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1968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docx

科普教育信息化工程

 

作者:

2004-04-06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特别报道六 

教育信息化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释义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

 

  ■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工程的提出 

  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社会许多领域对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并促进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和均衡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各国对信息化的发展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信息化建设,从上届政府开始,组建了以国务院总理为组长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教育部也及时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下,在教育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经过“985一期”、“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快速发展,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的成功建设、扩展扩容、互连互通,已形成初具规模、“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资源建设方面,经过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初步形成了我国现代化教育资源体系的雏形;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走在了国内前列;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解决了困扰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难题,开创了东西互动、资源共享的全新网络联合办学模式,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方面,初步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工作,为异构系统的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

网格技术研究与应用、教育政务信息化、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录取、大学生就业及网络教育试点等多项重大应用,初步发挥了基础网络设施和资源建设的投资效益。

 

  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适应学校和各类最终用户的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标准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限制了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孤岛”;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东西部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等方面。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解决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就必须以创新求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增强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思想观念、技术水平上不断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从2002年12月起,教育部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专题建议方案的起草为契机,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下,团结相关司局,充分依靠专家,经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原则和整体构架,经不断凝练和完善,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最终文本。

 

  二、工程的表述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内容表述如下: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

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件、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的升级扩容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新一代互联网和网格(ChinaGRID)的建设,强化资源整合,加强地区网络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创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

加大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改革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推动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网络学院的发展。

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学校数字化实验与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网上共享实验环境。

建立高等学校在校生管理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三、工程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为满足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制定,从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全局勾勒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蓝图,符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对于指导今后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具有丰富内涵,下面从建设目标、发展原则、总体方案、管理体制、主要任务等方面具体解释。

 

  1、建设目标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旨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整合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不断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东西部信息化水平差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高校研究基地信息化程度,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2、发展原则 

  为保证总体目标的顺利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采取以下在具体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 

  ●资源共享 

  ●强化应用 

  ●人才支持 

  ●项目示范 

  3、总体方案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信息系统间的交互、共享和集成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规范尚未普及,管理体系亟待加强等问题。

其总体建设方案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主要支撑环境组成。

 

  该方案包括:

 

  硬件平台。

CERNET是目前国家教育、科研机构业务运行的主干网络,经过前期工程建设,CERNET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带宽水平和用户规模,但其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能力仍有待加强,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建设一期工程已完成,有待于进一步扩容,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

因此,本项目将进一步升级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硬件平台,包括主干网扩容、改造、卫星转发器扩容、节点扩展等方面,构建起真正满足新世纪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天罗地网”。

 

  应用支撑平台。

经过前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少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都配备了信息化应用系统,但“各自为战”现象较为严重,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国家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构建、实现数据共享、统一调度和安全认证等服务,以及利用网格计算、数字版权保护等先进技术提供公共应用保障,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是本项目的建设重点。

 

  服务体系。

国家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着重为所有国内教育行业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门户,使目前的多点服务统一为“一站式”服务,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促进国内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资源/应用的集成,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

为社会提供教育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

教育行业各具体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则包括视频会议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科研基地数字化环境和教师信息化系统、高校学生信息服务体系与国家地区分层次的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等具体领域的内容。

它们直接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技术攻关。

由于推动教育信息化项目尚有许多关键技术要面对,比如网格计算、信息交换引擎、数字版权保护等重难点关键技术需要专门攻关解决,以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管理体系。

教育信息化大规模推广后,必然面临现有管理体系不能适应新状况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的符合需要的管理体系,甚至考虑成立新的管理机构来负责中国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运作。

 

  标准规范。

专门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订和贯彻执行建立保障体系,普及教育信息化标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规范化健康发展。

 

  法律法规。

建立一套适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运作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法可依。

 

  培训服务。

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培训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队伍,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展开。

 

  人才培养。

为国内信息化建设准备相应的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中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4、管理体制与措施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和各项任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进程,需要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实施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理顺各级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机构和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等关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交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依照国家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实施过程管理。

 

  

(2)充分依靠专家,实行科学决策 

  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效果评估,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为行政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决策科学化。

 

  (3)强化规范标准,实施资源共享 

  加快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

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在教育信息化的统一框架下,联合各单位,制定教育行业和语言文字信息标准规范,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4)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持续发展 

  国家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地方要增加配套资金。

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开展试点工作、补助中西部和特困地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保证教育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稳定投入,持续发展。

合理确定并提高应用软件和资源的投资比重。

 

  (5)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企业参与 

  要提高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效果,鼓励企业和学校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6)加强管理研究,实施效果评估 

  开展教育信息化相关软课题研究,重点进行信息化战略研究,教育信息化法规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收费标准、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以及信息化评估体系的研究。

要建立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效果评估与实施监督机制。

要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对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工作的评估。

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实施项目评估。

 

  5、主要任务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涵盖了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重大应用等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浓缩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在上述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为完成预期建设目标,还需要完成许多具体建设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主干网升级和扩展,完善CERNET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的扩容工程,建立大规模卫星教育应用平台,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天罗地网”;建设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各种应用提供基础运行环境以及数据共享、目录注册、网格计算、数字版权、安全认证等公共服务,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

加大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开发,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鼓励教育软件开发企业与大学和有条件的中小学进行合作,探索适应教育软件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教育软件产业开发基地和产业化集团。

 

  (3)实施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提高教育机构信息化应用水平。

继续进行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建立网上共享实验环境,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和共享,开展高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化管理程度,实现基地间的协同合作;建立国家级高校学生-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高校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为社会提供服务。

 

  (4)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

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和社会提供文献资料服务、项目成果服务、教学资源服务、教学支持服务,为管理部门和教育行业提供管理服务,提高网上教学质量的监控能力和管理水平。

 

  (5)配合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

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电子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建设远程教育监管系统,建设公共信息服务与在线政务平台,提供面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的网上24小时电子办公服务;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与运行平台,以及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开展教育政务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教育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和专业人才培训。

 

  (6)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扩大高层次软件人才和软件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规模。

加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数以百万计的中初级信息技术专门人才。

 

  (7)实施教育信息化标准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速研究制订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各种标准,完善标准体系,开发教育信息化标准的相关测试系统,保证标准评测、应用与推广的顺利进行,建立国家教育信息化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认证中心,推动测试实验室建设,开发与标准相关的应用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标准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对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管理机制的研究,强化对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创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前途光明,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泛参与,献计献策。

我们相信,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一定会取得较大成功,我国教育信息化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的春天。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5日

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

2005-06-0810:

34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作者:

杨晓宏梁丽【网友评论0条发言】

0

点击分享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

  一、教育信息化的起源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

20世纪70年代,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一环。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1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其带动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

  我国政府对国家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1997年4月,中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并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

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这个定义有四层含义:

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

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

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二、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尽管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已在我国广泛使用,但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却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在目前国内学者提出的众多教育信息化定义中,主要以“过程说”居多,主要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李克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南国农)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

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

  通过对国内已有教育信息化定义进行整合,并参照国家信息化定义,我们不妨对教育信息化重新作一界定: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这个定义有四层含义:

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教育现代化;二是国家及教育部门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要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四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个定义有五个特点:

一是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以克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性,规划和组织的主体应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二是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实现教育现代化;三是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范围——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四是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五是将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离不开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各个领域的应用必然以“教育资源”的建设作为基础,其“应用”过程本身并不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

因此,在本文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定义中均“隐藏”了这些“必然”的内容,以使该定义的表述更加简练,也更具概括性。

  在本文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定义的四层含义中,前三层含义不言自明,此处仅对第四层含义,即“过程说”的缘由略加详述。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

强调“过程”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部门教育信息化的起点不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侧重点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要完成教育信息化这一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并不是简单地将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化”,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会导致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这种改革和变化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才能完成;三是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会有终极点,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朝阳”技术,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既不能根据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制定一个永远适用于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永恒不变的“标准”,也不能用目前的教育信息化“标准”去“禁锢”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用静止的观点看待教育信息化都是不正确的,教育信息化应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

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