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516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各地气候、地形、地质差异很大,中国降水量的分配也很不均匀,大致是自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递减。

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国的气候应同西亚等国一样,沙漠广布,降雨稀少,气候炎热干燥。

但中国特殊的地形优势,即位于亚欧大陆和世界大洋—太平洋之间,加之青藏高原的影响,季风气候盛行,雨热同期,降雨充沛,形成了江南的“鱼米之乡”,与处于世界同纬度地区和国家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虽然有这种气候优势,但由于降水量的50%-—90%集中在5—9月,且降雨强度大,遇到气候异常就更容易造成旱涝不均,洪涝灾害的危害尤其大,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暴雨引起的山洪、泥石流的突发性强,人们往往来不及躲避,一旦发生,损失严重,而且,洪涝过后,往往容易引发流行性疾病。

(一)历史上我国的洪涝灾害情况

在我国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重灾区有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荆江、汉江中下游和皖北沿江一带.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的1300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223次.其中,唐代发生水灾16次,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

宋、元代79次,平均每5。

2年一次,明清128次,平均4。

2年发生一次。

至近代灾害变得更频繁.

1848年-1850年,清道光最后三年,江淮流域的八个省区连续三年大水灾,1848年黄河、长江都发生大水,加上沿海地区台风暴潮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湘、鄂、苏、浙等地形成大范围水灾.

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又发生两次特大水灾,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发生了多次特大水灾.1991年、1998年长江中下游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尤其是1998年的夏秋季中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这场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特别严重。

据统计,农田受灾面积达2229万公顷,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1].

黄河更是一条极难治理的江河.由于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通过流水作用,搬运、堆积,致使黄河中下游河床抬高,有些地区形成地上“悬河"

.,如开封的地上悬河,高出两岸几米到十几米,一旦遇到暴雨或气候异常,引起的洪涝灾害更大,防治工作困难,造成的损失更大[2]。

(二)中国水灾的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已由50年代的21.9万元/平方千米上升到80年代的121。

2万元/平方千米。

到了21世纪的今天,水灾单位面积的综合损失更大。

值得指出的是那些经济发达地区,其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值。

因此,发达地区企业在快速发展、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企业防灾、减灾也是这些企业领导不可忽视的工作。

(三)我国降雨的划分及洪水的来源

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量等值线从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划分为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地暴雨形成。

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地河段造成灾害。

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的主要来源。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的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台湾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有50%——70%集中在5—9月。

(四)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暴雨多发区:

1、东南沿海到广西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台湾和海南岛,24小时降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

2、自辽东半岛,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降水400毫米,太行山东南麓,伏牛山东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的一些暴雨的记录

3、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

4、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也曾多次发生大暴雨,高强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

在东部地区,有73。

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总产值受到洪水的威胁[3]。

然而,这些地区为一厂发展农业,扩大耕地,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洪场所大量开垦使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修建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洪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二我国的洪涝灾害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越来越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1、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

年降雨量较多月60%-—80%集中在汛期6—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

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

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时有融雪洪水发生。

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造成堤坝决口,引起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因水土流失严重而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会造成河道堵塞,在汛期来临时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2、发生越来越频繁。

像前面所提到,长江流域在唐代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宋元时代平均每5.2年发生一次,明清每4。

2年发生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且发生规模,危害程度往往较大.

3、突发性强。

我国东部地区往往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由台风引起的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洪涝灾害危害系数也很大。

而我国长江的防洪能力又较低,特别是我国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往往又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二、三阶梯上,突发暴雨或连续的强降雨,行洪能力差.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加之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大,有可能前几天还大面积干旱,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也会引起洪涝灾害,由此引起的泥石流突发性更强,一旦发生,人们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

如1991年四川华山莹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云南昭通一次泥石流也造成死亡200多人,风暴潮引起的灾害也很大,如1992年8月31号至9月2号,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的影响,从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

上海潮位达5.04m,天津潮位达6.14m,造成海堤被冲毁[4]。

4、损失大。

历史上每次较大的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都较大。

如近年1931年江淮大水,洪涝灾害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

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

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的减轻了损失,全国的洪涝灾害面积仍达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亩,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在1998年我国由于夏秋季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这场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农田受灾面积达2229万公顷,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5]。

(二)从发展机制来看,洪涝灾害的特点有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破坏性和普遍性等

1、季节性。

由于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冷暖空气交替,年内降水量有季节性变化,每年汛期的4个月(北方一般6—9月,南方5—8月),降雨量可占全国的60%--80%,降雨时程集中的7、8月份的降雨量可占全年的50%—-60%,而且这几个月的降水往往是几次大暴雨的结果。

年降水量的集中,加上植被稀少,常形成大的洪涝灾害[6]。

降水的年内及地区间的高度不均衡和集中,常导致下列不利情况:

(1)出现大洪水的机遇较大;

(2)北方总降水量虽小于南方,但北方降水量在年内的集中程度和年际变化幅度之大都超过南方,所以在北方,河流出现大洪水的机遇也较大.

我国的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季,成因也基本相同。

2、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我国大的洪涝灾害多发生在七大江河流域,即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珠江流域,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只不过在规模,类型上不同而已,重复性强。

3、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

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三)洪涝的类型

洪涝的类型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

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等。

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我国七大江河中发生的洪涝灾害大多是暴雨洪水,只有松花江流域冰凌洪水和融雪洪水较突出.

三、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发生频率的加快,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地球气候的因子有:

太阳辐射,大气,海洋,水循环,雪山,冰山,陆地表面,人类活动等。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第一,自然条件。

洪水是形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第二,社会经济条件。

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洪水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更大.

下面从两方面来分析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海洋、水循环、雪山、冰山、陆地表面等。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上一切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年内和年际变化是引起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之一。

2、大气.太阳辐射量在高低纬度间分布高度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年内和年际变化异常引起大气运动的异常,由此引起降水量在不同地区的降雨异常,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3、海洋.海洋是地球温度的“调节器”。

海洋的地理分布对降水量影响较大。

一般情况下,沿海地区降水量大,这些地区一般属于湿润地区,在大洋上形成的热带气旋,携带大量雨水,登陆陆地以后,常引起暴雨洪水,溃堤洪水和风暴潮等,洪涝灾害危害较大。

4、水循环。

海水的水循环调节全球气温,全球性的海水循环分为暖流和寒流,当暖流和寒流流动异常,就会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如近年来由于秘鲁沿海的水循环异常而引起的厄尔尼诺,导致全球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损失惨重,有的地区则严重干旱少雨,旱涝分布面积广大,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我国也深受其害。

5、冰山雪山。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气候严寒,江河结冰,山区则出现冰山雪山等,到春暖花开之际,江河解冻,冰山雪山融雪量大,常形成春汛,易引发冰凌洪水,融雪洪水

6、陆地表面.陆地表面也是影响洪涝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植被茂密的地区,卸洪行洪的能力较高,反之,在土地裸露,植被稀少,河道狭窄,地形地势高低崎岖的情况下,一旦遇到暴雨和大量冰雪融水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二)社会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堤坝的建设与管理,防洪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8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危害加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现有的防洪工程大都兴建于50、60年代,不少工程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和超期服役没,防洪能力降低。

水利基础薄弱,更新改造任务繁重,对于彻底防洪还需要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水文信息等基础工作薄弱,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研究不够,防洪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至今日,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虽然影响我国洪涝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人类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自然灾害却不断增多,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讽刺,也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生态观念淡薄的一种惩罚。

(1)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对自然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人类大面积的毁林开荒,自然生态环境也越来越脆弱。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和开发建设,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质量恶化和水体污染尤为严重。

全国以水蚀为主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6%,其中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每年损失耕地10万亩以上,而且,加剧了河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增加了洪涝的危害系数[7]。

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迅速,但防洪建设落后于人口增长,一部分人为了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盲目开发,侵占河滩地,湿地大面积缩减,湖泊面积锐减,调蓄能力大副下降,此外,在河道上乱建工程,河道变窄,威胁河道行洪,也是一大隐患。

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底河床抬高→调蓄洪峰能力衰弱→水泛成灾,恶性循环由此开始,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报复,这深刻的教训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温室效应的加重,使湿润地区洪涝灾害增多。

科学家们在对全世界的降水资料汇总,分析后发现:

20世纪由于地球温度升高0。

5℃,许多地区变得异常干旱,而湿润地区则洪涝灾害明显增多。

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副产品—-“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主要有水蒸气、co2、co、沼气等。

产生温室气体效应60%的原因是由于co2含量的增多。

虽然地球升温有可能是其它自然因子作用的结果,但人类对加速地球升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大气中co2的浓度增长了26%,目前大气中co2浓度的年增长速度仍为0。

5%。

[8]

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温度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都要大。

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发展大量使用化石原料,其次是大面积森林被破坏,植被大面积被破坏。

土地退化是大气中碳含量增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人类肆无忌惮地铲除草坪、过度放牧、植被大面积被破坏,失去灌草天然保护屏障以后,土壤结构也逐渐被破坏,从而使贮藏的碳被大量释放,增加了温室效应。

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它所容纳的水蒸气量也不断增加,因而增加了地球表面的降水量,与25年前相比,大气中含有更多的水蒸气,但新增加的降水量如何分配呢?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确定:

新增降水量的分配将会高度不均,一般规律是:

易发洪水及侵蚀的湿润地区,洪涝灾害愈会增加,干旱地区则会更加干旱。

四、国外洪涝灾害的研究与措施,对我国洪涝灾害防治工作的借鉴

为了广泛借鉴世界各国江河治理和防洪救灾的经验,下面来了解和分析一下德国,法国,荷兰三国防洪减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德国,法国,荷兰位于欧洲中西部,地理上相邻,海拔一般不高,三国面积加起来不足100平方公里,人口约1。

5亿,从自然气候条件来看,气候温和,年降雨量充沛,时空分配较均匀,森林和绿地覆盖面广,历史上德,法两国洪涝较少,洪水多由暴雨,冰雪融水引起,荷兰西部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得河下游入海口的三角洲,50%的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受洪涝的影响很大,历史上是一个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

(一)德国、法国、荷兰三国在防洪减灾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1、从环境水利的高度认识防洪,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三国在治水观念上相应有了很大转变,即从过去单一的修建防洪工程来达到防灾减灾目标,转变为以保护水环境的多目标综合治理,即环境水利的观念。

治理江河,修建防洪工程首先应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全局考虑,把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结合起来,留够足够的行洪通道,并保证蓄洪区的蓄洪功能,三个国家的河流防洪规划都要求有环境评价,同时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

2、采取“建重于防,防重于抢”的防洪减灾策略。

十分重视平时的工程设施建设,舍得投入并高度关注工程质量,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水环境安全的具体要求,做到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时建、防、抢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对环境的影响,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平时的工作是做好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重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

在防洪抢险方面,同我国一样,“有所弃,才能有所守”。

2.3、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

完备的雷达测雨站,快速的洪水自动测报设施,先进的通信传输设备和布局较广的数据网络,以及面向公众,信息共享的服务体系,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系统开发都由政府委托科研单位、公司来完成,使用部门只负责提出要求,系统建成后负责运行管理,并将大部分气象,水情,洪水预报等信息面向社会,保证数据统一,避免大量重复工作。

在防洪设施的控制,运行管理方面,三国计算机应用普及,水平高。

在防洪的组织管理和运作程序上有明确规定,各地区和各部门在防洪工程的调度运用上都有严格的协议,各单位按责行事,形成完善的防洪非工程体系.

4、依靠高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建造规模宏大的防洪减灾工程。

三国一些工程的构思设计,建造都十分独特,依靠的是科研力量和雄厚的机械制造能力.在堤坝建造方面,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在堤身的填筑、地基的处理、水下施工等方面手段先进.

5、注重面向公众的贡税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

三国都在中小学开展灾害预防教育,从小树立防灾意识,公众灾害意识很强。

法国政府对在不同风险区域内开发建设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德国把洪水预警分为四级,告知居民风险程度和预防措施洪水到来时,居民可自行判断危害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6、在堤防建设和管理方面发挥受益者的积极性。

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并规定在50年内堤防如若出现问题,设计、施工单位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使工程质量有可靠保证,在堤防管理上,三国通过税收保证了工程维护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使堤防能够正常运行。

此外,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除了有官方机构管理外,在受益的一些地区还有民间协会组织,公民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可通过协会组织实施监督。

协会有权否决政府的工程规划方案,并委托科研设计单位、施工部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

7、法律健全,可操作性强。

三国没有单独的防洪法规,没有统一的防洪机构,但从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维护、管理到洪水预警预报,抗洪抢险的组织,以及灾后的救济,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及相关执行部门,各部门依法行事,各负其责,避免了政出多门,互相扯皮,有序进行[9]。

(二)从以上对德、法、荷的防洪减灾方面的主要经验分析中,对我国的防洪治理和抢险救灾提出下列建议:

1、科学认识洪水的发生发展,把江河治理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2、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不懈地搞好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管理。

3、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坚持非工程设施和工程设施并重原则.

4、加强防洪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技术创新机构,提高抗洪抢险和防灾减灾的科技含量。

5、积极推动洪水风险管理,加大水的执法力度,避免各政府部门职责模糊不清,遇事互相推诿。

6、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经验.

五、中国综合治理水利的现状及战略思考

防洪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兴修水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经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兴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对主要江河进行了初步治理和开发,提高了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截至到1998年,全国已兴建大中小型水库8。

5万座,总库容4924亿立方米。

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5800亿立方米.加固并修建堤防26万多公里。

(一)我国水利行业在蓬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缺乏中远期的投入和发展机制。

许多项目资金使用期限过短,长期性项目用短期性资金来运作,还款期限内项目效益难以发挥,难以偿还本息。

2、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考虑防洪,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不够。

3、水利基础薄弱,大部分于50-70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超期服役,一些新建的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管理手段落后,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不广泛.

从以上对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原因、特征以及防治的现状等的分析来看,我国的防洪任务还很艰巨。

从环境治理入手,普及保护环境的知识到水利的兴建,高科技的运用,再到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做好防洪的部署,各部门切实履行其职责。

总之,洪涝的防和治统筹结合,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把我国的洪涝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最大的限度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洪涝灾害的防治

如何防治洪涝灾害,减少洪涝灾害?

中国有句俗话:

“青山秀水,穷山恶水”,早已道出了防治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此外,应从思想观念入手,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

大力兴修水利,把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确立环境水利观念;

同时,还要防治水污染,重点治理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工矿企业,不为一时和眼前的利益而损失长远的发展,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对防治洪涝灾害的工作我们应作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减少洪涝发生的可能性,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10]。

作者签名:

参考文献

[1]、中国水旱灾害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1997年

[2]、科技日报水的持续发展2005。

6。

5

[3]、中国经济日报中国网洪涝的类型2005。

5.26

[4]、水问题论坛洪涝的特点2005.5.31

[5]、水的可持续发展[N]如何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