点精心设计一套演示实验,便于学生猜想,并引导学生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类型

主要器材

主要目的

射击比赛1

全体学生参与

激光手电、靶子。

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下个实验

射击比赛2(反射后击中目标)

全体学生参与

比上面多一块平面镜

引出光的反射

研究光的反射定律1

全体学生参与

可折叠的纸板,平面镜及激光手电,量角器

精确研究“两角相等”及共面问题

“找眼睛”

全体学生参与

直立的一块较大的平面镜。

引出“光路可逆”

射击白纸与平面镜

学生参与演示

激光手电、白纸和平面镜

通过光斑的亮暗引出两种反射

幻灯片分别投射到白布和平面镜上

演示

幻灯机,盖有白布的大平面镜充当银幕。

比较两种反射

2、应用模型演示法:

通过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突破性模型装置是帮助学生最直观的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关键。

3、利用谜语引入新课。

如“表面平平的一块镜,你对它笑来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变鬼脸它就对你变鬼脸”。

让学生猜出谜底,引入新课。

4、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实验记录。

如关于平面镜成像。

可这样设计:

提出问题:

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

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

进行猜想:

_____。

设计实验:

_____。

选用的器材:

______。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用平面镜做实验;

(2)换用玻璃板做实验;(3)记录数据的表格。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分析和论证:

(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得出了什么结论?

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5)评估与交流:

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

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

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

课后同学们自己探究一下。

5、在光的折射教学中也要采取学生身边的实例和探究实验来完成。

可设计为:

(1)创设情境,实验导入。

通过小实验“折射断笔”和“硬币显形”认识折射现象,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探究的兴趣……。

(2)主动探究,构建知识。

通过探究和动画演示突破本节重点。

小组实验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老师:

鉴于光的折射现象实验可见度不大,所以在实验前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变化推断光在水中的传播方向的变化。

并强调实验时,至少改变三次入射光线的角度,仔细观察入射光线改变后,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又将怎样改变?

记录实验结论。

小组实验2: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

学生:

把光垂直射入水中,观察折射光线,判断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

(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3)联系生活,解释现象。

(通过学生的动手感知,讨论交流和动画演示突破难点)

分小组讨论,说一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让学生亲自体验光的折射现象的奇妙,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享受运用知识的快乐。

如光折射现象:

折射断笔、字升高了、硬币显形(学生体验)、露珠上的风景、晚上星星眨眼睛、水中看岸上的物体变高了、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二)设计科学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就教师而言,可通过小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主体验、感悟、探究;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可见度不大的折射现象用动画演示出来等。

就学生而言,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

(三)用好反思评价和拓展思维训练,

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可让学生进行反馈。

这节课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

我学会了什么?

我还想知道什么?

我的收获是什么等。

总之,所有的整堂课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一次次的活动、探究、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将激励教育贯穿于课堂,以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在活动中质疑,在质疑中求知,在求知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感受知识的奇妙、生活中物理知识的有趣、实用!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曹启刚一天前IP:

221.1.*.*回复

对新旧课标的调整情况分析的条理清晰,思路严谨,注重学生探究思维过程的培养,应对的策略实用有效,值得推荐。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的沃土

——谈《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教学实录

宁阳十二中徐新运

今天是远程研修的第四天。

刚才观看了一位老师的关于《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教学实录,深受鼓舞,初步感受到这位老师的独具匠心和艺高胆大,把容量特大的教学内容竟然完成的非常顺利,就课堂实录中的师生对话,可以肯定,这节课是成功的,课堂是高效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节课在落实新课程目标和理念方面是较好的。

同时,这节实录确实给广大物理教师提供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评价空间和珍贵机会。

所以,非常感谢远程研修的各位专家和名师。

我从事物理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尤其是实行新课标教学的十年间,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应用和理解。

所以,针对这节课堂实录,本人愿意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课堂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主阵地

看了《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教学实录,突然感觉到,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高效的课堂才能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反复研究这节课堂实录,不难发现《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这节课在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目标方面还是有很多优点的。

1、纵观课堂实录,落实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除了完成有关课程目标外,还尤其重视了激发探究兴趣、猜想与假设问题、科学探究历程、锻炼独立思考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整个课堂都处在浓浓的合作与探究的氛围,显示出执教者的智慧。

2、实录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即“电流的感知”环节引入了课题,设计科学,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既复习了串联和并联的连接方法又巧妙的引入了课题,实为一举多得,把学生动手、动脑、感官经验、激发兴趣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综合起来,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新课题,符合新课程理念,设计的较为合理、自然。

3、实录中“设疑激思、点拨探究”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与方法环节,把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落在实处,把新课程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张贯穿始终。

我感觉到精彩的地方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激发了学生的科学猜想思维,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实录中“拓展延伸、归纳升华”环节,就是揭示电流概念的环节,采用了学生自学、同伴讨论、教师点拨的办法,轻松地完成了。

5、重视了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环节。

从开始组装电路、连接电流表、动手操作、分析数据等无不都是在合作小组中完成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很多的,限于本人水平有限,分析的可能不到位,但是总体上感觉还是不错的。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调动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翁,实践了我探究我快乐。

二、在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感到,课堂容量太大,探究历程太短,不利于学生消化理解。

本来应用两课时完成的内容,在老师高超的点拨指导下,较短的时间就完成了。

试想,如果学生的预习不彻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学生存储的知识与经验较少,本节课是难以完成课程目标的。

2、是不是把展现顺序调整一下,遵循教科书的安排,先“电流概念”后“串联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物理概念的学习规律。

我感觉到,实录中的安排,不适合其他教学班,没有多少借鉴价值。

3、实际上,电路的连接、绘画电路图、电流表的使用等这些都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的不是很好。

电流表的使用,比如量程的选择、接线柱的确定、绕线方法、如何读数记录等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应让每个学生都要动手试一试才好。

另外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表的连接画法也需巩固掌握。

三、我的教学设计

1、搞好分组实验,最好两人一组。

电流表使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可让学生看视频后讨论,然后再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规范学生的操作。

2、调整顺序,先电流后电路中的电流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新课程理念。

3、整体考虑划分两课时,延长学生科学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形成结论。

4、可用水流类比电流,使用课件,引入电流的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水流的形成类比到电流的形成,学生便于接受,达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课标要求。

5、可设计相应的训练题目,进行反馈矫正,检测教学效果,落实教学目标。

总之,看了课堂实录,深受启发,也探究了一些问题,做到了在问题中成长自己,在问题中发展自己的目的。

感谢研修组的安排,感谢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

【指导教师评语】

徐老师的点评到位,分析透彻,个人的见解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值得推荐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