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2024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段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

安徽省A10联盟2019年上学期高三11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整体来看,宋代文艺有趋于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从而产生雅俗共存的时代特征。

一方面,在士大夫手中,作为正统文艺样式的诗文、书画十分兴盛,而且依然保持着高雅、严正的姿态,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的主要地位。

另一方面,民间伎艺也十分发达。

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

这两类文艺形式分别适合不同社会阶层对文化生活的特殊需求,也适应各个社会阶层审美情趣的不同倾向,共生共荣,互不排斥。

这种雅俗共存的繁荣局面是宋代文艺的总体时代特征,是一个健康发展的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尤其值得称许的是,宋代文艺的雅俗共存并不是泾渭分明、严守畛域的不同板块,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共生状态。

话本小说本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说唱艺术,但是其“入话”部分常以诗词“起兴”,例如《碾玉观音》这篇宋话本,开篇便引用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咏春诗词多达11首。

这分明是通俗文学对雅文学的倾慕与靠拢。

南戏本是宋代民间艺人创造的新兴艺术样式,它在形式上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

南戏虽是典型的宋代俗文学,从曲牌来看,其实也是雅俗并存的,既有《麻婆子》等产自市井的“下里巴人”,也有从词牌中移植来的《祝英台近》等“阳春白雪”。

更重要的是,宋代文艺的主体作者即宋代士大夫在文艺创作时具有融合雅俗的审美心态,从而实现了以俗为雅的境界提升。

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已在哲理的层面上有机融合起来,三教合一成为一种时代思潮,这使得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

首先,士大夫对传统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挤的两极。

其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态度,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发舒,而是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

在现实生活中,宋代的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态度。

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这就促成了宋代文学从雅俗之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宋词的兴盛便是其典型表现。

宋代文人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成为士大夫宣泄衷肠的合适渠道。

由于词被看作是用于抒写个人情愫的文体,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因而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内心款曲,词体也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

同时,在社会下层,由于经济发达、都市繁荣,民间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如柳永常常出入于秦楼楚馆,北宋中后期的秦观、周邦彦也都为歌伎写了不少词作。

就其整体而言,宋词的兴盛是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宋词在整体上具有以俗为雅的性质。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文艺雅俗两类形式有利于适合不同社会阶层的特殊需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倾向。

B.雅俗共存的宋代文艺中,雅和俗不是泾渭分明、互相割裂,而是互相交融、互相影响。

C.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与前代文人迥异,是因为三教合一在宋代成为一种时代思潮。

D.宋代文人生活态度的变化带来宋人审美态度世俗化,促成宋代文学消弭了雅俗界限。

2.下列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宋代文艺雅俗共存的总体时代特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令人信服。

B.文章以《碾玉观音》和南戏为倒论证宋代文艺的雅俗共存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共生状态。

C.文章不仅分析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还列举了其在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D.文章用较大篇幅阐述宋词兴盛过程,以此说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大夫创作的诗文、书画等正统文艺样式,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是“雅”文艺的代表。

B.作为宋代民间艺人创造的新兴艺术样式,南戏综合了众多伎艺的表演优点,是“俗”文艺的代表。

C.宋代文人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常用诗文;若抒写个人的闲情逸致,则一般用词。

D.由于摆脱了“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受到民间娱乐场所的欢迎,宋词逐渐具有以俗为雅的性质。

【答案】1.D2.D3.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项,“促成宋代文学消弭了雅俗界限”程度过重,原文为“促成了宋代文学从雅俗之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以此说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不正确,是为了说明宋代文艺“实现了以俗为雅的境界提升”;且“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不正确。

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扩大范围,原文为“占据着大雅之堂的主要地位”。

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它在形式上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兼有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

D项,强加因果;且“摆脱了‘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也不正确,原文为“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

故选C。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

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

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

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

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

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

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

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

“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

”急呼阵阵。

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

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

“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

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

“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

”老学究柔声说。

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

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

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

”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

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

“他可担当矣。

”众人讶然。

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

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

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

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

稍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

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

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

“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

”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

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

“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

“嗬,还是个私塾嘛。

”扛枪的就想往里走。

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

“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

“吵什么!

”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

“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你们就是红军?

”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

”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

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

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

“你是先生,知书达理,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

“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

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

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

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

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

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

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又“再去缠一缠”土匪。

C.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心理和神情,衬托出了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5.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4.B5.聪明好学,机智勇敢。

放牛之余偷听上课,最终学有所成;土匪来了给村人报信后,自己“再去缠一缠”土匪。

责任心强,勇于担当。

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勤学苦练;自己豁出命去也要保护学生。

忠于职守,甘于淡泊。

不忍心弃下学生不管,谢绝张猛子去省城发展的邀请。

6.第一次是真土匪,洗劫了村子,骂骂咧咧;第二处是被误认为“土匪”的工农红军,秋毫无犯,待人礼貌。

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突出了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光辉形象,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唐力的形象。

两次事件相互照应,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B项,“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错误,选项的说法太片面,从文中来看,主要是因为唐力好学,经常偷偷摸摸地听课。

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可知,此时老学究就有意收他为徒了。

故选B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从文中来看,考生可以从求学时、面对土匪时、做了私塾先生、面对来自省城发展的邀请等的表现来概括唐力的特点。

如一开始的唐力是一个牧童,牧童时候的唐力常常在放牛之余来偷听上课,当老先生推荐他为新的私塾先生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这些表现出他的聪明好学;如面对土匪时,他给村人报信,“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

‘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这表现出他的勇敢机智;如做了私塾先生时,“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这表现出他的恪尽职守;如工农红军来时,他以为是土匪,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

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

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

‘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

’……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

‘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如张猛子发来邀请函请他到省城发展时,他“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忠于职守以及甘于淡泊。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圈出两处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的内容,再从内容上、情节上、人物形象上、主题上等分析其作用。

首先找到两处内容,第一处在上文,“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第二处在下文,“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从内容上来看,前一处是写真的土匪,第二处是被误认为土匪的工农红军,两者的行为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特点;从形象上来看,这两处内容中,唐力的表现尤为突出,如一开始真的土匪来了时,他给村人报信,“牧童不怕:

‘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第二处唐力把红军误认为是土匪,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

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

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

‘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

’……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

‘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土匪这一情节的设置侧面展现了唐力的勇敢以及豁出命保护学生的大无畏;从情节的角度来看,前后的事件形成照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前一次唐力在土匪来时的表现也为下文老先生收他为关门弟子做了铺垫,而第二次红军来时唐力的表现也为下文省城来信邀请做了铺垫;从主题的角度来看,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

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

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

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

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褒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

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

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

借助要核对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

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

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

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勒近日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从在建设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并已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

德勤合伙人马炯琳表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

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居民和工作人群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的深度应用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

传统的智慧城市要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具备实时化、普遍化、开放化、智能化、自主化以及融合化六大关键要素,还要涵盖智能经济、智能出行、智能环境、智能安全、智能生活以及智能教育这六大领域,使得城市更加融合与一体化,进行更高效的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

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

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如智能缴费、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能环保、智能政务等,从而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

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

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XX百科”、《人民日报》)

材料三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有产无智”。

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

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

由于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最终可能只是购买了一批过时的设备和终端产品。

二是“有智无慧”。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

三是“有慧无惠”。

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十几年间,智慧城市计划在全球相继启动,这是为了缓解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给城市带来诸多挑战的压力。

B.德勤近日发布的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在建数量居全球首位,并巳形成多个大型智慧城市群。

C.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处理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自动满足城市各种需求。

D.智慧城市建设对技术和大数据高度依赖,因而普遍存在技术安全、用户信息安全、居民信息壁垒等多种风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智慧城市必须具备六大关键要素,涵盖六大领域,才能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B.智慧城市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城市,进而为城中人创造更美好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

C.智慧城市中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

D.某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理想预期还存在距离,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又缺乏城市居民参与,没有真正以人为本。

9.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C8.D

9.材料一侧重介绍智慧城市的产生背景及现状,突出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及目标;材料二着重阐释智慧城市的概念、实质及其三个基本特点;材料三侧重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所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从而自动满足城市各种需求”不正确,原文为“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并不等于“自动满足城市各种需求”。

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项,“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曲解文意,原文为“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故选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材料一,结合“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