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2470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综-生物试题

1.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下列关于细胞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细胞膜B.都在DNA分子中储存遗传信息

C.都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场所D.都能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新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详解】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均为磷脂和蛋白质,A正确;细胞的遗传物质均为DNA,故DNA都储存着遗传信息,B正确;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均为核糖体,C正确;原核细胞不能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新细胞,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些无机盐是组成核酸、ATP的必需成分

B.哺乳动物血液中钙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C.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约占细胞鲜重的7%—10%

D.细胞的吸水或失水能力受细胞内外无机盐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

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较少,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还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参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

【详解】磷酸是组成核酸和ATP中磷酸基团的成分,A正确;哺乳动物血液中钙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B正确;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约占细胞鲜重的1%—1.5%,C错误;无机盐参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故细胞的吸水或失水能力受细胞内外无机盐浓度的影响,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

3.如图所示为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兴奋只能从d传向b,不能由b传向d

B.刺激b效应器会作出反应,但不是反射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不同

D.Ⅱ是突触前膜,将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a~e依次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感受器方向传向效应器方向,即图中d传向b,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不能由b传向d,A正确;刺激b效应器会作出反应,但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B正确;兴奋在c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有信号的转变,比在b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C正确;II是突触后膜,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功能,反射的产生以及传导特点等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细胞膜外K+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B.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C.乙酰胆碱、多巴胺和一氧化氮都可能作为神经递质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

神经元细胞膜内的K+外流是形成持静息电位的基础,A错误;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单向传递的,B错误;乙酰胆碱、多巴胺和一氧化氮都可能作为神经递质,C正确;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D错误。

5.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某地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7年间的种群增长情况,其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①这7年中白头鹎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②第6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③白头鹎在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④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

由于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7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①正确;第6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为正值,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②错误;由于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某地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③正确;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④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6.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如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则不正确的是

A.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

B.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

C.当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D.该湿地生态系统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已知,甲曲线上A点在P曲线上,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C点在曲线P以下,表示种群数量减少。

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A正确;乙曲线上D、E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乙曲线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B正确;Nt小于a时,甲曲线在P曲线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C正确;该湿地生态系统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点睛】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首先要将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已知曲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在P曲线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以下表示减少,据此答题。

7.变异原理在植物育种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图是用高杆抗病和矮杆不抗病小麦培育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几种育种过程。

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培育出的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育种方法①称为__________,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

与方法②相比,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

(3)育种方法③的原理具备的特点有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

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__________,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__________(是/否)发生了进化。

【答案】

(1).ddTT

(2).单倍体育种(3).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4).明显缩短育种年限(5).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6).55%(7).70%(8).是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的分离定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掌握情况。

【详解】

(1)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培育出的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基因型是ddTT。

(2)育种方法①采用了花药离体培养和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措施,因此该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方法②为杂交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育种方法③采用了射线处理,为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备的特点有:

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Aa的个体为1—20%—50%=30%,A的基因频率=20%+1/2×30%=35%。

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则AA占2/5,Aa占3/5。

令保留的显性性状类型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5AA+3/5×1/4AA=11/20=55%,Aa的个体占3/5×1/2Aa=3/10=30%,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5%+1/2×30%=70%。

综上分析,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35%,经过人工选择之后,自交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70%,说明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点睛】此题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过程、原理不清楚,对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如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记忆不准确;二是不能通过识图得到有效信息。

8.天花致死率高,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英国医生琴纳在医学实践中得知,患过牛痘疮的人,从此不会患天花。

他由此受到启发,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牛痘疮和天花都是由病毒感染细胞引起的疾病。

T细胞在接受病毒抗原的刺激后,分化形成________细胞,该细胞与被病毒入侵的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______。

(2)天花病毒或牛痘病毒侵入人体后,除引起

(1)中提到的免疫反应外,也能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些病毒的特有分子,并将这些分子传递给T细胞,后者进而产生_______,这些物质能引起受到某种刺激的B细胞分化为________细胞,然后这种细胞分泌出________,这种分子与病毒上相应的化合物结合,发生凝集或沉淀。

(3)英国医生琴纳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说明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两者中能引起特定免疫反应的物质分子结构______。

(4)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除B细胞、T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__。

(5)免疫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效应T

(2).裂解死亡(3).淋巴因子(4).浆(5).抗体(6).相似(7).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8).防卫、监控和清除

【解析】

【分析】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也叫获得性免疫,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是指B细胞在T细胞辅助下,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专一性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完成的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是指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的免疫反应。

【详解】

(1)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最后经体液免疫清除相应的抗原。

(2)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可以给T细胞,T细胞接受刺激后会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消灭该种可以的抗体。

(3)英国医生琴纳接种牛痘预防天花,说明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两者中能引起特定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分子结构相似。

(4)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除B细胞、T细胞外,还有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5)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理解与运用。

9.如图为某一生命层次结构中各组成成分关系的图解:

(1)该图解表示一个_________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其中绿色植物所固定的____就是流经它的总能量.

(2)蛇位于第_____营养级,螳螂与黄雀的关系是____和_______.

(3)该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

(4)写出该图中最短的一条捕食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态系统

(2).太阳能(3).四、五(4).捕食(5).竞争(6).螳螂和黄雀(7).细菌(8).绿色植物→蝉→黄雀→蛇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蛇、蝉、螳螂和黄雀属于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光、二氧化碳等属于非生物成分。

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蝉→黄雀→蛇、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

【详解】

(1)图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属于生态系统;绿色植物(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蝉→黄雀→蛇、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其中蛇分别位于第四、五营养级;螳螂与黄雀都捕食蝉,同时黄雀还捕食螳螂,因此两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该图中次级消费者是螳螂、黄雀,分解者是细菌。

(4)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蝉→黄雀→蛇、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因此最短的一条捕食食物链:

绿色植物→蝉→黄雀→蛇。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及某一生物的营养级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孝感某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某农庄一人工鱼塘(静水)一次性放养适量的鲢鱼苗(鲢鱼、青鱼、草鱼和鍵鱼合称“四大家鱼”,主要生活水层不同,鲢鱼在流动的水中才能繁殖),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家鱼生长。

(1)该鱼塘的所有鲢鱼、动植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该鱼塘鲢鱼的种群数量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呈“S”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

输入鲢鱼的能量,一部分____________,—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工鱼塘与天然湖泊相比,___________稳定性低,输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量。

(4)四人家鱼混合立体饲养是提高池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四大家鱼分布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混合立体饲养可以___________。

【答案】

(1).缺少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不会(3).人工鱼塘为静水,鲢鱼不繁殖(4).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5).用于鲢鱼的生长发育(6).抵抗力(7).大于(8).垂直(9).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

1、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2、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该鱼塘的所有鲢鱼、动植物是这个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而该鱼塘的所有鲢鱼、动植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2)人工鱼塘为静水,鲢鱼不繁殖,因此该鱼塘鲢鱼的种群密度不会呈“S”型增长。

输入鲢鱼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鲢鱼的生长发育。

(3)人工鱼塘中人工生态系统,物质种类没有天然湖泊丰富,营养结构较简单,因此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由于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相当于人工输入能量,故输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量。

(4)四大家鱼主要生活水层不同,四大家鱼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混合立体饲养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下图甲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代表不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这些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图乙表示的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

请据图回答:

(1)在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有_____(填图甲中字母),体温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调节。

(2)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是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3)D代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影响其分泌量的刺激是______________。

(4)骨骼肌受神经支配,兴奋只能从运动神经末梢传到骨骼肌,原因是______。

【答案】

(1).ABC

(2).神经-体液(3).抑制(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5).血糖浓度变化(6).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

1、据图甲分析,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表示胰岛分泌的相关激素。

2、据图乙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④表示突触后膜。

【详解】

(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所以血液中ABC三种激素都增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同时也有甲状腺激素等参加,所以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分析题图可知,B是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有抑制作用。

(3)分析题图可知D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影响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因素是血糖含量的变化。

(4)骨骼肌受神经支配,兴奋只能从运动神经末梢传到骨骼肌,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神经调节的过程,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