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9042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5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docx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精校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命题:

审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的意境

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

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

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

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

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在景物上。

“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

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

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

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

因为写出了诗人心目中山水之美,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物境。

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

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

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

“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

又说: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

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

,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

“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

《人间词话》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有

舒中高一期中语文第2页(共10页)

删改)

1.下列

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意境的一项是(3分)()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诗句表现湘夫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袅袅”既描写秋风的柔弱细长,又表现了湘女情思的婉转波动。

B.“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李益《洛桥》)抒发了对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舞腰”既写了柳枝迎风飘舞的状态,也使人联想到当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情景。

C.“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诗经·卫风·氓》)诗句写氓当年去看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的状态,“蚩蚩”表现了氓当年忠厚的样子。

D.“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向子諲《秦楼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恨和悲凉,“啼血”既写了子规在残月中的悲凉叫声,也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但在目前还没有被学界认可。

B.意境一词在唐朝出现,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及,这里的“意境”指情意和境界。

C.刘勰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要在视听范围中感知景物,然后在景物上附着情感,以此产生诗意,构成创作。

D.意境指情意同境界结合,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或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二字,主要是说明诗歌要写出诗人

内心的独特感受,这样才是有意境的。

B.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的“写气”“属采”是指描写对象和手法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

C.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都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和意的结合。

D.《诗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诗,写这种诗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后观察山水,最后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

”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

’’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

”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

”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

”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

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

,’’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

”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

唉,不想也罢。

”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

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本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5.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

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

舒中高一期中语文第3页(共10页)

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

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一辈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母一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一系列节目正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有改动)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微博播放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有改动)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摘自新华社《上海:

朗读亭成文化新宠》,2017年3月6日,有改动

舒中高一期中语文第6页(共10页)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材料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事实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

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切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因为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

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

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

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

时令狐楚已卒,子綯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綯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

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

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椽曹,令典片戈奏。

明年令狐綯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

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

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

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

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

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文思清丽,庭筠过之。

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

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所业文干之干:

求取

B.令与诸子游游:

结交

C.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累:

D.为当涂者所薄当涂:

糊涂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商隐仕途不如意的一组是(3分)()

①调补弘农尉②又以书判拔萃③久之不调

④亦贬循州刺史⑤累为宾佐⑥商隐屡启陈情

A.①②④B.③④⑤C.③④⑥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受惠于令狐楚,却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故而陷入党争之中,仕途坎坷就在所难免了。

B.李商隐先后在天平、汴州、长安、弘农、岭南、徐州一带为官,一生郁郁不得志。

C.令狐楚父子先前与李商隐关系十分友好,后来鄙薄李商隐的为人,不愿意举荐他为官。

D.李商隐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都有成就,但在文思方面,却不及温庭筠的清雅秀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2)时令狐楚已卒,子

綯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华清宫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注】华淸宫:

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

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淸宫。

崔橹、吴融:

晚唐诗人。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骊山磴道因无御辇经行而荒草丛生,格外冷清,与吴诗中华清宫温暖如春的景象形成鲜明反差。

B.崔诗“云树”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宫中碧树高耸的景象,但一个“寒”字,把宫中的富贵繁毕,珠歌翠舞一扫而空,使其充满寒冷的气氛。

C.崔诗“明月”二句,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表现了历史的苍凉感。

D.吴诗开头二句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表明天色已晚,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E.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己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15.两首《华清宫》诗所用的手法、所表现的主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诗的主旨句是:

,。

(2)杜甫《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3)白居易《琵琶行》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作为一项迟早要推出的公共政策,理性平和的评估与预测,可能比天花乱坠的想象更务实,也更紧迫。

②本书作者采用幽默却又不失严谨的笔调,将伶人瑰丽而又哀婉的人生轨迹勾勒出

来,尤其是行文皮里阳秋,含蕴丰

富,使这部作品留给读者更具别样精彩的阅读感受。

③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④一些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评委水平委实有限,不能从专业角度点评选手的优缺点,话语虽多却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⑤生活实践既是大学生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和最终归宿。

⑥在国产手机努力强调手机拍照如何强大、芯片如何多核的时候,那些高端手机却殊途同归地玩起了“多彩时尚”,苹果、三星的一款手机都提供了多种颜色选择。

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B.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人类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的史蒂芬·霍金,于2018年3月14日去世,追念霍金的一生,身体虽然被困死在轮椅上,但思想却外延至浩瀚宇宙。

C.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用充满人民性的思想内核,诠释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包含的朴厚深情和强大说服力。

D.大学生被骗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是否真如人们所说的“高学历,低智商”?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68.4%的受害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

19.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在异城他乡忙于追逐梦想的游子们,又怎么能够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

B.“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

”李明激动地说,“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奶奶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奶奶:

生日快乐!

C.我县干部在扶贫工作中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这种润物无声、默默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

D.鲁迅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格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众多读者,可有些人却哗众取宠,写文章诋毁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苏轼偏不在乎,②,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

21.下面文段有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

即使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但古代的人民群众在一定

程度上仍依靠二十四节气指导生产和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地方的节气传统正在消减,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过快,这直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我们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就能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

①假设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

虽然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

②______________,应当修改为:

这进一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

③条件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