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8480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docx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把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

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

 

  【小儿病理特点】 

   小儿病理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但经过正确医治,易趋康复。

小儿因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

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惊恐状态。

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的情况下,常可引起发育障碍,表现有五迟、五软等病态。

又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

小儿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为重,当发热较高时,易于抽搐、惊厥;感受风寒之后极易导致肺炎、喘咳。

总之小儿病情来势急,变化多而迅速,可并发严重病症,但如能诊疗及时,护理得当,也容易痊愈,较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辨证特点】 

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

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

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

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

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

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

下面着重介绍几项小儿特色的诊法。

 1.望小儿指纹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

由于小儿切脉部位短小,诊脉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指纹处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

 

   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掌指纹为“风关”,近节指间纹为“气关”,远节指间纹为“命关”(图194)。

 

   

(1)望指纹方法:

在自然光线下,暴露患儿小手,医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握住小儿食指远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指端向指根部轻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现,便于观察。

 

   

(2)望指纹内容:

主要从指纹色泽、长短和浮沉三个方面来分析观察。

 

   色泽:

正常指纹,色呈浅红,隐现于风关之内。

患病之后,色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色紫红者,多为热证;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色淡者,多为虚证;色滞暗者,多为实证;色青者,多为惊风,或为痛证。

 

   长短:

一般说来,指纹在风关者,为邪浅病轻;指纹透气关者,为邪已深入;指纹达命关者,为病情较重;若指纹一直延伸到指甲端,即所谓“透关射甲”,为病情重笃。

 

   浮沉:

指纹浮现明显者,是病在表;沉隐不显者,是病在里。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望指纹是观察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

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有关,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可见指纹向命关延伸,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静脉压愈高,指纹的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展。

指纹的色泽在某些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愈高,指纹的青紫色也就愈明显,因而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或紫色指纹,贫血的患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则淡。

 

 

   2.小儿切脉小儿前臂短小,切脉部位“寸口”就更为短小,不容三指以候寸、关、尺,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也称为一指定三关(图195),而不细分三部。

小儿平脉(正常脉象)较成人快,一般l~2岁左右小儿,脉搏每一息(即是一呼一吸)跳动6~7次;3~6岁小儿,每一息跳动5~6次。

以后随年龄增加,而脉搏则相对减少。

小儿诊脉通常以浮、沉、迟、数,辨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来定虚、实。

 

   浮脉:

轻按即能清楚感到脉搏跳动,主表证。

   沉脉:

轻按不易感觉,重按才可能触到,主里证。

   迟脉:

脉搏比该年龄小儿缓慢,主寒证。

   数脉:

脉搏比该年龄小儿快,主热证。

   脉有力:

为实证。

脉无力:

为虚症

=======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

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

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

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

  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

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

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

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

 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

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

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

即: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

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

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

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

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

或在穴周作周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

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功效:

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

发热、胸闷、呕吐等症。

运法与旋推法的异同 

 

相同点

异同点

运 法

均在体表作环形推动都不带动皮下组织

运动幅度较大频率较慢,每分钟约80-100次

旋推法

运动幅度较小频率较快,每分钟约160-200次

 

   【捏法】

 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称为捏法。

 若以捏法施于脊柱,就称为捏脊法。

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

下面介绍捏脊法(图198)的两种操作方法。

 

  1.医生双手呈握拳状,以食指中节的背侧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置,并对准食指中节桡侧掌面,而后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a)。

  2.医生双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面向前,与食、中两指指面相对;以拇指指端掌面分别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食、中两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b)。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

结合病情,对需加强手法刺激的患儿,常用捏三提一法;

 即先捏脊一遍,从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对重要穴位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位处进行提拉。

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

 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

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功效:

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

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

 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

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

 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

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

 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

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

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小儿推拿除了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本身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而且还具有“线”状及“面”状,这是特点之一。

有相当多穴位都聚结在两手,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这是特点之二。

 

   本文着重介绍小儿推拿穴位位置、操作方法、次数(时间)、主治及临床应用。

其中“次数”仅代表6个月~1周岁患儿临床治疗时参考,临诊时尚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疾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

 

   上肢部穴位治疗时,一般不分男女,仅操作一只手即可,临床习惯于推拿左手(亦可推拿右手)。

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后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下肢。

亦有根据病情或患儿体位而定顺序。

 

   但是对于疼痛较敏感的穴位,或具有较重刺激力的手法一般都放在最后操作,以利得到患儿的配合。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

 

   线状穴。

 

   位置: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

30~50次。

 

   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

 

   线状穴。

 

   位置:

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

30~50次。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

 

   点、线结合穴。

 

   位置:

眉后凹陷处。

 

   操作:

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

30~50次。

 

   主治:

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

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

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

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

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

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

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

20~30次。

 

   主治:

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

 

   位置:

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

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

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

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

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

 

 

   次数:

30~50次。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

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风池】

 

   位置:

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

 

   操作:

用拿法,称拿风池。

 

   次数:

5~10次。

 

   主治:

感冒、头痛、颈项强痛。

 

   临床应用:

①感冒、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颈项强痛可与揉列缺、揉颈项部肌肉合用。

 

   【天柱骨】

 

   线状穴。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呈线状穴。

 

   操作:

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

 

   次数:

推100~500次。

 

   主治:

发热、呕吐、项强、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

①外感发热、项强可与拿风池等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揉板门、揉中脘等穴合用。

 

   民间常可用汤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作用同推天柱。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

 

   1.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推天柱等。

 

   2.镇惊通窍按揉百会、揉迎香。

 

   3.升阳举陷按揉百会。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