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1112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4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形势研判3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3

(二)“十二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6

(三)“十三五”面临的形势8

(四)“十三五”面临的机遇10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11

(一)总体思路11

(二)发展目标13

三、重点任务15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15

(二)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17

(三)深入推进脱贫攻坚20

(四)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21

(五)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22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23

(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6

(八)发挥项目助农增收效益27

(九)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体系27

(十)优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29

(十一)全力推进农村法治建设31

四、保障措施31

(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31

(二)加大投入力度32

(三)全面推进开放合作32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33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也是内江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幸福美丽内江”目标的关键五年。

编制、实施好“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实现内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和“幸福美丽内江”的目标,为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结合内江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和内江市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开发、农村能源等“十三五”专项规划,特编制了《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是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未来5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形势研判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2.27亿元,比2010年增加147.09亿元。

实现农业增加值194.28亿元,比2010年增加81.89亿元,年均增长4%。

——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

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55.01万吨。

油料总产量9.97万吨,比2010年增加1.78万吨,增长28.25%;水产品总产量13.02万吨,比2010年10.39万吨增长25.23%;出栏生猪313.21万头,比2010年增加2.7万头,增长0.87%。

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9.12万吨、4.84万吨、0.85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8.7%、5.9%、24%。

粮油实现9连增,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居全省前茅。

——农民生活质量稳定提高。

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8元,比2010年增长90.53%,年均增长13.8%。

农村劳动力转移由2010年114.19万人增加到116.3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由93.89亿元增加到173.85亿元,比2010年增长85.16%。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现代农业发展迅速。

全市建成被农业厅认定的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18个,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7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场(小区)592个。

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9个。

发展林下产业经济6.97万亩,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累计达到236万亩。

“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达到120个。

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

——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

全市龙头企业达到28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7家、市级108家,上市公司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48户,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7户、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52户、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5户;家庭农场865户;种养专业大户1.2万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395人。

全市拥有四川名牌产品7个,四川著名商标15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件。

农业电子商务全面启动,四川农产品数据化智能供应链平台体验中心基本建成,农林牧渔业特色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

全市已有70个品类500多个品种的特色农产品开通“内江特产商城”网上销售。

——农村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9.49万亩。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9941口,累计达到32.38万口。

新(改)建农村公路6956公里。

建成农建综合示范区15个,全域灌溉示范小区27个,累计解决102.43万农村人口和10.1万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

完成164座(次)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35万亩,节水灌面42.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1.86平方公里。

威远象鼻咀水库投入使用,东兴区联合水库开工建设。

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建成5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60个乡镇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安装50个地动仪。

完成营造林面积58.02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91万亩,新增森林蓄积35.8万立方米。

启动建设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隆昌县古宇湖获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15%。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效明显。

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50个、建设综合体6个、示范片5片。

启动农村廉租住房建设试点。

大力实施脱贫解困,帮助35.4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27%。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全市完成111个乡镇、1680个村农村产权改革,调查测绘各类权属1.4万余宗。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三自一引,五步工作法”,“三化”模式、农业BOT机制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了市、县(区)、乡、村四级流转服务体系。

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9.5万亩,比2010年29.6万亩增长67.2%,形成了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城乡户籍、社保、等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市中区获批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隆昌县列为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市中区江龙水产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列为全省首批农村资金互助试点组织,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列为全省首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县,中国改革年会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高层论坛会在内江召开。

(二)“十二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全省及川南地市比较相对滞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

内江水资源贫乏,开发利用不平衡,缺乏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维护资金投入不足,渠系配套较差,工程应有效益的发挥还不够。

中低产田土比重较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

农村断头路较多,乡村道路网络化程度低、农村公路客运不畅通等问题依然存在。

农村电网线路质量和电压质量还有待加强。

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生产支撑体系不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

农业产业“小而全、小而散”的特征明显,农产品区域布局特色不鲜明,农业的规模、集群效应低。

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利润空间薄、持续发展能力弱。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

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不对称,不能满足农产品营销需要。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

全市农业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难度较大。

农民收入渠道单一,主要依靠传统种养业和劳务收入,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50%以上,高效农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贡献还不大。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劳务经济发展,农民工结构性问题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偏少,农民工资性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

农产品价格逼近“天花板”,提升空间受限,农村老龄化、空心化日趋严重,“谁来种地”问题日益显现,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缺乏新的动力。

农村土地、林地、宅基地、房屋等资源不能有效的转化为资本并进入市场,农民财产性收入缺乏新的支撑。

全市还有10.8万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农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还不足,金融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农民参保意识不强,农业保险品种少。

科技支撑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平台建设滞后。

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硬件设施配套不齐全,防疫体系基础建设滞后,监测预报、检疫检验、信息传输等设备缺乏、陈旧。

——高品质农业发展与农村环境恶化的矛盾加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升级,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绿色、健康、安全的高品质农业。

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受工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影响,农村环境恶化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

高品质农业发展与土壤、水质和空气质量变差的矛盾将不断加剧。

(三)“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宏观背景与基础环境更好。

我国发展进入了以“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质效为先、稳中求进”为特点的“新常态”时期,为农业持续、强劲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基础和环境。

新常态下的“民生优先”意味着未来农村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保证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意味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农业要“优先发展”,并将成为新常态下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快速发展产业。

“十三五”时期是农业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转变期,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下,农业如何适应、并使自身也转入新常态,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农业发展受市场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农业产值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价格,向依靠结构调整和提高品质转变,这必将推动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农村综合改革全面铺开。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对一些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将释放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更多的“红利”。

——开放性农业进程继续加快。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成渝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发挥全市农业综合优势,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参与省内外分工和资源配置。

为全市积极参与省内外经济大循环,发展开放型农业提供有利条件。

——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不断壮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农产品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这必将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十三五”面临的机遇。

——宏观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从全国来看,农业、农村表现出“新常态”特征:

农业已经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补贴“三高”时代,老“三化”趋势与新“三化”趋势并存,现代化更多来自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分离日趋突出,农村要素缺乏和资源环境紧绷,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等。

今后一个时期,内江将走向一个常态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农产品供应继续改善,农民生活继续向好,生态环境继续恢复,民主政治继续发展,和谐社会继续深入的大好态势。

——宏观政策导向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将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各种资源的配置更多地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出台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同时,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更为地处南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腹心的内江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战略机遇。

——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机遇。

内江地处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和川南城市群的交汇处,是内遂高速、成内渝高速、内宜高速和成渝客专的纵横交汇处,为成渝经济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

特别是成渝城际高铁的建成,内江的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成为加快内江农产品输出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速的又一“引擎”,为内江构筑“宽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大开放发展格局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为内江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带来的机遇。

全市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势头强劲,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新的增长点;多年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科技推广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业高产攻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丰产抗灾技术日趋完善,使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兴发展业态,已成为新时期新经济形成的重要突破口。

内江正处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三农”,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十次会议精神。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在推进现代农业在畜牧业上取得新进展,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全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两大转变”,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与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发展方式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寻求新突破,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产业形态上,依托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合理规划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万亩农业产业带,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单一生产功能向经济、生态、旅游、健康和文化等复合功能转变。

在经营模式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整合产业链,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园区发展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集聚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明显优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农业园区化、科技化、设施化明显加快,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品牌农业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的生产功能充分发挥,生态、生活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村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大局和谐稳定。

——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农业增加值达250.67亿元,(按现行价计算,与2015年比,下同),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60万吨。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93元以上。

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7万人,劳务收入达到170亿元,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确保蔬菜足量供应,蔬菜总产量稳定在250万吨左右,适当扩大高档次、高附加值蔬菜品种的供应;肉类总产量达30.7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2万吨;林地面积稳定在195万亩以上;改造、提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个,现代林业示范园区5个,现代渔业示范园区3个。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每年新发展5个以上。

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000个以上,家庭农场达到830个以上,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65%。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加快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

新建农建综合示范区25个,畜禽标准化圈舍5万平方米以上。

全面消除农村低电压,实现农村供电服务均等化。

新改建各类农村公路5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300公里。

——幸福美丽新村基本建成。

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改革创新”六大行动,因地制宜实施新建、改造和保护,全面完成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到2020年,80%的行政村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化。

全面巩固“两基”成果,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全覆盖。

——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30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现有9.5万存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到2020年,农村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天然林保护进一步加强,省级森林城市基本建成,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

“十二五”

“十三五”

备注

2015年

2015年增长(%)

2020年

年均增长

(%)

农业增加值(亿元)

194.28

3.94

250.67

3.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428

9.7

16793

8.0

粮食总产量(万吨)

155.01

15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116.33

107

劳务收入(亿元)

173.85

170

森林覆盖率(%)

33.15

35

三、重点任务

立足“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力争在11个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切实引导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加快农村水利建设。

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继续实施隆昌石盘滩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进都江堰灌区东风渠六期简资干渠资中灌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

完成联合水库、两河口水库和长桥水库建设。

有序推进威远大石包水库、资中铜马桥水库等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

大力实施以“改造升级、配套联网、水源保护、供水水质、供水保障”为重点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农建综合示范区,促进节水增效。

积极开展69座新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

积极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管、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

实施路网改造提升、通达通畅、桥梁建设改造、服务设施完善四大工程建设。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村民自主建设入户道路,全面推进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加强农村公路管护,落实养护资金。

抓好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试点,完善农村客运优惠政策,着力降低农民交通费用。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

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

加强以“金土地”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为重点的土地综合整治,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成片建成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四网”配套,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的高标准农田。

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继续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和虫情监测站(点),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优惠政策。

加快农机化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加大农村机电提灌设施维修和更新改造力度,全面推进粮油生产机械化,力争到2020年,累计新建机耕便民道10000公里,农田保灌面积每年稳定在59万亩,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水平达到65%。

加快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推进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机的资源利用率、投资回报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以电子商务和信息平台为抓手,逐步实现农业信息化管理,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信息化体系、农产品经营信息化体系建设,全方位提高信息服务与处理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等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上下畅通的信息服务体系。

(二)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继续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提升粮食作物品质。

加强优质、多抗、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推进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化建设,引导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向粮食生产基地集聚。

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加大扶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力度,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发展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构建质量高效与生态效益并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结构调新、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要求,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

市中区、东兴区重点发展家禽、奶牛、水产、蔬菜、蚕桑产业,资中县重点发展水果、生猪产业,威远县重点发展早春蔬菜、水果、生猪产业,隆昌县重点发展水稻、水产、水禽产业,全面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

加快建设优质农业产业基地。

重点抓好优质粮食、油菜、蔬菜、水果、蚕桑等万亩产业基地建设,畜牧生产重点发展生猪、家禽、肉羊等适度规模养殖,林业上重点发展核桃、无花果、油茶等林产业,水产上重点发展特种水产养殖。

——优质粮食基地。

稳定粮油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

重点在资中县、威远县、东兴区、隆昌县主要公路沿线建设优质稻谷,优质蛋白玉米,高淀粉、高产量的脱毒红苕和马铃薯基地。

到2020年,种植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稻70万亩以上;种植高赖氨酸、高淀粉含量的优质玉米,高淀粉、高产量的脱毒薯分别达到30万亩以上。

——优质油料基地。

全市各县(区)全面推广优质“双低”油菜,围绕运达公司、一品粮油等加工企业,打造内江优质食用油品牌。

力争到2020年,建设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乡镇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