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85589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之资本论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选读,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一、实践发展:

“西方不亮东方亮”,(1945-1991)一国到多国的高潮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蒙古中国、越南、老挝、古巴、朝鲜,二、理论研究自20世纪始,东西方理论研究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东方:

列宁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纪初的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曾使50年代以后的世界“东风压倒西风”。

使马克思主义风行天下。

尽管80年代末苏东阵营的崩溃使东方马克思主义遭受重创,但是经历20年改革的中国重现活力与生机。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主流发展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西方与东方的发展很少谐振在同一个频律上,第一次分歧: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期间罗莎卢森堡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出发,批评列宁所主张的党的集中制。

她认为工人阶级不需要一个“无所不在和无所不知的中央委员会的托管”;她反对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解散立宪议会、禁绝反对派的政策,认为没有民主将造成公共生活的沉寂,集中制会造成“一小撮政治家的专政”,会导致官僚化倾向,“这种情况一定会引起公共生活的野蛮化”。

第二次分歧:

20年代后产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等人重视民主、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应走区别于十月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主张是有意义的。

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暴力革命在西方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基本不存在现实可能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了它的成熟形态,其特点是完全脱离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实现了非政治化的纯学术转向。

这一学术转向突出地暴露了它在经济政治领域无所作为的弱点。

第三次分歧:

70年代后的“新马克思主义”,他们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价值,从主客观不同角度阐释和分析20世纪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

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左翼几乎众口一词地声称,苏东解体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从来就没有在世界上实现过,苏联体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及过程,资本主义在西欧许多国家占统治地位;无产阶级运动有了一定程度等发展;为了适应革命斗争发展等需要。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始于1843年,直至189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努力,呕心沥血50年,终于浇铸成了这部鸿篇巨著。

马克思开始研究经济学并确定了写作主题,初步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阶段,(1843年到1853年):

马克思于1847完成了哲学的贫困一书。

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一方面说明了经济范畴和生产关系的历史性,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另一方面肯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因为它可以用来科学地解释利润、地租,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和社会结构。

在1849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马克思初步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基本经济关系。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到中指出:

马克思“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页在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写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阶段:

(1853年到1859年),马克思确定写作体系和内容,全面进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经济理论。

第一,提出资本论中的主要科学理论,例如:

劳动的两重性、货币的三种基本规定、劳动力价值理论、狭义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等理论;第二,研究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主要阐明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以前生产形式的共同特征和公社所有制的三种基本形式;日耳曼所有制形式)。

第三,预见了共产主义的基本要点,提出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摆脱了人的约束和物的约束,自我实现;而达到这种社会的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

第三阶段:

(1859年到1865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完善自己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首先写成并在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这一分册除了简短的序言外,只包括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两章,马克思把它称为资本论的“初篇”。

第四阶段(1867年以后),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在德国的汉堡正式出版。

从1867年8月开始,马克思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但这项工作未及完成,他就去世了。

自此,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和第二、三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就落到了恩格斯的肩上。

恩格斯于1883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三卷。

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前后用了近50年的时间,终于使这部划时代科学巨著资本论(13卷)面世。

二资本论的体系结构,“研究对象: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研究目的: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即资本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实质上就是要揭示资本运动的规律,或者说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资本论主要内容,四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结构,资本论第一卷共包括七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主要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第六篇工资,主要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主要阐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章商品,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机体的“细胞形式”或“元素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引自资本论47页)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里“财富是由商品构成的”,(引自资本论16页)

(2)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只有从商品入手,才能进而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等范畴。

(3)从商品入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只有从商品入手,才能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1、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2、商品的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的质的多种用途和量的计量尺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发现和形成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任何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种使用价值之间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这个比例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10公斤米5尺布?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

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

统一性表现为: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因而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缺一都不可能成为商品。

排斥性表现为:

首先,二者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

其次,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只有把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才能获得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二者不能兼得。

只有通过交换把商品卖出去,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解决。

3商品的价值量,既然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那么,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但是,由于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同,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既然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那么,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也只能是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68页)“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一个生产部门生产大多数产品所采用的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水平。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中的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大多数劳动者个人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劳动强度则是指处于平均水平的劳动者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内含量或密度。

4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或财富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价值。

不同商品中包含的抽象劳动,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

它体现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联系:

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指出: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0页因此,异质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同质的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区别,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上看的,抽象劳动则抽象掉了劳动的具体形式;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永恒的自然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具体劳动作为劳动的个性是性质各不相同的劳动,它构成社会分工体系,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共性是性质相同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

5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商品生产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都是由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并由其决定的。

所谓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

所谓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

第二章商品的价值形式,关于价值形式的发展“对全书来说是太有决定意义了”因为“20码麻布=一件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形式就包含着货币形式的全部秘密,因此,也就包含着萌芽状态中的劳动产品的一切资产阶级形式的秘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311页),不了解商品如何转化为货币,不了解货币的本质,就无法了解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从而无法揭露资本的本质。

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第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第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第三,一般价值形式第四,货币形式,第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0码麻布=一件上衣,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起主动作用”,“起被动作用”,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20码麻布,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1夸特小麦2盎斯金1/2吨铁x量商品A其他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它的价值不是偶然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而是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第三,一般价值形式,20码麻布,一般商品的价值统一于某一种商品上,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1夸特小麦2盎斯金1/2吨铁x量商品A其他商品,第四,货币形式,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1夸特小麦1/2吨铁x量商品A其他商品,2盎斯金,一般商品的价值统一于某一种特殊商品上货币,二货币,货币的本质:

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完全是因为它们自身的天然属性。

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了两极:

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

这样,商品价值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成为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外部对立。

从价值的形式来看,货币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只不过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的职能。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想象的货币或观念上的货币。

商品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为了用货币衡量和计算商品的价值量,货币本身的量也必须是可以计量的。

货币的职能之一:

价值尺度,货币的职之二:

流通手段,货币所起的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称为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货币出现以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

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结果。

货币的职能之三:

贮藏手段,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贮藏起来时,货币就执行的是贮藏手段的职能。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和足值的金属货币或其可靠的代表。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货币的职能之四:

支付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商品赊购赊销形式,即用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

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随着赊购赊销现象的出现,也产生了各种发挥着支付手段职能的信用货币,如期票、汇票、支票、银行券等。

此外,支付租金、工资、利息、税款等的货币,也执行的是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之五:

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叫做充当世界货币。

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在很长时期,一般只限于贵金属(金和银)。

但在现代国际生活中,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纸币被称为硬通货,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同一货币单位的流通速度(次数),货币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金钱蔑视人所崇拜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关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

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第三章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背景:

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历史产生资本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现代史的序幕。

在工业中,拥有进步技术条件的手工业者(行东)首先冲破封建行会的限制,发展出新兴的雇佣劳动关系。

在商业中,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人资本的发展,商人包买主中出现了工业资本家。

在农业中,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地主和农民建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变为契约关系,大部分农民成为农业雇用工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条件,一是大量有人身自由且失去生产资料而又无足够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为阻止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是初始资本的积累,其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强行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把大量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马克思说:

“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的。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流通公式:

GWG货币-商品-货币,一般商品流通公式:

WGW商品-货币-商品,为了使用价值,为了价值增殖,次序不同货币使用方式不同目的不同,资本总公式表明:

GWG带来了剩余价值G即G,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按照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资本是不可能再流通中增殖的,公式中的G和W自身也不能使价值增殖;但经过流通,它确实已经增殖了。

三、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不是卖身为奴,也不存在对资本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实际等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第二,劳动者赡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培训等支付的费用。

此外,还包含着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秘密: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它具有生产新的商品和价值的能力,一般商品消费了,其价值就逐渐消失,而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却能够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第四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一)资本主义的一般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任何社会,都要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

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被称为“生产中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资本论204页)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第三,劳动过程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

劳动过程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自然条件,“根据小麦的味道,我们尝不出它是谁种的,同样,根据劳动过程,我们看不出它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是在奴隶监工的残酷的鞭子下,还是在资本家的严酷的目光下;是在辛辛纳图斯耕种自己的几亩土地的情况下,还是在野蛮人用石头击杀野兽的情况下。

”(资本论,第一卷,208页),

(二)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被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批判庸俗经济学家鼓吹关于价值增殖原因的谬论:

“节欲论”、“服务论”、“劳动论”,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表面看来,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及商品、货币都是资本,是资本的各种存在形式。

但是,资本的这些存在形式,天然并非就是资本,只有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资本。

资本的本质是以物为媒介并在物的掩盖下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社会关系。

它不是永恒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指出: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家所预付的资本,一部分用于购置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

资本的这两种存在形式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使用价值被消耗掉,转化为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随之转移到了新产品中去了,不会有任何价值增殖。

马克思将其称为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中不是被转移,而是由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再生产出来,劳动力的使用会创造新价值,这种新价值,不仅补偿了劳动力价值,而且包括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将其称为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剥削程度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剩余价值的现代解读,1、剩余价值的历史阶段性2、剩余价值的双重性,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