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9227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教案.docx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教案

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

13.1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4.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器材准备

起电机、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羽、验电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实验1:

通过起电机起电,让学生感受一下静电作用。

实验2:

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观看闪电景象。

提出问题:

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

电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电是什么

活动1:

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

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总结: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

(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

(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

(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教材P45信息浏览):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探究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

(1)实验探究:

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

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

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

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

所带的电是不同的;

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两种电荷的规定:

正电荷: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

负电荷: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3)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①通过起电机分别给两个验电羽带上相同电荷,再将两个验电

羽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通过起电机分别给两个验电羽带上不同性质的电荷,再将两

个验电羽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练习:

1.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

情况如图所示,已知B带正电,则D带____电。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球时,若通草球被吸引,则该通草球()

A.一定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3.薄膜塑料袋的袋口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张开。

如果把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容易分开了,这是为什么?

探究点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1.验电器的作用:

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

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

3.验电器是怎样工作的呢?

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如11-1-3所示

4.验电器的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说明:

带电体带电多少不同,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不同,因此可用验电器来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拓展:

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如果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

探究点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1.实验:

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

2.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闪电形成的原因和尖端放电现象。

3.生活中“放电”现象:

(1)干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如果在夜晚还能看到火花,这是衣服之间摩擦起电然后放电产生的现象;

(2)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将发生放电现象,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

(3)油罐车的后面常拖有一条铁链,使油罐上产生的电荷经铁链导入大地,避免放电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火灾;

(4)在存放大量易燃物品的工厂车间或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人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避免因放电产生火花引起火灾;

(5)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元件,表面要很光滑,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等。

4.课后登录互联网,收集有关资料,了解静电复印机、避雷针等设备的构造、原理等。

板书设计

13.1从闪电谈起

一、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四、验电器的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3.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教学目标

1.知道电路的组成,知道通路、开路和短路。

2.会连接简单的电路,并能画出电路图。

3.知道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

串联,并联。

4.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5.能识别串联和并联电路,会画出串联和并联电路图。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

串联和并联;电路图。

教学难点:

根据实物图或电路图判别用电器的连接方式。

器材准备

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灯泡两个,导线若干、示教板(插件)、教学用软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电路和跟电有关的精彩画面。

指出:

对电路知识的学习,我们从最简单的电路入手。

二.进行新课

探究点一认识电路

1.活动一:

怎样使一个小灯泡发光?

明确任务:

让灯泡亮起来,并用开关控制灯泡。

注意事项:

①切不可用导线直接把电池两端连接在一起;

②连接电路时,先断开开关,待连接完毕、检查无误后再合上开关。

③接线方法介绍。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电路连好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连接的电路。

2.引导学生观察电路,思考各元件的作用,共同总结电路的组成:

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指出各元件的作用:

用电器:

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电源:

供电;

开关:

控制电路通断;

导线:

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

3.电路: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的路径。

探究点二通路、开路和短路

1.结合学生连接的电路介绍通路和开路。

2.短路:

(1)用一根导线,在发光的小灯泡两端迅速试触,观察到的现象:

灯泡熄灭。

(2)分析小灯泡熄灭的原因。

(3)短路及其危害:

短路:

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

展示家庭电路因短路而引燃导线绝缘皮的图片。

强调:

做实验时,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探究点三怎样画电路图

简单的电路,我们可以很容易看清它的连接情况。

但是一些复杂的电路(如电视机的线路板,出示实物),我们很难掌握它的连接情况。

为此我们使用专门的符号代替元件,用画

图的方式表示电路的连接情况。

引入:

你能不能用简便明了的方法,把刚才连接的电路画下来?

1.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几种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以及画电路图的基本方法。

2.尝试画出活动1中所连电路的电路图。

3.结合学生画的电路图强调注意事项:

⑴用统一规定的符号;

⑵连线要横平竖直;

⑶电路图要简洁、整齐、美观。

练习:

画出下图所示电路的电路图。

 

探究点四电路的连接方式

设问:

上面电路中连接有两个小灯泡,是怎样连接的?

能同时发光吗?

还有其他连接方法吗?

1.活动2:

怎样使两个灯同时发光?

提出要求:

⑴一定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

⑵想出其他连接方式;

⑶把连接成功的电路,用电路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实验完毕,画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让两位同学上台,演示自己所连电路,并把电路图画在黑板上。

2.强调:

串联与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

3.讨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区别。

学生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可以补充、演示):

电路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连接方式

用电器顺次连接

用电器并列连接

有无分支

只有一条路径

至少两条支路

4.探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

(1)在串联电路中,把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作用是否改变?

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2)在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又如何呢?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5.演示:

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特点。

说明: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不能独立工作,并联电路中,可以独立工作。

板书设计

一、简单电路的组成及各元器件的作用

二、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画电路图的要求

四、电路的连接与识别方法

 

13.3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流的单位。

2.认识电流表,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电流的单位及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难点:

电流表的读数。

器材准备

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导线若干、示教板(插件)、演示电流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电流”一词,那么什么是电流?

怎样才能知道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什么是电流

1.与水流类比,介绍什么是电流。

2.电流是有方向的。

(1)实验演示:

将指针居中的演示电流表、小灯泡、电池、开关连成一个电路。

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方向;将电池的正负极调换,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再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方向。

启发学生认识到电流是有方向的。

(2)电流方向规定: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3)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①结合串联电路的实物图,分析说明电流的方向和路径;

②让学生在电路图上独立画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并具体

说明电流的路径。

③板画一并联电路,让学生找出电池的正负极,标电流的方向。

3.电流强弱:

演示活动1。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认识到电流是有强弱的。

4.电流的符号和单位。

阅读课本p56,熟悉电流的符号和单位。

练习电流单位的换算。

探究点二怎样测量电流

1.对照实验台上的实物,阅读“实验室常用电流表使用说明书(节选)”,

认识电流表,并完成教材p58上的填空。

2.了解电流表的接线柱、刻度盘和使用方法。

3.电流表的接法与读数:

(1)“会读”:

读数的方法:

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读数。

利用自制的表盘模型训练读数。

(2)“会接”:

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

②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量程;

④严禁将电流表与电源或用电器并联。

4.练习使用电流表,分别用电流表的不同量程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练习读数,并比较两次测量结果,认识合理选择量程的必要性。

提醒:

(1)在不超过最大测量值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小的量程测量,

对于同一个电流表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

(2)在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用最大的量程试触,

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量程。

板书设计

13.3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一、什么是电流

1.电流的方向

2.活动比较电流的强弱

3.常见的一些电流值

二、怎样测量电流

1.认识电流表

2.电流表的使用

3.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13.4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教学目标

1.训练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

2.会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3.通过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连接电路。

器材准备

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小灯泡二个,导线若干、示教板(插件)、演示电流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回顾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2.点名回答:

连接实物电路有哪些要求?

归纳:

⑴要按一定的顺序连接各个元件,以免连乱;

⑵按照规则连接电流表,注意其正负接线柱的接法;

⑶连好后检查一下,可顺着电流的方向,检查电路。

3.点题:

本节课用电流表来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看看两种最基本的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各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根据电路图,分别设计三个电路来测A、B、C三点的电流。

 

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并将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测量对象

A处的电流IA

B处的电流IB

C处的电流IC

测量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交流和讨论数据,得出结论: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练习:

1.结合电路图,尝试着写出下图中各处的电流关系:

 

2.如图所示,当开关闭合后,电流表A1的示数为0.3A,电流表A2的示数为A;通过小灯泡L2的电流为A。

探究点二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根据电路图,分别设计三个电路来测A、B、C三点的电流。

 

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并将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测量对象

A处的电流IA

B处的电流IB

C处的电流IC

测量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练习:

结合电路图,尝试着写出下图中I、I1、I2的电流关系:

 

板书设计

一、串联电路:

电流处处相等。

   二、并联电路: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13.5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压,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

伏、千伏、毫伏。

3.会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电压,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

教学难点:

电压的概念。

器材准备

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导线若干、示教板(插件)、演示电压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利用电路板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

问题1:

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问题2:

是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电源与电压

1.演示:

如图所示,用两个去掉底部的饮料瓶和导管连接一个“水路”。

当两瓶中的水面相平时,水管中没有水流;抬高其中一个饮料瓶,当两瓶中的水面有高度差时,水管中形成水流。

2.思考:

水管中形成水流的原因是什么?

水管两端存在压力差或压强差。

3.类比水流介绍电流的形成。

4.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

新型电源:

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

5.电压大小及单位:

(1)实验:

利用不同节数的干电池串联给同一小灯泡供电,小灯泡的亮度不同。

由此说明,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小灯泡发光越亮。

(2)电压单位:

伏特,符号:

V

(3)生活中常见的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电压:

;一节蓄电池电压:

;家庭生活用电的电压:

;对人体安全电压:

探究点二怎样测量电压

活动1:

教师拿出几节不同的干电池让学生观察,干电池上的电压值已被磨掉,看不清楚。

设问:

大家对电压和电池已有所了解,能否确定这几节干电池的电压?

此时展示材料:

出示几种电表,让学生分辨。

总结:

表盘上标有“A”的是电流表,表盘上标有“V”的是电压表。

活动2:

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电压表,仔细观察,小组交流、讨论从电压表能获取哪些信息?

总结:

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0~3V和0~15V,对应的分度值分别是0.1V和0.5V。

活动3:

出示课件,根据学生从电压表所获取的信息,分析出所展示的电压表的示数。

总结:

读电压表的示数时,首先看接入的量程,然后再看指针所在的位置,根据分度值的大小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活动4:

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出桌面上的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值。

小组之间先交流讨论如何连接电压表?

选择哪一个量程?

接线柱如何连接?

教师活动: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偏差和错误,引导学生类比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对于说明书中的其他问题,教师注意参与学生们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见解新颖的同学注意让他在全班同学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结:

(用课件展示)①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并联;②红接线柱(“+”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线柱)接负极;③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④不知道被测电压大小时要选择大量程。

用口诀来帮助记忆:

“二要、一不、二看清”。

“二要”:

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一不”:

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二看清”:

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板书设计

13.5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

1、电源与电压

1.探究电压产生的原因

2.单位

3.常见电压值

2、怎样测量电压

1.认识电压表

2.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13.6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教学目标

1.训练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

2.会使用电压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3.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连接电压表测电压。

器材准备

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小灯泡二个,导线若干、示教板(插件)、演示电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

1.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2.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那么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又存在怎样的规律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提出问题:

串联电路中,灯泡L1和L2两端的电压U1,U2跟它们串联后的总电压U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画出测U1、U2及U的电路图,标出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

测U1

测U2

测U

(3)进行实验:

用电压表分别测出U1、U2及U的值,将测量的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

U1/V

U2/V

U/V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用公式表示为U=

探究点二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并联电路中,灯泡L1和L2两端的电压U1,U2跟它们并联后的总电压U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画出测U1、U2及U的电路图,标出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

测U1

测U2

测U

(3)进行实验:

用电压表分别测出U1、U2及U的值,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

U1/V

U2/V

U/V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即U1U2UAB。

思考:

为什么家用电器要并联呢?

板书设计

一、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