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8609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3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docx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第九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学习指导与建议: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新要求,重新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学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的深刻内涵,并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加以更新和完善。

本章的重点是教师如何提高“胜任”新课程教学的能力;难点是教师是否能够充分领会、吃透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建议本章学时为5个学时。

第一节课程对教师素质专业发展的新关注

从专栏9—1以及第一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

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

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那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应该关注哪些核心内容呢?

专栏9—1: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应该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从而置身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今天我国包括课程教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

今天的中国必须在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对现有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时代必需的人的基本素养以及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认知工具开发的基础上,全面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以此作用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教育影响的方式。

●对教师的新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应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要处理好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教师是社区的一员,是社区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共建者,教师应与家长、社区、同事合作,参与社区的共建。

——资料来源:

(1)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一、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不再是一个成熟个体,而是一个有待发展的个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持续成长,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蕴涵着许多全新的理念,诸如教育民主化、促进教育的国际理解、关爱自然、注重个性发展等世界教育的理念趋向,以及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科学本位向科学与人文整合转变、集体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差异性教学转变、知识技能接受教学向知识的主动建构转变等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取向等。

这些在过去被忽视的问题,成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继续学习各方面的理论(包括指导自己走向专业发展的专业化理论,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论,等等,)走向教学成熟。

”离开专业理论的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便失去了支撑。

二、关注教师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

研究表明,人的教育与发展有两个共同存在的领域,一是认知领域,属智力、知识、才能的范畴;二是情感领域,属情感、态度、习惯、信仰的范畴。

一般来说,教师的情感人格特点越丰富,对教育教学的激励作用越大。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现实绩效。

所以,有专家提出“教育爱”这一概念,“所谓‘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个人尊严。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正由支配作用向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方向转变,师生关系成为平等的、民主的、伙伴的关系。

这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使教师的道德情意发展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

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指出的:

“无论是教师的入门培训还是在职培训,其主要使命之一是在教师身上发展社会期待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情感的品质,以使他们日后能在他们学生身上培养同样的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历来是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首要问题和核心内容,教师应当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与提升能力,以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因此,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应被弱化和淡化,而应该不断地得到强化。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996年1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该书是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经过三年的努力工作后,于1996年4月在巴黎总部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会议上向总干事马约尔提交的最后报告。

该报告被誉为继1968年《世界教育危机:

系统分析》和1972年《学会生存》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发表的最重要报告,它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战略思想和行动建议,提供了未来教育革新的理论基础,对世界上各个国家教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报告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前景,原则和方针。

或许由于该委员会的成员是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所以它在更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上并立足于各个领域的最前沿来透视教育问题,其中包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作用、遇到的冲击、应有的抉择、可行的建议和措施等等,既有宏观的分析,又不乏细节性的描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视野更加广阔、深刻,启示良多。

报告认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

这四种学习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1)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2)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

报告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

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因此学做的涵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密切相关。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W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4)学会发展(LEARNINGTOBE),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报告还以为,现在的正规教育系统应围绕以上四大支柱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设计。

可以说,这种看法在制定教学计划和确定新的教育政策方面对未来的教育改革不无重要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摘自唐汉卫、王崇家:

《里程碑性的教育经典之作:

〈教育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财富蕴藏其中〉读后》,载《山东教育》2000年第26期。

三、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

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但这样两个要求似乎更为突出:

其一是,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修养,以胜任新课程培养“个性化新人”的需要。

其二是,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但教师目前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有调查表明,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知识结构过分单一狭窄,教育理论知识贫乏等,他们更多的是依赖于自己的教学技能,通过形式的做秀而不是知识的更新、经验的积累而不是理论的指导、时间的堆砌而不是效率的提高。

即使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富有理论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先进经验,也因其缺乏必要的理论水平和经验总结能力、缺乏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或者埋没在琐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

可见,对于建构在全新理念之上的新课程来说,教师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更新的缺失,成为新课程推进的最大障碍。

因此,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来构建教师的多元知识结构成为当前教育界关心的又一话题。

四、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对新课程创新之处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课程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等,都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的这一改变,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也“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

如同医生的临床和律师的辩护活动一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表现的最重要特点。

教师掌握的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的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表现为教学行为的策略理性认识方式。

”为此,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应加强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生成性资源处理能力、设计开放性作业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差异教学能力、评价学生行为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等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引导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逐步得以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着根本的变革,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

于是,教师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的研究、创生课程的活动便由此得以展开,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也因此而形成。

”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倦于读书,偏重经验、轻视理论。

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唯书、唯上、唯考试,造成了教师的封闭、僵化、服从,这无疑是对教师创新精神和教学个性的扼杀。

而教育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思、怀疑、批判、创新,因此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育科研是必由之路。

而且,有分析表明,之所以大多数骨干教师教学业绩十分突出,而教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教育专家不多,与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有很直接的关系。

因此,加强理论研究,采取适当措施推动教师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任务之一。

五、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

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当前,教师在自我意识的确立、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保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给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阻碍了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些专家指出,由教师的心理缺陷而导致的教育污染应该得到教师教育者和全社会的关注。

因此,当前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必须把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到较高的地位。

六、关注教师终身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教育应该向终身教育转化。

适应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所需要各种的能力(见专栏9—2和专栏9—3)。

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从多方面加以考虑。

总体来说,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应该由三个方面构成:

由政府负责的正规化培训;学校层面的校本培训和教师学习型组织;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

鉴于本课程服务于教师在职自主发展的特点,本课程将教师的自主发展问题作为探讨的重点。

我们认为,教师自主发展的路径主要有这样三种:

其一,反思——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其二,合作——向同事学习;其三,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

本课程的相关章节会对它们作详细探讨。

本章接下来的内容将重点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如何发展。

教师教育是终身教育

《英国詹姆斯报告》“三段论”与美国教育学会教师服务曲线理论把教师教育应用于终身教育的论述:

“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已不在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被理解为由职前开始的,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生涯的连续的教育过程,原来的“一次教育”的概念被赋予了“终身教育”的新内涵。

资料来源:

(1)MargaretWilkin.InitialTeacherTraining:

DialogueofIdeologyandCulture.TheFalmerPress1996.

(2)吴鸿:

《英国大学与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专栏9—2:

终身学习学习背景中的教师专业素质

●专门知识与技能传统意义上好教师所具备的特征将不再是所需要的惟一特征,但应不因此低估它的重要性。

实践表明,一个好教师需要重要的知识来源和理解力。

但是,教师本人获取知识的方法需要改变:

应该少依赖职前培训,更多地依赖不断的的知识更新。

●教学法知识在不断变化的背景中仍然很重要。

在终身学习的架构中,教师必须善于传授各种各样的高级技能,包括学习动机、创造性和合作,而不是大力鼓励死记硬背和考试成绩。

●对技术的了解是教师专业化中重要的新特征。

了解技术在教学上的潜能并能将技术与教学策略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而不是让学生从作为独立过程的自控教学程序中学习这些。

●组织能力与协作教师专业化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个人的能力,而必须使这种能力成为“学习型组织”的一部分来发挥作用。

教师乐于和善于相互学习和教学是这种品质最重要的方面。

●灵活性是教师专业化直接与传统观念相矛盾的一个特点。

教师必须接受这一点,即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对专业化的要求在不断地变化,不能将专业化作为反对变化的借口。

●流动性对某些教师是有效的:

在不同职业间流动的能力和愿望将会提高他们作为教师的能力。

●开放性是许多教师应该学习的另一种技巧:

能与家长和其他非教学人员合作会对教师专业化的其他方面予以补充而不是抵触,这或许是能为人们所采用的专业化观念中最富挑战性的方式。

——资料来源:

OECD《教育政策分析1998》,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第二节新课程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发展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和特定的内涵,并且也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凡的意义。

特别地,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日益凸显出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探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广大教师体验职业的生命感与幸福感,强化职业道德信念,自觉按照新课程的特定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教师职业道德及其特性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

教师职业道德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应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行为准则去调节在教育过程中与其他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教育劳动问题,以做好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从上文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因此,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教师职业道德也有自己的特性。

根据肖鹏英在《论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性》一文中的论述,教师职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内容上看,教师职业道德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全面性、先进性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在遵照社会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

因此,教师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时,必须首先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科学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自觉忠诚于、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其次,从教师具体的劳动场所看,教师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

教师的劳动其实是一种集体劳动,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才都是教师集体协作劳动的结果。

这就要求个体教师要发扬合作精神,在工作中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社区的沟通和支持,教师必须积极诚恳地协调与家长、社区其他人员的人际关系。

因此,合作、团队精神、关心、关爱、责任感等优良品质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当然内容。

最后,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来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爱国主义等教育时,其内容不但要体现全民性道德建设的要求,更要体现先进分子道德建设的要求,因而教师就必须把道德建设的广泛性和先进性在意识上统一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

很显然,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教师道德的内容具有更全面,更先进的特性。

(二)从影响空间看,教师职业道德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广泛性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影响不仅指向学校里的学生,而且还通过学校和学生影响到周围的社区,甚至扩散到更大的范围以至于整个社会。

今后,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开放,随着教育信息传输渠道的日益快速和便捷,教师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联系面越来越广,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也将越来越多地直接作用于社会。

同时,由于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健康人格的事业,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下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程度,进而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

因此,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相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更受社会公众的关注。

(三)从影响深度和时间上看,教师职业道德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深远性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通过物化为教育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

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

所以,很多钦佩教师给自己带来终身教诲的学生在毕业离校多年之后,仍然盛赞自己的老师。

比如,毛泽东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的信中就说到这样一段感人的话: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老师,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

”鲁迅同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分别多年以后,依然怀念他,依然铭记他的谆谆教诲。

反之,一个缺乏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师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对此曾经指出: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

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错第二次,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刷不掉的。

”可见,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对人、对社会的影响程度非一般职业所能比及。

(四)从道德行为的结果看,教师职业道德不产生直接的功利效益

教育工作总体来说是一种间接的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活动。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进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才能给社会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教育工作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与经济利益难以直接挂钩。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结果对教师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不是直接的金钱和物质利益。

但有些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好坏的确与劳动者最终获得的经济回报的多少存在着密切关系。

也就是说,主体的职业道德素质越高,劳动者获得的物质报酬就越多。

比如,一个诚信的个体经营者可以招揽更多的顾客;一个重质量、守信誉的企业可以为自己开拓广阔的市场,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种对比和反差并不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就失去了价值。

相反,这更说明了教师职业的高尚和伟大,教师更能从自己的职业中获得高层次的享受。

只不过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更依靠教师的自我修养,其基本的驱动力不是外在的物质利益,而是无私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五)从行为条件看,教师职业道德对劳动者心理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将自己的道德信念付出实施时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其中教师的心理品质的好坏关系到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最终结果。

这也就是说,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实施对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心理品质也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道德意义。

对于一般人来说,心理品质中的许多内容并无明显的道德意义,也就是说涉及不到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等价值判断问题。

比如对于工人或农民来说,其兴趣是否广泛、性格是否开朗对于他自身的职业劳动,对于社会和他人都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别人对他的这种特点也无可厚非。

然而,教师职业的情况就不同了,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教师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以及自身的学识、语言、行为、情绪等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

教师人格中每一细小的、美好的品质表露,都会使他们感到由衷的欣喜和激动;学生也由此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相反,教师的每一个无意的失误和微不足道的瑕疵,都会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惊讶和失望,甚至会给学生留下难以消除的坏印象。

这里的一则案例就说明了师爱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案例:

苏步青的感触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回忆说:

“我小的时候是个差等生,学习成绩在全班同学中总是倒数第一。

各科比较起来,我的语文成绩较好,有一次我写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他认为我是抄袭的,并当场讽刺我,使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

在他上课的时候,我的眼神总往外瞅,不愿和他对视。

后来,换了一个王老师,他衣着简朴,但很有学问,不歧视我,还鼓励我,讲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

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当我从日本留学回来,第一个想见的便是王老师。

[点评]: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其人格塑造和职业道德素质展示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伤害将会伴随着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个过程。

因此,教师必须时时保持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处处用富有科学精神的自制力来战胜随意性和自我放任。

教师必须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精神和情感的相互交流过程,并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平静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向上的教学环境。

在这样的情境和氛围中,教育教学的效果显然会事半功倍。

现实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自我要求严格、道德水平较高的教师往往由于其性格孤僻、情绪无常、面若冰霜、不善沟通情感等影响了教学效果。

由此观之,离开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作保证,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无论多好,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上述几个方面表明,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在内容上最先进、最全面,而且在劳动过程中发挥着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师职业道德在实践过程中也受到更多的社会因素的制约,更需要无私奉献精神,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这些都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在人类道德实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总是处于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上,并受到了历代人的赞扬和歌颂。

二、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发展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究竟如何?

能否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如何发展?

这是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年来的有关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教育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高要求与中小学教师对自身职业低认同之间的冲突

自1997年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来,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比以前大有改善。

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社会、家长、学生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学教师难以达到这种高要求,因而出现了对自身职业的认同程度低的现象。

不少中小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不看好,时刻寻找机会脱离教师队伍。

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态度、事业心和进取心。

华东师范大学师范所对上海教师职业调查的结果表明:

“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上,只求过得去的人大约是35.77%;懒散马虎、敷衍塞责的人约占10.34%;在对待学生上,冷落歧视差生者占10.25%,虽然不冷落歧视差生却也不给予特别帮助的教师则高达49.81%;24.26%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约有21.83%的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来看待领导的工作安排。

专栏9—4: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依法执教。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