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2347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docx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及答案

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

1.(2018·孝义质检)

材料 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赏给国人,使无地、少地的人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

耕者对所获得的土地具有长期的使用权。

此后,晋国接着“作州兵”,以州为单位负担一定量的军赋。

古时国中设乡,乡以下的行政单位是州、党、族、闾、比,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一州二千五百家。

晋国“州”的规模与齐国“乡”规模相近,管仲整顿军制在乡,晋国在“州”,都是对旧制度加以整顿,使其健全起来,人人得负担军赋,服兵役,因此晋国“甲兵益多”。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将晋国军队由两个军扩大到三军,实行中军元帅既是行政首脑,又是三军统帅的军事体制。

其后赵简子“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并以军功免除奴隶藉身份。

晋国的一系列改革,使它成为春秋时最强大的国家。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晋国军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时期晋国军事改革的影响。

 

2.材料 禁榷制度,即对攸关国计民生和最有利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营的制度。

汉武帝时,桑弘羊认为这个政策一方面使“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另一方面,“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至于增加财政收入,还只是一个附带作用。

后世政府还不断地扩大禁榷范围,凡是有大量销售可能的物品,其产销均由政府垄断。

政府所垄断的工商经济权力一直是无限的,以致可以合法地任意公然没收私人财产,致使私人产权得不到免于政府和官吏侵吞的保护。

这种掠夺可以归结为“土贡”“和买”“迁徙富豪”“告缗令”“公开抹夺”和“诬陷敲诈”。

这种管制,势必使工商业沦为特权经济或裙带经济,以致一方面造成极端严重的寻租现象,使官吏和勾结官吏成功的民营工商业寻租者发财致富;另一方面则使民营工商业整体始终处在弱小和萎缩的境地。

——摘编自王海明《试论中国古代工商业及其经济权力官有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禁榷制度的目的,并概括该制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实施禁榷制度的影响。

 

3.材料 1927年7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裁撤厘金(注:

厘金,清政府专为镇压太平军而征收的商税),改征出厂税(即对工业品实行一物一税的原则,征收统一的一次性捐税)。

在中原大战结束后,财政部据此于1930年12月15日电令全国裁撤厘金。

同时,国民政府决定实行新的统税制度。

将关税、盐税、统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中央收入,而将田赋、契税、营生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

这样,在中国延续了近80年的厘金。

终于不复存在了。

从1928年到1936年,北京地区共废除税目31项,同时新创办了公粮、营业税、营业牌照税、使用牌照税、筵席税、娱乐捐、遗产税、车辆养路费、地价税等多种税。

对传统的房捐、契税、屠宰税、田赋四种税也分别颁了新法规。

……国民政府在国家预算中每年要负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占32%,军费支出占40%,建国经费只有20%。

——摘编自郑备军、林峰《税费改革:

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初期税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初期税制改革的作用。

 

4.(2018·九江模拟)

材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

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

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了。

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

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

 

课后练(建议用时:

30分钟)

1.(2018·濮阳模拟)

材料 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说:

“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

”而中原又处于大动乱的时期。

面对着这种严峻的局势,要“安君治民”“兴霸成王”,必须进行社会改革。

阖闾元年,“始任贤使能”,“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

“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巫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令伍子胥修法制。

《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云:

“其形繁法。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云:

“吴王刚猛而毅,能行其令。

百姓习于守,明于法禁。

”——摘编自辛土成《论阖闾的社会改革和吴国的兴亡》

(1)根据材料,概括吴王阖闾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吴王阖闾改革。

 

2.材料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自宋哲宗元祐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到今天历史已走过了900多年。

900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

仅以20世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评议王安石的传记、变法史实的专书达90余种,发表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扬,莫衷一是。

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

封建时代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20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20世纪50—70年代,史学界普遍接受列宁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进入80年代以后“抑王扬马”的观点又流行一时。

实际上900多年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其所以跌宕起伏、毁誉不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900多年的“社会气候”。

——李华瑞2007年11月10日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讲演稿

(1)根据材料,概括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几种基本评价结论。

 

(2)指出影响研究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背后的“社会气候”。

 

3.材料 宋代自耕农、佃农增多,灾荒赈救难度、成本增大。

在西周到汉唐赈贷(赈济性借贷)的理论与实施的基础上,宋代赈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北宋前中期的赈贷,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省仓。

北宋后期,以常平等仓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赈贷形式,在救荒、开发水利、战争补给中都有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宋初期,兵祸连年,江淮一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府用于赈贷的资金来源既有专门备荒的常平仓、义仓,也有地方的省仓,还包括军储、中央户部资金等,南宋中后期,中央财政的日渐窘迫、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赈贷过程中抑配(强行摊派)之弊、赈贷不实等弊端屡见不鲜,抱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富民遂参与到赈贷中,“至南宋晚期,社仓遍布全国”,在各地方赈贷、救荒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黄晓巍《宋代赈贷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赈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赈贷的影响。

 

4.材料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清政府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

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

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

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自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十九信条》出台的历史背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修订的《十九信条》进行评价。

解析卷

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一

1.(2018·孝义质检)

材料 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赏给国人,使无地、少地的人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

耕者对所获得的土地具有长期的使用权。

此后,晋国接着“作州兵”,以州为单位负担一定量的军赋。

古时国中设乡,乡以下的行政单位是州、党、族、闾、比,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一州二千五百家。

晋国“州”的规模与齐国“乡”规模相近,管仲整顿军制在乡,晋国在“州”,都是对旧制度加以整顿,使其健全起来,人人得负担军赋,服兵役,因此晋国“甲兵益多”。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将晋国军队由两个军扩大到三军,实行中军元帅既是行政首脑,又是三军统帅的军事体制。

其后赵简子“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并以军功免除奴隶藉身份。

晋国的一系列改革,使它成为春秋时最强大的国家。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晋国军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时期晋国军事改革的影响。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赏给国人”“人人得负担军赋,服兵役”“实行中军元帅既是行政首脑,又是三军统帅的军事体制”“其后赵简子‘铸刑鼎’”“以军功免除奴隶藉身份”归纳概括。

(2)根据材料信息“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一州二千五百家”“人人得负担军赋,服兵役……晋国‘甲兵益多’”“中军元帅既是行政首脑,又是三军统帅”“以军功免除奴隶藉身份”“成为春秋时最强大的国家”归纳影响。

答案

(1)特点:

以土地改革为基础;人人承担军赋及兵役;军权与行政权集于一身;奖励军功;以法律为保障。

(2)影响:

加强了基层管理;增加了军队数量,保障了军费;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实现了晋国的富国强兵。

2.材料 禁榷制度,即对攸关国计民生和最有利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营的制度。

汉武帝时,桑弘羊认为这个政策一方面使“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另一方面,“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至于增加财政收入,还只是一个附带作用。

后世政府还不断地扩大禁榷范围,凡是有大量销售可能的物品,其产销均由政府垄断。

政府所垄断的工商经济权力一直是无限的,以致可以合法地任意公然没收私人财产,致使私人产权得不到免于政府和官吏侵吞的保护。

这种掠夺可以归结为“土贡”“和买”“迁徙富豪”“告缗令”“公开抹夺”和“诬陷敲诈”。

这种管制,势必使工商业沦为特权经济或裙带经济,以致一方面造成极端严重的寻租现象,使官吏和勾结官吏成功的民营工商业寻租者发财致富;另一方面则使民营工商业整体始终处在弱小和萎缩的境地。

——摘编自王海明《试论中国古代工商业及其经济权力官有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禁榷制度的目的,并概括该制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实施禁榷制度的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得出削弱地方豪强力量;根据材料“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得出改良社会风气;根据材料“至于增加财政收入,还只是一个附带作用”得出增加财政收入。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后世政府还不断地扩大禁榷范围”得出禁榷范围不断扩大;根据材料“这种掠夺可以归结为‘土贡’‘和买’‘迁徒富豪’‘告缗令’‘公开抹夺’和‘诬陷敲诈’”得出禁榷手段带有强制性和野蛮性;根据材料“其产销均由政府垄断。

政府所垄断的工商经济权力一直是无限的”得出禁榷方式日益多样。

(2)积极方面从政治、经济方面回答;消极方面,根据材料“政府所垄断的工商经济权力一直是无限的,以致可以合法地任意公然没收私人财产,致使私人产权得不到免于政府和官吏侵吞的保护”“这种管制,势必使工商业沦为特权经济或裙带经济”“以致一方面造成极端严重的寻租现象,使官吏和勾结官吏成功的民营工商业寻租者发财致富;另一方面则使民营工商业整体始终处在弱小和萎缩的境地”归纳。

答案

(1)目的:

削弱地方豪强力量;改良社会风气;增加财政收入。

(答出两点即可)

特点:

禁榷范围不断扩大;禁榷方式日益多样;禁榷手段带有强制性和野蛮性。

(答出两点且其他答案概括合理亦可)

(2)积极影响:

限制了富商大贾牟利;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

阻碍私有产权的发展;滋生了官商勾结;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压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3.材料 1927年7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裁撤厘金(注:

厘金,清政府专为镇压太平军而征收的商税),改征出厂税(即对工业品实行一物一税的原则,征收统一的一次性捐税)。

在中原大战结束后,财政部据此于1930年12月15日电令全国裁撤厘金。

同时,国民政府决定实行新的统税制度。

将关税、盐税、统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中央收入,而将田赋、契税、营生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

这样,在中国延续了近80年的厘金。

终于不复存在了。

从1928年到1936年,北京地区共废除税目31项,同时新创办了公粮、营业税、营业牌照税、使用牌照税、筵席税、娱乐捐、遗产税、车辆养路费、地价税等多种税。

对传统的房捐、契税、屠宰税、田赋四种税也分别颁了新法规。

……国民政府在国家预算中每年要负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占32%,军费支出占40%,建国经费只有20%。

——摘编自郑备军、林峰《税费改革:

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初期税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初期税制改革的作用。

解析

(1)结合民国时期的政治局势,民国的性质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社会经济状况、思想文化及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中国民政府初期税制改革的措施和原因回答。

答案

(1)原因:

军阀割据,中央政府财政困难;传统税收体制瓦解;西方公共税收理论的渗透;关税自主运动(国民收回利权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树立新政权的形象。

(2)积极:

地方和中央的财政都有所增加;有利于军队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抗战准备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局限:

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增强国民党发动内战(新军阀混战和剿共)的实力。

4.(2018·九江模拟)

材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

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

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了。

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

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

解析

(1)根据“1952年”“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与“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了。

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等信息归纳。

(2)工科、师范、农林等院校及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综合性院校减少及人文社会学科被取消或削弱,严重削弱了综合性大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也使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流失;高校数量减少及高校单一培养专业人才,也扩大了大陆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答案

(1)特点:

按照“苏联模式”实施调整;高校总数和综合性院校明显减少;私立大学、教会大学退出历史舞台;工科、师范、农林等院校及学生人数明显增加;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被取消或者严重削弱。

(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影响:

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严重削弱了综合性大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流失;扩大了大陆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课后练(建议用时:

30分钟)

1.(2018·濮阳模拟)

材料 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说:

“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

”而中原又处于大动乱的时期。

面对着这种严峻的局势,要“安君治民”“兴霸成王”,必须进行社会改革。

阖闾元年,“始任贤使能”,“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

“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巫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令伍子胥修法制。

《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云:

“其形繁法。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云:

“吴王刚猛而毅,能行其令。

百姓习于守,明于法禁。

”——摘编自辛土成《论阖闾的社会改革和吴国的兴亡》

(1)根据材料,概括吴王阖闾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吴王阖闾改革。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中原又处于大动乱的时期”“吾国僻远……田畴不垦”归纳;第二小问内容,根据材料“始任贤使能”得出选用对改革有用的人才,根据材料“令伍子胥修法制”得出修改法制。

(2)根据材料“任贤使能”得出选拔人才,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实力;根据“百姓习于守,明于法禁”得出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的稳定;结合所学可知,改革使得国力增强,为吴国进行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

答案

(1)背景:

诸侯割据争霸;吴国力量薄弱。

(言之成理即可)

内容:

选用对改革有用的人才;修改法制。

(言之成理即可)

(2)简评:

选拔人才,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实力;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的稳定;为吴国进行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

(言之成理即可)

2.材料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自宋哲宗元祐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到今天历史已走过了900多年。

900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

仅以20世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评议王安石的传记、变法史实的专书达90余种,发表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扬,莫衷一是。

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

封建时代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20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20世纪50—70年代,史学界普遍接受列宁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进入80年代以后“抑王扬马”的观点又流行一时。

实际上900多年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其所以跌宕起伏、毁誉不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900多年的“社会气候”。

——李华瑞2007年11月10日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讲演稿

(1)根据材料,概括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几种基本评价结论。

(2)指出影响研究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背后的“社会气候”。

解析

(1)根据材料“封建时代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得出封建主义的“异端”;根据材料“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得出“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根据材料“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得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根据材料“进入80年代以后‘抑王扬马’的观点又流行一时”得出“抑王扬马”。

(2)根据材料“封建时代的学者……20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学者……20世纪50—70年代”得出政治因素;根据材料“史学界普遍接受列宁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得出学术思想;根据材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900多年的‘社会气候’”结合社会形态的变化得出社会结构变化。

答案

(1)结论:

封建主义的“异端”“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抑王扬马”。

(2)气候:

政治因素;学术思想;社会结构变化。

3.材料 宋代自耕农、佃农增多,灾荒赈救难度、成本增大。

在西周到汉唐赈贷(赈济性借贷)的理论与实施的基础上,宋代赈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北宋前中期的赈贷,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省仓。

北宋后期,以常平等仓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赈贷形式,在救荒、开发水利、战争补给中都有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宋初期,兵祸连年,江淮一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府用于赈贷的资金来源既有专门备荒的常平仓、义仓,也有地方的省仓,还包括军储、中央户部资金等,南宋中后期,中央财政的日渐窘迫、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赈贷过程中抑配(强行摊派)之弊、赈贷不实等弊端屡见不鲜,抱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富民遂参与到赈贷中,“至南宋晚期,社仓遍布全国”,在各地方赈贷、救荒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黄晓巍《宋代赈贷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赈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赈贷的影响。

解析

(1)据材料“宋代自耕农、佃农增多,灾荒赈救难度、成本增大”得出难度大,成本高;据材料“北宋前中期的赈贷,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省仓”得出资金来源较丰富;据材料“政府用于赈贷的资金来源既有专门备荒的常平仓、义仓,也有地方的省仓,还包括军储、中央户部资金等”和“抱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富民遂参与到赈贷中,‘至南宋晚期,社仓遍布全国’,在各地方赈贷、救荒中发挥重要作用”得出国家赈贷与民间赈贷相结合。

(2)可以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改善农民的生活,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后世的社会救济提供借鉴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等方面回答。

答案

(1)特点:

难度大,成本高;资金来源较丰富;国家赈贷与民间赈贷相结合。

(2)影响:

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后世的社会救济提供了借鉴;实施过程中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材料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清政府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

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

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

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自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十九信条》出台的历史背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修订的《十九信条》进行评价。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可知,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统治垂危;从材料“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清政府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可知,由代行国会职权的资政院起草,具有法律效力;从材料“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可知,以贬君权、申民权为宗旨,采用英国君主立宪模式;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