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8830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论水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

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仿照文中的写法再补充一点水的特点吗?

(2)联系上下文,“奔流不息”的“息”可以解释为______;“或方或长”的“或”可以解释为______。

(3)孔子说“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有四点,分别是哪些?

(4)这段从孔子对水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______的老师(从文中找一个词填在横线上)。

(5)孔子讲到水的德行,我自然想到一句广告语______;孔子讲水有志向,我会自然地联想到一句成语:

______。

孔子讲水“流必向下”,我又会自然想到一句谚语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公园的一角

   我们踏着石级登上半山腰,迎面是圆形的喷水池,池中有一座假山。

   假山上有崎岖小路,有悬崖峭壁,有精致的楼阁和小巧玲珑的凉亭。

假山上还有四个小喷水管,欢乐地喷着水花。

秋风阵阵,水花随风飘洒而下,迷迷蒙蒙,像是给假山罩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景色迷人,就像仙境一般。

   池中各色各样的金鱼鼓着一双双大眼睛,自由自在,有时潜入水草中,有时浮游到水面上,好像在听我们快乐的歌声。

池中的水竹倒映水中,和蓝天白云的倒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围绕着喷水池种满了奇花异草,凤尾花扬起脸蛋,它的脸颊似火一样红,像是在热情地欢迎我们;鞭炮花像节目的礼花,在祝贺我们祖国繁荣昌盛,发达兴旺。

   在喷水池的四周,有许多高大的树木:

榕树、木棉、银槐等。

这些绿树、红花映衬着假山喷泉,真是美丽极了。

(1)在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并写下来。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野杜鹃又叫“映山红”。

花的衣苞像一粒粒小而饱满的花生米,花苞外面包着一层土黄色的皮。

   当春风(吹着 拂面 刮来),桃花(绽开 长开 露出)的时候,野杜鹃也仿佛睡醒了似的,露出花芽来迎接春天了。

瞧,深红色的花芽裂开了小嘴,外面那一层皮(慢慢 很快 立即)被顶上去了,真像是在头上戴了一顶黄色的桂冠。

   野杜鹃的第一朵花上有个小小的花瓣,其中一瓣上有七八个红色的斑点,很好看。

每朵花里有六七根白色的丝状花蕊。

一个花苞里开出的两朵花对坐着,它们是那么娇艳,那么鲜红,真像一对美丽的红蝶停在树枝上。

   望着这(淡红 火红 淡黄)的野杜鹃,我想:

野杜鹃不像人工栽培的花草那么娇,不怕风吹雨打,不要(贫瘠 肥美 肥沃)的土壤,却漫山遍野地盛开着。

它是多么可爱啊!

我(认真 出神 仔细)地看着杜鹃花,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变成一朵美丽的杜鹃花,迎着春风盛开。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①“桂冠”的“冠”是把______比作______。

②“漫山遍野”的“漫”意思是______。

(3)从文中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它们分别是______

(4)文中用了许多比喻句,其中把花苞比作______。

(5)找出描写花芽样子的句子。

(6)本文写杜鹃花,分别写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花的______,表达了作者对野杜鹃的______。

4.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挥师出祁山,准备一举歼灭曹魏大军。

但是,由于蜀将马设失守街亭,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诸葛亮只好率领大军退守西城。

   司马懿攻占街亭、列柳城之后,率领十五万曾魏大军,直奔西城杀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得力战将,只剩下一些文官。

他带来的五千军马,已派走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留守在城中,以备不时之需。

官员们听说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来,个个吓得魂不附体。

诸葛亮登上城楼一看,只见东北方向尘土扬天,显然魏兵已向西城杀来。

诸葛亮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如果要拼死抵抗又缺兵少将,因此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紧要关头,诸葛亮并没有慌乱,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诸葛亮下令,把城头旌旗全部藏起来,诸将各自坚守岗位,不得慌张,否则立即处死。

同时,大开城门,让一些士兵装扮成老百姓,在街道上洒扫,不得惊慌乱动。

诸葛亮自己则端坐在城门楼上,羽扇纶中,焚香抚琴,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来到西城的城楼之下。

此时,诸葛亮一人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掏,焚着香,弹着琴,还有两个童子伺候两旁,而且城门内外也只有二十多个百姓,只顾低头洒扫,脸上毫无惊慌的神色。

司马禁见此情景,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于是就急忙下令退兵。

(1)选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是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①诸葛亮挥师出祁山,一开始就是在防守,而不是进攻。

______

②马谡失守街亭,让诸葛亮一方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______

③听说司马懿大军要杀来的时候,诸葛亮身边的人都非常镇定。

______

④故事的结局是,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计,怕有埋伏就退兵了。

______

(3)为什么说诸葛亮一方“形势十分危急”?

(4)为了应对即将到达的司马懿大军,诸葛亮做了哪些安排?

(5)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说说。

5.请认真阅读《祖父的园子》选段,然后完成小题。

   花开了。

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

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离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这段话,作者想表达______。

(请用上文中的一个词语填空)

(2)这段文字的语言有何妙处?

请进行评价。

6.认真阅读课文片段,完成文后练习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1)“沉默”是因为______。

(2)“颤抖”是因为______。

(3)“忽然又放下去”是因为______。

(4)“然后又举起来”是因为______。

(5)从中可以看出______。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匆匆》(节选)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___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___只有徘徊罢了___只有匆匆罢了___在八千多目的匆匆里___除徘徊外___又剩些什么呢___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给划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______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______只有徘徊罢了______只有匆匆罢了______在八千多目的匆匆里______除徘徊外______又剩些什么呢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①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______

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______

③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______

④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______

(3)作者的感慨肯定也引发了你的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8.读课文选段,再填空。

   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伏了洪水,使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1)治水、制伏,这两个划线的字都读______。

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______想一想。

(2)禹在外治水______年。

(3)“三过家门而不入”。

“过”的意思是______,“入”的意思是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

9.祖先的摇篮(节选)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1)这句话把______比作______。

(2)“祖先的摇篮”中“摇篮”的意思是(   )

(3)“祖先的摇篮”具体指的是______。

10.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文段一】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文段二】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文段一】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描写了除夕之夜的热闹。

请选择恰当的描写角度填入横线上。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①“到处是酒肉的香味”______

②“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______

③“鞭炮声日夜不绝”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二】的主要内容。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①【文段一】主要描写的是除夕时北京热闹的传统习俗。

②“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从划线的词语,可体会到人们非常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③除夕的风俗习惯有做年菜、贴对联、熬腊八粥、放鞭炮、守岁等。

④我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4)【文段二】主要是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两个角度描写元宵灯市的喜庆。

①请把表现灯的数量多的句子画上横线;

②请把表现灯的种类多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前面的小凳(dènɡ dèn)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bǒ luó),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

针线包上绣着个红五星,特别引人注目。

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了北京。

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

从延安的空洞里,从重庆的红岩村,也可能从二万五千里长征(zēnɡ zhēnɡ)的路上。

(1)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小凳______(dènɡ dèn)子       长征______(zēnɡ zhēnɡ)

(2)填空:

笸箩里放着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特别引人注目的是______。

(4)作者看到了绣着红星红旗的针线包想起了什么?

12.仔细研读统计图作答。

         图一                                       图二

(1)图一显示一年级近视比例是______,三年级是______,六年级是______。

(2)由图一可以看出近视的比例和学生年级有关系吗?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由图二显示近视原因比例最小的项目是______,最高的项目是______;玩手机近视的比例是______;三种电器对学生视力损害的比例合起来是______,由此可以说明______。

13.现代文阅读

詹天佑(片断)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   )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   )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   )计算。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   说   我们工作首先要(   )     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     差不多    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    )、(    )。

塞外常常(    ),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白天,他(   ),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按原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

(3)描写詹天佑勘测铁路工作条件恶劣的句子是______。

(4)在这段话中找出一组近义词。

______ 

(5)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

①“‘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意思是说工程人员勘测、计算、设计都应周密,一点儿也不能马虎。

②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碰到的困难主要是气候恶劣。

(6)描写詹天佑想法的句子是______,这些想法表现了詹天佑______的精神。

(7)这段话是围绕______写的,这句话在这段中的作用是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头战象

   我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嘎羧后面,想看个究(竟 竞)。

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________的吼叫。

这时,他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________,吼声激越悲(壮 状),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填空。

究______(竟 竞)    悲______(壮 状)

(2)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词。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______的吼叫。

这时,他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______,吼声激越悲(壮 状),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3)读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①“久久凝望”里,嘎羧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②嘎羧为什么会对那块礁石“亲了又亲”?

③从嘎羧“震耳欲聋的吼叫”中,你听出了什么?

(4)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翠鸟喜欢栖息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缀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1)作者描写了翠鸟______、______、______的羽毛,写出了颜色的鲜艳美丽。

(2)你最喜欢翠鸟哪里的羽毛?

为什么?

(3)翠鸟的羽毛的特点是______眼睛的特点是______,嘴巴的特点是______。

(4)找出短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16.听读短文两次,回问题。

(1)短文列举的上网害处有三种,请你任意概括出两种:

①______②______

(2)除短文中介绍的之外,请你结合生活再说一说上网的其它害处(至少两个)。

(3)请你给短文加一个结尾。

17.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志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这段话的中心句:

______。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中的“固”、“或”、“于”三字的意思分别是:

   。

(3)读了这段话,我懂得了:

(4)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

他在受到当时最严厉的刑罚之后,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写出了史书巨著。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

“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②“那怎么——”

   ③“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④_____碰壁_____我说_____您怎么会碰壁呢_____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_____

   ⑤“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⑥“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⑦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2)概括一下选段的题目(不超过四个字)。

(3)第④自然段的标点符号依次是:

______。

(4)文中有一个词语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这个词语是______;另外,______,______这两个四字词语也有“一下子明白过来”的意思。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猫咪穿鞋子

   小猫咪看见人们穿着鞋子走来走去,很羡慕。

他想:

“我怎么没有鞋子呢?

”他回到家,东找西找,好不容易找到四只鞋子,就好奇地穿在脚上,走到院子里。

   小猫咪问公鸡:

“这鞋子好看吗?

”“好看!

好看!

”公鸡说着连连点头。

小猫咪又问:

“那你怎么不穿鞋子呢?

   “我穿上鞋子,就不能刨土找虫子吃了。

   小猫咪又问了麻雀、大白鹅、大黄狗,他们都说这鞋子好看,但自己穿上不方便。

   小猫咪想:

“我不用刨土,不用抓树枝,不用游泳,也不长跑,只有我可以穿鞋子。

喵!

喵!

喵!

   晚上,猫妈妈回来了,看见小猫咪脚上的鞋子,笑着说:

“傻孩子,咱们的脚心好像医生的听诊器,能知道地面上有没有动静。

穿上鞋就感觉不出来了,怎么捉老鼠啊?

   小猫咪脱下鞋子试了试,真是这样。

从此,小猫咪再也不想穿鞋子了。

(1)用“①②③……”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猜猜下面划线字的读音,连一连,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羡慕______     páo

刨土______     xiàn

容易______     yì

听诊器______   shǎ

傻孩子______   zhěn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羡慕”的意思是______。

②“好奇”的意思是______。

(4)按短文内容填动词。

①公鸡穿上鞋子,就不能______土找虫子吃了。

②麻雀穿上鞋子,脚趾就______不住树枝了。

③大白鹅穿上鞋子,______不方便。

④大黄狗穿上鞋子,就不能______了。

(5)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各题。

①别人都不能穿鞋子,小猫咪为什么觉得自己能穿?

请在文中用“______”画出他的想法。

②你觉得小猫咪的想法对吗?

理由是什么?

2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请您给我讲讲吧!

(1)孙中山背会了先生圈的内容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2)你认为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21.现代文阅读

   在演奏乐曲的时候,贝多芬更是不允许被打扰,尤其是一些附庸风雅的贵族,他们根本不懂什么音乐,却硬要参与各种音乐场合。

有一次,贝多芬在演奏《月光奏鸣曲》时,人们在静静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音乐,沉醉在梦幻般优雅舒畅的意境之中。

突然有一个贵族大声喧哗起来,贝多芬立刻停止了演奏,并厉声责骂道:

“我决不给这样的人演奏!

”一个亲王看到这贵族非常难堪,出来劝解,贝多芬毫不相让,对亲王说:

“亲王阁下,你之所以会成为贵族,完全是凭借你高贵的血统,而我,靠的是我自己的努力。

现在,世上有成千上万贵族,将来还会有贵族成千上万。

而贝多芬,无论现在和将来,都只有我一个!

”说完,贝多芬气愤地离开了会场。

(1)写反义词。

高贵______        喧哗______       厉声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音乐  ______的血统  ______地欣赏

______的意境  ______的贵族  ______地责骂

(3)从划线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2.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挪树

   ①院子里那株腊梅a________一息了。

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b________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的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老花匠来了。

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

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②“人挪活,树挪死。

”有人说。

“腊梅会挪死吗?

”我有点担心。

   ③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

他铲开了!

刨开了!

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

它的根须长长的在地下漫延。

老花匠用产子把四周的根须全断了!

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

锄落之处,铮铮有声。

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④我的心一阵悸动:

“它会死吗?

   ⑤“死不了!

”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⑥“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⑦“不砍断怎么挪呀!

”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⑧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

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

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

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⑨“嚓!

嚓!

嚓!

”一铲,一铲,一铲……“喀!

喀!

喀!

”一锄,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

“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

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

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

独立了!

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

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

那老土依然沉重。

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

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

它会死吗?

   ⑩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

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

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

又长出了几片新叶。

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腊梅新生了!

   ⑪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

人挪活!

树挪也活!

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枝干上,一定依然会有腊梅花的黄色的芬芳。

这里的风物一定会: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把第①段中a、b两处词语补充完整。

a______一息   b风姿飘______

(2)文中第③段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______和______,改为______和______。

(3)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______》,作者是______。

(4)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的骇人。

______

②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

______

(5)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蕴含着什么意思?

(6)按要求概括。

①从第③段到第⑨段,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本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片段)

   我家乡的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