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0820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 紧扣文本析特色.docx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三重点题型三分析传记特色题紧扣文本析特色

重点题型三 分析传记特色题——紧扣文本析特色

构建解答分析传记特色题的知识体系

一、善于分析传记的文体基础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文体基本特征”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作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

前者属“类”特征,后者属“篇”特征。

传记的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呢?

(参见本章专题一内容)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贝聿铭:

创造令人震惊的美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的效果的美感。

美,是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至上追求。

2006年10月6日,他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正式开馆,90岁的他亲昵地称它为“我最亲爱的小女儿”。

他迄今设计了70多件作品,其中文化建筑占到绝大部分,这些作品往往从选址之初就开始引发争议,但最后,贝聿铭总能以建筑之美让批评者收声。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

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

”老人给年轻设计师的忠告是,“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

与这些光荣纠缠在一起的,是业内外的争议,乃至抨击。

在这方面,他是很有资本给年轻人上一课的。

“建筑不是画画,你可以不看,它总是站在那儿,旁人看不顺眼,免不了有批评。

所以说,建筑师脸皮要厚一点。

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是贝聿铭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设计。

尽管法国政府为他颁发了奖章,但是人们对这件作品的争论迄今未休。

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里不止一次拿贝聿铭的设计“开涮”,比如国际刑警组织的侦探驾车请来符号学家兰登,配合调查卢浮宫凶杀案。

车子经过卢浮宫,侦探问:

“你喜欢我们的金字塔吗?

兰登皱了皱眉:

“密特朗是个很大胆的人。

其后,兰登与法希一同探访卢浮宫。

兰登出于客气,敷衍了一句,“你们的金字塔真宏伟”。

法希则毫不客气地说,那是“巴黎脸上的一块疤”。

贝聿铭应密特朗之邀参与卢浮宫重建时,已经64岁。

得知他要在卢浮宫外放上一座玻璃金字塔,法国人气昏了,指责这个建筑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它是一个庞大的、破坏性十足的装置。

“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对贝聿铭的抨击进而演化成一场运动,贝聿铭回忆说,当时翻译都吓坏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的答辩”。

他们与法国人一起对所有设计方案都进行了论证,结果“金字塔方案是最简明、最有力的”。

1.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本文在说明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是贝聿铭最具争议性的设计时,却选用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人物的评价,这样写符合传记的基本特点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符合。

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是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场景,作者选用小说中人物的评价,更形象。

(示例二)不符合。

人物传记的真实性是指叙事实事求是,感情真诚坦率。

选用的小说中人物评价是虚构的。

二、把握语言特色

实用类文本的语言从总体上讲,要求准确、平实、简洁。

但因文体不同,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新闻的语言客观中不乏生动;人物传记的语言要形象,有文采;报告的语言准确平实;科普文章的语言准确、通俗,生动形象。

但其类别不同,语言风格特点的表现也常常各有不同。

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因此,分析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色首先要辨明文体,注意文体特点。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①从语义和句式入手。

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特殊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

②从修辞角度体会。

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点,就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

③从语言风格上揣摩。

相对而言,语言的风格有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平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体会其效果和特色。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王瑶的弟子们众口一词,爱用“魏晋风度”来形容先生。

他本人烟斗不离手,做派潇洒自如。

得意门生不会喝白酒,他直摇头:

“搞文学而不会喝酒,可惜,可惜!

王瑶自己引鲁迅所言“清峻和通脱”来说明“魏晋风度”。

在弟子们眼中,他机智的谈锋、诙谐的语言、豁达的气度,以及极有特色的“王瑶之笑”,都可谓之“通脱”。

然而,他的聊天又无所不谈,无所顾忌,对于鄙夷的人和文,丝毫不淡化自己的鄙夷,径直施以“青白眼”,此之谓“清峻”。

王瑶曾为《清华纪念刊》写过一篇“自我介绍”,在朋友、弟子圈中传诵一时:

“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耐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

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

”此言此语,当今学者中非王瑶莫为,很容易使我们想起鲁迅。

(节选自《真名士自风流》)

2.文中画线语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诙谐、幽默、风趣,又带有自嘲的味道。

(2)运用文言文表达,句式整齐,古朴典雅。

解析 这是分析传主语言特色,是文中人物语言,不要等同于传记文本语言特色。

如何分析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

上天不负苦心人,是1932年吧,他来北京,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广论语骈枝》,不记得为什么,我没有去听。

据说那是过于专门的,有如阳春白雪,和者自然不能多。

幸而终于要唱一次下里巴人,公开讲演。

地点是北河沿北京大学第三院风雨操场,就是“五四”时期囚禁学生的那个地方。

我去听,因为是讲世事,谈己见,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

老人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

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

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

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

现在只记得最后一句是:

“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

”其时是“九一八”以后不久,当局步步退让的时候。

话虽然以诙谐出之,意思却是沉痛的。

(节选自张中行《章太炎》)

作者写章太炎先生讲演,为什么又写马幼渔等弟子的行为?

现场答案1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虽答出了衬托手法,但非常笼统、空泛。

如用弟子的什么来衬托章太炎,语焉不详。

现场答案2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虽然答得较具体,但遗漏答案要点,原因在于读书不细。

该段文字前后相隔不远用了两处衬托,该答案只读到了(或只答出)第一处衬托文字,而像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擦黑板这处衬托文字漏答了。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以高徒相拥的恭敬衬托章太炎先生的可敬人格,以成名弟子助其演讲衬托章太炎先生的高深学识。

传记所用的表现手法同记叙文、散文一样,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在散文中使用,同样也在传记中使用。

不过,传记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独特而主要的表现手法:

1.衬托手法

主要是指用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

答这类手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侧面表现传主。

表面上看似写的不是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从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特点、品质等等。

之所以不从传主的角度直接写,主要是因为不容易写,或者写出来不够形象生动;而从侧面来写,则表达效果更好,更形象有力,让人在思考回味中体会到相关的意蕴,更富于文学的魅力。

(2)内容与情节的需要。

不交代其他的相关人,内容与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来表现传主。

只有把传主放在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为了交代必要的环境,自然要写一些看似与传主无关的人。

(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个人之外更深的主题。

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人无法全面地表现,就必须作拓展,除了写传主之外,还要写其他人。

这样传主再加上其他人,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即时巩固 (201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朱启钤:

“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

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

“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

”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

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

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

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

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

“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

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

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

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

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

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解析 结合文章第③⑤⑥段进行分析,写梁思成主要是从侧面表现朱启钤,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了解。

2.引用手法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它分两种:

一是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或其他地方的语言,它更能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印证作者的观点,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二是引用其他人物的语言,尤其是他人的评价性语言,可以使传主的精神品质更真实可信、更突出,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

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

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

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

“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

”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歇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

《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

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闭门著书立说。

(节选自《钱穆:

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2.在该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学生中有“校外旁听者”,说明钱穆学识渊博,所讲课程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他的课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2)学生们“争坐满室”,说明钱穆的讲座激起了抗战期间学子们的求学热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3)“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一句极写听众之多。

引用名家的原话,使文章的叙述具有可靠性和感染力,更具体形象地使当日的盛况再现。

3.细节描写

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与小说、散文中的写人手法一样,不过,传记中的细节描写尤为突出,其作用虽“小”犹“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人物性格更加全面完整,更加立体化。

人物性格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表现其普通的一面,这样人物的性格是不完整的。

只有写其普通的一面,他的人物形象才是完整的、全面的、立体的。

(2)让人物显得真实可亲。

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们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

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

(3)符合读者的心理需要。

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电影明星、科学家,读者已经从大众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其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

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

比如,对周杰伦,读者并不想了解他在唱歌上的作品成就,因为这些已为人所熟知,读者更想了解他在歌唱之外的一些信息。

因此,传记作品写大人物的一些普通事,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李岚清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

1925年他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8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

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他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失过十几次业,挨饿,找不到住处,甚至只得提着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

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坚持学习,并成功地创作了《风》,得到老师们的赞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了荣誉奖。

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

“要饭票。

1935年秋,冼星海结束了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活,回到上海。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正把侵略的战火燃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

冼星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我们要抵抗》《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救亡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办了“山海工学团”,便定期去该团做辅导,教孩子们唱救亡歌曲。

他还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

正当他注意“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延安的情况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给他的聘书,又给他来了两次电报。

这样,他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条件很差,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却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教学和创作热情。

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

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

在这里,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

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

“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

”拿到歌词后,他搜集创作素材,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还去学唱船工号子。

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完成了。

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多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地连声说好。

《黄河大合唱》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雄壮而激奋,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而且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苏联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

当年11月14日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幛:

“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3.本文追述冼星海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并加以赏析评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是多年以后追述往事,文章对细节没有过多的描写,更不添枝加叶。

如晚间上课,学员们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他便一直讲到天亮这样的细节,客观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

(2)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

如在法国留学时获奖,学校给予他物质奖励时,他竟只“要饭票”的细节,典型地反映了冼星海在生活极其窘迫的情况下仍努力出色地学习的精神。

言简意赅,很有表现力。

(3)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

如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

“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

”这样的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

(4)描述细节的语言平实自然,不加文饰,流畅明快,与传记朴实的个性十分吻合。

分析传记特色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一、分析表现手法题

1.审题

实用类文本考查表现手法,一般放在实用类文本的独特手法上。

因此,它在命题上有明确的指向。

审题要审准这种指向。

如题干明确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

另外,注意题干的提示或暗示角度。

如“文章引用了文中××的话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引用”手法作答;又如“文章列举了数字,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作答。

2.答题

(1)一般与具体结合。

这主要是针对文体基本特征的分析而言的。

当我们分析传记时,就应该抓住传记的特征来分析。

另外,具体到某一实用类文本,它自身会有区别于其他同类文体的个性特征,这个特征是“这一个”文本所具有的,结合“具体”分析,才是准确的。

(2)侧重一点突破。

这主要是针对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而言的。

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实现其写作意图,表现其中心思想,再现或表现生活的一切手段。

任何一个文本都难以单纯地依靠一种表现手法完成写作。

它有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有次要的表现手法。

而对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抓住重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是能分析出来的。

这样,我们分析的注意力就要集中,笔墨也不能过于分散。

这种题目最忌蜻蜓点水式的分析,如有其他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简略写出,这样既可以保证答题的全面,又可以使答案变得丰实。

(3)注意效果解读。

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还必须分析它们的“效果”。

分析“效果”:

一是从作者的表达考虑,看他这样做对他的表达会带来怎样的方便;一是从阅读者考虑,看他这样做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

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如传记的文学性特征与传记作者采用的传写方法是分不开的。

离开“效果”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是很容易流于浮泛空洞的。

规范训练 (2013·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指传主王文显)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

“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

她旋转得眼花缭乱。

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

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的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

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

“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

人们不得而知。

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

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

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液”:

“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节选自杨芳《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1.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