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9256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世界农业经济学

绪论

1、广义世界农业经济:

 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农业经济的总和。

这里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

2、狭义世界农业经济:

是指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超越于国界、地区界限所进行的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称。

3、 世界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

世界农业经济发生,发展的规律

4、 世界农业经济的理论基础:

世界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

5、 1873年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爆发。

6、世界农业经济体系的形成的标志是:

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

7、相关节日:

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日:

7月11日 国际牛奶日:

6月1日       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    世界森林日:

3月21日  世界水日:

3月22日       地球日:

4月22日 

8、 战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总趋势:

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成反比

第一章:

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

1、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

(1)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2)技术进步与技术革命;

(3)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

 

2、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农业份额下降,但农业仍然是各国和世界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

(2)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较快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4)战后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国际化 

(5)战后的世界性农业危机和政府对农业的调控

(6)战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7)战后世界农村的非农化 

(8)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就同一个国家(地区)而言,同期农业就业份额与农业产值份额并不一致。

 思考:

同期一般孰高孰低?

原因何在?

 

就同一个国家(地区)而言,同期农业就业份额大于农业产值份额。

 原因:

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思考其他的原因)

 农业份额下降的原因:

 

(1)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

(恩格尔定律)

 

(2)技术变革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份额的下降不应是农业萎缩和衰退的结果,或者说,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农业份额下降应以农业的增长为前提。

 

4、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农业基础地位的表现) 

(1)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规律。

 

5、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1)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技术) 

(2)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

(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 

(3)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劳动者素质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及手段现代化) 

6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战后农业生产增长途径,主要通过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主要是明显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特别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7、战后世界性农业危机和政府对农业的调控

(1)农业危机的发生情况

1873年第一次农业危机

1921年爆发的第二次农业危机

1948年爆发第三次农业危机

(2)农业中市场失灵的原因

农业的外部性

外部性:

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受益者无需支付相应的报酬,或者他人受到损害而受害者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

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

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性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结论:

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着缺陷,为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必须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 

(3)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经济杠杆:

价格杠杆、财政杠杆、信贷杠杆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8、名词解释

农业商品化:

是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即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以交换为目的。

 

农业社会化:

是指农业生产由孤立的、封闭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生产方式的过程。

 农业国际化:

是指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日益越出国家的疆界,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国家的农业都成为这个整体中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过程。

 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的调节 

9战后农业的非农化 

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第一阶段:

农业与家庭工业和手工工业的原始结合阶段;

 第二阶段:

城乡背离的单一农业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

以农村分业分工为特点综合发展阶段。

 60年代前农村人口向非农转化即农村——城市  60年代后农村内部转化和农村——城市 

 

第二章 世界农村人口及其非农化

1、相关概念

农村人口:

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包括在农村劳动和居住的人口,以及在城市工作但居住在农村的人口。

农村人口非农化(静态涵义):

农村人口总数中非农人口占较大比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接近城市的状况 

农村人口非农化(动态涵义):

指农村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变化过程。

2、影响非农化的因素:

 

(1)生产方式 (主导因素):

生产力、生产关系

 

(2)人口增殖率 

(3)城乡划分的标准 

在相同的时间尺度上,城市人口下限上移,人口城市化水平就会下降,而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水平则会提高。

 不管各国的具体国情如何,最终都有将展示出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农村人口经过一段时间下降之后,将大体稳定在某一水平,有些农村人口减少过多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回升

3、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

 

(1)农村中非农业人口比重迅速增加

 

(2)农业人口中兼业者所占比重逐渐提高

4、兼业化

(1)农民的兼业化:

是指农民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在不同程度上从事非农产业的趋势

(2)兼业的划分:

 

◆美国以农场主本人在农场外务工的时间分为:

1—99天、100—199天、200天以上进行分类

◆德国是以农场主夫妻二人的收入来源作为兼业农户的标志,把农户分为三类,即:

 ①全业农户是有一个以上劳动力务农,农业收入占到该户收入的90%以上; ②主业农户是有一个以上劳动力务农,农业收入占到该户收入的50—90%以上; ③兼业农户是有一个劳动力务农,农业收入占到该户收入的50%以下

◆日本是把农场主和他的全体家庭成员,按农户的收入来源组成分为:

 ①专业农户是农业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的75%以上的农户; ②第一种兼业农户(Ⅰ兼业)是农业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的50—75%以上的农户; ③第二种兼业农户(Ⅱ兼业)是农业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的50%以下的农户。

(3)兼业化的原因; 

1农业劳动时间与农业生产时间的不一致性;

2农民农外就业机会的增多 ; 

3农民在非农产业找到工作后,仍保持自己的土地,不放弃经营农业。

 

(4)兼业化利弊分析 

利:

调剂劳动力余缺,农户增收,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城乡发展等。

 弊:

(不同兼业化水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 

农户专业农户规模难以扩大,商品率低,农业微观与宏观效益的不一致等。

5、发达国家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的主要策略:

 

(1)增加农业投资,不断更新农业技术:

 

免税和津贴方式对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给予帮助;

 

对农村基本建设工程的大力资助;

4发展农业科教事业的资助;

5农业发放中长期优惠贷款;

6对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 

(2)鼓励土地集中,扩大农场经营规模。

 (3)开发落后地区,促进农村综合发展:

过鼓励农村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使落后地区工商业繁荣,并使居民留在农村就业; ②使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扩散; 

促进开发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 ④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

6、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及非农人口变化特点:

各国农村人口比重下降的速度和现实状况差异大;

农村人口的变动方向不一致。

7、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中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城乡差别普遍扩大,以及农村贫困人口比例居高不下。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口增殖太快 

2、轻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3、工业布局与工业技术的选择

 

第三章 世界农产品贸易及保护政策

1、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理由:

 A、从社会政治角度:

 

(1)农业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在政府政策中的特殊地位;

 

(2)许多国家为维护农业利益集团的利益; 

(3)人和土地之间具有历史性的和深刻的文化渊源的依赖关系

 B、从经济角度:

 

(1)农产品贸易本身固有的不稳定性; 

(2)农业的本质决定了其比较利益低;

 (3)由于地域分工及比较优势的驱动

2、世界农业贸易保护的发展:

 

(1)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 走向自由化的开放政策

英国:

1846年废除《谷物法》;1860年英法签定《科布登条约》(英法通商条约)在历史上以自由贸易条约著称。

 

(2)1860——20世纪初→从自由贸易向保护贸易过渡 

1879年德国俾斯麦关税法案;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1892年法国梅里莱关税法案

(3)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欧美完全从自由贸易向普遍实行农业边境保护和国内保护时期 

(4)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80年代→各国试图向适度保护和有限制的自由化转变。

 特点:

(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受战争、经济危机影响较大; 

产业革命与新技术的运用也促使各个国家政府对农业与贸易保护支持作出不同的选择;

 

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是国内农业利益集团与其他利益集团斗争的产物;

 

贸易保护政策以关税壁垒为主要特征 

3、乌拉圭回合谈判与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浪潮:

 

(1)农产品市场准入(削减关税、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市场准入)

关税削减基期

关税削减幅度

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

成员方最低市场准入

成员方现行市场准入

特殊保障条款

 

(2)出口补贴的减让 :

削减基期

(3)综合扶持措施(国内支持)减让

(农业协议把国内支持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会引起贸易扭曲,免于削减承诺的措施,称“绿箱”政策;另一类是产生贸易扭曲,要求各国作削减和约束承诺,叫“黄箱”政策,“黄箱”中有一类措施不需削减,被称为“蓝箱”政策 “黄箱”政策包括下述范围:

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本来应属于“黄箱政策”的一些补贴,如果与农产品限产计划有关的(如休耕补贴等)可纳入“蓝箱政策”) 

(4)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产品价格政策:

 政策的目标:

 

(1)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及保持其稳定性;(收入分配目标)

 

(2)增加农业生产,促进结构改革和农业效率的提高;(生产目标)

 (3)减少进口与扩大出口;(贸易目标)

 (4)稳定农产品供应与价格;(市场目标) 

(5)其他目标

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产品价格政策

 美国:

 

(1)无追索权贷款:

即农场主以农产品作担保品向政府借钱,在一定时期内,当市场价格低于贷款率时,农场主可以把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来偿还贷款,农产品信贷公司不能让农场主退还超过市价的那部份贷款 

贷款率是以平价来计算的(一般为平价的60-70%)1985年改为某农产品前5 年的平均市场价(但不能超过上一年市场价)的75-85%

(2)目标价格补贴:

政府事先确定某些农产品高于支持价格(即贷款率)的目标价格,以此作为计算差价补贴的基础,在农产品收获后,如果生产者以低于目标价格的价格水平出售农产品,则可获得政府的差额补贴,其数额等于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或政府支持价格(贷款率)的差额 

(3)削减播种面积计划 

最初是播种面积配额和销售配额。

1961年开始实行一项新的资源控制生产计划;1965年对谷物和饲料改行“双重停耕计划”;1895年“保护性储备计划”

(4)储存或缓冲库存计划:

鼓励农民自己储存农产品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政府付给农民一定的储存费用,由农民储存其产品,并对谷物等农产品预先规定“释放价格”和“号令价格”,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释放价格时,农民不能随便出售

 (5)作物保险和灾害援助计划 

灾害紧急贷款计划经济紧急贷款牲畜饲料贷款灾害补贴计划

(6)保护性的农业财政政策 

 日本 

1.完全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产品价格(稻米、烟草) 

2.稳定价格制度(肉类、蚕茧、和生丝等农产品)其办法是规定上限和下限价格

 3、最低价格保证制度(土豆、甘薯、甜菜、甘蔗、麦类等)其办法是只规定下限价格

 4.差价补贴制度(大豆、油菜籽、加工用的牛奶等)政府每年度规定一个标准价格,当市场价下跌到标准价以下时或加工厂收购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低于这标准价时,政府对两种价格的差额以补助金的形式支付给生产者。

 

5、价格稳定基金制度(蔬菜、仔猪、蛋类、加工用的水果等)不同之处是由政府援助的非官方基金会进行差价补贴 

 欧盟 

1、实行统一的农产品价格,包括统一目标价格和干预价格。

 目标价格是农产品价格变动的上限,在一定程度保护消费者利益。

干预价格是生产者每年出售农产品可以得到的最低价格。

 

2、建立对外统一的农产品关税壁垒和对内统一的农产品价格体系。

 门槛价格是对欧共体之外国家设立的,是第三国农产品进入欧共体港口的最低进口价。

如果第三国农产品到岸价格低于门槛价格,就征收这两种价格之间的进口差价税

 3、共同农业政策的其他做法。

 

一是出口补贴制度。

这对大部分产品都适用,如粮食,糖,油菜,奶,肉蛋禽,水果和蔬菜等。

 

二是生产配额制度。

 

对配额内的产品提供保证价格,对配额外的产品则不能得到保证价格或不能得到全额的保证价格 

共同农业政策面临的问题:

 

(1)预算负担不堪重负。

  

(2)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压力。

  (3)内部利益分配不公。

  

(4)欧盟扩大的压力。

  

(5)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挑战

 澳大利亚 

1、实行保证价格,稳定农民的收入; 

2、实行限额制,控制生产,稳定市场价格;

 3、提供财政援助和相应税收调节

6、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价格政策

政策目标:

(1)实现食品自给和增进粮食安全;

(2)减少价格波动,稳定价格水平;

(3)增加出口,减少食品进口;

(4)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工业化发展。

 巴西 

1、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政策,其方式:

(1)联邦收购

(2)联邦贷款(3)政府委托贷款

2、农业保险制

3、农业信贷政策

印度 

农产品价格有市场价格和控制价格两个并行体系,政府对粮食价格的管理,主要是规定三种价格:

 

1、支持价格 2、收购价格 3、发售价格 

第四章 美国农业经济

 1、20世纪20年代开始支持和鼓励对耕地的集约经营。

原因:

 

(1)环境破坏,政府鼓励集约经营

(2) 可垦地少,地价地租上升,经营者转 向提高单产;

(3)土壤自然肥力下降,不追加投资,经营不利;

 (4) 工业发展为此创造了条件

2、美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    原始农业阶段(英国殖民者登上北美洲至美国南北战争期间)

 1、美国独立前农村经济关系形成三类地区:

 

(1)北部是移民中的劳动者经营的自耕农性质的小农场; 

(2)中部是英国贵族拥有的封建大土地所在制;

 (3)南部多是贵族和富商经营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1775-1783年间反英独立战争,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2、独立战争后的土地改革:

农民革命军没收了贵族地主的领土,把它分成:

留作国家公共使用、分成小块出售和直接分给无地农民三部分。

1861-1865年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二)传统农业阶段(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1、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

 2、1863年颁布了《奴隶解放令》。

 3、1897-1914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

 

表现在马拉机器代替了人畜力落后的工具,加上化肥、农药等自然科学的运用。

 特征为农业半机械化。

(三)近代农业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4-1939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

 

表现为内燃拖拉机和汽车的广泛使用,代替畜力。

 

特征为农业实现了基本机械化和杂交玉米等技术变革的发展。

 1921-1940年美国农业经历了第二次农业危机。

 (四)现代农业阶段(1940年至今) 

50年代以后第三次农业技术革命:

表现为土肥、灌溉、品种等一整套农业科技,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特征为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农业成为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产业。

 80年代初以来以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在农业中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四次农业技术革命。

 

 3、美国农业高度发展原因:

 

①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②在美国农业发展中没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专业化的商品性农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农业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采用; 

⑤美国早已建立了农业发展所必须的完整的基础设施 

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农业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大的部门;

(2)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0年出口1158亿美元)

(3)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料和广阔的销售市场。

 

5、农场的类别:

 

(1) 家庭农场 87.3% 

(2)合作农场 10% (3)公司农场 2.7%

 6、合作社的类型 

(1)供销合作社(70%):

 其中销售合作社(50%) 供应合作社(20%) 

(2)信贷合作社(20%):

 包括联邦土地银行及其下属的土地银行协会:

不动产抵押贷款。

 ( 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及其下属生产信贷协会:

为农场主提供中、短期贷款。

  合作社银行:

负责合作社贷款 )

(3)服务合作社(10%):

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力、电话、建筑、保险等

7、农业现代化 

(1)农业机械化 

半机械化时期(1840-1910年)

 基本机械化时期(1910-1945年) 

全面机械化时期(1945年后)

 

(2)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化 

(3)美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 

农业教育:

 1862年国会通过“莫里尔法”,产生著名的“赠地学院”

农业科研:

 农业试验站和农业研究中心。

 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哈奇法”,建立农业试验站;1938年建立农业研究中心(4个区域性研究中心) 

农业科技推广:

 大学农业推广系和农业推广站。

 

1914年国会通过“史密斯—利费法”成立农业推广站(4H俱乐部:

Head、 Hands 、Health Heart) 

8、美国农业政策体系 

长期的农业危机对美国工业及整个思经济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美国历届政府所采取的农业政策基本上都是围绕如何消除农业危机,从调整供应和扩大需求两方面构建自己的农业政策体系 

(1)在调整供应方面:

 

限制主要农产品生产; 

对参加农业生产计划的农场主实行支持价格;

为参加限制生产计划的农场主提供优惠贷款; 

由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2)在扩大需求方面:

 

扩大出口:

 出口补贴、信贷支持、政府“援助”“赠予”、多边贸易协定等。

 

扩大农产品用途; 

实行国内食物分配计划:

 食物券计划、联邦儿童营养计划、其他食物分配计划。

(3)农业政策评价 

积极意义:

 

缓减了生产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损失,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经济;

 在宏观上给农业生产以指导,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 

这一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既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又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政策本身的局限性:

 

政策财政负担日趋沉重; 

政府的补贴绝大多数为大农场主所得,而大量中小农场受益很小;

农产品支持价格并不能真正做到控制生产和市场供应量。

第五章日本农业经济

1、日本土地改革

(1)1947年—1950年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目的:

建立自耕农体制和改善改善租赁关系

改革内容:

政府收买三种人的土地:

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土地,在村地主佃耕地超过1公顷以上的部分,超过3公顷以上自耕农的土地

把收买来的土地按国家统一规定的物价转卖给农民。

改高额的实物地租为低利率的货币地租

为保证佃农的佃耕权而做的规定

(2)1952年颁布“农地法”

对大农户的土地要限制在3公顷以内,在土地改革中获得徒弟的自耕农不准出租土地,禁止佃耕地的转租;

禁止不在村地主的存在,在村地主出租土地不超过1公顷;

地主出租土地,其佃租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额;

地主不能随意收回出租地主,必须经过佃农同意方能收回。

2、 农业协同组合经营业务:

 

 

(1)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生活起指导和组织作用

 

(2)融通资金 

(3)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应 

 (4)经营农产品的收购 

(5)经营一些专业化生产项目,促进农户专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6)提供与农民生活有关的服务

3、农业生产合作社:

 

 

(1)共同利用各种机器和技术的合作组织

(3)协业合作经营组织

(3)集体栽培组织 

(4)畜牧业生产合作组织

 

 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十个趋势:

【简答】 

总趋势:

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

 

农业比重虽下降,但其重要性在强化;

 ② 战后世界农业增长迅速:

a、农业总量增长较快; b、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③ 战后世界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④ 战后世界农业的市场化:

 

a、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起点与条件;

b、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市场化的背景下发展的; 

c、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

 ⑤ 战后世界农业的国际化。

 

表现为:

a、农业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b、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在农业发展

 战后世界农业的科学化;

7 战后世界农村的非农化;

8 战后世界农业企业结构的演变。

特征:

现代家庭农场的形成与多样化的社会化组织相结合

9 战后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

 ⑩ 世界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农业危机的表现和原因:

 

表现:

农产品伸长大量过剩和农民收入的相对下降。

 

原因:

农业生产增长的幅度,远超过需求增长的幅度;农产品需求弹性不充分;政策的负面作用。

 发达国家农业危机的特征:

 

   ①危机时间持续较长,其程度则时缓时烈;    ②对农业关联企业的经营有重大影响; ③比其他部门的危机更难“克服”;

 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

 

西方发达国家政策的目的是:

为了保证农民能取得稳定而不断增加的收入,使农民减少风险,保持正常生产,从而使国民经济得到均衡发展。

    我国的主要目标是:

追求高产、多产为主。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的比较(差异):

【案例分析】 

1以西方七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按人均占有农业资源的数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 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具占有率差距大,导致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③农业生产率的明显差距; 

10发达国家农业资源人均占有和劳动生产率高于发展中国家,且资源的环境质量也优于发展中国家。

 措施:

控制人口、保护环境、重视技术、改变国际经济秩序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模式1.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以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为途径的“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

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表现为:

采用政府干预和保护下“市场主导”推进机制,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