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8728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docx

地面气象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

地面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

1.引言

1.1为适应近年来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的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地面基础数据产品服务需求,特制订本规定。

1.2本规定制定了地面气象资料日、候、旬、月、年值统计项目和统计算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相关基础数据服务产品的实时统计生成。

2.统计项

2.1日值

序号

要素

统计项

1

气压

日平均本站气压、日最高本站气压及出现时间、日最低本站气压及出现时间、日平均海平面气压

2

气温

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及出现时间、日最低气温及出现时间

3

空气湿度

日平均水汽压、日平均相对湿度、日最小相对湿度及出现时间

4

风向风速

日平均风速(2分钟)、日最大风速及出现时间、日最大风速的风向、日极大风速及出现时间、日极大风速的风向

5

降水

日降水量(20-08时、08-20时、20-20时、08-08时)、日最大小时降水量及出现时间、固态降水量(20-08时、08-20时、20-20时、08-08时)

6

蒸发

日蒸发量(小型)、日蒸发量(大型)

7

天气现象

雨/雪/冰雹/雾/轻雾/露/霜/雨凇/雾凇/积雪/结冰/沙尘暴/扬沙/浮尘/霾/大风天气现象及出现时间

8

日平均总云量、日平均低云量

9

能见度

日最小能见度及出现时间

10

地面温度

日平均地面温度、日最高地面温度及出现时间、日最低地面温度及出现时间

11

浅层/深层地温

日平均地温(5cm/10cm/15cm/20cm/40cm/80cm/160cm/320cm)

12

草面(雪面)温度

日平均草面(雪面)温度、日最高草面(雪面)温度及出现时间、日最低草面(雪面)温度及出现时间

13

积雪

积雪深度、雪压

14

日照

日日照时数

15

冻土

第一

(二)冻土层上限深度、第一

(二)冻土层下限深度

16

电线积冰

电线积冰-现象;电线积冰-南北方向直径、厚度、重量;电线积冰-东西方向直径、厚度、重量;电线积冰-温度、风向、风速

2.2候值

序号

要素

统计项

1

气压

候平均本站气压、候极端最高本站气压及出现日期、候极端最低本站气压及出现日期、候平均海平面气压

2

气温

候平均气温、候极端最高气温及出现日期、候极端最低气温及出现日期

3

空气湿度

候平均水汽压、候平均相对湿度

4

风向风速

候平均风速(2分钟)、候最大风速及出现日期、候最大风速的风向、候极大风速及出现日期、候极大风速的风向

5

降水

候降水量(20-20时、08-08时)、候固态降水量(20-20时、08-08时)

6

地面温度

候平均地面温度、候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候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

7

日照

候日照时数、候日照百分率

2.3旬值

序号

要素

统计项

1

气压

旬平均本站气压、旬极端最高本站气压及出现日期、旬极端最低本站气压及出现日期、旬平均海平面气压

2

气温

旬平均气温、旬极端最高气温及出现日期、旬极端最低气温及出现日期

3

空气湿度

旬平均水汽压、旬平均相对湿度

4

风向风速

旬平均风速(2分钟)、旬最大风速及出现日期、旬最大风速的风向、旬极大风速及出现日期、旬极大风速的风向

5

降水

旬降水量(20-20时、08-08时)、旬固态降水量(20-20时、08-08时)

6

地面温度

旬平均地面温度、旬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旬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

7

日照

旬日照时数、旬日照百分率

2.4月值

序号

要素

统计项

1

气压

月平均本站气压、月极端最高本站气压及出现日期、月极端最低本站气压及出现日期、月平均海平面气压

2

气温

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日最高气温、月平均日最低气温、月极端最高气温及出现日期、月极端最低气温及出现日期、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月最大气温日较差及出现日期、月最小气温日较差及出现日期、日最高气温(≥30℃、≥35℃、≥40℃)日数、日最低气温(<2℃、<0℃、<-2℃、<-15℃、<-30℃、<-40℃)日数

3

空气湿度

月平均水汽压、月平均相对湿度、月最小相对湿度及出现日期

4

风速风向

月平均风速(2分钟)、月最大风速及出现日期、月最大风速的风向、月极大风速及出现日期、月极大风速的风向、日最大风速(≥5m/s、≥10m/s、≥12m/s、≥15m/s、≥17m/s)日数、16方位各风向月平均风速及月最大风速、16方位(含静风)各风向频率、月最多风向及出现频率、月次多风向及出现频率

5

降水

月降水量(20-20时、08-08时)、月固态降水量(20-20时、08-08时);月最大日降水量及出现日期、月最大小时降雨量及出现日期;日降水量(≥0.1mm、≥1mm、≥5mm、≥10mm、≥25mm、≥50mm、≥100mm、≥150mm、≥250mm)日数;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月最长连续降水量、月最长连续降水止日;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止日;月最大连续降水量、月最大连续降水日数、月最大连续降水止日

6

蒸发

月蒸发量(小型)、月蒸发量(大型)

7

天气现象

雨/雪/冰雹/雾/轻雾/露/霜/雨凇/雾凇/积雪/结冰/沙尘暴/扬沙/浮尘/霾/大风天气现象日数

8

月平均总云量、月平均低云量、日平均总云量<2成的日数、日平均总云量>8成的日数、日平均低云量<2成的日数、日平均低云量>8成的日数

9

能见度

能见度<10km出现频率、能见度<5km出现频率、能见度<1km出现频率

10

地面温度

月平均地面温度、月平均日最高地面温度、月平均日最低地面温度、月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月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日最低地面温度≤0℃的日数

11

浅层/深层地温

月平均地温(5cm/10cm/15cm/20cm/40cm/80cm/160cm/320cm)

12

草面(雪面)温度

月平均草面(雪面)温度、月平均日最高草面(雪面)温度、月平均日最低草面(雪面)温度、月极端最高草面(雪面)温度及出现日期、月极端最低草面(雪面)温度及出现日期

13

积雪

月最大积雪深度及出现日期、月最大雪压及出现日期、积雪深度(≥1cm、≥5cm、≥10cm、≥20cm、≥30cm)日数

14

日照

月日照时数、月日照百分率、日照百分率≥60%的日数、日照百分率≤20%的日数

15

冻土

最大冻土深度及出现日期

16

电线积冰

电线积冰最大重量及相应直径、厚度、出现日期

2.5年值

序号

要素

统计项

1

气压

年平均本站气压、年极端最高本站气压及出现月日、年极端最低本站气压及出现月日、年平均海平面气压

2

气温

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及出现月日、年极端最低气温及出现月日、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年最大气温日较差及出现月日、年最小气温日较差及出现月日、日最高气温(≥30℃、≥35℃、≥40℃)日数、日最低气温(<2℃、<0℃、<-2℃、<-15℃、<-30℃、<-40℃)日数、

3

空气湿度

年平均水汽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最小相对湿度及出现月日

4

风速风向

年平均风速(2分钟)、年最大风速及出现月日、年最大风速的风向、年极大风速及出现月日、年极大风速的风向、日最大风速(≥5m/s、≥10m/s、≥15m/s、≥17m/s)日数、16方位各风向年平均风速及年最大风速、16方位(含静风)各风向年频率、年最多风向及其出现频率、年次多风向及其出现频率

5

降水

年降水量(20-20时、08-08时)、年固态降水量(20-20时、08-08时);年最大日降水量及出现月日、年最大小时降雨量及出现月日;日降水量(≥0.1mm、≥1mm、≥5mm、≥10mm、≥25mm、≥50mm、≥100mm、≥150mm、≥250mm)日数;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年最长连续降水量、年最长连续降水止月、年最长连续降水止日;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止月、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止日;年最大连续降水量、年最大连续降水日数、年最大连续降水止月、年最大连续降水止日;15个时段(5、10、15、20、30、45、60、90、120、180、240、360、540、720、1440分钟)年最大降水量及降水起始时间(年、日、时、分)

6

蒸发

年蒸发量(小型)、年蒸发量(大型)

7

天气现象

雨/雪/冰雹/雾/轻雾/露/霜/雨凇/雾凇/积雪/结冰/沙尘暴/扬沙/浮尘/霾/大风天气现象日数

8

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日平均总云量<2成的日数、日平均总云量>8成的日数、日平均低云量<2成的日数、日平均低云量>8成的日数

9

能见度

能见度<10km出现频率、能见度<5km出现频率、能见度<1km出现频率

10

地面温度

年平均地面温度、年平均日最高地面温度、年平均日最低地面温度、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及出现月日、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及出现月日、日最低地面温度≤0℃的日数

11

浅层/深层地温

年平均地温(5cm/10cm/15cm/20cm/40cm/80cm/160cm/320cm)

12

草面(雪面)温度

年平均草面(雪面)温度、年平均日最高草面(雪面)温度、年平均日最低草面(雪面)温度、年极端最高草面(雪面)温度及出现月日、年极端最低草面(雪面)温度及出现月日

13

积雪

年最大积雪深度及出现月日、年最大雪压及出现月日、积雪深度(≥1cm、≥5cm、≥10cm、≥20cm、≥30cm)日数

14

日照

年日照时数、年日照百分率、日照百分率≥60%的日数、日照百分率≤20%的日数

15

冻土

年最大冻土深度及出现月日

16

电线积冰

电线积冰最大重量及相应直径、厚度、出现月日

3.数据源

用于日、候、旬、月、年值统计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台站观测并经质量控制后的逐小时观测数据、部分要素的日观测数据,以及日累计日照观测数据和逐分钟降水量数据。

4.统计方法

在进行统计时,质量控制后仍为错误的数据按缺测对待。

除特殊说明外,本章所指时间均为世界时,平均值统计均为四舍五入。

4.1时段说明

1)日:

日照用真太阳时,以00时为日界;其他项目用世界时,以12时为日界。

2)候:

5日为1候。

一个月分为6候,第6候为26日-月底。

3)旬:

10日为1旬。

一个月分为3旬,第3旬为21日-月底。

4)月:

按公历法各月由28-31日组成,1年分为12个月。

5)年:

按公历法1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由365-366日组成。

4.2统计精度

要素

单位和精度

气压

0.1百帕(hPa)

气温

0.1℃

水汽压

0.1百帕(hPa)

相对湿度

1%

风速

0.1米/秒(m/s)

风向

16方位+静风或度

降水量

0.1毫米(mm)

蒸发量

0.1毫米(mm)

总、低云量

0.1成

能见度

1米(m)

地温

0.1℃

雪深

1厘米(cm)

雪压

0.1克/平方厘米(g/cm2)

冻土深度

1厘米(cm)

日照时数

0.1小时

日照百分率

1%

电线积冰厚度

1毫米(mm)

电线积冰直径

1毫米(mm)

电线积冰重量

1克/米(g/m)

日数

1日

频率

1%

4.3基本统计方法

4.3.1日值统计

(1)日平均值

统计项

统计方法

日平均本站气压、日平均海平面气压、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水汽压、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2分钟)、日平均地面温度、日平均浅层地温(5cm/10cm/15cm/20cm)、日平均深层地温(40cm/80cm/160cm/320cm)、日平均草面(雪面)温度

日平均值由四次定时值(前一日18时、当日00时、当日06时、当日12时)平均求得。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表示四次定时值,i=1、2、3、4,

表示日平均值。

日平均总云量、日平均低云量

云量实现自动观测前,日平均值由3次定时值(当日00时、06时、12时)平均求得;

云量实现自动观测后,日平均值由4次定时值(前一日18时、当日00时、当日06时、当日12时)平均求得。

(2)日极值

统计项

统计方法

日最高本站气压、日最低本站气压、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日最小能见度、日最高地面温度、日最低地面温度、日最高草面(雪面)温度、日最低草面(雪面)温度

从前一日13时至当日12时,24个整点小时极值中挑取最值,并记录第一个最值的出现时间。

日最大风速、日最大风速的风向、日极大风速、日极大风速的风向

日最大(极大)风速从前一日13时到当日12时,24个小时最大(极大)值风速中挑取最大者,并记录第一个最大值对应的风向及出现时间。

日最大小时降水量

从前一日13时至当日12时,24个整点小时降水量中挑取最大者,并记录第一个最大值的出现时间。

(3)日总量

统计项

统计方法

20-08时降水量、

20-08时固态降水量

人工观测:

直接采用日数据文件中的20-08时雨量筒观测降水量;

自动观测:

采用前一日13时至当日00时,12个整点1小时降水量求和。

08-20时降水量、

08-20时固态降水量

人工观测:

直接采用日数据文件中的08-20时雨量筒观测降水量;

自动观测:

采用当日01时至当日12时,12个整点1小时降水量求和。

20-20时降水量、

20-20时固态降水量

人工观测:

采用当日20-08时、08-20时雨量筒观测降水量求和;

自动观测:

采用前一日13时至当日12时,24个整点1小时降水量求和。

08-08时降水量、

08-08时固态降水量

人工观测:

采用当日08-20时、次日20-08时雨量筒观测降水量求和;

自动观测:

采用当日01时至次日00时,24个整点1小时降水量求和。

日蒸发量(小型、大型)

直接采用日数据文件中的日蒸发量。

日日照时数

直接采用日照数据文件中的日累计日照时数。

(4)其它

统计项

统计方法

雨/雪/冰雹/雾/轻雾/露/霜/雨凇/雾凇/积雪/结冰/沙尘暴/扬沙/浮尘/霾/大风天气现象及出现时间

直接采用日数据文件中的天气现象记录

积雪深度、雪压

从00时、06时和12时三个时次中挑取最大者

第一

(二)冻土层上限深度

第一

(二)冻土层下限深度

直接采用00时的冻土深度第1

(2)栏上限值、00时的冻土深度第1

(2)栏下限值。

电线积冰-现象;电线积冰-南北方向直径、厚度、重量;电线积冰-东西方向直径、厚度、重量;电线积冰-温度、风向、风速

直接采用日数据文件中的电线积冰记录

4.3.2候值统计

(1)候平均值

统计项

统计方法

候平均本站气压、候平均海平面气压、候平均气温、候平均水汽压、候平均相对湿度、候平均风速(2分钟)、候平均地面温度

候平均值由日平均值计算求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表示第i日的日平均值,i=1、2、…、n,n等于该候日数,

表示候平均值。

(2)候极值

统计项

统计方法

候极端最高本站气压、候极端最低本站气压、候极端最高气温、候极端最低气温、候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候极端最低地面温度

分别从相应的日极值中挑取最者,并记录第一个最值出现日期,记录最值出现日数。

候最大风速、候最大风速的风向、候极大风速、候极大风速的风向

候最大(极大)风速从相应日的最大(极大)风速中挑取最大者,并记录第一个最大值对应的风向及出现日期,记录最大值出现日数。

(3)候总量

统计项

统计方法

候降水量(20-20时、08-08时)、候固态降水量(20-20时、08-08时)、候日照时数

候总量为该候日总量之和,计算公式为:

;式中

表示第i日的日总量值,i=1、2、…、n,n表示该候日数,S表示候总量值。

候日照百分率

由候日照时数与该候可照总时数相除求得,以百分率表示。

公式如下:

式中p表示该候日照百分率,h表示候日照时数,t表示候可照总时数。

候可照总时数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附录4计算。

当候日照时数缺测时,该候日照百分率按缺测处理。

4.3.3旬值统计

(1)旬平均值

统计项

统计方法

旬平均本站气压、旬平均海平面气压、旬平均气温、旬平均水汽压、旬平均相对湿度、旬平均风速(2分钟)、旬平均地面温度

旬平均值由日平均值计算求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表示第i日的日平均值,i=1、2、…、n,n等于该旬日数,

表示旬平均值。

(2)旬极值

统计项

统计方法

旬极端最高本站气压、旬极端最低本站气压、旬极端最高气温、旬极端最低气温、旬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旬极端最低地面温度

分别从相应的日极值中挑取最者,并记录第一个最值出现日期,记录最值出现日数。

旬最大风速、旬最大风速的风向、旬极大风速、旬极大风速的风向

旬最大(极大)风速从相应日的最大(极大)风速中挑取最大者,并记录第一个最大值对应的风向及出现日期,记录最大值出现日数。

 

(3)旬总量

统计项

统计方法

旬降水量(20-20时、08-08时)、旬固态降水量(20-20时、08-08时)、旬日照时数

旬总量为该旬日总量之和,计算公式为:

式中

表示第i日的日总量值,i=1、2、…、n,n表示该旬日数,S表示旬总量值。

旬日照百分率

由旬日照时数与该旬可照总时数相除求得,以百分率表示。

公式如下:

式中p表示该旬日照百分率,h表示旬日照时数,t表示旬可照总时数。

旬可照总时数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附录4计算。

当旬日照时数缺测时,该旬日照百分率按缺测处理。

4.3.4月值统计

(1)月平均值

统计项

统计方法

月平均本站气压、月平均海平面气压、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水汽压、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2分钟)、月平均总云量、月平均低云量、月平均地面温度、月平均浅层地温(5cm/10cm/15cm/20cm)、月平均深层地温(40cm/80cm/160cm/320cm)、月平均草面(雪面)温度

月平均值由日平均值计算求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表示第i日的日平均值,i=1、2、…、n,n等于该月日数,

表示月平均值。

月平均日最高气温、月平均日最低气温、月平均日最高地面温度、月平均日最低地面温度、月平均日最高草面(雪面)温度、月平均日最低草面(雪面)温度

月平均最高(低)值由日最高(低)值计算求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表示第i日的日最高(低)值,i=1、2、…、n,n等于该月参加统计的日数,

表示月平均最高(低)值。

一月中,日最高(低)值缺测6次或以下时,按实有记录统计相应的月平均最高(低)值;反之,统计值按缺测处理。

月平均气温日较差

月平均气温日较差等于月平均日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日最低气温之差。

当月平均日最高气温或月平均日最低气温缺测时,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按缺测处理。

16方位各风向月平均风速

根据月内每日24次整点2分钟风向、风速记录,先统计该月各风向的风速合计值和出现回数,然后按下式计算:

某风向月平均风速=该风向的风速月合计值/该风向出现回数。

某风向出现回数为0时,相应风向月平均风速等于0。

一月中,各定时值缺测60次或以下时,各风向月平均风速按实有记录数统计;反之,各风向月平均风速按缺测处理。

(2)月极值

统计项

统计方法

月极端最高本站气压、月极端最低本站气压、月极端最高气温、月极端最低气温、月最小相对湿度、月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月极端最低地面温度、月极端最高草面(雪面)温度、月极端最低草面(雪面)温度

从相应的日极值中挑取最者,并记录第一个最值的出现日期,记录最值出现日数。

月最大气温日较差、

月最小气温日较差

首先统计该月各日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从该月各日气温日较差中挑取最大(小)值,并记录第一个最大(小)值的出现日期,记录最值出现日数。

月最大风速、月最大风速的风向、

月极大风速、月极大风速的风向

月最大(极大)风速从相应日的最大(极大)风速中挑取最大者,记录第一个最大值对应的风向及出现日期,记录最大值出现日数。

16方位各风向月最大风速

从月内每日24次整点10分钟平均风向风速记录(包括最大风、定时10分钟风)中,挑取各风向的最大风速。

某风向出现回数为0时,相应风向最大风速等于0。

月最多风向、月次多风向

从统计的16方位(含静风)各风向月频率中,挑取频率最大者对应的风向,即为月最多风向。

当月最大频率有2个或以上相同时,挑其出现回数最多者;若回数也相同,挑其平均风速最大者。

当某风向与静风出现频率同为最多时,则挑该风向为出现频率最大者。

当静风的出现频率为最大者时,则需挑取月次多风向。

月次多风向选取方法同月最多风向。

月最大日降水量

从该月20-20时日降水量中挑取第一个最大者,并记录相应的日期。

月最大小时降水量

从该月各小时降水量中挑取第一个最大者,并记录相应的日期。

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月最长连续降水量、月最长连续降水止日

从该月20-20时日降水量中,统计日降水量≥0.1mm的最长连续日数,并统计其相应的连续各日降水量的累计值,记录止日。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可上跨月、年挑取。

最长连续降水日为1天时,日数记1。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出现2次或以上相同时,挑连续各日降水量最大的一次;若量又相同,则不记止日,仅记次数。

全月各日降水量均<0.1mm时,日数记“0”,不记降水量和止日。

某日降水量缺测,视为无降水(中断降水过程)。

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止日

从该月20-20时日降水量中,统计日降水量<0.1mm的最长连续日数,并记录连续期间的止日。

连续无降水日数可上跨月、年挑取。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为1天时,日数记1。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出现2次或以上相同时,不记止日,记次数。

某日降水量缺测,视为有雨(中断无降水过程)。

月最大连续降水量、月最大连续降水日数、月最大连续降水止日

从各连续降水(日降水量≥0.1mm)过程中,挑取降水总量最大者,并统计相应的降水日数,记录止日。

可以上跨月、年统计。

最大连续降水量出现2次或以上相同时,挑连续日数最短的一次;当连续日数又相同时不记止日,记次数。

全月无降水时,降水量记0,不记连续日数和止日。

月最大积雪深度、月最大雪压

月最大积雪深度(雪压)直接从相应的日积雪深度(雪压)中挑取最大者。

月最大冻土深度

从各日第一冻土层的下限值中挑取最大值。

电线积冰最大重量及相应直径、厚度、出现日期

从该月每日的电线积冰-南北方向重量和东西方向重量中,挑取最后一次出现的最大重量,并记录相应直径、厚度、出现日期。

(3)月总量

统计项

统计方法

月降水量(20-20时、08-08时)、月固态降水量(20-20时、08-08时)、月蒸发量(小型)、月蒸发量(大型)、月日照时数

月总量为该月日总量之和,计算公式为:

式中

表示第i日的日总量值,i=1、2、…、n,n表示该月日数,S表示月总量值。

月日照百分率

由月日照时数与该月可照总时数相除求得,以百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

式中p表示该月日照百分率,h表示月日照时数,t表示月可照总时数。

月可照总时数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附录4计算。

当月日照时数缺测时,该月日照百分率按缺测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