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1132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

【篇一: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

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

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

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

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

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

(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

宇宙——太阳——地球)

[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

◆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

◆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

◆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

◆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

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

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标准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标要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求

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

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活动建议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二.新知学习1、宇宙

客观、准确的说宇宙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一直想知道,也一直在探索。

阅读p4“知识窗——‘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探索无止境”,我们来看看目前最简洁最经典的结论: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知识点说明:

这句话表明:

?

宇宙是时空的总和。

?

宇宙有三大特点:

物质性、运动性、发展性。

?

宇宙是时空的总和————“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物质性————知识窗“认识多种多样的天体”

三运动性————认识天体系统及其层次大

发展性————认识“宇宙大爆炸学说”点

教法说明:

在物质性特点学习部分即天体知识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内容然后相互交流,也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静态、动态图片,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星云、恒星、行星、彗星、流行体、卫星、星际物质,认识物质性特点,还可以通过理论、学说介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说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在运动性特点学习部分即天体系统知识学习中,可以引入物理学知识,从万有引力引入到天体系统概念。

而天体系统层次性学习则一定要读图1-1-6“天体系统示意图”,并设计一个教学活动:

将天体系统示意图转换、设计成框图。

然后进行成果交流。

媒体展示:

(两幅)

?

探讨转折:

恒星有2000多亿颗,为什么介绍太阳,而不是牛郎星、织女星、比邻星、北斗星?

?

呢?

(学生讨论交流,会说出很多太阳对于地球的特殊、重要之处,教师加以梳理)二、太阳媒体展示:

地球位于太阳系,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地位特殊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太阳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光、热)。

作用巨大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太阳密切相关。

(大气运动、海水大规模运动、万物生长)既然这

样,我们应

该对太阳有一个基本认识。

你想了解太阳的哪些知识呢?

(让你编书的话,你首先会介绍太阳的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梳理。

媒体展示:

中心

核聚变反应

【篇二: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1-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

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

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

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

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

(互相吸引;围绕旋转)【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

(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

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

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

还远远不是。

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多媒体投影)【板书】

【总结全课】

-2-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

他们又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

(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

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

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

(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

现在,黑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

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最优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3-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

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巩固练习题】(投影片,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几种常见的天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三、存在生命的星球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

-4-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2.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2.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具设计】多媒体资料库(电脑动画、录像如太阳能量来源录象、文字资料、图片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极光图)【讲授过程】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包括哪些层次?

试用简表形式表示出来。

【用投影仪展示】

【导入新课法一】从上述简表中可以看出,在宇宙中太阳是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导入新课法二】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板书】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讨论】阅读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思考1.太阳大气的成分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图1.7)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经验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

)【学生回答】略

【板书】1.太阳大气的成分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介绍】1.太阳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3.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主要能量来源。

【讨论】请你谈谈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提问】阅读教材p9的阅读材料《太阳能量的来源》,思考太阳巨大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略

【总结】在高温高压下,太阳中心产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板书】4太阳能量的来源

-5-

【篇三: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课标要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分析这本条标准,其中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

1、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

2、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

3、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二、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对于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应使学生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并通过人口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特点。

该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探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在分析每一类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意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本节的地理图表、活动及案例是学好本节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

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

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难点:

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引入,来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

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以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通过实例解释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

然增长率的含义。

动”,学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2、通过读图1.2及图1.3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

(人口增

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

(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是有差异的,在空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

1、通过读图1.4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并分析原因。

(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地理统计图的分析方法。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引导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从而得出正确的人口发展观。

学生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

(从人口增长统计图来看人口增长的快慢应该看人口增长的倍数,而不是看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

(第二课时)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特征的类型划分。

它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的人口增长模式。

1、通过读图1.6,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注意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

静态:

各种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动态:

原始型逐步发展成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结合“案1例”芬兰人中增长模式的转变及书本第七页“活动”,综合分析得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因素。

3、通过下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表注:

北美指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地区国家。

七、探究性问题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或统计图,探究本地人口的增长模式。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标: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面讲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国内人口迁移:

在一国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