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7624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docx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1011100702  

课程名称:

教育统计与测量  

学时/学分:

32/2  

先修课程:

普通心理学、高等数学D、教育原理、大学计算机基础  

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  

开课教研室:

学前教育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所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

主要任务是:

第一、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收集、整理试验资料的方法;第二、培养学生掌握数据资料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第三、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第四、培养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第五、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社会调查、课外作业等。

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以及CAI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

末考成绩(开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期中考试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教育统计学的性质、定义、研究内容、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步骤;理解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教育统计的一些基本概念。

明确教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了解统计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学习教育统计学的目标和任务。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教育统计学、描述统计、推论统计等基本概念,掌握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过程与步骤。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育统计的研究内容;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基本步骤;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是数据的类型。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方法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心理统计的定义与性质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  

三、心理统计应注意的事项  

第二节    心理统计学的内容  

一、描述统计  

二、推论统计  

三、实验设计  

第三节    心理统计基础概念  

一、数据类型  

二、变量、观测值、随机变量  

三、总体、样本与个体  

四、次数、比率、频率与概率  

五、参数和统计量  

   

第二章    统计图表  

1.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整理统计数据的排序与分组方法;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基本结构及制作要求;熟练绘制各种统计图表;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和研究需求,灵活运用统计图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统计图、统计表的含义,掌握其基本结构及制作要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各种统计图表的基本结构与编制方法;各种次数分布表与次数分布图;直方图、条形图与线形图。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据的初步整理  

一、数据排序  

二、统计分组  

三、统计表  

四、统计图  

第二节    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数分布表  

二、分组次数分布表  

三、相对次数分布表  

四、累加次数分布表  

五、双列次数分布表  

六、不等距次数分布表  

第三节    次数分布图  

一、直方图  

二、次数多边形图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  

   

第三章   集中量数  

1.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一批数据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集中趋势、离散性;明确集中量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可以作为一批数据的代表值;理解各种集中量数的含义、性质和作用;明确算术平均数是所有集中量数中运用最广泛、最优的量数;明确各种集中量数的含义、计算方法、使用条件、性质及优缺点。

熟练掌握集中量数的计算方法;恰当地应用集中量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使用条件及优缺点。

理解其它集中量数的概念、计算及使用条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各种集中量数的概念和性质;各种集中量数的计算方法;各种集中量数的具体应用。

教学难点是几何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算术平均数  

一、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二、平均数的特点  

三、平均数的意义  

四、平均数的优缺点  

五、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原则  

第二节    中数与众数  

一、中数  

二、众数  

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关系  

第三节    其它集中量数  

一、加权平均数  

二、几何平均数  

三、调和平均数  

   

第四章   差异量数  

1.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差异量数是描述数据离中趋势的一种量数,它与集中量数一起描述数据的全貌;明确标准差是所有差异量数中代表性最好的;掌握各种差异量数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适用条件。

理解百分位差、四分差、标准差、方差的性质和作用;掌握百分位差;四分差、标准差、方法、标准分数的计算方法;熟练运用百位差、标准差、方差描述数据的离中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和掌握标准差的概念、计算方法、使用条件及优缺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百分位差、四分差、标准差、方差、标准分数的概念、性质、作用、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标准差。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距、四分差与百分位差  

一、全距  

二、四分差  

三、百分位差  

第二节    平均差、方差与标准差  

一、 动差体系  

二、 平均差  

三、 方差与标准差  

   

第五章   相关系数  

1.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相关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量数;识记相关、散点图、相关系数的类别和含义;理解各类相关系数的意义和适用条件; 熟练掌握常用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恰当应用各类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

掌握相关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掌握相关系数的解释。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使用条件及优缺点。

理解各种相关系数的的概念、计算及使用条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关的基本类型;各种相关系数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积差相关、等级相关的应用。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关、相关系数与散点图  

一、什么是相关  

二、相关系数  

三、散点图  

第二节    积差相关  

一、积差相关的概念与适用资料  

二、计算积差相关系数的基本公式  

三、计算积差相关系数的差法公式  

四、相关系数的合并  

第三节    等级相关  

一、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二、肯德尔等级相关  

第四节   相关系数的选用与解释  

一、如何选择合适的相关系数  

二、相关系数值的解释  

第六章   概率及概率分布  

1.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概率论是推断统计学的基础;了解掌握概率的含义、概率的基本知识;理解常用概率分布的基本特征;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具体应用。

掌握两种重要的概率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学会使用正态分布表;掌握正态分布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和掌握概率的概念,理解概念分布的基本特征,掌握正态分布的原理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标准正态分布;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应用。

教学难点是正态分布。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率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概率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三、概率分布类型  

第二节    正态分布  

一、正态分布的特征  

二、正态分布的编制与使用  

三、次数分布是否正态的检验方法  

四、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二项分布  

一、二项试验(贝努利试验)与二项分布  

二、二项分布的性质  

三、二项分布的应用  

   

第七章   总体平均数的推断  

1.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参数估计是假设检验的基础;了解参数估计的类型;理解参数估计的意义与原理;掌握点估计与区间估计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参数估计的概念,理解参数估计的意义及原理,掌握区间估计的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原理;总体平均数估计的步骤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总体平均数的区间估计。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一、点估计的定义  

二、良好估计量的标准  

三、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第二节   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一、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步骤  

二、总体方差已知时,对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三、总体方差未知时,对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第八章   参数的假设检验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统计假设检验的原理、基本思想和步骤;掌握如何进行假设检验;掌握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与步骤;知道如何判定检验结果;掌握统计假设检验在教育科研中的运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假设检验的原理、基本思想与步骤,掌握平均数差异检验的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假设检验的一般原理;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假设检验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是两类错误、显著性检验。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假设与假设检验  

二、假设检验中的小概率原理  

三、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四、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  

五、假设检验的步骤  

第二节    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一、总体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已知  

二、总体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  

三、总体非正态  

第三节    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一、两总体正态、方差已知  

二、两总体正态、方差未知  

三、两总体非正态  

   

第九章   方差分析  

1.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方差分析是对三个及三个以上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理解方差分析的一般原理;掌握方差分析的一般步骤;掌握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方法的运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和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使用条件及一般步骤,掌握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的运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方差分析的原理、基本条件、一般步骤;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是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一、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综合的F检验  

二、方差分析的基本过程与步骤  

三、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  

四、方差分析中的方差齐性检验  

五、与方差分析有关的实验设计问题  

第二节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一、 各实验处理组样本容量相同  

二、 各实验处理组样本容量不同  

三、 利用样本统计量进行方差分析  

   

第十章    教育测量的性质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测量的基本问题;理解教育测量和测验的基本概念;了解测验的种类;理解测验的应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测量的基本问题、理解教育测量和测验的基本概念,掌握测验的应用范围。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四种测量量表;测量的误差。

难点是教育测量和测验的基本概念。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测量的基本问题  

一、测量的定义  

二、测量的要素  

三、四种测量水平和测量量表  

四、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五、测量的方法  

六、测量的误差和精确程度  

第二节    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  

一、教育测量的定义  

二、教育测量的可能性  

三、教育测量的特点  

四、教育测量的水平  

第三节    教育测验的基本概念  

一、教育测量与教育测验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育测验的定义  

三、教育测验的三要素  

四、教育测验客观性指标  

第四节    测验的种类  

一、根据测验的对象分类  

二、根据测验的人数分类  

三、根据测验材料分类  

四、根据测验解释方式分  

第五节    测验的应用  

一、了解个别差异  

二、诊断、预测和评价  

三、甄别、分类和安置  

四、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五、心理和教育科研的辅助手段  

第十一章    信度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信度的理论,测量误差的来源,估计信度的方法,其它影响信度系数的因素;掌握信度系数的应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信度的理论,测量误差的来源,估计信度的方法,其它影响信度系数的因素;掌握信度系数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信度的概念;信度的估计方法;影响信度的因素;测量的标准误。

难点是估计信度的方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度的理论  

一、信度的操作定义  

二、误差  

三、测量误差和真分数理论  

四、信度的基本定义  

第二节    测量误差的来源  

一、测验本身引起的测量误差  

二、主试及测验情境引起的测量误差  

三、被试引起的测量误差  

第三节    估计信度的方法  

一、重测信度  

二、复本信度  

三、内在一致性信度  

四、评分者信度  

第四节    其它影响信度系数的因素  

一、分数分布范围的影响  

二、测验长度的影响  

三、测验难度的影响  

第十二章    效度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效度和信度的关系,效度的种类,表面效度;理解效度的含义,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影响效度的因素;掌握效标关联效度的应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效度的含义,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影响效度的因素。

掌握效标关联效度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效度的概念;效度的估计方法;影响效度的因素;效度的应用。

难点是估计效度的方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效度的含义  

二、效度和信度的关系  

三、效度的种类  

第二节    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一、内容效度  

二、结构效度  

第三节    效标关联效度  

一、效标(准则)  

二、效标关联效度估计的方法  

三、效标关联效度的应用  

第四节    影响效度的因素  

一、测验本身  

二、测验的实施和计分  

三、被试  

四、效标  

五、样组  

第五节    效度的应用  

一、校标分数的预测及预测误差  

二、效度与人才的选拔  

第十三章    项目分析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难度的概念,鉴别力的相关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难度、区分度与测验信度和效度关系,标准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理解难度对测验分布的影响,鉴别力的概念;掌握难度的计算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项目难度和鉴别力的含义。

掌握难度和鉴别力的计算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项目难度和鉴别力的概念。

难点是难度和鉴别力的计算方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项目的难度  

一、难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二、难度水平的确定  

三、难度与测验分数的分布  

四、项目难度的范围对信度的影响  

第二节    项目的鉴别力  

一、定义  

二、估计方法  

第十四章    测验的编制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编写测题,编写测验使用指导书,测题的编排;理解明确测验编制的目的并选择适当材料,试测和测题的分析,测题的选择,测验的标准化,鉴定测验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  

一、确定编制测验的目的  

二、产生测题  

三、测验的标准化  

四、测验量表和常模  

   

第十五章    测验的使用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主试的资格;理解测验的选择;掌握测验的实施,测验的评分,测验结果的报告。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测验的选择;掌握测验的实施,测验的评分,测验结果的报告。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测验的实施、测验的评分、测验结果的报告。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试的资格  

一、心理测验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心理测验的专业技能  

三、测验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第二节    测验的选择  

一、选择与测验活动目的相符的测验  

二、了解测试对象的受测条件  

三、分析所选测验的特点  

第三节    测验的实施  

一、测试开始前的准备  

二、测试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三、主试和被试间的良好的协调关系  

第四节    测验的评分  

一、原始分数的获得  

二、原始分数的转换  

第五节 测验结果的报告  

一、测验结果的综合报告  

二、测验结果的解释和建议  

   

第十六章    小学常用的心理与教育测验简介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测验的种类,掌握部分测验的使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掌握部分测验的实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智力测验的使用。

难点是人格测验的使用。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智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概述  

二、常见的智力测验  

   

第二节    人格测验  

一、人格测验概述  

二、常见的人格测验  

   

  第三节    小学教育测验  

一、常见的小学教育测验  

   

四、学时分配表   

章次     

内容     

教学时数     

备注     

一     

绪论     

1    

     

二     

统计资料整理     

1    

     

三     

集中量数     

1    

     

四     

差异量数     

1    

     

五     

相关系数     

2    

     

六     

概率及分布     

4    

     

七     

参数估计     

4    

     

八     

参数的假设检验     

5    

     

九     

方差分析     

3    

     

十     

教育测量的性质     

1    

     

十一     

信度    

2    

     

十二     

效度    

2    

     

十三    

项目分析     

1    

     

十四     

测验编制    

1    

     

十五    

测验使用    

1    

     

十六    

小学常用的心理与教育测验简介    

2    

     

合计    

     

32    

     

五、主用教材及参考书  

(一)主用教材:

  

    《教育统计与测量》  主编:

王景英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  

(二)参考书:

  

1.《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主编:

张敏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现代心理统计学》主编:

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心理与教育测量》 主编:

戴海崎、张锋、陈雪枫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