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8083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docx

《大自然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自然的语言.docx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文中3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本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l.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

2.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体验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生成与提升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走进自然”,解题激趣。

 

(一)同学们,自然是神奇的,它是一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你能读懂吗?

出示图片,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想法。

(二)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

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一)自读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读正音。

3.讨论交流自己对生字的记忆方法。

(二)小组内自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

分小节读诗歌,听者给予评价。

三、感知文本,整体把握。

1.讨论:

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出示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1.白云高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蚂蚁搬家,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

2.全体交流

四、美读文本,体会情感。

(一)赏读:

教师边范读边展示课件。

(二)赛读:

小组与小组之间、单人与单人之间,分节赛读整首诗。

(三)齐读:

全班同学齐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回顾文本。

(一)听写词语。

(二)回顾:

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导入:

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介绍给我们的?

现在大家就去研读。

二、感悟诗歌,指导朗读。

(一)自读体会:

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该怎么读呢?

1.学生自主完成。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课堂展示。

(二)互动交流,点拨指导。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一小节:

如何理解“准是”,“准是”说明了什么?

第二小节:

这一节,从哪个词中看出作者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总结第一、二小节的写作方法。

第三小节:

1.引导想象:

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

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

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2.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四小节:

这一节中作者又用了哪些修辞?

练习运用修辞造句。

总结第三、四小节的写作方法。

第五小节:

出示课件,解“年轮”。

第六小节:

1.课件展示一条大鱼:

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

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

该怎么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总结第五、六小节的写作方法。

第七小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课件出示: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第八小节:

结合课件理解“漂砾”。

小结:

你觉得文中哪个词能概括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

三、回归整体,把握中心。

小结: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思考才能发现。

四、拓展延伸,练习仿写。

(一)拓展:

1.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说给大家听。

2.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二)仿写:

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几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细心观察)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雨天

 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原是汪洋一片

……

 

7、第一朵杏花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

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

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

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

说说段意。

第一段(1-5):

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

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

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

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

(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

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

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

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

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

“竺爷爷!

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

“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

“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

“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

“刚才。

”竺爷爷()地问:

“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

“是。

    

(2)读第二遍:

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

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

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

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

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

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

一丝不苟]师述:

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

(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

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

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

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8、植物的“感情”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掌握十二个生字。

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曲”和“给”多音字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

(板书课题:

植物的“感情”)师:

“同学们,人有感情,其实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人类不同,你知道那些植物是有感情的?

”(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2、师:

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

“含羞草”、“丁香花”、“货轮”、“棉花”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

      “迅速”、“较浅”、“讨厌”、“竞赛”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

“恰恰”一词可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进行换近义词的方法帮助理解;

    如:

“促使”、“供给”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

“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干瘪”、“霉烂”“窒息”等放在文本中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读书中的句子)

    A:

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

(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

    B:

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

农民就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

      师问:

“你怎么知道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

   4、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刚才那些不明白的词语。

   5、问: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1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

2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

     学生讨论后交流。

   6、整体回顾全文。

   7、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这些植物说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感情很神奇、可爱、有趣、奇特等)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注意读准“较”(jiào)、“供”(gōng)“曲”(qǔ)的读音。

     指导书写时,注意“迅”字的比画书写顺序。

“勿”不要写成“匆”,

    “柿”右半部分是“市”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学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说一说。

 

9、蜜蜂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课前准备

   ①电脑课件

   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

听说)

   2、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

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

或做什么呢?

   3、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出示课件,介绍法布尔。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

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板书:

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然后全班汇报。

(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4、读到这里你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

   5、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

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同桌同学讨论)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6、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

(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指生读,大家评议。

   8、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

为什么?

   9、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

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10、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并请说一说你这样读的原因。

(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读”的意思。

   11、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了吗?

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四、反复朗读第一段。

    出示第一段:

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

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

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

(生读:

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

(生读:

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五、学习最后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读最后一段)

   2、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是(能辨认方向的本能。

   3、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4、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

并举例说明。

   5、自由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里面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

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六、拓展延伸:

    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

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

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

(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七、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

《昆虫记》

  板书设计:

             9、 蜜蜂

            听说 做试验 得出结论

            仔细观察   善于思考

 

 

 

《矿矿的研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产生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3.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提前准备黄全愈和黄矿岩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

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

2000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

2003年,黄全愈又推出了“新书”《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

其他的请学生介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课件出示字词。

指明读,开火车读。

多种方式读。

3.全班交流词语。

①教师介绍(看图片):

“迈阿密大学”

②理解“纠缠”“博士学位”“抱怨”“博士学位”等词;

4.检查读文情况:

①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他评价。

②开火车逐段朗读课文,并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师生对话、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那些事情?

2.用自己的话进行交流、品位与理解课文。

师:

当爸爸知道了矿矿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后,爸爸是怎样做的?

(爸爸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可是爸爸又不愿意打击孩子的这份认真的热情,还是让妈妈带矿矿去了图书馆查阅资料。

师:

接下来矿矿又是怎样做的?

(矿矿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而且他查阅的还很认真。

师:

从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什么呢?

(在矿矿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爸爸也学到许多知识。

(最后,爸爸看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份最简短最感兴趣的研究报告)

注:

以上交流师时体会矿矿的认真和执着,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适当补充矿矿在美国学习的一些常识。

3.讨论:

通过我们对矿矿的了解,想一想,你有过类似他研究成果吗?

4.通过学习本课,你想跟大家说点什么呀?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排火车认读生词。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要求掌握“矿、缠、博、纠、介、绍、籍、阅、获、吨、订”等11个生字。

2.要求会书写13个生字:

“矿、妻、攻、纠、临、迈、介、阅、获、吨、寿、订、岩”

注重指导比较:

“介——分”

介是“人”字头,不是“八”字头的书写。

3.小组中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强调指导:

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订、攻、吨、矿”等生字。

4.全班进行交流、讲解记忆的方法。

5.教师指导书写。

6.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三、扩展延伸,积累实践

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事物,可以到学校的图书室,也可以去问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某些专业人士,让孩子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也像矿矿一样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写出自己的研究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