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7682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x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2008高考上海语文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曰:

“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

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

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__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

(1分)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

  

(1)___  

(2)_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

__

22、答案:

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

C

解析:

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4、答案:

1分动

25、答案:

3分

(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

(2)家居之乐(1分)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

先要分层,第一层到“先秋而归”,最后两句是第二层。

26、答案:

4分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

“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2009高考上海语文试卷

(六)阅读下文。

完成第23-27题。

(12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

桂之所产,古以名地。

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

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

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

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

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

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

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

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

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

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

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

《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取未放之蕊干之(    ) 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

(不超过12字)(2分)

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4分)

(六)(12分)

23.(2分)

(1)使……干燥

(2)草率(各1分)

24.(2分)B

25.(2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

26.(2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

(各1分)

27.(4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

(一点2分)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九疑山图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

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

“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

“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

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

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六)

22.规模和得名缘由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稼说送张琥苏轼

⑴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⑵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⑶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

呜呼!

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⑷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

四种农具。

②得:

此指中进士。

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口口。

(2分)

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

(2分)

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

(3分)

答:

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

答:

(六)

22.更休。

23.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

25.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

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

(其他如对比等)

26.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

27.略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

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

“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

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

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

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

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

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

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

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

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

(六)(11分)

22.(1分)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23.(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

24.(2分)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在这里居住”1分,“有才德得人”1分)

25.(3分)B

26.(3分)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答对1点给1分)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

许氏吴兴溪亭记权德舆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

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

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

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

青苍在目,潺湲激砌。

晴烟阴岚,明晦万状。

鸥飞鱼游,不惊不喁。

时时归云,来冒茅栋。

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

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

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

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

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

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

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

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

乱。

②尉义兴,赞武康:

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

③大来:

指吉祥亨通。

22.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

(3分)

24.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

(2分)

25.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2分)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26.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

(3分)

(六)(12分)

22.(2分)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的胜景

评分说明:

“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1分,“相得益彰”1分。

23.(3分)为了反衬许氏不求奢侈而又不远离世俗的特点。

评分说明:

“反衬”、“不求奢侈”、“不远离世俗”各1分。

24.(2分)这句话描绘了空中飞鸥、溪中游鱼悠然自得的样子,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意境。

评分说明:

答对1点给1分。

25.(2分)D

26.(3分)文中的“动静之理”是指无论为官还是隐退都能遵循本性而自适(1分)。

许氏为官之时,必选山水之乡,符合自己的趣味,而且政绩斐然(1分);隐退之时,则玩赏山水,自食其力,不骄不躁(1分)。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

治学(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民之初载,其矇未知。

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

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

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

暗室。

②亹亹:

勤勉不倦的样子。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兮B、哉C、夫D、矣

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3分)

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3分)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3分)

(六)(12分)

22、(1分)B

23、(3分)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1分),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1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1分)。

24、(2分)D

25、(3分)答案示例:

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评分说明:

效果2分,内容1分。

26、(3分)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1分);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1分);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1分)。

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2分)

静者居记(明)高启

1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

客顾而叹曰:

“美哉居乎!

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予谓客曰:

“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

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失。

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

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

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

《传》曰:

‘居天下之广居。

’广居,仁也。

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

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

张君起而谢曰:

“________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

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矣B.乎C..耶D.也

2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2分)

2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2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

(12分)

(1分)D

(2分)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1分),引出后文“客”的感叹(1分)

(2分)C

(3分)D

25.(4分)答案示例:

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1分),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1分)。

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1分),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1分)。

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2016秋考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

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

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

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

传授道统。

②刍荛:

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2分)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

(用自己的话作答。

)(4分)

【答案】

22.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3.D

24.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25.C

26.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2017春考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宋)梅尧臣

①天圣中,闻宁海西湖之上有林君,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也。

②是时,予因适会稽还,访于雪中。

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

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向博远,寄适于诗□。

③君在咸平、景德间,已大有闻。

会天子修封禅,未及诏聘,故终老而不得施用于时。

凡贵人巨公一来相遇,无不语合慕仰,低回不忍去。

君既老,朝廷不欲强起之,而令长吏岁时劳问。

及其殁也,谥曰和靖先生。

④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

诸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请予为序。

先生讳逋,字君复,年六十一。

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焉,呜呼惜哉!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与B.耶C.乎D.尔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林和靖诗歌具有深远美好的意境。

B.林和靖诗歌平和醇正、宁静澹远。

C.林和靖的诗歌意在针砭朝政弊端。

D.林和靖在诗歌中寄托了闲适心情。

24.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