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0980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9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

湖南省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

湖南省永州市2019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9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

这说明

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

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等信息可以看出,商朝作为盟主与所属方国之间重视礼尚往来。

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中的“完全平等”不符合史实,商王是盟主,与所属方国首领地位不同,排除;商朝时期中央对方国还没有实现有效控制,排除C项。

2.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

据此可知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传·襄公七年》

“城为保民为之也。

《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A.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

B.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古代“城”的产生过程中,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是为保护民众抵御外来进攻。

故答案为A项。

材料关于“城”的产生原因中没有涉及商业因素,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的经济和文化职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划的特点,排除D项。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要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关键信息“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得出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从而确定答案。

3.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

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

这反映出秦律

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来看,说明秦朝试图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来保障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反映出秦律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故答案为C项。

规定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是为了粮食收成,而不是保护私有财产,排除A项;这一规定不能反映条目繁杂琐细,也没有涉及苛酷的刑罚,排除B项;这一规定没有涉及对贵族特权的处置,也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D项。

4.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

这一次转向

A.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

C.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

D.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在此背景下,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

故答案为A项。

董仲舒新儒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人文主义理想,排除B项;董仲舒新儒学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恢复重建分封制,排除C项;董仲舒新儒学没有对心性形而上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排除D项。

【点睛】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官方御用之学,成为大一统政治格局和指导人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5.下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

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

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

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是

A.构图复杂,比例失衡

B.情景再现,返璞归真

C.以形写神,诗画合一

D.对比强烈,气势雄壮

【答案】B

【解析】

【详解】《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作品从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将现实生活中的贵族妇女,画得雍容华贵,画出一种闲适无聊的生活本质,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感。

作品线条简洁,忠于生活,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情景再现、返璞归真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

该作品构图并非复杂,排除A项;该作品没有表现出诗画合一的特点,排除C项;该作品不能体现出气势雄壮的特点,排除D项。

6.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

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

这表明元朝时

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占列传的七分之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且涌现出一些杰出官员。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D项。

7.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把顾炎武视为清代学术开山之第一人,认为顾炎武对清代思想界具有深远影响。

梁启超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顾炎武

A.批道学、离经叛道的思想观点

B.谈心性、分权众治的治国方略

C.明义理、扶植纲常的价值取向

D.兴实学、明道救世的经世主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故答案为D项。

李贽的思想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观点,排除A项;顾炎武反对空谈心性,排除B项;顾炎武的主要学术成就不是表现在明义理、扶植纲常,排除C项。

【点睛】顾炎武反对空谈性命,要求经世致用,解决国计民生等实际问题。

顾炎武所理解的圣人之道,就是要求把个人的命运和社会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在各种场合下都能保持自己的人格。

他还认为,学术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以致用,经世利民,否则就会成为“空虚之学”。

顾炎武一方面认同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另一方面将先秦儒学的历史哲学智慧落实于实践实用,学用一致。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对清代思想界具有深远影响。

8.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其所纂内容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基本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B.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商业知识开始累积和传播

D.商业日趋繁荣的社会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出现专门性的商业用书,且内容涉及经商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说明这一时期商业日趋繁荣、商品经济对社会生活影响日益广泛的社会状况。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权意识,排除A项;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C项中的“开始累积和传播”不符合史实,排除。

9.下表是1842—1845年清政府奏报毒品犯罪文件情况统计表。

对上表解读合理的是

A.禁烟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B.贩卖鸦片现象基本杜绝

C.政府禁毒力度逐渐减弱

D.吸食鸦片人数大幅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清政府奏报的毒品犯罪数量越来越少,而联系所学史实可知,当时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输入并没有减少,因此只能说明政府禁毒力度逐渐减弱。

故答案为C项。

禁烟运动没有取得巨大成果,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基本杜绝”不符合史实,贩卖鸦片现象仍然存在,排除;查处的数量减少,并不能说明吸食鸦片人数大幅下降,排除D项。

【点睛】解答图表型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

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的信息,再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确定正确答案。

10.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上述言论

A.体现了以史为鉴的传统论证模式

B.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C.反映了对传统与变革冲突的迷惘

D.表明了反对学习西方的坚定立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张之洞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的评价,体现了以史为鉴的传统论证模式。

故答案为A项。

张之洞的言论没有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张之洞从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吸取教训,不是对传统与变革冲突的迷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学习西方的态度和立场,排除D项。

11.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负笈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但到1910年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义,如周作人从土木工程转为希腊语,鲁迅、郭沫若则直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

这一现象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C.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D.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海外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人文主义的转变过程可以看出,人们认识到改变国人思想观念的重要性,从而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故答案为C项。

这一现象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爆发,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实业救国思潮,排除D项。

12.1926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

“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

”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A.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掌握了国民革命军队的领导权

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A项。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排除B项;当时中共没有掌握军队的领导权,排除C项;1927年南昌起义的爆发表明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排除D项。

13.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

“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这一认识

A.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C.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

D.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来看,这一认识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从而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

故答案为C项。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A、D项;1938年中国抗战还处于艰难时期,不利局面没有实现扭转,排除B项。

14.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

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

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A.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B.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

C.立足经济高速发展和民富国强的基础

D.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等信息来看,说明当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大力支援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国家,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明显。

故答案为B项。

中国的对外援助不是为了经济合作,排除A项;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排除C项;当时的对外援助不是量力而行,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排除D项。

【点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外交政策经历了由意识形态为主到以国家利益为主、由革命外交到国家外交的调整过程。

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政策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60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的修正主义,联合亚非拉等广大被压迫民族开展斗争,支持和援助世界革命;70年代中国联合美国共同对抗苏联,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渗透在外交领域中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逐渐为国家安全等现实国家利益所取代,国家安全等成为影响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因素,意识形态在外交战略中影响力逐渐减弱,革命外交逐渐向国家外交过渡。

15.1981年7月,国务院通过了有关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的规定,指出:

“个体工商户,一般是一个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可以请1—2个帮手;技术性较强或者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2、3个,最多不超过5个学徒”、“请帮手、带学徒,都要订立合同。

”上述规定

A.开始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说明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C.动摇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D.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国务院通过有关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来看,说明国家承认个体工商户的存在,这一规定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D项。

个体工商户的出现,说明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被打破,排除A项;当时人们仍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计划经济,排除B项;私营经济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可能动摇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排除C项。

16.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

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公民主体的范围缩小

B.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C.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

D.女性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演变,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所发挥作用的相对降低即经济地位的降低决定的。

故答案为D项。

这一变化与公民范围变化无关,排除A项;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不会必然导致女性地位降低,排除B项;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材料反映的变化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C项。

17.法学家尤里安《学说汇纂》记载:

“如果买方发现被售奴隶有瑕疵,那么,在6个月之内,买方可以选择是提起退货之诉还是减价之诉。

因为,当该瑕疵的存在致使买方不再愿意购买该奴隶时,这后一个诉讼是包括退货在内的。

”这一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经济立法渗透契约理念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D.奴隶的切身利益得到法律保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当该瑕疵的存在致使买方不再愿意购买该奴隶时”来看,说明原来的契约不能履行,从而“买方可以选择是提起退货之诉还是减价之诉”,因此这一规定说明当时罗马的经济立法渗透契约理念,尊重契约当事人的权利。

故答案为A项。

这一规定与形式主义无关,排除B项;审判结果应当取决于法律规定,而不是对法律的解释,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这一规定中没有涉及对奴隶利益的保护,排除D项。

18.英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年)认为数学语言是唯一一种理性的话语形式。

之后,数学语言被科学家莱布尼茨和牛顿当作新的物理语言来使用,这使得数学语言成为了理性象征。

这一现象

A.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

B.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最终形成

C.反映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推动

D.说明了英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学语言被科学家莱布尼茨和牛顿当作新的物理语言来使用,这使得数学语言成为了理性象征”来看,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的理性主张更加深入人心。

故答案为C项。

直接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是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排除A项;牛顿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但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排除D项。

19.1900年,法国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时间被限制在每天10个小时,而男性工人每天仍要工作12个小时。

到1906年,法律才规定工人每个星期日可以休息1天。

与同时代的德国相比,法国政府没有进行任何社会保障立法方面的尝试。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工业化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B.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C.民主共和体制还没有建立

D.社会阶级对立现象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国工人工作时间长,且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立法,说明统治者极力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反映出当时的法国社会阶级对立现象严重。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法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国工人运动状况,排除B项;1875年法国以法律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排除C项。

20.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

“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

这一认识

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信息“1919年3月”和材料中的“消灭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等信息可以看出,列宁主张进一步推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这一认识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故答案为A项。

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体现,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排除C项;列宁的这一认识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表的,与新经济政策没有关系,排除D项。

【点睛】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在当时战争条件下基本上是正确的,为苏俄人民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21.1948年12月,美国驻巴黎代表大卫·布鲁斯建议在法国举行以“真实的美国”、“农业生产率”和“从人到人”为主题的巡回展览,既关切法国工人阶层,也深入法国的小农场联合体,甚至参与地方的很多事务。

其主要意图是

A.争夺“中间地带”抑制苏联霸权

B.推动欧洲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C.顺应实施欧洲复兴计划战略的需求

D.扭转战后法国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时间信息“1948年”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美国加强与法国的合作、扩大美国在法国的影响,是为了帮助欧洲复兴计划的顺利实施。

故答案为C项。

法国不属于“中间地带”,排除A项;欧洲经济一体化与美国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深入法国的小农场联合体”等措施,与扭转战后法国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没有关系,排除D项。

【点睛】欧洲复兴计划,又名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

22.1960年苏联科学院成立非洲学研究所,又成立人民友谊大学,帮助亚非拉国家培养建设干部。

1960年,日本外务省将加强对非交往作为当年外交的一大课题,并准备在未来两年内集中力量扩大对非贸易。

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正式提出“新非洲”政策,开始大幅增加对非援助。

这说明

A.非洲历史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B.非洲在美苏全球争夺中居首要地位

C.冷战大背景下的大国援非活动升级

D.非洲独立国家增加改变了世界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联、日本和美国均加强与非洲的联系、增加对非援助,是由于当时的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及各自阵营争取非洲的需要,说明在冷战大背景下,大国援非活动逐步升级。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非洲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排除A项;美苏争夺中居首要地位的是欧洲,排除B项;当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项。

23.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从中可知

A.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最终形成

B.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

C.北约东扩受到了俄罗斯的有效遏制

D.两极格局下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优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联系史实可知,北约是冷战的产物,从漫画反映的北约东扩是以战车碾压和北约方面居高临下的姿态可以看出,当前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

故答案为B项。

多极化格局目前尚未形成,排除A项;漫画不能反映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有效遏制”,排除C项;漫画反映的应当是两极格局终结后的欧洲形势,排除D项。

【点睛】历史漫画是一种形象的历史图画语言,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形态,来反映作者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或赞扬或讽刺。

漫画类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等能力。

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

24.学者段宝林在《略说神话的社会价值》一文中指出:

“神话是古人的口头的神圣历史,是要在非常神圣的仪式上演唱或讲述的,其内容绝对不能随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